用十六年前的老相机记录这平常一天,那时光与回忆谁更斑驳
2021-12-27 14:23:38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9 收藏

用十六年前的老相机记录这平常一天,那时光与回忆谁更斑驳

究竟使用什么样的器材或者什么样的器材才算足够好得拍好照片,是一直困扰着很多人的问题。机缘巧合之下,我拿到了一台来自于十六年前的相机:佳能的 EOS 350d。它诞生于 2005 年,机身和镜头总重量为 500 克,拥有一块 800 万像素的传感器,7 点对焦系统,搭配的是一支 18mm-55mm 的镜头,采用 cf 卡进行记录,有一块 1.8 英寸的屏幕。

无论是多么宽容的人,都会承认这是一台性能全方面落伍的相机。我拿到手的时候,简单检查了一下,发现右手握持部分的胶皮已经没有了,储存卡的弹窗已经没有了弹力,镜头上全是手指印,甚至镜头盖也没有了。这进一步让我对这台相机的成像素质不敢抱有什么期望。

可以说是相当的 old fashion 了

因为工作关系,我需要用它来拍摄一些报道的图片。于是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不看看我把这台相机一整天都带在身边会拍出什么样的图片呢?于是乎,一整个周六我都一直把它带着,用完两块电池,也拍了不少照片。这里,我邀请大家和这台十六岁的相机一起陪我度过一个普通的周六。在放出图片的同时,我也会把当时图片拍摄前的想法一起分享出来,也复盘一下当时拍摄的心境。

前期准备

毕竟这是一台上了年纪的相机,所以在拍摄方面也不能够按照现在相机的标准去苛求它的表现。因为这台相机只有 7 个对焦点,往往只有中间的对焦点才采用对焦比较精准的十字对焦点,所以我在拍摄的时候一般采用中心对焦点对焦然后重新构图的方式进行对焦。

在拍摄模式方面,主要采用 a 档(光圈优先)和 p 档(程序优先)进行拍摄。同时,本机没有自动 ISO 功能,所以我只能手动调整,在白天的时候感光度定在 100 或者 400 ,晚上或者室内的时候感光度定在800(最高感光度是 1600 )。

8:00 AM 赶路和车站

如果需要在赶路的时候拍照,拍到是最重要的。这个时候我一般把感光度设置成 400,采用程序优先模式,这样能够不会因为感光度太低而把画面拍糊,也不会因为感光度太高而让画面的噪点变得过多。拍摄者只需要处理好画面元素就好了。元素中指的是找到到「冲突」的画面,可以是静与动,可以是明与暗,大与小,年轻与年迈,破败与兴盛。通过「冲突」的要素可以让画面更加丰富。

在路上拍摄很多情况下都需要面对移动的主体,这个时候可以把驱动模式调成连拍增加成功率。同时,要注意画面构图,一般来说,我喜欢蹲下来获得一个平行的视角,让画面视角显得亲切一些且不随意。

因为需要去到很远的地方拍摄,所以我很早就要起来赶地铁了。上午出门的时候天气并不好,有点雾气飘在天边,但是让我走到楼廊的时候,突然发现远处的阳光已经刺破了云层,阳光的加入让远处的山峰瞬间显得立体起来,在雾气中山峰似隐似现,大概这就是「层峦叠嶂」吧。

因为害怕云层的移动改变了目前这个我相对满意的光影,所以我赶紧按下了快门。后来我才发现,当时没有选择 RAW 文件,ISO 还设置为 800,但是我已经没时间再拍一张了,不过有时候拍摄就是这样,没有办法完全实现最理想的状态,下一次按快门前注意就好了。

远处的山峰有没有一点点水墨画晕染的样子呢

到了地铁站,看到一位在等地铁的女生。因为我通常使用 35mm 至 55mm的焦段(等效全画幅的 50mm 至 75mm 左右)在光圈不恒定的套机镜头下,此时的光圈只有 f5.6,在 ISO 400 的情况下,半室内的车站快门只能维持在 1/20 秒左右。我感觉列车驶出月台时的动态残影加上正在静静等车的学生对比应该还挺有意思的,所以就拍下来了。

在一个换乘站,我看到一位阿姨牵着一个小朋友,小朋友正在四处张望。此时天气变得更好一些了,她正在东张西望的样子以及蓝色的衣服真的很可爱,所以拍了一张。

小朋友在想什么呢

10:00 AM 校园与生活

校园是一个很能够出片的地方。因为学校建筑本身的设计已经经过了一定打磨,更加符合美学规则。学校的教学楼往往会大量采用相同的几何图形设计,看起来很有规律感。因此,除了可以通过使用广角和超广角镜头把学校建筑的宏伟展现出来,用中焦或者长焦镜头把建筑的局部进行呈现也是不错的方法。

另外,学校往往还有大量的植物,通过「植物+人」「植物+建筑」等画面元素搭配可以给画面带来一点新鲜感。同时,除了校园建筑本身,我们也可以关注饭堂食物、同学、课本、书包等能够很能够勾起校园生活共鸣的要素,搭配色调或者明暗对比也是能够让画面变得出彩。

我要去的地方是一所大学,因为风景秀丽,环境清幽,在走去工作场地的路上我也拍了几张。因为使用的是套机镜头,变焦幅度不大,就胜在一个轻便灵活。因此,如果想要拍出出彩的画面,就不能太过依赖画面的虚化效果,因为使用套机镜头确实很难实现。

经过一栋大楼,外部造型显得非常有几何图案的规律,所以使用把镜头拉到最长焦拍了一张。

窗户的矩形,走廊的矩形装饰和远处楼房的矩形大量重复
楼梯布局很规律工整,颜色也很统一

教学楼的大落地窗外,是高大茁壮的树叶,所以我就借助落地窗的两条边边作为一个画框,企图把这满眼的绿意给框住。

满眼的绿意,没怎么想就拍下来了

对面的大楼前面被两种颜色的树叶遮盖,一边是红色,一边是绿色,无形中就有了一种色彩上的对比。所以我也拍了下来。

有明暗和色彩的对比,所以还是值得记录的

结束工作以后,我们去饭堂吃饭,这时天空突然放晴。好朋友在饭堂点了天妇罗,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金光闪闪。于是我按下了快门,把它当作是生活的一个片段进行记录。

金闪闪的天妇罗

2:30 PM 赛马和赛马手

在使用拍摄快速运动的物体或者体育题材的画面中,我习惯使 S 档快门优先,因为确保快门足够快能够把动作定格下来是最重要的。

拍摄体育类画面一个最大的挑战是:你很难判断一整个连续的动作中哪个瞬间才是最好的,比如赛马、赛跑、扔标枪等,可能晚 0.5 秒或者早 0.5 秒摁下快门获得的画面就完全不一样了。这里并没有什么讨巧的方法,需要你大致在脑海中大致有个判断:动作是如何的?下一个动作可能会是怎样的?在取景框的什么位置摁下快门会比较好?能够稍微增加成功率的小技巧是,连拍可以选择在你觉得可能会出现最佳画面前一秒开始,因为人的反应传到手上再到执行是需要时间的,等你觉得画面不错的时候再按下快门可能已经晚了。

赛马算是香港的一个特色项目了,从小就听说过那首经典老歌的歌词:「这个正义同志面善又友善,因此批准马匹一周跑两天」,但是真正的赛马却还没有亲眼见过,于是就约了几名同学去看看。(在此先利申:去看赛马纯粹是因为好奇,想要从社会休闲娱乐的角度进行观赏,并没有任何其他的动机,除了十块钱门票也亦无其他额外支出。)

进入赛马场,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跑道,稀稀拉拉地坐着一些观众,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正前方的电子屏幕,显示着「独赢」「赔率」之类看不懂的字眼以及大量的数字。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广角镜头进行场景交代,但是需要注意,广角会让画面里的要素变得多且杂,要好好处理画面要素之间的关系,让构图显得稳定和和谐。

等了许久,比赛终于开始。原本安然自得坐在座位里的观众都纷纷起身,来在赛马跑道边缘,想要近距离目睹赛马和赛马手的风采,已经下注的观众大声给自己支持的赛马打气。随着马蹄声由远及近,先是一阵烟尘被扬起,接着便是十数位赛马手骑着骏马在我面前掠过。

当初我就一直连着摁快门到摁不下了,挑选了这张姿态和构图都比较满意的
赛马手看起来真的英姿飒爽呀
这张也是意外之喜了,赛马手把护目镜扔出给观众,被我捕捉到了
我个人特别喜欢这张图,无论是姿态还是布局,所以还是讲一点点天意

5:00 PM 沙滩和夕阳

拍摄夕阳的时候我更倾向于采用「冲光」的方式的形式进行逆光拍摄。如果使用顺光拍摄,虽然能够把主体很轻易地照亮,但背景也会被照亮,这样主体和背景就融为一体,光线也比较平,显得没有立体感。

如果逆光拍摄,既可以通过背景的光亮交待时间,又可以通过明暗对比突出主体,让画面显得有点「梦幻」(是的,不一定是亮的主体才可以突出,暗的也可以)。且我一般也很少拍摄纯粹的剪影,因为我比较看重人像在画面中的效果,如果全黑的话,层次就会比较单调。此时我会让通过曝光补偿让背景过曝一到两档,这样主体不至于全黑,轮廓(包括脸颊、发丝、眉毛等)都会打亮,细节看起来更加丰富。

我们去了乌溪沙的一个小海滩。香港很多东西是很微型的,海滩也不例外,不过面积再小也不会影响它的美。出了地铁口,走了大概五分钟就看到路边的村庄有一个豁口,远方隐隐有粼粼波光。走近几步,已经闻到了熟悉的禾秆草和烧烤的味道。走到海滩,五点的太阳已经把海面和沙滩照成一片金黄色,有几家子小朋友在沙滩上玩耍。

五点钟的阳光让世界都变成金黄色了
路边有废弃的小巴
沙滩边的一艘小船

想起来,去海滩已经是我们小组的老传统了。还在赶小组论文的时候,累了就会去海边散心聊天。今天当然也不例外,上一次少了一位组员,这次总算人齐了,当然得好好记录一下。

当然,海滩并不只有海水可以拍,打水漂的朋友、看得见海边的房子、悠闲散步的老夫妇、正在「咕噜咕噜」作响的在热水的水壶、一起玩耍的小朋友和妈妈……也是很可爱的。

拍朋友打水漂,第一次尝试把焦点对在远景,意外地没那么死板
这里选择了船只和木头作为前景,山峰作为远景,但是虚化不够,效果不太好
就是很标准的亲子照了,人物处于右侧三分一处,光斑处于左侧三分一处,画面显得平衡
小朋友的金毛好好看,你在看什么呢(此处远景已经有点虚化效果了)
刚好捕捉到小朋友想要和大人牵手

7:00 PM 城市的夜

夜间拍摄一直是拍摄的一个难点。因为在夜晚本身环境光线就弱,对相机的传感器素质要求比较高。其次主体也很容易和黑夜的背景融为一体。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善于找到黑暗中的光源打亮主体。光源可以是路灯,可以是大面积的广告灯箱,人行隧道上方的顶灯,也可以是圣诞节霓虹灯打出的「赛博朋克」风格的灯光。但是不同的光源的色温、质量和风格都不一样,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主题对于画面对于光源进行挑选。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画面并不需要完全遵循「正确」的曝光,在夜晚拍照我会倾向于按照自己肉眼感受到的亮度进行曝光调整,因为夜晚本来就是比较暗的,强行提高亮度可能会导致画面失去真实性且引起大量噪点,而且稍微调暗一点画面还可以让画面中的亮部更加突出和有质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画面也不能调得太暗,不然暗部的细节就会大量丢失,导致画面的层次感降低。画面的层次感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亮部和暗部的细节过渡,如果画面不同亮度下的细节是充足的,那么画面就会显得有层次感了。

我们去完海滩就去吃大排档。这家大排档据说是中大学子的秘密食堂。我经常说,广府人没有大排档,就像西方没有耶路撒冷。一切人情冷暖都在那一碟碟充满「镬气」的小炒里了,这次有机会当然得带着来自其他地区的同学一起试试看。

我们点了椒盐皮皮虾、wasabi 蟹籽手撕鸡、上汤时菜、脆皮大肠还有鱿鱼丝。其他的倒还好,就是那个手撕鸡我怀疑 wasabi 没有抓匀,第一口吃进去就感觉一股极其酸爽的感觉,从喉咙窜到鼻子然后再窜到天灵盖最后炸开,让我们好久才缓过来。

吃完晚饭后时间还早,所以就几个人去乌溪沙的海边逛逛。这次四人小组终于人齐,大家一边走一边聊。沉重的话题轻松的话题,伤感的话题高兴的话题,话越说越多,风越来越大,夜越来越深。于是想起三四年前和朋友们在学校的操场一起散步的情景,只不过那时候鼻子里的是青草的味道,这里的是有点咸咸的海水腥味。

本来灰色就比较统一,磨砂的表面让车辆的光线更有质感了
本来的色温会比这张图暖很多,但是因为个人喜欢还是还原了主体的色温

回家吧

先回答开头的问题:什么样的相机才可以拍出满意的照片呢?我认为,是自己熟悉的。如果自己已经熟悉相机的性能和出片风格,但是以此为依据对拍摄习惯进行调整,还是可以拍出满意的照片的。我一直觉得相机的性能决定的是拍摄画质的下限。

当然,更好的宽容度、更快的连拍速度、更精准的对焦系统确实能提高出好片的概率,但是也只是提升概率而已。个人觉得还是应该把手头的相机用熟,等到真的发现自己在拍摄某种主题的照片的时候相机的性能已经严重影响了成片的质量,这个时候再换机器。因为除了机器性能本身,拍摄者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技能:比如说审美,比如说构图,比如说对颜色的敏感度等等,这些技能并不需要金钱去提高,但是需要时间不断予以打磨。

今年十月份十一月份开始,我总感觉自己心理状态有点不对劲,会把一些小事或者小意外,甚至是之前从来都没在意的事情都会惦记很久,在心里面无限放大。为了避免下次再发生,给自己越来越多的限制,但我也明白自己无论自己怎么预防和考虑总会有自己考虑不周的地方。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情,再加上学业、未来规划、柴米油盐还有人情世故等等的因素,让我一直处于担心和忧虑之中,我甚至觉得自己有点神经质,一些负面情绪就像一只形影不离的大黑狗,默不做声,但是却好像随时盘算着如何把我吞没。总是担心完一样东西就得担心下一样,光是和这只大狗对峙就已经让我耗尽力气,更别提让留意身边的风景了。

神奇的是,拿到这台相机以后,工作半天,玩了半天,没有怎么考虑过其他的东西。脑海里只有对美的赞叹和记录美的热情。因为这台相机轻便,便宜,我不用担心很多,拿起来就拍,在能够用手机拍出像素点的 2 英寸不到的屏幕中感受到拍摄过程的得与失。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我已经很久很久简简单单地、快乐地享受一件事情了。

回家吧,回去吧,回到生活的本身,认真看看生活的模样。

生活可以是是阳光折射到地铁形成很有规律的光斑;可以是走在路上听到别人哼了一句歌词,欣喜地发现竟然是甄妮的《奋斗》;可以是看到一只珠圆玉润得像猪一样的猫咪;可以是在路上遇到关注的一位数码 up 主……就是说,这个世界有很多值得开心的瞬间。

虽然我还在努力开解自己的阶段,但是我还是想说,生活本身才应该是我们最关注、最认真、最享受的东西。无论是自己的心理状态,还是到手上的器材,不要随随便便让其他东西夺走对于生活和生活里那些值得记住的瞬间的注意力。

与诸君共勉。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70505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