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好觅,镜头难挑:看看这些「老师傅」是如何推荐自己最爱的那一枚
2021-07-30 17:42:41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61 收藏

相机好觅,镜头难挑:看看这些「老师傅」是如何推荐自己最爱的那一枚

摄影不仅是记录生活最好的方式,好的摄影技能也是多数人疲惫时刻的英雄梦想。如今手机的拍摄能力已经足够应付大部分场景的需求,我们也曾分享了很多相关的经验和技巧,但相机永远不可能被取代。

我们常说「拍摄的仪式感」,而「举起相机」这个过程便是一个严肃又庄重的「开场」——不谈及成像优劣,至少你是在屏住呼吸莫大的尊重眼前的时刻。可相机只是工具,镜头才是我们留影此刻的窗口,虽然没有最好的镜头,但因为每个人的摄影习惯、偏好风格等不同,我们都有唯一最适合自己的那颗,这也是摄影过程中往复纠结不断摸索的乐趣之一。

但也有一些人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最爱」,所以我们不妨听听他们怎么说,也许能让你更快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好伙伴。

@Hermanchannn 平平无奇的 50mm 却是我最喜欢

尼康D810:老矣,但依然能打

我使用的相机是尼康的 D810,这是一台 2014 年发布的全画幅单反相机,3600 万有效像素,51 个对焦点,可以录制 1080P 视频。听起来已经是上个时代机器的参数了,但是对我来说,依然够用。3600 万像素+无低通滤镜带来非常扎实的成像素质,低至 64 的原生感光度意味着极佳的低感动态范围。对于我来说,就静态画面而言,尼康 D810 依然属于第一梯队。

D810 和 D850(尼康的单反画质旗舰)的动态范围差距并不大(来源

至于缺点也很明显了:

  1. 因为大量采用金属材料,D810 握起来非常有分量;
  2. 51 个对焦点在当年是了不起的科技,但是现在动辄几百个对焦点的混合对焦模式,确实差了一口气;
  3. 视频方面,码率非常低,视频自动追焦等于没有,能够识别人脸但是不能跟上去(我一直觉得就不要把那个人脸追踪的框显示出来了好吧,看着就生气),可以拍摄 1080P 视频,但是不能够拍 120fps,也没有 Log 图像配置,后期调整空间有限。

可以说,这是一部画质能打,视频功能不算友好的照相机。如果能清楚知道自己需求,依然能够用它用得很爽。

50mm镜头:平平无奇,但我喜欢

镜头方面,我常用的焦段是 50mm,确切来说,是适马的 50mm f/1.4 DG HSM Art 镜头。我选择这支镜头,主要是由我拍摄的习惯决定的:

  1. 平时我比较喜欢拍摄接近于人眼视线范围的图片,所以 50mm 对我来说是一个相当合适的焦距,不会产生太大的透视效果;
  2. 作为虚荣心比较旺盛的拍摄者,我希望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能够一眼就和用手机拍摄的图片区分开。50mm 镜头带来的中焦视角以及大光圈能够提供比较好的焦外虚化效果,有效地突出主体。我个人也对大光圈带来的光斑非常喜爱;
  3. 50mm 镜头都比较轻便,带出去没什么负担,可以单手持握,对于拍摄一些要求机动性比较高的场景(比如街头摄影里经常需要捕捉一些稍纵即逝的瞬间)非常趁手;
  4. 50mm 的视野相对比较收拢,近景远景的层次感也比较强。我比较喜欢框架式的构图,配合大光圈带来的前景虚化让画面变得更有意思。

所以 50 头就一直当作挂机头了。

光圈值:f1.6 快门:1/160 秒 ISO:64
光圈值:f2 快门:1/640 秒 ISO:64
光圈值:f1.4 快门:1/100 秒 ISO:90
光圈值:f4.5 快门:1/60 秒 ISO:100
光圈值:f1 4快门:1/320 秒 ISO:100
光圈值:f2 快门:1/1000 秒 ISO:100

曾经爱过的焦段

但是我也不是一直在用 50mm 镜头,曾经有使用过一些镜头,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最后被我放弃掉了。

24mm-120mm f4:全能,但差点意思

我的第一支镜头是 24mm-120mm f4 的变焦镜头。作为一个套机镜头,说实话,其实它本身并没有太多能被诟病的地方。首先,它的焦段范围够大,24mm 已经可以拍摄出比较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120mm 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长焦端,焦段非常实用,使用起来很灵活。整体画质也不错,虽然画面有点畸变和暗角,但是在软件里也很容易纠正。

光圈值:f4 快门:1/200 秒 ISO:100 焦段:120mm
光圈值:f4 快门:1/100 秒 ISO:100 焦段:120mm
光圈值:f4 快门:1/25 秒 ISO:160 焦段:24mm
光圈值:f6.3 快门:1/400 秒 ISO:100 焦段:85mm

为什么最终还是放弃使用呢,主要原因还是光圈稍小。这支镜头光圈是 f4,且不说和 f1.4,f1.8 这类大光圈相比,哪怕是和 f2.8 的镜头来比较,也少了 1 档的进光量。按照倒易律,在强光环境下,可能是 ISO100 和 ISO200 的区别,但是弱光环境下可能就是感光度 6400 和 12800 的区别,从噪点程度来说足以让画面从可用变成不可用了。

倒易律指的是光圈、快门、感光度三要素在同一个 EV 值(曝光强度)下的互换关系

其次毕竟是恒定光圈的大变焦镜头,还是比较沉,平时还不一定会觉得,等到旅游或者需要长途跋涉的时候,就会觉得怎么越来越重呢?最终导致拍摄兴致大打折扣。

35mm f1.4:靠得不够近,所以拍得不够好

说来奇怪,我的第一支定焦镜头其实是 35mm f1.4。其实一开始选择 35mm 的镜头主要是因为 35mm 镜头 比50mm 镜头还要更便宜一些,加上之前也从未使用过 35mm 镜头,带着几分好奇就入手了。

拿到手上以后,发现 35mm 镜头比较适合应付较为狭小的室内空间,虽然焦距相比 50mm 更广,但是对于拍摄一些物品依然能够提供不错的虚化效果。在拍摄人像的时候,如果拍摄情侣而不是单人照时,使用 35mm 的视角也会感觉更加舒适。

光圈值:f1.4 快门:1/1600秒 ISO:100
光圈值:f2 快门:1/120 秒 ISO:100
光圈值:f2 快门:1/250 秒 ISO:1000
光圈值:f1.4快门:1/40 秒 ISO:360

为什么最终还是放弃使用呢:

  1. 平时主要还是扫街比较多,希望可以在一个比较安全的距离捕捉到场景,同时不想靠得太近对画面产生破坏,这就需要更长一些的焦段。(就是因为我比较胆小)
  2. 在相同距离下,35mm视野会比50mm更广,如果想要拍清晰,要不就得裁切画面,要不就得凑近,前者损失画面的整体细节,后者产生透视效果,感觉还是50mm更加合适。

@Vio 我也不知道还能继续用多久的 18-55mm

作为富士用户,目前用得最多的当然还是号称「最强套机镜头」的 18-55mm f/2.8-4 这枚。以前用奥林巴斯的时候,没事拍个建筑和风光,都是吃后期的活儿,所以对镜头也不怎么讲究,一枚六百块钱的 14-42 饼干头可以用好久。

换了富士之后,受富士优秀的直出色彩影响,也开始尝试创作一些不经过后期的作品,所以也更关注画质。富士 X 卡口的镜头群尝试了原厂 18-55、50-230,然后自己拍人像的时候比较偏好 35 和 85 焦段,所以也选择了副厂唯卓仕的 23/1.4、56/1.4。不得不说唯卓仕的这几支逆向工程的镜头效果真的不错,两者相比我会更倾向于 35,也就是23/1.4,因为可以兼顾环境和人物,更有故事感。比如下图:

焦距:23mm,光圈:f/1.4,快门:1/250 秒,ISO:800

此外我还尝试过老蛙的 9/2.8 镜头,除了暗角不太容易消除之外,其他都非常棒,真的可以做到几乎零畸变,是拍摄风光和星空、银河的利器。

焦距:9mm,光圈:f/2.8,快门:25秒、1/15 秒,ISO:3200、4000,2 张合成

在除此之外之外的常规场合,比如外出旅游或者日常挂机的话,还是会用回 18-55,等效 28-85 可以涵盖日常所需的大部分题材,画质也很棒。另外像我这样既拍视频又拍照片的所谓「双修党」,选择 18-55 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它可以让我很从容地在「拍照」和「拍视频」两种状态中切换。18-55 自带镜头防抖,简直是 X-T3 这种没有机身防抖的机器的救星。f/2.8-4 的光圈也给我拍摄视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我针对 18-55 的口径买了一块可变 ND 镜,出去玩的时候,我经常把 ND 镜直接揣在裤兜里,拍照过程中如果想拍一段视频,就可以直接拿出来装上,并且富士相机把曝光三要素全部都设计成了拨盘,所以参数切换起来也非常方便。

18-55 这枚镜头陪我南征北战了将近一整年时间。短短一年,我用它拍过家人、拍过朋友、拍过数不清的毕业照、也拍过好看的小姐姐,我用它记录了后疫情时代的城市街头、记录了大西北 315 国道的荒滩戈壁、也记录了自己学生时代最后的校园生活。

所以关于满意的照片,其实反倒说不出啥来,因为这一年真的用 18-55 拍了太多东西了。那就放一张去年 8 月刚上手的时候拍的茶园吧。

焦距:18mm,光圈:f/2.8,快门:1/1250~1/2700 秒,ISO:200,6 张合成

和我的其他摄影器材一样,这支镜头我也不知道能够继续用多久,可能很快就会卖掉,但我还是希望可以一直用下去。

@陳川端 TAMRON  FE 28-75mm f/2.8 RXD ——我的旅行镜头

依稀记得最开始做摄影的时候没太多预算,更新到全画幅机身后存款不足四位数,一枚前苏联产的战损级别 Helios 58/2 八羽怪镜头被我用了好多年,被过誉的梦幻般「旋转焦外」并不能掩盖强光条件下令人尴尬的成像效果,更别说被迫只能使用手动模式在拍摄效率上的捉襟见肘。勤勤恳恳打工多年,终于能用上原厂镜头和自动对焦的喜悦现在还记得。

Sony ILCE-7 + Helios 58/f2 | 路灯触碰, 2014

而后几年又陆续购入了索尼 Distagon T* FE 35mm F1.4 ZA,索尼 T* FE 55mm f/1.8 ZA 和索尼 FE 85mm f/1.8,没错,全是定焦镜头。那时我的主要拍摄主题为街头摄影和人像摄影,因此大光圈带来的虚化效果与定焦镜头更为卓越的画质表现成了我选定镜头的重要考量,也拍摄了不少确实「很好看」的照片:

Sony ILCE-7 + Distagon T* FE 35mm F1.4 ZA |打车的女人, 2015
Sony ILCE-7 + T* FE 55mm f/1.8 ZA |人像练习, 2017
Sony ILCE-7 + FE 85mm f/1.8 |大阪街头, 2018

能把一枚固定焦段的镜头用好其实很锻炼摄影师的视觉敏感力,能强迫创作者为了获得更好的画面不得不进行移动以调整距离,「虚化」也确实能带来最直接高效的美,剥离被摄物的同时营造聚焦的视觉重心,大部分观众会更偏爱这种立竿见影的视觉效果,因此我也更建议摄影初学者尽可能使用定焦镜头。

Sony ILCE-7 + FE 85mm f/1.8 |保安, 2018

但最近两年我的拍摄又有了变化,这三枚镜头不是转售就是送给了朋友,我自己现在的挂机镜头为 TAMRON(腾龙) FE 28-75mm f/2.8 RXD,是的,一枚「副厂」镜头,你甚至可以把它当作对标于索尼 FE 24-70mm f/2.8 GM 镜头的「平替」版本,也确实物美价廉,便宜大碗。这里也并不赘述它与索尼那枚「G 大师」在不同焦段下的画质表现之类的专业对比,在网上大家能检索到非常详细且专业的数据评测,我个人的摄影观念并不需要在意这些「硬件实力」,因此仅从个人的使用体验角度做些简单分享。

曾经两三年的 FE 35mm F1.4 ZA 挂机让我拥有了更强大的臂力,现在使用更为轻便的 TAMRON(腾龙) FE 28-75mm f/2.8 RXD 顿时让我轻松不少,搭配我现在最常使用的 Sony ILCE-7RM3 机身,整体的重量是愿意经常带出门的程度,也不会有之前「头重脚轻」的那种负担,这种细微的差异在几乎全是手持拍摄的旅行中是非常重要的体验变化。

旅途中的我,手持的摄影组合即为 Sony ILCE-7RM3 机身 + TAMRON  FE 28-75mm f/2.8 RXD 镜头

在专注于旅行摄影后我才意识到到变焦是多么方便的功能,我也渐渐放弃了对于「大光圈」那种直白美感的追求。f/2.8 的最大光圈不仅够用,在我现在的拍摄中为了避开过度虚化也经常使用比如 f5.6 甚至是 f7.1,以获得更深的景深和更清晰的画面,适合拍摄更加广阔的风景:

TAMRON  FE 28-75mm f/2.8 RXD,1/60s f5.6 ISO800 |帕羊镇北部无人区, 2020
TAMRON  FE 28-75mm f/2.8 RXD,1/250s f7.1 ISO400 |普莫雍措, 2020

28mm - 75mm 也是非常高效的焦段范围,包含了小广角、标准焦距和小长焦,足够应对大多数的日常场景,虽然在旅途中也遇到过想要拍摄璀璨银河(大光圈、超广角镜头显然更合适)和实在过于遥远的风景,但一方面旅行的伙伴也有自己的镜头可用于补充,另外,依靠 Sony ILCE-7RM3 足够高的像素,在后期也可以尽情地进行裁剪以剥离「远处的风景」。

总而言之,我个人非常反感在旅途中更换镜头拍摄,不仅仅是觉得麻烦,在面对比如沙漠和浓密雨林之类的特殊环境中更换镜头也会带来进灰风险,因此这两年, TAMRON  FE 28-75mm f/2.8 RXD 成了我的「挂机」镜头,在旅行和艺术创作中深得我心。

由 TAMRON  FE 28-75mm f/2.8 RXD 的广角端焦段拍摄(35mm 以下) |一朵「鲸」, 2020
由 TAMRON  FE 28-75mm f/2.8 RXD 的标准焦段拍摄 (近 50mm)|City boy 练习, 2021
由 TAMRON  FE 28-75mm f/2.8 RXD 的长焦端拍摄 (55mm 以上)|叶片月牙, 2020

画质方面的评价见仁见智,我在年初的展上曾经输出了一张 3m 高的作品,正是由这枚镜头拍摄,更不用提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交平台上进行摄影作品的分享了。一句话描述: TAMRON  FE 28-75mm f/2.8 RXD 这支镜头不仅是「够用」,也确实优秀。

在此也有另一个一直很想表达的观点:摄影器材的「硬实力」真的没那么重要,对世界的洞察与反应其实更有价值。或许等待未来作品和创作经验积累更多,再另作长文分享关于这一观点的个人实践吧:)

@Konstantine 街拍绕不过的 35mm

索尼 A7M3 - 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

进入摄影这门行当,是从佳能开始的。第一台相机是佳能 70D,标准的单反机身、完美的持握感、清脆直接的快门反应,很大程度上定义了当时的我对一台专业照相机的审美标准。相较于之前完全使用 iPhone 拍照的我,自然是有了很大程度质感的提升。我带着它走遍了欧洲很多地方。

可是渐渐地,很多优点开始变成了缺点,完美的持握感带来的是笨重的机身,加上分量十足的尽头,70D开始在柜子里落灰,我不愿额外的重量影响到欣赏美景的心情。于是开始为 70D 物色一个身轻如燕的接班人。

和 A7M3 相识是在 2018 年的双十一。

令我下定决心下单的是,这一代的 A7 在电池上有了质的飞跃。在它诞生的时代,提到微单,电池寿命总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一个专业用户恨不能身上带上十块电池为微单续命。而作为电池续航媲美单反的第一代微单,你不得不赞美它的出色。全画幅的底加上高 ISO 的降噪能力,使夜间手持拍摄也成为了可能。

外形上,相比同样个头的富士是逊色了不少。黑色的机身搭配常规军舰头,显得那么普通,但却在成片上往往能给我惊喜。迅速的对焦能让我轻松捕捉到想要的画面,丰富的镜头选项(老镜头+新镜头)让它可玩性也非常的高,这些都是佳能时代的我所未曾体会到的快乐。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台机器的话,那就是:我很丑,但是你想要的我都有。

iPhone 11 拍摄

35mm - 街拍绕不过的一个焦段

我用的是 Sigma 35mm Art F1.4,熟悉这枚镜头的都知道,这是适马推出的第一代 Art 系列镜头,因为太受喜爱,所以一直供货至今。而 Art 系列,在这枚之后,就成了高质素副厂镜头的标签。我的这一枚是我在佳能时代留下来的遗珠,虽然是佳能接口,但是因为我太喜欢,所以在出掉佳能全家桶的时候,这一枚被我留了下来买了转接环继续在 A7M3 上使用。

在换到 A7M3 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身边只有这一枚镜头,我用它拍了很多它这个焦段适合的片子,也拍了很多不适合的。人们总说,35mm 是人文镜头,适合街拍。可是适马的这一枚,壮硕的体积以及实诚的重量,实在难以从外形上能够和街拍两个字联系到一起,这涉及到街拍很重要的一个议题 - 侵入性。然而我却把它当作我的挂机头,可见我是有多喜欢它的成片。

35mm F2.2 1/8000
35mm F2.8 1/800

50mm - 所见即所得也需要耐心

50mm 是我接触摄影以来的第一个焦段,还记得佳能时代的我,背着相机在大雪封山的黑森林到处溜达,从日落到黑夜。现在的我,虽然换了相机,却也还是执着的买了一枚 50mm 的老镜头,Canon FD 50 1.4 SSC。老镜头带给我的是和新镜头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出片的质素,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评价实在是难以恭维,可是老镜头出片的那种特有的感觉,那种有残缺的美,让我欢喜的不得了。对于这样的镜头,我觉得是需要一些耐心,去寻找适合它的一些场景。

50mm F2 1/125

28-75mm - 还差一点的一镜走天下

这一枚,是我当前的挂机头。出去旅行或者是帮别人拍照片,会无脑的带着这一枚,因为实在是太均衡了。我用的是 Tamron 28-75mm F2.8,焦段上能覆盖大部分我所涉及的拍摄场景,光圈上,虽然 F2.8 没有 F1.4 带来的虚化美妙,但是对于完成工作本身是绰绰有余的,能够有效的突出主题,把想要的场景拍出来。

62mm F2.8 1/3200

@许万里Alva 过年红包换来的心头好 尼克尔 50mm f/1.8D

我原来使用的相机是 Nikon D750,2016 年购入;现在使用的相机是富士的 X-T3,2020 年购入。现在用的相机在今年写的年度征文已经写过啦,那就谈谈我原来用的相机吧,尼康的这款 D750 提供约 2432 万有效像素和 FX 格式(比我去年购入的 X-T3 只少了不到 200 万像素,还是全画幅),并且配置了可翻折的 LCD 显示屏,能满足我绝大场景的照片拍摄需求。

图来源尼康官网

不过说到对这台相机的喜爱,倒不是因为它的性能有多好、可以拍摄出多么独特风格的照片,而是因为它是我第一台单反相机,陪伴我走过了非常多难忘的日子。购入 Nikon D750 的那一年我 16 岁,刚上高中,在和我妈讨价还价良久之后以一人出一半的方式买入(她那时想着工作上拍产品或许能用到,结果没想到买完后相机就长期被我放学校随身带着了🌝)。在 Nikon D750 陪伴我的第一年,我趁暑假和它去了不少城市游玩,那时候还在玩 nice 的我也因它拥有了第一张被编辑精选的照片。

之所以后来换了 X-T3,主要是拍摄视频的需求增加了,但 Nikon D750 虽然拍摄照片很能打,但是在视频方面还是略逊一筹,只能拍摄 1080p、没有 Log 模式、没有机身防抖等等。不过使用 Nikon D750 的五年时间里,还是留下了非常多珍贵的回忆和照片的。因为它略显过时的参数,所以我并不会推荐新手朋友入手这款相机,只是从个人化的角度回忆一下啦。

焦距35mm 光圈 f/10 曝光时间 1/200
焦距35mm 光圈 f/8 曝光时间 1/320
焦距35mm 光圈 f/11 曝光时间 1/400
焦距 35mm 光圈 f/10 曝光时间 1/200

尼克尔 50mm f/1.8D 镜头:最接近人眼的镜头

在使用 Nikon D750 的五年里,我先后用过 24-120mm、50mm、35mm、200mm等镜头,不过最喜欢的还是50mm的镜头,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

  1. 轻便:尼康这款 50mm 的镜头只有 155g,比 162g 的 iPhone12 还轻一点点,比我和机身一起购入的 AF-S 尼克尔 24-120mm f/4G 轻了不止 500g,而且体积也非常小,适合随身携带来拍摄照片。后来我又购入了 35mm 镜头,比 50mm 重了不止一倍,相较还是喜欢 50mm。
  2. 接近人眼的视觉效果:50mm 的焦距相比其他焦段更接近人眼的视觉效果,基本可以实现所见即所得。加之 f/1.8 的大光圈,焦外虚化的效果较好,可以将主体和背景分隔开,很适合用于拍人像特写,高中时用它为身边的朋友拍摄了很多写真。
  3. 便宜:刚开始玩摄影时还在读高中,除了生活费并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每次想购置新的设备都要细数过年收到的红包数额,于是 50mm f/1.8D 这个百元级镜头便成了原厂镜头里非常实惠的选择。
焦距50mm 光圈 f/5.6 曝光时间 1/2500
焦距50mm 光圈 f/6.3 曝光时间 1/500
一张用 50mm 拍糊了的照片

@小紫 用 35mm 对自己的表达负责

若你给我一台 135 相机,并告知我只能选择一支镜头,那我定会毫不犹豫地说:35mm 定焦

这个回答可能很多人都嗤之以鼻,毕竟太多的人在吹 35mm 是「最适合人文」的焦段。很多人不喜欢 35mm 的原因也很简单——它很平淡。35mm 没有 50mm 甚至更长的焦距下给人以专注的感觉、又没有更广的广角有着透视关系带来的视觉冲击,摄影很多的时候是在实在发生的场景里做加减法,而 35mm 正好也没有这个特点——它几乎和人眼的视角一样。

但,这并不妨碍35mm成为一个全能且友善的选择。

人像?当然可以
小品?距离刚刚好,不用为了拍食物还得站起来往后退几步
风光?多少算个广角,35mm视角下平静且安稳
日常拍拍所见所闻?看家本领

当然,我也并不是第一天就爱上的 35mm。和很多人一样,我刚开始接触摄影就是被浅景深营造的效果震撼到了。我疯狂的爱上了这种「视觉奇观」——原来身边的事物可以被拍得这么干净,主体分毫毕现、主体以外模糊一片。那段时间,每天就是带着长焦、甚至带着百微到处拍,拍叶子、拍同学、拍看得见美好的一切。渐渐的,我发现照片里内容的容量似乎太少了些,于是,看是探索更小焦距的镜头。

50mm 镜头,所谓的标头,也是几乎每一个玩摄影的同学都不会错过的焦段。它结构简单、因此可以用极低的价格获得一个很大光圈的高速镜头。50mm 也非常容易上手,它小巧、它让你和拍摄主体之间保持了一个安全距离,对方可能会感知到你的存在,但大抵不太会反感。但拍久了,总觉得这样的画面缺少一些情绪,更多的时候看起来像是在旁观一件事情的发生,而没有进入它本身。

巧了么这不是——时隔两年,居然分别用 50 和 35mm 镜头,在同一场景,拍摄了同样的人……

于是来到了 35mm,这次比 50mm 更近了一步,在拍摄大多数事情时 ,你已经站在了「围观群众」的人群里,对我而言,这是有临场感的意思。被拍摄者大都明确的知道自己在被拍摄,会变得警惕,可能会开始于拍摄者互动,但还没有到冒犯的状态。

我也尝试过用更加广且激进的镜头,比如 25mm、21mm,但当你一步步走进事件中心、走进被拍摄者,是需要极强大的内心的。你需要和被摄者交流、需要去理解和体会其中的情感。

一张照片不只是一次事件与一名摄影者遭遇的结果;拍照本身就是一次事件,而且是一次拥有更霸道的权利的事件——干预、入侵或忽略正在发生的无论什么事情。我们对情景的感受,如今要由相机的干预来道出。

—— Susan Sontag,《论摄影》

我始终认为当我举起相机并试图记录一件事、一个人的时候,是需要对表达负责的,而我目前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也并不能更进一步的选择更广的镜头。于是,35mm 就成了我最终的选择。


哪一颗才是你最喜欢的镜头?——想必你也有自己的答案,不妨来一派聊聊你的最爱吧。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67959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