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EMBA课程小记(4)——“半面创新”课程体会
2021-07-13 15:16:14 Author: blog.csdn.net(查看原文) 阅读量:87 收藏

阿拉神农 2021-07-13 14:16:14 7 收藏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半面创新”课程体会

半面创新这门课给我的启发很大。除了周宏桥老师说他的这本《半面创新:创新的可计算学说》一书可以传世500年之外。我更加隐约体会到的一点是:创新,极有可能存在一个大道至简的终极逻辑。

回味本课程之前,需要先介绍下周老师。他是一位老IT从业人员,20多年的码农,自称coding到2008年才放手。然后,对艺术(主要是中国的诗词有别样的追求和喜爱),技术(20多年从业经历,上过C++之父的课程),企业经营之术等方面有多年的耕耘。所以,半面创新是周老师在“求真的IT,求美的文艺,求善的经营”三个方面求索后得到的一门实践思想。由于课程只有短短2天,我这里把其中一些关键性的,有重要意义的地方记录下来。

根据半面创新对许多案例的研究,同时,也结合了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的思想,诗歌的构造方法,周老师提出了一种很有洞见的创新创造的架构与体系设计方法。也就是下面的起承转合。

配合一个腾讯的案例,我们可理解如下:

  • 腾讯的“基因”是熟人社区,所以对之求“反”一定成功,陌生人社交正是腾讯“打”不到的阴影部位,如陌陌(中国的一款开放式社交平台,可以基于地理位置建立社交关系);

  • 同时,预测在求“合”处是一个成功位置。最熟悉的陌生人、陌生的熟人等;如“脉脉”。豆瓣、抖音等。”

上面的起承转合有一个简化版的算法。用这个算法配上几百年前的洋务运动,可知:

  • f1:以不变应万变,恪守传统,不过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

  • f2:以1860-1890年的洋务运动为代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它保持了“形而上”的孔孟之道,以及“枢而中”政体不变,只引进了“形而下”的西方科技和坚船利炮。

  • f3:自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之后直至1910年,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富强之因并非只在科技,而在“枢而中”的政治体制,于是发动“戊戌变法”以推行君主立宪制,或暴力革命以确立民主共和制。

  • f4:自1917年新文化运动至1919年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形而上”孔家店,全盘西化,思想阵地有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南陈北李”的纯马克思主义等。

遵循这个思路,我们看看现在做的边缘的方向,很显然处于合的部分。

所以,边缘是我们选择的非常正确的赛道。

我们做B端需求居多。如果要做C端产品的话,总感觉找不到一个思路。而周老师提到的一个工具“左中右”则比较好的给出了一种思考方式。“左中右”即下图所示:

  • 如果从行业侧出发,则我们必须以技术推动。这个要求很高。而且要踩对时代的浪潮。如工业革命,移动互联网时代等。

  • 如果从需求侧出发,则必须敏锐的观察到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只有进入(潜在)市场容量大的领域,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周老师给了一个三星的例子,值得我们深思:

而我们在边缘侧的发展驱动力,其实和老师说得非常一致:

显然,我们也是技术+需求做驱动轮,对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产品。

这个问题其实课上好像没有回答。该问题的答案其实在书里。因为周老师想把艺术,技术,经营术统一到一起,这里边涉及到很多关键因素。如何有机,艺术得将这些因素组合起来?最终得到的答案就是两个字,“半”和“面”。其实,更确切的说,是两个图像。

这两个图背后就是一套方法论,需要各位去阅读周老师这本书了。顺便给一些阅读指南:

  • 这本书是一本和IT(具体来说是程序员)相关的书,很多理念,观点,表述方法都是使用了程序员耳熟能详的词。所以,没有程序员背景的同学,先看案例篇(也就是书里的外篇)。

  • 书里有很多诗歌,大部分是周老师原创之作。除非诗歌的爱好者,这些诗词都可以不看。 

最后的最后

  • 我期望的结果不是朋友们从我的书、文章、博客后学会了什么知识,干成了什么,而应该是说,神农,我可是踩在你的肩膀上的喔。

  • 关于学习方面的问题,我已经讨论完了。后面这个公众号将对一些基础的技术,新技术做一些学习和分享。也欢迎你的投稿。不过,正如我在公众号“联系方式”里说的那样——郑渊洁在童话大王《智齿》里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大意是“我有权保持沉默,但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我灵感的源泉”。所以,影响不是单向的,很可能我从你那学到的东西更多。

神农和朋友们的杂文集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文章来源: https://blog.csdn.net/Innost/article/details/118714946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