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周报 030|手机壁纸、整理怪与豆仔的鸡肉饼
社区访谈
Matrix 已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分享者,你可能经常看他们分享数字生活的心得或体验,但可能并不熟悉他们。为了进一步拉近大家的距离,我们策划了这个板块,邀请 Matrix 内活跃的分享者,讲讲他们关于数字生活的故事。本期我们邀请的是在少数派《看什么》栏目中的作者 @宇宙浪费指南 。
介绍一下你自己和所做的工作?
大家好,我的少数派 🆔 是宇宙浪费指南,也可以叫我豆仔。不怎么会介绍自己🤔 ,贴几个标签来说吧。
社交软件单机版种子选手。有些交友小能手特别厉害,只要有评论或者私信功能的 app,他们都可以把它当成社交 app 来用,认识一堆网友甚至奔现,而我就是能把所有社交软件玩成单机游戏的样子,十年资深豆瓣用户的我本人,至今没有一个友邻(可怜。
情景喜剧骨灰级粉丝。看过的情景喜剧少说也有上百部了,之前看到过一条微博说「人一定要有爱好,在最崩溃的时候,可否暂时在爱好里避风,可能是生与死的区别。」喜剧是真的字面意义上的帮我续命,最难熬的那段时间,躲进喜剧世界里,可能是我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一丝丝甜。
烂梗爱好者。无论线上线下都孜孜不倦的制造「烂梗」,致力于把朋友们逗笑并期待有一天和另一个能 get 烂梗笑点的朋友确认眼神。
正在努力转行的产品经理。不爱干扰设计师,不爱和程序员吵架,不爱接老板需求,爱用户。
「看什么」栏目里经常看到你的身影,参加这个栏目后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无心插柳做成了很多事。
我本来就是一个影视剧爱好者,(豆瓣标记 1500+,多数都是电视剧),不过虽然爱看却鲜少写影评,只会在自己的微博上放点截图随便吐槽两句,所以当三羊找到我的时候心里多少有点忐忑。
刚开始的时候不太会写,抓不住重点,有些面向读者去写作的感觉,到后面写的多了就形成了自己的模式,没有以前那么口语化,内容上看起来也更为专业了(自认为!)。
在给「看什么」写推荐的时候,看到喜欢的剧会忍不住扩写很多,我就把剧评一并发在豆瓣上,却意外收到了「豆瓣电影」的两次转载授权请求,获得了人生中第一次和第二次的 10w+。
因为和要转行的领域多少有一点相关,在写的过程中,这个栏目帮我一点点确认自己,感谢「看什么」,感谢三羊。
看到你分享了很多生活中的心得,可以聊聊这些分享在平时是怎么被收集起来的吗?
我是个典型的 INFJ,做事情有计划有条理,喜欢自己搭建一个框架按部就班的去执行。所以当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习惯先去研究,整理出一个大致的体系来,这样效率比较高。
就拿 如何阅读英文原著 这篇文章来举例子吧。当决心要开始读英文书籍的时候,我先把这个任务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比如如何根据自己的词汇量挑选书籍、去哪里看英文书、读的时候要不要对照翻译等,通过查资料、自己试用对比等方式大致确定一个执行路径出来,再在实践中一点点试错、调整,直到找到让自己觉得最合理最舒服的方式,比较像在做实验。
在读书月征文大放异彩后,还能来聊一聊自己爱读的书 / 爱听的音乐 / 爱看的电影吗?
今年突然对艺术产生了兴趣,所以下半年在很系统的学习艺术学和美学的相关知识,恰好前段时间教育部将「美育教育」纳入常规教育任务,我也就顺便分享一下最近读过比较好的书 。
这本书是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朱老先生文字平实质朴,深入浅出,将可能会写的或飘渺或厚重的话题娓娓道来,照顾到各阶段各层次的读者,既平铺直叙又高屋建瓴,「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推荐给所有大小朋友读。
无意间在豆瓣时间看到戴锦华老师的大师电影课才了解到戴老师其人。戴老师是北大人文特聘教授,是中国电影研究的拓荒者与先行者。在北大她被尊称「戴爷」,她的课座无虚席,学生愿意排队俩小时求座,在电影圈敢说敢为,曾任华语电影金马奖评委,是如今中文世界最具权威的电影评论者。戴老师这本书表面是教材,其实是影评,看完觉得自己没有看懂电影,推荐给所有爱看电影也想更好的懂电影的朋友作为入门学习参考书。
还很杂乱的在看《编剧有章法》《演员的力量》《镜头在说话》《剪辑的语法》等相关的书,就不做详细推荐了。
工作之外还会做哪些事情?
一个资深宅女「不在家里就在回家的路上」,🤙🏿 作为宅家活动一级研究员的豆仔,日常就是研究实践各种宅家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炸厨房、葛优躺、种植缺水的植物(比如薄荷)等等,最近在研究房屋的装修活动。
作为一个「爱集邮」的人类,还很爱自己搞一些测评,比如把市面上能买到的所有速溶咖啡都买来测试一下,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把周围的粥店点一遍然后自己心里排个名(无人 care),再或者遇到某个喜爱的食品品牌时,会把旗下的所有食品列出来挨个打卡(真挺无聊哈)。
有什么特别推荐的好东西想要分享给大家吗?
蔬菜鸡肉饼
厨房不营业的日子里无数次拯救我。
里面有鸡肉、胡萝卜、青豆、玉米粒、洋葱,鸡肉含量 >=55%。一点都不黏(此处拉踩手抓饼)。一袋 20 片,一片 50g88 大卡,味道挺不错的,煎两分钟就好,不管直接吃还是做三明治都很好!
大公鸡头清洁剂
相见恨晚!简直是万能清洁剂,地砖、油烟机、玻璃、鞋子甚至羽绒服上的污渍全都可以擦干净。虽然味道不是很好闻,但是清洁力 Max!太强了,无限次回购,推荐给每个人!
本周社区热榜🔥
《Airtable 如何满足一个「整理怪」的需求》
作者:空谷
对于一个「整理怪」来说,我一直在寻求一个能够作为自己数据库的产品。而 Airtable 几乎满足了我做个人资源库/数据库的所有需求和幻想。甚至给我做个性化产品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真的相见恨晚。
在我看来,只要在 Airtable 上把元数据的定义、记录的编辑和管理做的足够好之后,它完全就成为了一个「个人信息中台」。所以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如何使用 Airtable 满足了自己诸多需求,把它打造成为我专属的个人数据库。
编辑荐语:个人资源库、用户旅程地图、MindFlow……Airtable 多样的形式相比传统文档除了更方便记录以外,还能做到可复原与可视化,各位「整理怪」不妨试试看,文章中也给出了 Airtable 基础用法的导览。
《除了 Apple Silicon,Mac 产品线还会有哪些改变?》
作者:王禹效
过去十几年中,Mac 电脑通常采用英特尔的 CPU 与 AMD 及英伟达的 GPU 作为核心硬件。为应对过去这些年软硬件需求上的改变,Apple 还会为 Mac 增加了一颗定制的 T 系列芯片,比如 Macbook Pro 上采用的 T2,专注于保障设备安全性。
CPU、GPU 和 T 这三个芯片太过分散,且架构不同,直接后果是互相之间能交流的信息有限。那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让它们能协同起来做事,被统一调度,在同一时间内能一起处理共有信息?答案是有的,这个方案叫做 SoC(System on a Chip,译作「片上系统」),也就是手机芯片用了十来年的技术。
编辑荐语:11 月的 Apple 特别活动就在今晚发布在即,作者也聊了聊 macOS 上芯片与操作系统的进化,以及他对这次发布会的思考。
《电视棒、系统、遥控器三合一:Chromecast with Google TV 上手体验》
作者:酱紫表
今年各家在电视盒子方面都没什么动作:苹果仍旧是 2017 年发布的 Apple TV 4K,小米和 Amazon 都是在今年只更新了 1080P 的产品 Mi TV Stick 和 Fire TV 的 1080p 带语音控制版本,Google 家的电视盒子此前则一直是那款 2014 年的 Nexus Player。
好在时隔六年后,Google 在 10 月的 秋季硬件发布会 上推出了新款电视盒子并改名为 Chromecast with Google TV,支持 4k 60Hz 、Dolby Vision 和 Dolby Atmos,50 美元的定价也还不错。虽然官网下单反复被砍,通过淘宝代购的现货我还是买到了这款产品,用了两天后今天分享下我的使用体验。
编辑荐语:如果家庭媒体中枢是一台电视,那么电视盒子基本就决定了我们怎么/如何去接受哪些媒体内容。Chromecast with Google TV 在这方面的体验如何?
《这张图我要用来做手机壁纸,时刻提醒自己!》
作者:曹将
在做决策时,我站的角度不是他人需要什么,而是:我有什么。
结果必然成为「自嗨」。
说白了,你不考虑他人,他人也肯定不会考虑你。-后来看了一则 TED 视频《伟大的领袖如何激励行动》(西蒙·斯涅克),接触到了「黄金圈法则」,它似乎可以用来破解自嗨的问题。
编辑荐语:一篇让人警醒的文章,初入人际关系时很难摆脱卖弄、推销自我的虚荣心中,忘记了别人真正想要、需要看到的是什么。避免「自嗨」是走向务实的第一步。
> 想申请成为少数派作者?冲!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