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I攻击数量激增
2025年上半年,网络安全领域出现前所未有的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攻击浪潮。威胁行为者针对4000个受监控环境中的API发起超过4万次有记录的攻击事件。这一惊人增长标志着攻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网络犯罪分子已将API视为入侵现代数字基础设施最具价值和最脆弱的入口点。与传统需要人工交互的Web应用攻击不同,基于API的攻击可实现全自动化,使攻击者能以最小人工干预执行数百万次恶意请求。
攻击手法日趋复杂
这些攻击已从简单的侦察探测演变为复杂的业务逻辑利用,攻击者通过合法API功能实现未授权目标。现代威胁行为者正部署无头浏览器、住宅代理网络和高级自动化框架,使攻击流量与正常流量模式完美融合。攻击目标包括认证系统、支付处理接口和数据访问点等关键终端,其中金融服务行业遭受的冲击最为严重,占所有记录事件的26%。
Imperva分析师发现一个值得警惕的趋势:尽管API仅占整体攻击向量的14%,但攻击者将44%的高级机器人活动专门集中在API环境。这种不成比例的关注表明,网络犯罪分子已将API视为获取敏感数据和金融系统的直接通道。研究团队记录到,针对金融API的单个攻击活动可产生每秒1500万请求的应用层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显示出当代API攻击的巨大规模和协调性。
业务逻辑漏洞利用
针对API环境的攻击方法显示出攻击者对应用逻辑和业务工作流的深入理解。威胁行为者通过参数篡改技术操纵结账流程,利用促销代码滥用循环消耗营销预算,并对认证终端实施系统化的撞库攻击。这些攻击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使用符合文档规范的有效API调用,从而逃过基于签名的检测系统和传统Web应用防火墙(WAF)的监控。
高级持续逻辑利用技术
当代API攻击最令人担忧的方面在于通过安全研究人员称为"有效请求操纵"的手段系统性滥用业务逻辑。攻击者开发出复杂方法来识别和利用复杂API工作流中固有的逻辑不一致性,特别针对电子商务结账流程和金融交易授权链等多步骤过程。
这些高级攻击通常从自动化侦察阶段开始,攻击者使用Burp Suite等工具和自定义Python脚本绘制API终端图谱并识别参数关系。一旦确定目标终端,威胁行为者便部署专用自动化框架,在系统探测逻辑漏洞的同时执行数千次看似合法的请求。例如,攻击者可能快速提交促销代码验证请求序列,测试各种组合直至识别有效代码,然后在检测系统响应前立即兑换。
这些攻击活动采用的持久化机制通常涉及会话令牌操纵和跨多个代理网络的分布式请求分发,以维持长期访问而不触发速率限制控制。安全研究人员观察到,攻击者通过精细调节请求频率和轮换攻击向量,将活动维持在自动警报阈值以下,从而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地从被攻陷的API终端获取价值。
参考来源:
40,000+ Cyberattacks Targeting API Environments To Inject Malicious Code
免责声明
1.一般免责声明:本文所提供的技术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专业建议。读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谨慎使用且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作者及发布平台不对因使用本文信息而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或损失负责。
2. 适用性声明:文中技术内容可能不适用于所有情况或系统,在实际应用前请充分测试和评估。若因使用不当造成的任何问题,相关方不承担责任。
3. 更新声明:技术发展迅速,文章内容可能存在滞后性。读者需自行判断信息的时效性,因依据过时内容产生的后果,作者及发布平台不承担责任。
本文为 独立观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需授权、对文章有疑问或需删除稿件,请联系 FreeBuf
客服小蜜蜂(微信:freebee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