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物阁 03|为了让主动消噪「效果拔群」,我放弃了 AirPods Pro
2021-11-29 12:32:25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27 收藏

考物阁 03|为了让主动消噪「效果拔群」,我放弃了 AirPods Pro

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过去的我并不认为一个足够安静的写作环境能为自己带来效率的提升——这个想法一直持续到我开始在少数派写作,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在少数派发文两个月,我逐渐意识到在写作过程中排除干扰对于保持思考的重要性。所谓「灵感」只不过是个一闪而过的念头,而抓住这个念头的难度并不比在热门视频中精准定位到一条弹幕要更容易一点——视频可以回退和暂停到进度条的任何位置,但人的想法却没有「精确回溯」这一说。既然主观上无法作为,想要更加容易的捕捉灵感,就得从客观条件的方向着手改善:在来自外界的无数干扰中,最容易被消除的当属无休止的环境噪音;而至于那些内在的杂乱想法,就只得「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了。

抱着如此的想法,我开始在市面上寻找一款能够满足长时专注需求的无线消噪耳机。在此之前,我曾经使用过 FreeBuds 3 及 AirPods Pro——前者在佩戴的体验上显得轻松愉快,但消噪功能的作用范围比较有限;后者的消噪效果处于该品类的第一梯队,然其悬挂入耳的设计依然会让我在使用超过三十分钟后明显感觉到耳道的「力不从心」——即使使用最小的硅胶耳塞时也不例外。当下无线消噪耳机的出货主力都是些有一定技术实力的手机厂商,这些优先适配自家硬件设备和软件生态的产品自然也会受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限制和约束 除了 AirPods Pro 不支持 Apple Music 的无损音频,所以我将眼光投向了传统声学厂商推出的同类产品,这其中恰好有一款产品满足了我对于无线消噪耳机的全部期待——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通俗一点的名称则是「Bose 大鲨」。

Bose 大鲨上市于 2021 年 5 月,相对于 2019 年发售的 AirPods Pro 显得新潮不少;官方零售价 2299 元,比同期上市的 WF1000-XM4「降噪豆」还要高出 300 元,想要原价拿下还是要狠狠心的——这一狠心就狠到了双十一,我以 1379 元的「骨折价」入手了心仪已久 半个月多一点 的 Bose 大鲨,虽然我不认同「没有垃圾的产品,只有垃圾的价格」这句话,却也不得不承认如此的性价比是促使我决定购买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经历等待、签收、验证和注册产品等一系列流程之后,我将 Bose 大鲨作为主力耳机使用至今,终于可以简单谈谈我在体验过程中的主观感受了。

外观 & 佩戴

Bose 大鲨这个名字的来源之一是 Bose 祖传的「鲨鱼鳍」耳套,而「大」则是大的名副其实。Bose 大鲨的充电盒体积是 AirPods Pro 的 2 倍还多,而单只耳塞的体积也几乎达到了 AirPods Pro 的 1.5 倍,我购买的颜色被称为「岩白」,看起来的确有些白色石英岩的质感,但将其拿在手上的感觉更像是一块香皂——当然,形状也很像。与一般的 TWS 耳机不同,Bose 大鲨的充电盒顶盖没有采用磁吸而是采用卡扣进行固定,卡扣开关的按键面积不小但键程很长,在使用中做到单手开合并不容易;完全按压开关之后,顶盖将以相当「优雅」的速度自动打开,既没有因用力过猛导致的「过冲」现象,也没有在完全打开之后因结构强度产生摇晃和偏移的问题,转轴提供的阻尼感相当令人舒适——By the way,Bose 大鲨的顶盖内部专门加入了一块柔软的硅胶内衬用于固定和保护耳塞,可见在设计和做工上还是下了不少心思的。

虽然顶盖的固定方式很「复古」,但 Bose 大鲨依然支持基于霍尔传感器的开盖连接功能,盒子内部的蓝牙连接键支持在已连接的多个设备之间进行切换 但是在 MacBook 上依然很玄学。XXXL 码的充电盒仅仅为 Bose 大鲨带来了 18 小时的续航时间(包括 6 小时的耳塞续航和两次充电),毕竟内部超过 2/3 的内部空间都被两只同样 Big Size 的耳塞所占据,留给电池的空间实在不多;好在 Bose 大鲨支持 USB-C 有线快充和 Qi 标准的无线充电,最大输入功率达到 7.2 W,实测充入 15 分钟即可在消噪模式下提供接近 2 小时的续航,与官方标称数据差的不算太多,支撑全天使用问题不大。

左 3 为耳塞内置的纽扣电池,图片截取自 Bose QC Earbuds 官方宣传页

无线耳机的全天使用和「全天候使用」并非相似的概念,前者主要以续航水平作为参考依据,而后者则是对包括佩戴舒适度在内的一系列软硬指标的综合考量。从我主观层面的体验来讲,Bose 大鲨可能是本文发稿为止佩戴舒适度最高的 TWS 耳机之一——尽管单只耳塞的重量就已经达到了 8.5 g,和「轻若无物」差得着实有点远。得益于鲨鱼鳍耳套提供的稳固支撑,耳塞可以在不进入耳道的情况下将自重均匀分布到耳屏、对耳屏和对耳轮下脚三点之间,同时耳塞前方的硅胶耳套可以恰好贴合耳道外缘,在保证隔音效果的同时也不至于因为完全封闭而导致耳压失衡,考虑到官方零售价比 AirPods Pro 还贵的 Bose 大鲨并没有配备通气系统这种「黑科技」的东西,这也算是个比较讨巧的做法。

鲨鱼鳍耳套的正确佩戴方式,图片截取自 Bose QC Earbuds 官方宣传页

总体而言,Bose 大鲨在外观上的设计和做工对得起目前的售价,在众多 TWS 耳机中「独一份」的佩戴体验是其最大的加分项。然而配备鲨鱼鳍耳套的耳塞占用了过多的内部空间,以至于 Bose 大鲨不得不在便携性上做出相当的妥协,其充电盒的体积和形状注定无法在衣袋里「安分守己」,当然也塞不进牛仔裤上的「耳机专用口袋」。显然,Bose 大鲨更加适合日常出行和办公场景,利用挎包将充电盒与其他数码产品一并收纳携带可能是更加合适的选择。这里推荐一下「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有售的「极想 Switch 挎包」,四个独立口袋可以轻松收纳手机、耳机、钱包和 Switch,实测还可以多放下一台 iPad mini 6,对于我这样的「生产力玩家」来说真的是再友好不过了。

消噪 & 音质

消噪耳机的音质表现会直接受到消噪效果的双向影响:一方面,优秀的消噪效果可以将大部分的环境音从人耳接收的内容中筛选和剔除出去,从而让音质表现更加明朗清晰;另一方面,消噪效果是一种「有限度的无差别攻击」,在消除环境音的同时也可能抹去耳塞输出内容中的部分细节表现,从而变相削弱音质表现——尽管现在的无线消噪耳机大多配备了可调节的分级消噪功能,但厂商的调校依然是影响最终表现的重要变量。作为最早生产消噪耳机的老牌声学厂商,Bose 在此方面可谓拥有相当深厚的功底,最终呈现的消噪效果和音效表现都可谓之「惊艳」。

为了体验 Bose 大鲨的消噪效果,我挑选了公交 / 地铁、街道 / 路口和咖啡厅 / 餐厅三组场景进行测试,测试的内容包括耳塞在复杂环境音下开启消噪模式,以及在开启消噪模式的同时以 iPhone 13 的中等音量播放音乐。测试结果毕竟来源于我的主观感受,单纯的使用数据将体感进行量化并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因此以下表格中列出的测试结果比较「暧昧」,描述仅供参考。

 公交车厢人声、引擎声及运行声地铁车厢人声、播报声及运行声街道复杂人声及喧嚣环境声路口车辆经过声、引擎声及鸣笛声咖啡厅轻微人声及键盘敲击声餐厅复杂人声及觥筹交错声
单独开启消噪模式

人声剩余少许;

引擎声不再轰鸣;

运行声几乎消失

人声剩余少许;

播报声降低但可辨;

运行声几乎消失

人声不再鼎沸;

环境音几乎消失

车辆经过声不再呼啸;

引擎声不再轰鸣;

鸣笛声不再刺耳

人声几乎消失;

键盘敲击声几乎消失

人声不再鼎沸;

觥筹交错声降低但可辨

开启消噪模式并播放音乐音乐声清晰但损失少量细节音乐声清晰可辨音乐声清晰可辨音乐声清晰但损失少量细节音乐声清晰可辨音乐声清晰可辨

从以上测试结果看来,Bose 大鲨的调校主要集中在 Bose 一直拿手的中低频范围,因此其降噪效果在通勤和办公环境下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功效,正在播放的音乐也并未因此损失过多细节,可以说 Bose 大鲨的音质表现位列消噪耳机的第一梯队。如果抛开「消噪耳机」这个细分品类,Bose 大鲨的音质表现既不算特别突出,也不能说是中规中矩——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描述的话,那就是「很有点 Bose 的味道」。Bose 大鲨的调音相对均衡,没有刻意强调低频以迎合「低音炮」用户的需求,但基于 Bose 祖传方案的调音在聆听例如 J-POP 老二次元 等风格的音乐时还是会有一些「发暗」的感觉,好在 Bose 大鲨支持 EQ 调节,推荐在 APP 的 EQ 设置中降低 1-2 档低频,则效果更佳。

与不错的音质相比,Bose 大鲨的延迟就显得惨不忍睹了。仅支持 SBC 与 AAC 编码使其在大多数游戏上发挥作用的能力几近丧失,但这还不是最糟的——在我戴着耳塞输入密码解锁 iPhone 和打字的时候都能感觉到非常明显以至于影响操作的延迟,显然这一点就足以劝退很多手游玩家和重度社交用户了。

软件 & 功能

在一众需要配套 APP 的 TWS 耳机中,Bose 大鲨的官方 APP 是非常少见的颜值和功能都在线的一类——这个从图标到 UI 都是黑白两色的软件从上到下都透露着一种高冷的气息,既没有花里胡哨的冗余功能和推广,也找不到哪怕一条广告,在如今这个「见缝插针」的互联网大环境下也算是「少数派」了。功能优先级最高的消噪模式、音量调节、设备切换和 EQ 被安置在首页,次要功能和设置项则被分类收纳于二级菜单中,主次分明,逻辑清晰。然而美中不足的是 Bose 音乐在每次启动时都会优先显示设备管理页面——即使没有其他设备注册时也是如此,如果能增加一个「默认设备」的选项,或者将设备管理功能作为一个区块整合进首页,则操作效率还可以进一步提升。

Bose 大鲨主打的消噪和 EQ 功能在 APP 上表现都非常简单且直观,10 级消噪效果可以手动微调,也支持存储最多四种消噪等级到首页快捷操作,但存储时只能选择预设名称,尚不清楚这到底是产品经理考虑不周还是 Bose 的「执拗」。而 EQ 调节功能则将低中高频分别设定在正负各 10 级的区间之内,同时也内置了四种针对低频和高频的激进预设,无论如何调节,Bose 大鲨的衔接过渡都称得上行云流水,然而 EQ 调节并不支持存储和切换多种自定义设定,像我这样喜欢歌单「百老汇」的人还是会选择牺牲个性化,只对少量细节进行微调来获得更好的泛用性。

尽管 Bose 音乐的用户体验不错,但在使用过程中屡屡掏出手机打开 APP 调整参数显然不是长久之计。Bose 大鲨的触控面板在日常使用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其左右耳塞的功能配置如下(部分摘录于 Bose QC Earbuds 官方宣传页面)。

右耳塞:

  • 上下滑动控制音量;
  • 双击以暂停或播放内容,接听或结束通话;
  • 长按可拒绝来电或访问语音助手。

左耳塞:

  • 长按可访问预设快捷键(可在 Bose 音乐 App 中自定义);
  • 双击重复循环可用模式,默认模式设置为:安静模式(最大消噪)和通透模式(不消噪)。

Bose 大鲨的触控功能够用,但在个性化程度上仍显不足:例如左耳塞的预设快捷键仅能在上一曲、下一曲和播报电量之中三选一,无法像右耳塞滑动控制音量一样通过滑动来实现双向切歌;两只耳塞都无法通过触控调节消噪等级;长按右耳塞的功能无法自定义等等——虽然这些功能的缺失一般不影响正常使用,但对如此「广袤」的触控面板来说显然是一种浪费。

除此之外,Bose 大鲨最要命的缺点就是「连坐」式的左右耳塞配对机制:即音源设备先与右耳塞连接,右耳塞再将信号传输至左耳塞。尽管左右耳塞之间的微小延迟很难察觉,但这样的配对机制则导致只有右耳塞能够独立使用,左耳塞彻底成为了陪衬——更别提 Bose 只在大鲨的右耳塞上设计了语音麦克风,这几乎把单只耳塞的使用场景彻底限制在了用户的右侧。另外在连接到我的 MacBook Air 时,左右耳塞丢失配对的情况明显增加,目前还不清楚这是不是 macOS Monterey 的「特性」。

总结 & 建议

Bose 大鲨的「偏科」非常明显,其对标的 AirPods Pro 和 WF1000-XM4 与之相比都会显得均衡许多。然而,偏科并不一定是坏事,毕竟旗舰产品的基本属性都是「千篇一律」的优秀,所以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程度的取舍反而能够形成独特的风格。Bose 大鲨不是 AirPods Pro 这样的「万金油」,如果不仔细考虑自己的使用场景和具体需求而贸然购买,那么多半是要踩坑的。行文至此,列出 Bose 大鲨的优缺点各三条供参考。

优点:

  • 鲨鱼鳍耳套的佩戴体验极尽舒适;
  • 消噪效果惊艳,音质表现稳定;
  • 与之配套的 Bose 音乐 APP 干净好用。

缺点:

  • 充电盒体积过大,难以携带;
  • 编码格式支持少且音频延迟高;
  • 左耳塞无法独立使用。

综上所述,Bose 大鲨是一款「挑剔」的产品,而能够为其买单并感到满意的同样是少数挑剔的用户。作为长期使用 Apple 标准三件套的办公用户,我在放弃 AirPods Pro 的生态加持后并没有感到无所适从,而 Bose 大鲨的「全天候」特性则提供了与之截然不同的体验:我得以从嘈杂的环境中全身而退,也不必为悬于耳畔的「危险」所扰乱——从结果导向来看,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就不值一提了。

关联阅读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妙的数字生活 🍃

> 想申请成为少数派作者?冲!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Kiririn

资深游戏玩家|职业撰稿人 微博@小桐同学绝赞赶稿中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70083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