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高舞者:LG 智能手机设计编年史
2021-04-12 12:21:19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197 收藏

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谁先想到一个想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想法能走多远」—— Sophie Germain

本月,LG 已经正式宣布其智能手机业务已经在经历了近六年的持续亏损之后将被关闭,至此,LG 作为一个我们熟知的智能手机品牌的故事就此告一段落。

LG 智能手机也曾是给我们带来许多「第一」的智能手机品牌,同时也是很多智能手机时髦概念的先行者,这也让 LG 各种智能手机设计时隔很久仍然会偶尔被数码爱好者所津津乐道。

如今在这一故事的尾声,或许以文章的方式回顾 LG 智能手机设计曾经给我们带来的各种记忆,也是一种不错的纪念方式。

曲面屏异类:LG G Flex

在如今曲面屏早已不再是一两家手机品牌的专利,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供应链技术之前,早期涉足曲面屏领域的一两家厂商在最终确定如今曲面屏手机的发展方向前也推出过数款相对奇怪的曲面屏手机,来探索曲面屏技术最终的方向:三星首款曲面屏手机 Galaxy Round 采用的是类似曲面显示器的纵轴曲线设计。

同时,LG 也紧随其后发布了自家首款曲面屏手机 G Flex: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更加怪异的方式呈现:横轴曲面屏幕。

区别于三星最早开发曲面屏的动机是希望改善大屏手机的手感。LG 则是希望借助曲面屏技术来提升手机的「接触感」—— 那正是智能手机体积急剧膨胀的年代,用户对于手机更重要的使用场景 —— 接打电话需求还非常频繁,于是 LG G Flex 就针对这一使用场景诞生了。

莫名有种想从背面压下去给它掰直的冲动 …

如果你用当下智能手机设计逻辑来猜测此种设计,可能会认为是为了优化大屏幕对于单手操作不友好的问题。但实际上,LG 关于这种设计的解释是为了「改善手机贴合脸部的触感」,其灵感来自台式电话听筒设计,同时 LG 还表示这种类似曲面显示器的设计可以带来「更加身临其境的视频观看体验」。

在 LG 的宣传中,这片曲面屏功能很多,而在用户实际体验中,G Flex 搭载的 6 英寸 720P 屏幕在很多时候分辨率都只能说差强人意;软件优化同样如此,LG 并未能进一步发掘这片屏幕的更多可能性;加之相对高昂的售价,G Flex 在市场上并未取得成功。

虽然在一年后,LG 又推出了迭代型号 G Flex 2,改善了不少初代的问题,同时屏幕分辨率也从前代所搭载的那片 720P 更换为色彩更加鲜艳的 1080P OLED 屏幕。但适逢当时高通 810 发热严重,G Flex 2 的实际体验反馈并不好,同时摄像头响应速度慢、续航甚至不如同期电池更小的 Xperia Z3 等问题也让这款手机并没受到更多的欢迎。

Android Central

在此之后,LG 再未推出过 G Flex 系列手机,这种特立独行的「纵向曲面」也自此逐渐被时代淡忘。

模块化设计「量产机」:LG G5

在 Android 手机历史上,最知名也是野心最大的模块化手机项目是 Google 主导的 Project Ara 计划:它主打的概念是在手机关键部分「框架」之外,用户可以通过更换手机上各个部分的独立模块,来最大程度上让手机「更新换代」,或是让手机通过更换模块的方式,摇身一变为满足更多专业需求的设备。

只是这个计划从 2014 年公布到 2016 年确认项目搁浅,Google 都未能将任何一款设备量产,更谈不上正式上市。这其中一大部分原因可能是 Project Ara 所设定的技术目标即使是现在看来都相当超前,在可靠性/软件开发上难度非同寻常。即使推向市场,种种限制也注定了其只能是数码极客的小众玩具,而非 Google 最初设想的能「覆盖 60 亿用户」的新概念手机。

但 Project Ara 的搁浅,并不代表着手机模块化这个概念当前就真的不现实:如果降低亿点要求,在现有 Android 手机的硬件基础上,实现一部分功能模块化,或许能在当下的市场与技术条件下取得成功,并随着技术迭代逐渐变成前者所设想的未来;LG 与 Moto 都是这条路上的先行者,LG G5 就是前者的代表作品。

和 Google 选择的「搭积木」激进设计不同,乍看上去 LG G5 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模块化手机」任何特征,唯一能模块化的,只有机身「下巴」部分:LG 为 G5 的底座设计了一套名为「伙伴」(Friends)的模块系统,同时自己也发布了几款模块:比如提升手持拍照体验的 CAM Plus 手柄模块,与 B&O 联合推出的 Hi-Fi 音频模块以及 360 全景相机模块。

CAM Plus 手柄模块

如果你愿意的话,还可以直接将电池拉出,通过更换电池的方式来简单粗暴的解决续航问题。

看是你充电快还是我换电池快.gif

 但即使是缩水至此的模块化,还是出现了一个严重影响使用体验的问题:由于模块设计问题,用户更换任何模块时都不得不将手机关机并在更换完毕之后重启;并且 LG G5 电池卡扣设计并不牢固,长时间更换模块之后有很高的概率出现晃动或是卡扣断裂 ……

Digital Trends

虽然相比于从未与我们见面的 Project Ara,LG G5 作为一款量产机型,在市场层面做的更好,但同样很难称得上成功:「伙伴」模块系统在此之后应者寥寥,LG 也在之后的 G6 上回归了传统设计。而 LG 早早放弃模块化是否是正确的选择,相信你在看过仍然在咬牙坚持的 Moto 模块化生态,就能有自己的结论了。

顶部「小窗」:LG V10

「小窗」或者说「副屏」,即使对现在的我们来讲也不是什么陌生的概念:尤其是小米 11 Ultra 也采用了这种设计之后。即使是在过去几年,也有类似魅族 Pro 7 系列「画屏」设计这样的尝试。

魅族 Pro 7

但在更早几年的 Android 设备上,LG V10 也是这一设计的先行者之一:但与如今都选择将副屏布置在机身背部不同,V10 将一片 2.1 英寸的副屏塞进了 5.7 英寸主屏上方。

仅就功能性来讲,其实 V10 的这片副屏已经与当下我们所熟知的副屏用途并无二致:可以在不影响主屏幕显示内容的同时,在副屏上快速浏览如通知、时间/日期,电池电量等信息。也可以在这里快速控制当前正在播放的媒体、切换应用等等。

Android Central

除此之外,在一些针对副屏优化了的应用中,副屏还能作为一个额外的功能显示区域:比如在相机中副屏可以用来快速切换相机拍摄模式。

但另一方面,这片副屏却匪夷所思地采用了 IPS 材质屏幕,而非更加适合这种常亮使用场景的 OLED 屏幕,而且副屏也真的就只有常亮一种模式,这让副屏实际上并不省电。虽然 LG 保留了完全关闭副屏的设置开关,但没了副屏之后,LG V10 留给用户的就只有一块无比硕大的「额头」了 ……

平心而论,即使作为一部普通的智能手机而言,V10 都称得上是当时的旗舰,不少媒体在测评中都给 V10 影像系统的视频防抖以及手动设置选项很高的评价;但这反而让副屏在更多使用场景中都成为了一个噱头而非实用功能:毕竟在顶部的副屏上滑来滑去所实现的功能,大多数能通过下滑呼出通知栏来快速完成。

尤其是考虑到这是一款超大屏手机,很难实现不改变握持的情况下滑动顶部

双屏概念先行者:DUAL SCREEN 系列

双屏其实是一个出现时间远早于折叠屏的概念,但在 2018 年前后随着折叠屏技术的逐渐成熟,逐渐有一些厂商重新在新的时代推出了使用体验接近折叠屏,但可靠性/技术难度更低的双屏 Android 设备。

Surface Duo

在 LG G8x 发布时,LG 同时为其发布了一款双屏配件:一块与手机主屏尺寸相同的屏幕;副屏与主屏通过 USB-C 接口链接,同时不影响手机的无线充电。

与如今已经上市的 Surface Duo 相似,LG Dual Screen 也支持两片屏幕显示同一个内容、或是各自显示不同的应用;在关闭状态时,副屏外侧也有一块 OLED 面板,用来显示时间日期等信息,充当 AOD 息屏显示。

The Verge

可能是 LG 或多或少还是从之前各种「创新」中还是吸取到了一点教训,所以在 DUAL SCREEN 的设计中,LG 在智能手机本身的设计上保持了相当的克制,没让其喧宾夺主,影响到手机的整体设计:换句话说,就是即使没有了双屏这一功能,G8x 仍然能是一部不错的 Android 旗舰。有了双屏之后也能让用户感到有更多实用功能的加入

这样的设计,也让 Dual Screen 最终成为了少数 LG 称得上「成功」的创新之一,实际上,直到现在你也还能从官方渠道买到库存的 LG V60(但也别真买就是了),它同样支持双屏配件,同时增加了全屏键盘显示以及游戏手柄模拟等特色功能。

只是 G8X 与 V60 的副屏配件并不通用,同时也没能针对前代就被诟病的问题 —— 两片屏幕之间间距过大的问题进行优化。不过这些问题我们现在都已经不用担心了 —— 毕竟再也看不到下一代支持 Dual Screen 的 LG 旗舰了。

「空气手势」:G8 ThinQ

隔空操作手势相信了解 Pixel 4 的朋友也都不会陌生,不过需要澄清的一点是:其实所谓的手势操作本身不是技术门槛太高的功能,即使没有像 Pixel 4 系列那样专用的 Soli 雷达,也能实现部分近似的效果 —— 当然想要提升识别准确率与速度,还是少不了塞更多的传感器。

Pixel 4

在 Pixel 4 之前,LG 其实也在隔空操作这一功能上吃过螃蟹,甚至在命名上都与 Pixel 4 的 Motion Sense 颇有相似,这就是 LG G8 ThinQ 所搭载的「空气手势」Air Motion:它支持或是通过左右拨动手掌来切换歌曲,默认手势还可以通过做出按压动作来截图,甚至你也可以通过模拟转动音量旋钮的方式来调节手机音量 —— 这已经与早期 Soli 雷达的功能演示如出一辙。

为了实现更准确的手势操作,LG 也在手机顶部加入了红外发射器以及 ToF 传感器,来满足手势的识别。另一个别出心裁的设计是:LG 还为 G8 ThinQ 加入了「手部解锁」功能:其原理实际上是通过识别用户手部独特的静脉布局来解锁 。

但在实践中,手势操作识别准确度并不高,同时「手部解锁」在很多时候都无法识别同时要求要求用其他生物识别认证来解锁;这个问题直接导致了这个本来能成为亮点的功能在口碑上全面翻车:全球的数码爱好者都看到各大视频博主在对着一部奇怪的手机摆出各种更加诡异的手势,试图激活某些手势操作,但大部分时候都没能成功 ……

看看 Marques 的手势与表情也未必能体会到那种尴尬

最后的旋屏手机:LG Wing

LG Wing 是在 2020 年 LG 重新调整智能手机产品线之后推出的第二款产品,同时也很可能也是 2020 年最怪异的 Android 手机:这都要归于它采用的旋转屏幕设计。

Android Central

在正常状态下,LG Wing 与 LG 同年更早发布的 Velvet 设计上十分相似,但实际上,只要轻推手机屏幕右下角,整块主屏幕就会借助一个巧妙的转轴结构,九十度旋转至水平方向,同时揭晓屏幕下方的秘密 —— 另一片屏幕。

很解压的

LG Wing 这种双屏设计,其精髓在于保留了一片不被干扰的完整屏幕供显示内容的同时,还提供了一片额外的显示区域,两片屏幕有各自不同的显示模式,并且你可以随心所欲的通过改变握持方式来调整两片屏幕的功能与布局:比如在播放 YouTube 视频时,副屏会自动变为一个显示视频进度条与播放列表的控制面板,玩《狂野飙车 9》时,副屏可以自动显示为地图导航 。

除了这些之外,LG 做了一些有意思的功能,比如「云台」就是通过副屏的拨杆,控制相机的取景画面移动实现类似云台的视频录制效果(实际原理是从更大的取景范围内裁切画面),以及让更大的主屏充当键盘或是将副屏用作一块触摸板来提升来交互效率,后期还通过 OTA 更新了进一步拓展双屏使用场景的驾驶模式。

The Verge

看起来,LG Wing 的整体设计没有什么问题,旋转屏的设计也在很多时候能成为一个锦上添花的功能(如果你能接受随之而来猛增到 260g 的重量)。问题在于,LG Wing 并不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 Android 旗舰:无论是搭载的高通骁龙 765G SoC,还是两片屏幕刷新率都仅支持 60Hz,这样一款硬件配置甚至不及 Pixel 5 的中端 Android 设备其实际要价高达 999 美元 …… 实际市场销售情况也可想而知。

后一篇:Made with Google

除了自家智能手机系列 —— LG 同时也是 Google 许多年来的智能手机合作伙伴:Nexus 4 与 Nexus 5/5X 系列都是 Google 设计 LG 生产的经典机型。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些贴着 LG Logo 的 Nexus 手机,在 Android 玩机爱好者之间的评价,要远高于 LG 本家的智能手机系列。

Nexus 5X

到了 Pixel 时代,LG 同样也参与到了 Pixel 2 XL 的代工中,相比于同期 Pixel 2 来讲相对更受欢迎,其黑白分明的「熊猫机」配色至今还被很多 Pixel 粉丝所津津乐道,当然,这就和 LG 智能手机已经没有太大的关系了。

尾声

有人说 LG 的智能手机像是书呆子设计出来的玩具,但事实其实并非如此:「噱头」(gimmick)是 Alan 在查阅资料撰写本文时,媒体、数码博客、YouTuber 在上手体验 LG 设备并总结时出现最多的单词之一;这很能说明用户与市场是如何看待 LG 智能手机的这些「创新」的。

很大程度上,LG 智能手机系列是一个被自家上游供应链技术引导着前进的存在:很多新技术看似引人瞩目,实际上却是来自自家供应链的、尚不成熟的技术,即使偶有市场反响不错的新技术,LG 智能手机也未能进一步深入挖掘用户对其内在的真正需求,进而将其提炼为更实用的特性而非仅仅是一个噱头;这也为 LG 「屡战屡败」式创新最终结局埋下了伏笔。

或许未来,我们仍然能记得 LG 的那些智能手机,虽然很可能首先想到的仍然是这些噱头一样的功能。但无论如何,这些孤高但曾经让我们眼前一亮的设计以及曾给我们带来的感受,都是属于每个数码爱好者独特的回忆。

以上,感谢阅读本期 Update 专栏特别策划。

🚏 Find me

纠错&反馈Email:[email protected]

Eric Chen 对本文配图亦有贡献。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妙的数字生活 🍃

> 想申请成为少数派作者?冲!

黎明前线Alan

3C撰稿编辑一枚 | 目标:在派上写超过100万字( 欢迎来看看新 Newsletter :update.substack.com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65998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