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语境中那些熟悉又陌生的英语动词(二)
文章介绍了计算机领域中一些常见但用途特殊的英文动词及其技术含义,并通过实例说明了它们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 2025-9-29 09:57:58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1 收藏

不管是阅读计算机领域的英文内容,还是使用英文界面软件时,你可能都会见到很多生词。其中,有的词本身就长得张牙舞爪,或者在日常语境下用得很少,因此一眼就知道是个技术术语。但又有这样一些眼熟又陌生的单词—— ...

不管是阅读计算机领域的英文内容,还是使用英文界面软件时,你可能都会见到很多生词。其中,有的词本身就长得张牙舞爪,或者在日常语境下用得很少,因此一眼就知道是个技术术语。

但又有这样一些眼熟又陌生的单词——尤以动词居多——它们本身并不生僻,很多甚至都是中小学阶段的基础单词;但第一次在技术语境下看到时,还是容易稍感意外,并在了解含义后产生「原来还可以用在这里」的感觉。了解这些词的含义和用法,能让阅读和使用更加顺畅;如果自己在工作或沟通中要表达相应含义,也可以借此让表达更加简洁、精准和生动(多用动词也是一个常被鼓励的写作优化技巧)。当然,即使没有这样的需求,知道点稀奇古怪的事情本身也挺有意思的。

接下来介绍的就是一些曾经让我产生过这种意外的动词。显然,这只能是一个不完全列举,并且筛选标准完全是个人的,因此欢迎补充指正,后续篇目也会陆续介绍更多。

上篇回顾


bin

在生产制造中,根据产品质量分级销售是非常常见的做法。传统上,这种分类是通过在质检阶段将产品放进不同的箱子(bin)里来实现的。由此,bin 就从「分箱」引申出「产品分档」的含义。

而在计算机行业中,把分档玩得最花的当然就是芯片厂商了。芯片生产是一项细活,也是运气活。受良率限制,即使同一片晶圆上切出来的芯片,也体质可能各不相同。因此,一种常见的做法就是将体质相对较差的芯片降低频率或屏蔽核心,然后作为低端产品销售;这个分类的行为就称为 bin。例如,早在 80 年代,英特尔就开始对当时的 80286 系列处理器做 binning,Reddit 上还能找到用马克笔标记着 Bin 3, 6 MHz 等字样的老产品照片。随着时间推移,binning 更成为一种产品线布局的必要策略。

binning 的过程伴随着很多随机性。有些时候,即使芯片本身的体质足以胜任更高端的定位,也会被厂商施加人为限制后用于底端产品。当这种情况在某些产品或某些批次中集中出现时,就会造就了一些所谓的「超频神 U」或「开核神卡」——例如能开四核的 AMD Phenom II、能刷成 Radeon HD 6970 的 6950 等等。

bin 的另一个含义则与摄影有关,是指将感官元件上的相邻像素合并为一个像素使用,从而变相提高画质。这大概也是借用了 bin 的本意「分装进箱子」,只不过是将多个像素封装在一起。如今,提 binning 最多的是手机厂商——往往冠以「超级像素」「超分辨率」之类的营销名称,但其实 binning 在几十年前就用于天文等领域专业摄影了。例如,美国太平洋天文学会会刊在 1987 年描述了一种天文相机,介绍称它支持 2×2 和 4×4 两种像素合并模式(尽管不是为了提高画质,而是为了让画面能放入有限的内存)。

例句:

  • The M1 Pro on the low-end 14-inch MacBook Pro is a binned version of the standard configuration.(低配 14 寸 MacBook Pro 上的 M1 Pro 是标准型号的屏蔽核心版本。)
  • To enable color cameras to pixel bin more effectively, camera sensor manufacturers have rearranged the entire grid of filters into a pattern called a quad-Bayer array.(为了让彩色相机更有效地合并像素,传感器厂商将整个滤镜网格重新排列为称作四拜尔阵列的样式。)

hydrate

纣王在石台上站起身,张开双臂,仿佛要拥抱整个世界,他用一种很奇怪的歌唱般的音调喊道:「浸泡——」[…] 那些皮卷一遇到水,[…] 很快具有了生命的迹象,一个个挣扎着从齐腰深的湖水中站立起来。[…] 整个世界在复活。

这是《三体》中的一个名场面。随着三体世界进入三个太阳稳定运行、适宜生存的「恒纪元」,人们开始将同类从「脱水」状态恢复出来,而恢复的方式就是扔到水里「浸泡」。在计算机语境中,hydrate 也被用来表达这样一种将代码或数据从骨架「复苏」为更活跃、更完整状态的过程。与 initialize(初始化)、deserialize(反序列化)等相比,用 hydrate 描述一个恢复过程,往往暗示它并不是「从零开始」的,并且最终产物是一个更具实际功能的状态。

目前,这个词在前端开发的语境下最为常见。其背景是,如今很多网站采用所谓的「服务器端渲染」(server-side rendering)技术,在服务器端首先渲染好网页的外观骨架,传送给客户端后,再由客户端载入 JavaScript 代码,为这个骨架赋予实际交互功能。对于日渐庞大、复杂、动态的网页应用来说,这么做有助于加快加载速度(因为服务器承担了很大部分的渲染工作)、便于搜索引擎(因为爬虫可以直接看到最终网页的外观)。而所谓 hydrate,就是指这个将服务器渲染的、只能看不能「动」的骨架,转化为可交互的最终页面。(前端框架 React 中,用于将 React 组件连接到服务端传送 HTML 的函数就叫做 hydrateRoot。)

hydrate 也可以用于更宽泛的语境。根据 StackOverflow 上一个接受度较高的解释,所谓 hydrate,就是向一个对象中填充(来自数据库、网络或文件系统)的真实数据。因此,在 Redis 中,hydate 可以指根据会话 ID 提取完整会话内容;在 Twitter/X API 中,hydate 可以指将服务器分别传输的推文数据与其附属的用户信息和图片附件拼合,得到完整的推文内容;在 Kubernetes 中,hydrate 可以指将包含变量和占位符的 YAML 配置转换为填写完整、实际可用的版本;等等。

尽管 hydrate 是一个非常生动的说法,但要翻译成中文却不是特别容易:直译为「水化」「补水」「注水」似乎都有些怪怪的。事实上,ReactVue 的中文文档翻译项目都讨论过这个问题,最后达成的共识似乎是把「水」藏到偏旁里——「激活」。而在上述其他非前端语境中,可能根据实际技术含义翻译成「填充」「转换」等比较合适。

例句:

  • If your app’s HTML was generated by react-dom/server, you need to hydrate it on the client.(如果应用的 HTML 是由 react-dom/server 生成的,则需要在客户端激活。)
  • We permit limited redistribution of hydrated X content via non-automated means.(我们允许以非自动化的方式,对经扩充的 X 帖文内容做有限的再次分发。)

rotate

没有人能 7×24 小时工作,再勤奋的牛马也要互相轮班(rotate)。类似地,在计算机中,一些文件和配置也需要不时轮替(rotate),以便保证性能和安全。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rime/story/interesting-verbs-in-computing-02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