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我都装好了 | 一种性格使然的整理习惯,以及物品里的情绪与回忆
2021-06-04 12:21:27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140 收藏

东西我都装好了 | 一种性格使然的整理习惯,以及物品里的情绪与回忆

编注:本文是少数派 × tomtoc「东西我都装好了」征文活动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20 年我整理了大学宿舍的改造的经验,投稿了《穷人实用派能否拥有理想桌面?》这篇征文。当时也想分享关于收纳整理的心得,但是限于篇幅和主题没有加进去,今年的征文就正好给了这个机会作一个补充。

一种性格使然的整理习惯,细水长流,贯穿人生

我妈总喜欢说我小时候的一件事。两三岁的时候我在乡下住,白天邻居经常来串门,会摆一些从客厅和厨房拿出高高矮矮的椅子凳子给大家坐,天黑大家走了之后屁点大的我就会把这些扛回原位。我妈说我是顾家,生怕家里的东西被人拿走,但是长大后我发现自己是热衷于整理,从小到大,无论住在哪家里其他地方有多乱,我都会把自己的小空间整理的妥当,这大概就是我在胚胎中就被孕育了的精神特征吧。

加上小时候经常搬家,需要不断地经历将家的拆分和重建,我一直喜欢动手自己做一些小手工来布置我的小房间,让我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收纳理念。这些开始可能只是从小时候的物品摆放喜好,在后来不断的实践中而被强化成了能指导我行动的内容,而最后这些理念也不止于整理物品,还影响到了对情绪和回忆的看法。

我的整理观

尊重持有的物品

我从小就喜欢收拾自己的房间,把每一件物品都摆放好是一件让人相当又愉悦感的事情,我也喜欢用旧的东西,如果不是必须要更换我会一直使用下去。而现在的日用品当中就包含了三岁到二十三岁的东西,我对这些物品都会抱有特别的尊重,因为他们不仅是日用品,也承载了某个时期的回忆。

我尊重现在拥有的东西,希望每一件物品都有自己的归属,能够在自己位置好好工作,我也尊重想要购买的东西,希望自己购买的每一件产品都能让我感到心动而不是将就。在这种对物品抱有尊重的心态下,使用物品时的心情我会觉得更像是在「借用」,是把一件物品从原来的归属地借走,而当一件物品没有及时放回去,会有内疚的感受,想要快快把东西放回原位。

这种被动情绪让自己会很让我主动的去想把东西收拾好,不是为了把让桌面看起来空无一物,而是为了让每件物品都有所归属。

各种时期留下的挂件

物有所属,物归原位

物有所属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收纳法则,给物品设定固定摆放位置并在使用后及时放回,能让物品长期处于稳定的位置,不至于让空间变得太混乱,同时也能够大大地减少大扫除式空间整理的压力。

下面两张图是宿舍 19 年和 21 年的桌面,之前有网友在征文中评论说桌面布局没什么变化,其实我的桌面长时间都是一个样,因为只要保持物有所属物有所归的习惯,桌面整体的秩序就能够一直保持。这样一来平时也不需要做大整理,只要在打扫卫生的时候检视下哪些东西需要清理的,然后根据情况整理物品。

保持物有所属,物归原位的习惯一大好处是能让自己更清醒的知道自己的需求。当我们自己对居住空间有明确的感知,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时。如果在商场看到很有吸引力的产品,如果我能明确的感知到自己是否拥有了同类物品以及我对这个物品的感受,这会让我在选择的时候会更加的理性,减少冲动消费的频率。

另一点好处是不会找不到东西。世界未解之谜之一:东西上一秒还在用,下一秒就找不到。如果养成物有所属,物归原位的习惯,明确的知道每件物品的位置,相信你再也不会遇到这种情况。

我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当对空间和物品保持足够的感知,还要能区分哪些东西是自己看重的,意识到自己真正的需求。按照自己的物品的属性,我把自己的物品简单分为珍视的、喜欢的、无感的三类。这样分类后,我会对一件物品有先有心理预期,如一件无感的东西被弄丢了,我不会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因为我的再心里就是认为这类东西丢掉了也问题不大,而如果不分类,觉得所有东西都挺重要的,这时弄丢了一件东西后的情绪可能就不会一样的稳定。

无感的东西,打扫卫生的时候清理

无感的通常是一些杂物,即使损坏丢失了也没关系,比如活动的赠品和没什么用处的小物件。通常我会半个多月打扫一次卫生,打扫的过程其实相当于是重新检视了一遍自己的物品,给所有的东西根据类型重新扫描,定位是物品每件物品在自己心中的位置。如果翻出来不怎么需要的「无感的东西」,我就会把他们丢掉,从而让物品的总量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上。

喜欢的东西,要再三考虑后替换

喜欢的东西通常是一些觉得不错的、常用的、纪念意义不大的日用品,是如果因为坏了或者功能无法满足需求了需要替换,经过考虑后会愿意更换的。这类东西如果不是非不得已,我一般不会换新,如果需要换新,那我也会认真的挑选替代品,让下一件物品能一样继承前辈的工作。比如现在背的书包款式我很喜欢,早就磨损的很严重了,不得不换新的,但是因为没找到喜欢的款式,我还是一直在用旧的背包。

珍视的东西

珍视的东西通常是纪念意义比较大的物品,比如小时候的饭勺、初中开始用水杯、同学送的背包挂件等。这些东西如果还在使用,平时使用的时候就会格外注意,避免不小心弄坏或丢失;如果没有用了,我会放到专门的收纳袋里放好,留作纪念。

有增有减

让空间变得杂乱的主要就是一些新增的或是被遗忘的物品,在一个生活了比较久的、布局相对稳定的空间里,物品的数量基本上能稳定在一个让空间保持在相对整洁水平的范围,这个数量范围根据每个人的收纳习惯和空间大小都有所不同。所以当在空间添加一些东西的时候,我就会清理掉一些东西,让空间物品总量日常能够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

物品的增减发生的频率并不会太高,通常是因为买了新的东西,只要日常保持有增有减的习惯,空间内的东西就不至于会越来越多,当我们要进行大整理的时候,也不会因为工作量太大而被劝退。而这里的物品增减都需也要根据具之前提到的方法来选择,增加的物品是要自己心动的、愿意长期使用的,减少的物品是没什么用的、自己无感的。

有增就有减这个理念来自于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住在几平米大,除了书桌和床外就只有落脚地儿的房间里的经历。小房间里的物品已经是饱和的状态,添加一件东西,要么是挪走一件物品来腾出空间,要么就是堆起来塞进去,每一件物品的加入都需要比较慎重的考虑如何才能合理的放好。久而久之,即使后来住到了更大的房间,我也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并成了我日常收纳的法则之一。

自己设计制作收纳用品

如果有能力,很推荐尝试自己设计制作收纳用品。根据物品尺寸、使用习惯、使用场景来设计的收纳用品,虽然自己做的东西往往没有工业品那么好看,但是用起来更加顺手且符合自己的使用习惯。并且在设计制作的过程里,能够更清楚地让自己意识到对物品和收纳的需求,在购买收纳用品的时候也会因更加明确自己的需求作出更好的选择。

比如宿舍桌面用金丝肉松饼包装做的杂物柜,每一层的层高和摆放的位置都是根据用处和使用习惯设计的。当时做的时候我还画了图纸,设计每部分的功能和摆放位置,第一层是刚好纸巾宽度大小,上面贴了一块隔板,防止抽纸的时候纸巾会掉下来,第二层比较低,下面两层比较高,因为下面两层用的频率更高,用来放更常用的物品。盒子的位置也是设计过的,既不会影响里面台灯的使用,也不会影响外侧kindle的拿放。

对信息和人际关系的整理

思考整理这件事有趣的点在于,思考的成果不仅会影响空间收纳,还会辐射到信息、人际关系、情绪等生活的各方各面。

整理信息源

平时信息主要有四个来源:B 站、公众号、媒体网站、newsletter。他们也可以按照珍视的、喜欢的、无感的三类来分。

无感的是因为某篇文章或者视频点了关注,但其实之后就很少看的。这类内容通常是在时间线上刷看到,如果时间线上出现了比较多这类内容,时间允许的话我会把所有的关注都整理一遍,尽量保留自己感兴趣的。

喜欢的是内容有吸引力的,但是没有时间就不会看的。这类内容一般是在工作之于刷到,有空的话就会刷一刷看个大概,中间如果遇到了很好的内容会先点收藏,然后在每天固定的阅读时间查看。

珍视的是对自己有启发的,会特地抽空看的。这类内容是对世界保持好奇心的养料,我基本上都会用 RSS 阅读器订阅,安排固定的时间阅读,公众号则整理到了微信读书上,有需要的再做笔记整理到笔记软件中。

而在平时订阅账号的时候,也会保持着有增有减的习惯,由于订阅账号要比买东西频繁得多,我通常会在出现有「最近新订阅的有点多了」这种感觉出现后再进行整理,然后把一些没有欲望继续关注的内容取消订阅,让订阅数保持在一个和自己精力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整理人际网络

珍视的是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和家人,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维护,能共同承担情感中的责任的人。喜欢的是那些聊得来能相处的,日常中会愿意经常见面,但还不愿意主动承担情感中的责任的朋友。无感的是那些因为工作或者日常活动有过一面之交,很难会再联系的人,这类不需要去刻意的维护,通常我会在定期清理微信好友的时候把这部分人删除。

用晨间日记整理情绪

表达自己的愤怒,认识自己的痛苦,而不再是将所有的情绪都装进盒子,锁上锁链,沉进大海。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情绪粒度」,指的事一个人区分并识别自己具体感受的能力。情绪粒度低的人难以辨认不同的情绪,也无法很好的处理这些情绪,不知道如何在不同的情绪下做出反应。而由于我在家庭暴力的阴影成长,大脑形成了一种保护机制,只保留最平静的状态,其他的情绪则全部被压制。所以当自己遇到困难时,我不知道如何处理情绪,如何向朋友求助;当朋友分享喜悦时,我不知道如何回应;当家人遇到苦难时,我不知道如何去反应。

今年一月我开始写晨间日记,去记录每天对人事物的感受,到现在已经持续了五个月。我把收集的感受像整理物品一样,将一系列感受整理出来分类,对应相应的情绪类型,将其收纳其中,通过这种方式去感知自己的兴奋、惊讶、沮丧、痛苦、愤怒……。

而到现在,通过收集整理自己的情绪,我对情绪的感知有了不少的进步。逐渐开始能够和朋友一起分享喜悦,能够表达自己的愤怒,认识自己的痛苦,而不再是将所有的情绪都装进盒子,锁上锁链,沉进大海。

晨间日记

整理回忆是为了更好的再见

这种整理对我来说不是为了怀念,而是为了让过去的回忆更好的与自己相见。

有些朋友会觉得我是一个很恋旧的人,因为我喜欢将旧的东西一直带在身边,比如背包上的几个小挂饰,是从初中到大学以来对我比较有意义的几件东西。其实我倒觉得自己不是恋旧,把旧的东西带在身边对我来说更像是是一种特殊的整理回忆的方式。

我很少拍纪念照,但是我会留下某一段时间具体的一些东西,比如朋友送的礼物,一次出行中拾到的一块好看的石头或是虫子脱下来壳。具体的物体既能够起到像照片一样唤起当时的回忆的作用,又能够联系到当时具体的场景,这像是把过去的时间和感受都压缩在了一件小东西上,相比于照片,我觉得这些具体的东西能够感知到的信息要更加丰富和立体。而这些物品我会整理收藏好,这样当我拿起某一件物品的时候,通过触感就能够唤起当时的回忆。

除此之外,写宿舍改造和种菜经验对我来说亦是一种对过去时间整理。写总结就像拍纪念照一样,在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凝结在一张图像当中。而总结,是对过去一段经历或是经验的整理,通过这种方式去感知过去的付出和收获,在某一个时刻划下句号,然后再带着过去的经验开始走向下一段路程。而这种整理对我来说不是为了怀念,是为了让过去的回忆更好的与自己相见,在未来的时间能够带着这些记忆让对自我的认知更加的丰富和立体。

后记

本文的内容亦是一种对过去关于收纳的想法的整理,不过这些想法目前还尚未成熟,需要更多时间的积累发展,但也算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希望下一次书写的时候,能够带着这篇的想法做一次更成熟全面的梳理。

笋加鲜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66574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