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收纳提升生活品质,你可以从「只留心动之物」开始
2019-09-01 17:17:58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186 收藏

Matrix 精选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大学实习的时候我曾经和领导探讨过收纳,她报名了日本收纳专家的课程,曾经系统性的学习了三个月收纳相关的内容。在讨论了很多具体的收纳技巧后,我让她用一句话概括收纳这件事,她想了想,说:

收纳对我来说就是扔。扔掉没有用的物件,收纳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曾对这个理论深信不疑,似乎只要扔掉那些没有用的东西,把剩下的东西分门别类放好、擦拭干净,收纳就完成了。甚至听到别人说收纳也是一门学问时,我心里会想:这么简单的事情也是一门学问?

但在这个理论的支撑下,当我下定决心要从塞得满满的寝室扔掉一些东西时,却发现什么好像都有用,最后什么都扔不掉。大费周折的把寝室整理好,不出几天就乱了。

所以我也很认真的思考过是这个理论有问题还是我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我太懒了?懒才是问题的关键吧!」但是在贴吧微博上看到很多人每天不厌其烦地打扫,比如一块刚结婚时置办的镜子,三十年过去了依旧被擦得蹭亮,也许这个镜子早已过时,甚至看着有些碍眼,但主人不舍得扔,每天擦得蹭亮便也觉得满足了。

但干净、整齐就是真正追求的吗?

其实整洁有序的房子,每天擦得蹭亮的镜子只是一个浅层的追求。就像读书一样,如果博览群书只是为了老了下棋时可以和棋友吹牛,那未免有些低级,读书明智,这才是读书的高级价值。对于收纳,如果目的只是为了让住所整洁有序,那太浅层了。

收纳不仅仅是要让你的私人空间变得整齐整洁,更重要的是要让你处在这个环境中感到舒适、愉悦、开心,最终目的是提高你的生活品质。

收纳不仅仅是整齐,提高你的生活品质才是收纳的最终目的。

只留下你心动的

提到提高生活品质这么宏大的概念,好像立马就要上价值了,路没行,气势倒把别人吓跑了。

那我们先不急着展开,回到文章一开始的疑惑:收纳的关键到底是不是扔?扔的尺度又是不是「有没有用」呢?

我们不妨通过下面这个场景来思考一下:

  1. 冬天过去了,春天已至。我腾出一整个周末,准备好好的整理一下冬天的衣服。
  2. 打开衣柜,映入眼帘的是一件高三穿过的耐克上衣,当时是花了三个月零花钱买的,特别贵,所以我没舍得扔,一直留到了现在。
  3. 翻箱倒柜,我竟然又发现了一件小时候的用过的尿布!这个东西我怎么会还留着?我想了想:哦,这个尿布是我刚生下来用的第一块尿布,我妈说特别有纪念意义,以后可以跟孙子说:「看!这是你爸用的尿布!」而且我妈说了:「说不定以后孙子还能用呢!」所以一直留着没扔。
  4. 衣柜东西太多了,冬天的衣服又特别厚大,我寻思还是再找一块大的区域吧!我的眼光落到了上方一个紧闭着的小柜子。咦,那里放的是什么?我找了一个凳子踩着,吃力地打开,里面是满满的纸巾!原来是我双十一贪便宜囤的一百块钱两百包的纸巾!到现在才只用完五包,可能还够用好几年……
  5. 什么都扔不掉,哪里又都塞满了。我看着满屋子的衣服,丧气地瘫在床上。诶,还是先睡一会吧……

这个场景是多数人在收纳时最常见的场景:高三的衣服不扔,因为贵、不舍得;小时候的尿布不扔,因为有纪念意义;因为便宜囤了很多纸巾,一不小心就占了很多地方。最后不知道应该怎么收纳,还是躺在床上度过这一天吧……

依据物件贵不贵,有没有用,有没有纪念意义来作为收纳的尺度,结果往往就是难以收纳好自己的住所。

那到底应该怎么收纳呢?哪些应该留下哪些要扔掉?到底什么才是收纳真正的尺度呢?

其实这些问题已经有前人探讨过了——在弹丸之地日本,收纳学甚至发达到收纳盒的种类都有数百种,甚至有专门的收纳专家教你怎样去收纳。这其中的集大成者就是近藤麻理惠小姐,她的收纳核心思想是:只留下你心动的。

让我们用「只留下你心动的」这个尺度来试一试吧!

  1. 高中的那件衣服,不管多贵它已经过时了,你已经不喜欢了。它散发着久久未穿的霉味,再试试,说不定还穿不上了。不管多贵,你不喜欢了,你不心动了,那就扔掉吧。
  2. 小时候的那块尿布,皱巴巴的很丑,凑近闻可能还有股尿骚味。你甚至都谈不上喜不喜欢,只是因为它有纪念意义,它未来可能有用才留下。既然如此,按照心不心动的尺度,你根本不心动,那就直接扔掉吧!
  3. 囤的两百包纸巾,更无心动可言,每次看到只会想起当初占小便宜的自己。它占据了那么大的地方,还时时刻刻散发着负能量,赶紧扔掉。如果觉得扔掉浪费,那就放在闲鱼卖掉或者送给身边的好友,一定不要让不心动的东西出现在自己的住所。

不心动的东西,就把它扔掉,不在乎它贵不贵,有没有用。心不心动,这才是收纳的尺度。只留下你心动的,这才是收纳的关键。(实践出真知,按这种方式,我真的把寝室收拾的井井有条了!)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领导说的对不对:收纳的尺度就是扔。扔掉哪些没用的,收纳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关键是,留下很多有用但是不喜欢的东西又怎么办呢,单纯追求整洁也不能算是成功的收纳(看来领导虽然是去收纳之国进修了,也不一定找对了老师)。

什么是心动

这里,还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怎么去定义心动呢?如何去分辨它是不是我心动的东西呢?

心动就是喜欢到舍不得丢弃。它比喜欢的程度更深,而在每个品类中,真正能让我们心动的东西凤毛麟角。

  • 首先我们要学会区分好不好和喜不喜欢:笼仔包好吃,但我不喜欢;纸牌屋好看,但我不喜欢……
  • 然后我们再来区分喜欢和心动:网易云打红心的歌有上百首,哪些歌再听还会触动你的内心深处让你怦然心动呢?现在让你只能选择十首歌,那留下来的一定是你喜欢到舍不得丢弃的歌,是你心动的歌。

那在分辨是不是心动之物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技巧可循呢?其实是有的,比如尝试剥离物品的符号价值,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它。因为符号价值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它构建的心理暗示甚至强大到可以扭曲我们的主观判断。

例如给你一杯茶问你好不好喝,你可能觉得挺一般的,但是也许告诉你这是喜茶后,原本觉得不好喝现在也忽然觉得好喝了。这就是茶本身加上品牌这个符号后构建的心理暗示的强大。所以在判断喜茶好不好喝、心不心动时,尝试把它想象成一杯没有包装的普通茶饮,再去根据口味问自己的内心。

在看到那块充满历史的尿布时,尝试剥离它的纪念意义,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它:

你喜不喜欢这块皱巴巴的布,你对它心动吗?

更上一层

说到这里,很多人也许会对「只留下你心动的」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里再举三个例子帮你从宏观实践的角度更好的掌握这个思想。

第一个例子:心动但没有用的东西

朋友送了一个花瓶,真的很美很喜欢,但是没有用,家里好像也没有多余的地方放置,应该怎么处理它呢?让你喜欢,你觉得心动,那就留下!记住,收纳的尺度不是有没有用,而是心不心动。没有用又怎么样呢,心动就留下。

它的意义是让你一看见就满心欢喜,时时刻刻散发着正能量,所谓生活品质的提高正是如此

第二个例子:不心动但是有用的东西

这要根据时间尺度分情况讨论:

首先,不心动但是未来可能有用的东西,请毫不犹豫的扔掉

往往未来可能有用就意味着你再也不会用到它了,即使真的会用到到时再置办也不迟, 总比放在家里占据你的生活空间还时时刻刻散发我不喜欢的负能量强。

比如你手机里看了哪篇文章推荐下载的十几个修图软件,往往它们只在你下载的时候试用过一次,后来便忘在哪个角落里再也没用了,更谈不上心动。毫不犹豫的删掉它们吧,有一天真的要用再下载也不迟!

其次,不心动但是当下有用的东西可以留着,但要尽快用心动的东西替换它

例如我大一刚来时睡着我妈从家里带来的姹紫嫣红的床单。别说心动了,一点喜欢都谈不上。但是刚来又不能直接丢掉,因为毕竟是生活必需品要用的。

后来过了几个月有钱了,立即去宜家买了一个特别优雅的复古色的床单,一回寝室就高兴的毫不犹豫的把原床单丢掉了。

所以件件的把不心动的必需品替换成你心动的,你的居住场所就会慢慢变成一个你心动的环境

第三个例子:纪念品

对于纪念品应该如何处置其实我刚刚已经谈到:心动就留着,不心动就丢掉。但是纪念品特别棘手,它附加了太多的情感/符号价值,我们通常很难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理性看待。

这里不妨转换一下对待纪念品的思维:当这个礼物送达你手上的那一瞬间,送礼者想要通过它表达的庆贺喜爱等等情绪就传达给你了,礼物本身承载符号价值的任务就完成了

那么礼物现在就变成了一件单纯的物件,喜欢就留下,不喜欢就扔掉。

人们往往觉得回忆是珍贵的,其实在收纳家看来,回忆往往也是负担。断舍离,生活才会变得轻盈;转换思维,一些原本很困难的事情也会变得轻松起来。

生活品质的提升

很多人觉得生活品质的提高一定要买贵的精致的东西,绝对不是的。

真正生活品质的提高是买自己喜欢的,让自己感到开心的东西。你花五块钱可能比别人花五百块买到的更让你感到愉悦。

当然也有人会喜欢好的、贵的,这里要警惕是不是掉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为符号价值支付过多的差额。有时候我们买到的可能只是安全感或虚荣心,而不是商品本身。

但是你喜欢的商品本身确实是贵的,它是你力所能及的而不是好高骛远,拥有它也确实会让你觉得提高生活品质,那……努力赚钱吧。

按「只留下你心动的」这个尺度去收纳:只留下心动的,不心动的,不管它多贵、有没有用,通通扔掉!如果我们一件一件把不心动的东西扔掉,把不心动的必需品替换成你心动的,那么你的整个居住场所就会慢慢变成一个你心动的环境,你在这个场所内的所有活动都是让你感到心情愉悦的,你的生活品质自然就提高了。

当然,收纳的结果并不一定要是整洁,而是自己的喜欢和期望。有的女孩喜欢把自己家弄得很拥挤,这样对她来说有安全感,那拥挤就是她收纳的结果。

整洁不是收纳的目的和终点,你期望的样子才是,不要本末倒置。

道术并授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网上有很多教授收纳的理论,比如衣服怎么叠放才好拿、应该先整理什么才更高效……

其实教你怎么叠衣服只是让你的衣柜更整洁,这些都只是「术」而已,老子说以道驭术,「只留下你心动的」这种思想理念就相当于是「道」。

悟道比炼术更高一筹。它在训练你的思维,让你提升生活品质,目的不一样,走的方式不一样,到达的结果也一定不一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说到这里,你可能觉得并没有什么收获,因为上文的内容并不是简单的十分钟看完就能体会,它需要底层价值观的重构;它需要你不断地去实践、去思索,才能体会到这种思维的精妙和高级。

当然这里并不是要一味陷入某些宏大的抽象思维而贬低具体的实操环节,思想与操练是树干与树叶,骨架与肉体的共生关系。这里我介绍两点我实践下来很有用的收纳的方式:

第一点 归类整理

  • 把同类别的放在一起

这个箱子里,就放杂物。指甲钳不要到处扔,学会归类整理,会让物件井井有序。

  • 离你最近的地方放最重要的东西

我见过有个同事把微信放在手机的第三屏,每次使用微信都要很费劲的滑几次。我问他为什么不直接放在第一屏,是想约束自己少玩微信吗。他说不是,就是当时下的时候自动下到了第三屏,一直懒得调整了。

其实微信这么高频的应用,放在第一屏会减少很多操作路径,小小的一个举动长年累月会积攒很大的能量。

  • 移动性高的东西放在固定位置:

例如纸巾,就放在桌子的左上角,不要一会丢在床上,一会掉在地下懒得捡又开新的一包,最后弄得到处都是纸巾。移动性高的东西最容易养成惰性,要放在固定位置并加以警惕。

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算是好的归类整理呢?就是你闭着眼睛也能找到家里的任何东西

你可能会质疑,怎么可能嘛,东西那么多。其实每个人都有浅层归类的倾向,你现在也能大致弄清楚家里的东西放在哪里,只是不够清晰。现在学会只留下你心动的,那些不心动的都不在了,心动的你自然记得住,再科学地归类一下,减少很多记忆成本,不知不觉它们的位置就全部记住了。

第二点 不要每天都整理

收纳只是生活的调剂,既不是任务也不是指标

要是让你每天必须晚上十点钟收拾二十分钟,可能坚持一个月就放弃了。我们不必要苛求把收拾家变成像写日记,时间管理那样每天任务性的工作。家乱一点也没有关系,哪天一时兴起收拾一下家就够了。坚持并不一定都是对的,符合人性才更长久。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收纳的小技巧,不一而足。这里我推荐藤麻理惠小姐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2》, 用插图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讲了好多小技巧,可爱又不乏味。

结语

最后,这篇文章只是近藤麻理惠小姐收纳观的一个小的启发与拓展,其实她的收纳理念不只是适用于收纳房间这一处,它会改造你思想的底层代码,让你在整理手机电脑文件,项目时间管理等等都有受益。

你可能觉得这里在夸大其辞,但我的确是受益匪浅。如果你真的对收纳感兴趣,强烈推荐她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受用无穷。如果你已经是一个高级玩家了,你还可以尝试研读一下山下英子小姐的《断舍离》。

PS:写这篇文章的我,不自觉脑子里就冒出了「真的可以把家收拾好了呢」的奇奇怪怪的日本式发言,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关联阅读:


11

迷幻汪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56449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