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坚信韧性安全体系的内在逻辑(第二章)
2024-12-25 13:40:0 Author: mp.weixin.qq.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11 收藏

摘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科技飞速变革的双重推动下,世界各国正加速推进广义供应链的转型与国产化替代,以期在关键技术与产业链环节上实现自主可控。然而,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和国产化替代的进程,也带来了更多未知的安全风险,尤其是 0day 漏洞。这使得过去以“阻断攻击”为主的传统安全防护体系面临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主矛盾逐渐从“如何防住已知威胁或传统威胁”转变为“如何及时发现和应对未知攻击”:在攻击者成功突破互联网边界后进行有效侦测与阻断,成为构建数字安全“韧性体系”的核心命题。本研究在前文《我为什么坚信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内在逻辑》所阐明的全球化与数字化背景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韧性安全体系的内在逻辑及其对国家安全、全球治理、产业自主和企业安全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强调“加强对攻击行为的发现能力”是应对 0day 攻击趋势的关键路径。同时,随着人工智能(AI)在新兴领域的广泛应用及其对攻击与防御手段的深刻影响,韧性安全体系的建设更加紧迫。

关键词

韧性安全体系;国产化替代;0day 攻击;数字化转型;网络安全;攻击发现能力;数字供应链安全;人工智能

注: 本文不探讨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具体技术内容,也不延伸其技术发展趋势,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阐明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数字化浪潮与产业转型的背景下,韧性体系的整体逻辑与重要意义。

一、引言

在前文《我为什么坚信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内在逻辑》中,我们从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科技进步以及数字化经济的驱动三个维度,论述了网络和信息安全在全球化与区域化的不断交织下,对国家安全、国际合作、经济发展以及数据要素的深远影响。如今,随着各国对产业链自主化和国产化替代的诉求进一步提升,新一轮的数字化建设浪潮正在兴起,涌现出大量尚未成熟或缺乏充分安全测试的新产品和技术。与之相伴的,是大量 0day 漏洞 的出现,以及更加复杂和高危的网络攻击手段。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传统以“预先防护”和“封堵已知漏洞”为主的网络安全体系已难以应对不断演变的攻击模式,特别是针对 0day 漏洞的防御几乎不可能做到“滴水不漏”。因此,我们亟须构建一种从“预防”向“预防 + 及时发现 + 协同防御”演进的韧性安全体系(Resilient Security Architecture),以适应更加灵活、动态的安全需求。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不仅加速了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也在网络安全对抗中发挥着“乘数效应”——既可为防御者提供更高效的监测与分析手段,也可能被攻击者用于更深层次的漏洞挖掘与自动化攻击。

本文将从产业供应链转型及国产化替代带来的新型风险、0day 漏洞的独特攻击模式、人工智能对网络安全生态的影响韧性安全体系的核心逻辑与关键要素、以及全球竞争与合作视角下的安全建设五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说明为何“韧性安全”已成为未来网络安全发展的必然方向,以及为何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发现能力”比任何时刻都更加重要。

二、产业转型与国产化替代:新兴风险的温床

(一)全球供应链重构与国产化替代的双重推动

如同前文所述,全球供应链正在经历深刻的重构与区域化,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强调在关键技术与产业链环节上的自主可控。在此过程中,自主研发的新兴数字化产品(包括操作系统、软件框架、云平台、物联网、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等)不断涌现,为产业数字化提供了新的支撑。

然而,任何新技术、新产品在投入应用初期,往往来不及经历大规模的安全审计和测试,未知漏洞安全隐患难以避免。此时,攻击者通过对新兴产品的研究,往往能快速发现或利用尚未公开披露的 0day 漏洞。这种漏洞一旦被利用,将突破常规的防护手段,进而对企业和国家造成难以估量的安全风险。

(二)新事物、新漏洞与传统安全模式的冲击

国产化替代带来了一系列基于国产操作系统、国产处理器、国产软件架构等平台与应用。尽管这些替代方案在经济自主国家安全层面具有重大意义,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安全层面仍存在一定的新生风险

  1. 产品或技术不够成熟:初期上线的产品安全防护经验不足,缺乏完备的安全基线规范与风险评估机制。

  2. 生态体系尚未完善:由于产业生态尚在构建阶段,配套的安全审计、漏洞发现和防护工具尚不成熟。

  3. 人才与专业能力不足:大规模培养与积累针对新兴国产平台的安全研究和防护能力,需要长期投入。

在此背景下,传统的“高墙式”防御手段(如单纯依赖边界防火墙、传统安全扫描、已知漏洞修复等)难以覆盖这些新兴风险。不断出现的 0day 漏洞 成为针对新兴国产平台和应用的主要威胁手段。

(三)人工智能与安全威胁的“乘数效应”

在新兴数字技术的浪潮中,人工智能(AI) 扮演着双重角色:

  1. 助力产业升级:AI 提升了自动化程度和数据分析能力,使得国产化替代在效率与性能方面有更大优势。

  2. 加速漏洞挖掘:同样,攻击者也可利用 AI 进行自动化漏洞探测和攻击策略优化。例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软件代码进行模糊测试(Fuzzing),从而更快地发现潜在 0day 漏洞。

  3. 智能防御能力:在防御端,AI 可用于高级威胁检测与行为分析,帮助安全团队识别非常规的攻击行为。但若缺乏完善的模型训练和监控,AI 系统本身也可能出现漏洞或遭受投毒攻击,进一步增加安全风险。

因此,AI 在安全领域具有典型的“双刃剑”特点:一方面赋能产业效率提升,另一方面也为攻击方与防御方都提供了更高级且自动化的武器,使网络对抗呈现更高的复杂度。这种“乘数效应”与国产化替代进程中新技术大量涌现的风险相结合,进一步凸显了构建“韧性安全体系”的必要性。

三、0day 漏洞:高危攻击的变革与防御难度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与国产化替代的浪潮中,传统的应用体系被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所取代。正如在 Windows XP(含)时代以前,人们普遍面临的是二进制层面的 0day 漏洞(例如操作系统内核或关键组件的缓冲区溢出),而随着 Web 技术的普及,漏洞主旋律逐渐演变为 SQL 注入、XSS  Web 类攻击。如今,当各国家与企业迅速导入各种新兴国产操作系统、应用框架及硬件设施时,缺乏充分安全审计和生态成熟度也导致 0day 漏洞 呈现出更高频率与更高危性的态势。这些全新技术或产品的安全机制尚未完全定型,攻击者却已瞄准其中的潜在缺陷展开研究,从而催生出大量前所未有的 0day 漏洞。

更为严峻的是,AI 技术正被攻击者用于快速挖掘与利用这些新兴漏洞: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自动扫描海量代码、日志或配置文件,极大提高了定向 0day 攻击的效率和精度。在这种环境下,企业或国家若仅依赖“已知漏洞防护”模式,很难抵挡层出不穷的未知漏洞与 AI 驱动的高级攻击手段。

(一)0day 漏洞的威力与难以防御性

所谓 0day 漏洞,指的是在“厂商尚未发布补丁修复或对外公开之前”就已被攻击者掌握并可利用的安全缺陷。这种漏洞之所以难以防御,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未知性:安全社区和厂商都尚未意识到漏洞的存在,也无对症下药的修复方案。

  2. 攻击成功率高:由于漏洞通常存在于应用或系统的核心组件,且利用时不会被传统防护策略或已知特征库检测到。

  3. 时间窗:在厂商发布补丁之前,防御方处于被动状态,攻击者常利用这一“窗口期”发起定向或大规模攻击。

当这种漏洞出现在广泛应用、但尚未建立完备安全防护体系的新兴国产平台或产品中时,其破坏力往往更为显著。一旦 0day 攻击得手,不仅会导致目标系统的核心数据遭到泄露或篡改,更有可能向产业链的上下游蔓延,给国家与企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二)攻击方式的演进:从间接渗透到直接突破

传统网络攻击往往通过 弱口令破解、SQL 注入、XSS 等较为“常规”的手段获得应用权限,继而横向移动至服务器和内网。但在日趋严格的安全管控和合规压力下,这些手段渐渐难以满足高级攻击者对成功率和隐蔽性的需求。

 0day 漏洞 的利用则为攻击者提供了“直达核心”的可能:

  • 直接获取权限:一旦漏洞被触发,攻击者可绕过身份认证或安全机制,迅速获取服务器、应用或网络设备的最高权限。

  • 隐蔽性与精准度更强:0day 攻击往往在较短时间内难以被检测和查杀,并具备极高的定向能力,能够精准锁定目标系统中的薄弱环节。

在当前 数字经济  产业转型 的背景下,新兴技术与产品(包含 AI 驱动的应用)广泛上线,为 0day 漏洞提供了肥沃的滋生土壤。大量尚未成熟或缺乏充分验证的产品快速迭代,使得传统以“已知漏洞防护”为主的安全模式难以适应。也正因如此,韧性安全体系 的构建愈发迫切,需要通过加强对攻击行为的“发现能力”,来弥补在这一背景下的传统“阻断式”防御的不足。 

四、韧性安全体系:从“无法防住”到“有效发现与阻断”

(一)“无法百分百防住”的现实与转型契机

在国产化替代的浪潮下,大量新技术的兴起不可避免地带来更多未知风险;攻击者掌握 0day 攻击的时间窗或许很难“完全封堵”。AI 的应用也让漏洞挖掘与攻击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这意味着传统以“外部防护”为核心的安全理念需要自我迭代。与其苛求完美防御,不如承认“总有漏网之鱼”,然后把工作战略重点转向“如何及时发现与阻断”。

(二)韧性安全体系的内涵:基于“发现能力”的分层防御

韧性安全体系(Resilient Security Architecture)所强调的是在面对未知威胁时,系统自身具备一定的自愈与弹性能力。具体来说,它通过以下方式构建“韧性”:

  1. 多层监测与检测:在边界、应用、主机、内网流量等不同层面部署监测传感器与检测策略,及时捕捉不寻常的访问或行为。

  2. 行为分析与告警:利用数据分析、威胁情报以及 AI 技术,对已获取初步权限的可疑行为进行实时分析,实现快速告警。

  3. 快速溯源与响应:一旦发现系统遭受 0day 攻击,能在极短时间内定位攻击路径,切断攻击扩散路径并清除恶意程序或账户。

  4. 持续演练与策略更新:在与安全社区、科研机构及科技公司合作过程中,不断进行攻防演练,适时更新安全策略和系统补丁;借助 AI 辅助进行安全态势预测,优化防护。

通过分层监测协同防御,韧性安全体系不仅提升了对未知威胁的容忍度,还能将攻击造成的损失限制在最小范围。同时,灵活运用 AI 驱动的检测与响应技术也为企业与国家级防御注入新的活力。

五、全球竞争与合作:韧性安全建设的关键动力

(一)国家自主、全球合作与企业安全的多元需求

如同前文所述,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与国家战略、全球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国产化替代和区域化经济的浪潮下,各国都期望在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然而,0day 攻击往往跨国界、跨平台,需要国家间以及企业间的安全合作与情报共享才能实现有效防范。因此,韧性安全体系的建设必须同时兼顾国家自主性全球协作企业自身安全

  • 国家层面:强化自主创新和安全标准制定,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体系,以保护国家核心利益和关键基础设施安全。

  • 国际层面:在跨境数据交换、漏洞披露、威胁情报分享等方面,与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开展深度合作,形成共同抵御高级持续性威胁(APT)的合力。

  • 企业层面:面对产业转型及国产化替代带来的新技术风险,企业需在内部建立韧性安全策略,强化供应链安全审计与风险管控,并积极参与国家级的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只有在技术、信息、标准层面实现“三位一体”的协同,企业间才能在应对 0day 漏洞等未知威胁时保持足够的自我防护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

(二)数字供应链安全与韧性安全的融合

在产业链重构与国产化替代的背景下,数字供应链层面的安全问题正日益突出。关键产品或技术环节中如存在 0day 漏洞,将直接影响上下游企业或整个行业的安全。韧性安全体系不仅要关注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还需将安全视野扩展至整个供应链生态

  1. 数字供应链协同防御:建立供应链企业间的安全联防联控机制,实时共享威胁情报与攻击迹象,降低单点脆弱性。

  2. 数字供应链产品安全审计:对新投入的国产化硬件、软件进行联合审计,尽早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实施修复。

  3. 数字供应链连续性与可替代性规划:在关键环节中预留备选方案,保证任何环节被攻击后,业务链仍能持续运转。

六、结语

在当今全球经济与科技交融的时代,各国对关键技术及产业链的自主化追求势在必行,同时也面临 0day 漏洞 激增及 AI 技术快速发展的双重安全挑战。韧性安全体系 的核心逻辑在于接受“无法百分百阻挡未知威胁”的客观现实,并通过强化对攻击行为的“发现能力”与“快速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攻击破坏与损失范围。

韧性安全体系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面向 0day 攻击的安全技术思路,也是一种对国家安全、产业布局、企业合作及国际协作的综合考量。它与前文《我为什么坚信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内在逻辑》相辅相成:前者为宏观的战略视角与地缘政治环境奠定了信息安全的重大意义,后者则从产业转型、人工智能与技术演进的微观层面,进一步阐述为何要在“面向未知威胁”的防护理念下,构建具有“韧性”的数字安全体系。

只有深刻认识到网络安全面临的技术复杂性全球博弈的双重影响,才能在产业供应链重构和人工智能快速应用的浪潮中牢牢把握主动权,也才能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为企业、国家和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安全保障。面向未来,“韧性安全体系” 将成为各国、各产业、各企业间谋求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时,具前瞻性和实效性的安全建设方向。积极拥抱这一新思路,协同推进技术自主与各方合作,才能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获得可持续、可控、可预期的安全未来。


文章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wNTI3MjIyOQ==&mid=2247484059&idx=1&sn=c16d4a40a588b7da892afd437e819657&chksm=c0fb0c51f78c85474d5f8f7bb5df292b88e2b8eeb541932ff2e7e1e516127f0868f39d37534d&scene=58&subscene=0#rd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