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体验还是机械反馈:何处寻找现代复古相机的意义?
2024-11-26 14:31:51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0 收藏

程序体验还是机械反馈:何处寻找现代复古相机的意义?

这些年,关于复古无反相机的讨论可以说是逐渐多了起来,伴随着富士的异军突起,也让更多人参与到产品的讨论之中。复古的潮流本身又像是在模棱两可的环境里给一个看似恰到好处的承诺,而又不需要言之凿凿。

复古是一个引子,促使人们更加理性地去认识使用相机这件事的同时,「复古」这个选择本身也抛出了更多问题。为差异化买单也许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效率,也不意味着完全的不追新。站在当下追求的角度来看,这里面也伴随着诸多的矛盾。

历史的选择? 两套逻辑。

尽管拍照这件事会集中在特定的两类人群:从事影像工作或日常记录。但事实上,基于历史演变的两套逻辑,对这两类人群的满足和实用判断是截然不同的。工作者需要其无论是看起来还是用起来都是专业而可靠的工具,但爱好者则会希望这个产品尽可能直观好用,甚至要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出点活」,需要客观上具备水桶而不输太多性能。

历史,会选择如今的复古机型,也就赋予了如今的机型一些必要的条件:

  • 外观要「有所指」 (不一定是特定的某一型);
  • 有能直观反应「上个时代」的直白功能、特性线索(如滤镜、取景器);
  • 最好要「快」,且尽可能泛用(足够的便利与性能结合);

这三个前提摆在一起看,几乎也指向了如今各种差异化的复古相机,其复古路径也会通过这三点的指向和激进程度来最终做出区分。那么,对于大多数人所需要的外观对应第一点,直出滤镜对应第二点,而性能参数和规格对应第三点。

两套逻辑一般指的是:同时具备上一个时代「数码单反/无反」的按键(和触控)操作和更早期「机械单反」的纯转盘控制方式。在复古的机型上,一般也可以同时去使用这两个逻辑进行拍摄实践。基于这两套逻辑,然后在产品上取舍,是当前复古机型基本上都会选择的产品设计方式,并不是不可兼得,而是兼得过程中必有得失。

从这里开始,其实就是一切矛盾的起点——造型服务于想要「复古」的人群,而更复杂而精准的功能则服务于影像工作者,切实地「专业」和「靠谱」则成为必须的产品印象。复古造型的机身,更多时候要偏向前者做则需要做更多的「舍」。那么此时共存两套逻辑,其矛盾就有迹可循:

  • 按键结合取景器的盲操方式,需求饱满的握持体验,可靠而实用的素材稳定性;
  • 屏幕的触控方式,需求轻便握持,和实际体验中直观的所见即所得;

尼康的 Z f 和富士的 X-T 系列,也是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两个机型。一个,明确以 FM 为参照,想在爱好者中找到自己的复古方向与性能平衡;另一个,模糊造型,让复古造型的表面下现代至极的胶片模拟冲破桎梏,且赋予主流的规格与性能。

本文的出发点,则更加倾向于爱好者的角度,只聊几个最常见的功能和诉求。对于提到的品牌和机型,尼康则只针对 Z f 这一台机,而富士则针对 X-T 这一系列机型。同样的,对于下文会讨论的议题,将使用固定的指代方式便于区分:

  • 机顶功能转盘,指所有出现在机顶上的包括模式、ISO、快门、曝光补偿的转盘或是复合型转盘(如富士的 X-Pro);
  • 指令转盘,指所有出现在握持手柄前后侧的无文字标识转轮,或可按下(如富士的机型);
  • Fn,所有可以自定义的功能选项(包括触控 Fn、按键 Fn、组合 Fn 等);
X-T 的机顶 ISO 功能转盘与 Drive 拨杆

超控问题

全自动 P 档,是现代数码相机最重要的特征和分水岭。测光和对焦的逐渐完善,电子系统逐渐且更多地介入拍摄活动,人机之间的拉扯也因涉及多种场景,在实际使用深度和广度1而有所区别。

从上一个数码单反时代过来的也都会知道——体育和画质似乎不两立。而如今还要加上一个视频,需要了解的东西也自然变得更多了。现在的相机愈加做得更加水桶而泛用,但体积其实没有真的无止境膨胀下去,视频规格的下放也对使用者场景应答的能力基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更多的功能而有限的体积,也需要有东西做出退让和妥协:

自动ISO与Fn

现代数码相机自由度出发点就是自动 ISO(和与其对应的辅助被动功能)。而被动的程序约束和保护规则,则为自动 ISO 本身赋予一个自由的上限——不会再像数码单反那样繁琐,但也未必不涉及潜在的保底措施。

自动ISO每一家的逻辑和定义都有着细微的差别,且都没有官方对此差别的补充和解释。可能这些解释并不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实践中,功能的兑现却和实际上的人们所期盼 Automatic 有着不小的差距。只不过,配合 Fn 唤起自动 ISO 功能,这种操作方式在数码单反的操作逻辑上,是更直接的选择2

通常情况下,这种设置也需要 ISO 和快门转盘处在合适的位置,来达成完备的曝光控制,使用 Fn 呼出通常也是一个较为可行的操作。下文也将默认这一状态和已经完备的设置方法。


尼康将自动 ISO 视为全局功能组,且是一个由最大值控制运转的有程序保险作为兜底的复杂功能。

尼康的自动ISO面板
注意自动控制状态为ON

富士的自动 ISO 是较为通常的一种设置方法。在这个功能上分别给定 C1-C3 的自定义选项和快门速度范围,它是一个多档而独立的区间,不设置保险。

富士通常按下Fn的后的自动ISO选项
  • 富士 X-T:ISO 转盘位于 C,Fn 选择 C1-C3 模式,选择后退出二次设置面板;
  • 尼康 Z f:ISO 转盘位于 1/3Step 按下 Fn+ 主指令转盘自动 ISO 开关(框选 -Auto 亮起),副指令转盘设置当前 ISO 数值;

两者都需要把 ISO 转盘和快门速度转盘设置在各自的自定义档位3,即确保机顶转盘处在一个不动的位置之后,才能实现完备的一套操作方式。而这也基本上是我 90% 以上的默认设置——选择更贴近屏幕的操作状态,也即是几乎不用机顶功能转盘这一种选择4

选择 C1-C3 某个档位后仍然弹出的设置窗口

当然,这里其实也并不限于这种单纯的对应关系——实际在操作过程中,尼康的自动 ISO 通过指令转盘来操作,在完全无感操作下反应极快。而富士由于还会弹窗一次,这个过程其实也不能完全地「无感」——尤其自动 ISO 实际的释放逻辑则偏向保守,体感上也会产生 ISO 比实际判断预期要稍高的情况。

按下 Fn 选择 ISO(或自动 ISO)是成熟且经得起考验的选择。只不过真正的重点在于触达之后的结果,能否「符合预期」则两说。虽然无法逃离前台自动 ISO 规则,及后台释放规则两套约束,此时在物理层面上的 Fn 唤醒,Z f 可以说是真实地体验欠佳,而这也是独属于 Z f 自己的问题。

手动超控自动 ISO

使用完全自动 ISO 前提下的半自动,一般意味着相对保守的 ISO 选择,和以「拍到」为目的的基本诉求。超控则以满足突然切换并拍到,而进行人为干涉。即,主动退出当前的拍摄状态并切换到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状态。

通过机顶 ISO 转盘,覆盖已经设定自动 ISO 或手动 ISO 参数,则是超控(Override)。而这样的操作,一般需要基于机械控制必然大于屏幕控制这一设定,也需要程序本身被规定机械操作的权限更高,此时干涉的意图才有可能被完全地满足。在使用手动镜头,场景和拍摄题题材发生改变的时候,这一设定通常很有效。

但是,现实意义上想这样去用,无论是尼康还是富士都给我带来过深重的疑虑。毕竟通常的机型上,往往是选择直接的「模式切换」来完成的。确实要简单得多,也几乎不会受到两套逻辑存在的共同干扰。

尼康的单档自动 ISO,有可能是为大倍率变焦头准备的5,但由于其具备「模式框选」和「Auto 开/关」两个维度,又提供了更多额外的程序保障,使得人为干涉不至于完全没有兜底。而在 Z f 这台机身上的手动超控,和模式切换就存在混淆和干扰:

  • 不能通过旋转 ISO 转盘直接超控 Auto 状态(显示亮起);
  • Auto 状态下,旋转ISO转盘只改变当前已设定的自动 ISO 上限,只有高于当前值的档位实际有效;
  • Auto 状态下,即使当前档位为 M,ISO 依然不可以被转盘操控,画面也不显示框选(可操作状态);

倘若对比富士的自动 ISO 逻辑,或是超控 ISO 设置,具体操控某一个「参数档」6下的曝光意图,则会显得富士在越过程序选择的超控逻辑过于简单——转动 ISO/快门转盘回退到「参数档」。完全不需要考虑模式是否存在,扭动 ISO 转盘或是快门转盘,直接就会切换到对应的控制档。也完全符合:

谁不是机械上的 Auto 档,谁就解除控制。这样的视觉上呈现出来的结果。

富士可通过按下指令转盘 在参数档下直接对 ISO 进行范围间步长控制 或是 控制其他曝光参数

尼康在 ISO 控制上的精确逻辑,实际上设定了相当多的限制。且在视觉上的判断,由于缺少了实际的刻度光圈环(为自定义 Fn)与富士的逆向回退逻辑也有着显著的不同。

程序自超控

程序依赖的最小化,并让功能转盘指向「参数档」,这个时候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慢摄影的归宿,自动程序辅以手动微调都是当前最优的选择。无论是依靠自动镜头,还是完全的手动对焦,此时机身上的被动功能仍然能够发挥作用。

尼康仍然保证了自动 ISO 的后台功能,即便完全切换到手动模式,各个数值由机身其他转轮来控制,作为自下而上的保底措施,尼康仍然具备一个安全兜底——程序自超控。

只要屏幕上仍然闪烁显示 Auto,且被框选的 ISO 没有回到参数档位,程序就依然具备一定的自主兜底权,来继续履行 Auto 的职责,此时的自动 ISO 功能仅为简单 On 和 Off。即程序判断当前测光参数不能够完成拍摄时,仍然会以「标红」的方式推高 ISO 来满足快门释放优先。此时,需要进入菜单关闭自动 ISO 功能组或使用 Fn 并拨动主指令拨盘才可解除兜底的自动 ISO 控制状态。

尼康甚至在这个里面加入了倾向的指标7,让程序兜底这一行为本身可以非常激进。这种保护性的程序超控,甚至能够游走在某一些特定而精确的场景边缘。

Zf 上的自动 ISO 选项 需要再次点选进入可控自动 ISO 介入的程度

令人意想不到,但又似乎无比合理。

此时的超控方式是解绑快门释放速度,是一种正向的释放优先,程序 Rule-based 兜底存在感也变得非常明显。程序兜底和多环节冗余,即使转轮失效或是出现误触,仍然可以通过屏幕控制自动 ISO 上限值。这其实也和大倍率变焦头本身使用起来的一些特性对应,比如焦距改变导致的失光和光圈缩小,这样的自动ISO逻辑可能也能够更好应对使用大倍率变焦头的场景。

而富士对这种情况的处理方式则是完全不同,关闭 ISO 限制从扭动机顶转盘(离开 C 位置)开始就已被强制退出,也没有什么明面的兜底。如果退出后的数值完全不对,也完全不会给予「程序帮助」。

富士的自动 ISO 模式下的快门应对选项
无法再提供更精准的细致操作

富士的更加希望让使用者在这个决策过程中拥有「点到点」的体验,更加能够明确自己在曝光参数选择的正确性——也同样完全没有程序兜底冗余,和直观意义上的锁定式控制。

关于自动 ISO 的选择,两者大概如此。而「两套逻辑」在此处体现也最为明显,埋藏在程序背后的逻辑冲突,往往也会在超控行为发生的瞬间回首掏,在最终的体验上可以说是已经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显示信息过载

当需要在各个模式、拍摄状态之间切换产生了犹豫和判断,且造成了实际上的错失、放弃、迷失等消极结果时,输入延迟就会浮上水面。实际在做选择和决策的时候,索引上的模糊就更容易导致使用者陷入抉择困境。

虽然实际上现在这种信息的过载到处都有,似乎不能成为一个理所应当的责备借口。但是出于商业行为上的选择,也让输入延迟被愈加放大,这种无形的空气墙也会进一步加重人机协作的难度。如果只是初次拿到机器——闪烁的提示信息就已经足够烦人。

  • DISP 屏幕显示模式(通常包含一纯参数屏+一纯画面显示屏)每个模式可选的信息、模式与模式之间的眼检测手段;
  • EVF 显示模式 EVF 独立的可选信息,EVF 显示模式(大尺寸、夜间、高对比度)等;
  • 快速菜单 如 i 菜单和 Q 菜单等,附加自定义的 MY 菜单设置,通常由固定的按键一键直达;
富士的纯参数屏 DISP 按钮下触发

菜单和界面本就是一个视觉上的缓存抽屉,但是这个抽屉大多数时候并不需要大而全。

对于视觉上会处理的信息,本身更加是有轻重缓急之分的。EVF 和屏幕上的信息量大于画面本身时,这些提示性信息毫无疑问就是噪声源头。在只拍照的状态下,我会把快捷菜单8(相对留空,让整个屏幕上只留下曝光参数和对焦点。加上无反的最重要特征便是所见即所得,最大化地给予画面空间则几乎毫无疑问。

  • 尼康的 ,i 菜单不能留空,区分视频和图像双菜单Detail 和 Sample 第二层设置无法简化;
  • 富士完全的,EVF 和屏幕上每一个图标都可以定义,仅为全时单菜单。Q 菜单可以留空

首先是快捷菜单这里,只有富士可以真的拿掉不想要的东西。但是由于 Display Mode 其实也就只有那么几个,说是切换其实也切换也只有大概三种状态。这个菜单的好处基本上也就是多大的盘子装多少菜,要多了没有,要少了可以减。

快捷菜单一般借由一键触及,尤其富士的特色 Q 菜单,下方参数大多为胶片模拟的细微调整打造。默认的菜单本身意图是明显的,甚至是引人入胜可以随时探索的。当然,如果像我一样,最下面一行一般会设置给视频相关参数,在切换时也有很好的效率。

然后则是显示信息。尼康的逻辑,是更多的「细节」也被收进设置菜单,且不能单独选择和更改。而 DISP 下可以选择设置的是「组」信息9,不能完全的切换为已经设定的简洁一屏信息。这和数码单反的逻辑一样,尽管这会极大地营造出一种功能全面、强大而细致的印象。但对于屏幕的显示来说,对画面的干扰也一点不小。

这当然是我个人的长期实践经验,实际上——相机这种已经非常特化的设备往往需要的不是事无巨细,而是精准有效。大多数通过长期使用记忆就可忽略的常驻参数对我来说基本也无需全时提醒。Detail 选项中,会一次释放太多的拍摄信息,包括释放模式、对焦模式等等,不能一个一个去掉其实也显得画面上的信息太多。

Detail勾选后信息显示  
拿掉太少 而勾选太多

屏幕和 EVF 所提供的信息已经宛若烩菜,在里面找出实用而精准的简化配置其实很不容易。人为地对屏幕、EVF 采取主动降噪措施,目的也是尽可能让某些过于具体的功能能够回到合适的地方,以此减少菜单和界面上的图标闪烁带来的不安全感。

虽然相机的自定义确实是很丰富的,但无论是不是基于「复古」的两套逻辑,相对简化的诉求都应该合理地被考虑到菜单和按键的交互之中。在自定义的模式下,尽可能去发挥一些进阶功能的实用性,其实往往是需要经过实际使用的推敲,结合自己的情况去做取舍的。而这个探索如果变得麻烦,更多的时候则是直接劝退。

因为在拍摄的角度来说,很多时候时机不等人,抬手即得和倒腾半天的的从容程度是完全不可比的。谁能更快找到需要的功能并迅速投入实战,那这个抬手的时间就是优势。

尽可能地减少功能的「精而散」在使用中产生的噪声,突出直觉式的响应,是富士这几年来最成功的手段。而且用顺之后,机顶功能转盘和「MY」菜单的功能调用也其实不算多,但是却几乎不会忘记。虽然这会让富士的很多机型用起来的印象上不怎么精密而细致。

但在直观的东西上提供高价值的反馈,这种「少而专」的一条腿走路,富士反而赢得不少赞誉,其源头我感觉也无非就在这里。

回到过去的代餐文学

即便是如开头所说的那样,历史的选择虽然是两套操作逻辑出现在同一个机身上,但是无论如何程序设置都更加倾向于数码单反建立的唤醒和操作方式。那么,复古的意义——机顶上的功能转盘,就必然受到质疑。

只使用转盘拍照当然是完全可以的,因为这是最后的实体 M 档,无论这个复古造型是否真的带有电阻式的 ISO 转盘,或是别的什么东西。程序的存在,软化并消解了这些原本基于机械反馈的体验。坦率来说,100% 去只使用机顶转盘的情况,并不是不存在——只是确实没有太多的动机。而如果真的打算怎么做,还需要再去唤醒与世无争的心理状态。此时,在同一台机身上,则可以选择这种看起来低效的操作方式,来「寻找意义」。

Spirit of Ecstasy
凑近找寻其意义 可能反而越不得其意

因为几乎就是如此,尼康才不愿意在 ISO 的设计上完全放开手脚,让效率和程序的保护处在一个可以感知的范围内。这些转盘看起来确实像是代餐文学一般,总需要一些理由来念想过去的极致体验,也不能放弃便利性和直观性。

下一段历史

FM 是纯粹的强机械产物。使用这些相机拍照,本身就是一种「全时单一」的控制体验。任何时候按下快门的动作其实是都被固定下来的行为模式。任何场景都需要人们在使用这些相机时保持恒定而机械的专注,从而获得较为一致的输出结果,这种非常绝对、一致的共同记忆如今就是一种追寻复古的符号。

从来都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而更直白一些来说,一致性构筑的「无聊」,反而是那个年代所能给予到的相机的最高认可,同时也新时代差异化复古绕不开的壁垒。因为足够简单,所以整个思考-选择-操作的延迟更低,反映到愉悦感、连续感也无疑更强。而这一切的记忆线索,以及使用体验终究还是新时代需要思考的问题。

唯独可以肯定的是——繁琐、笨拙和缓慢,不是现代的复古相机要去追求的。但也无法不认为,更多的功能和档位也在削弱作为复古产品的绝对性。倘若把 FM 和 Z f 放在一起,只看机顶会发现其实致敬的概念也是模糊的,也没法更加通过档位拨杆联想到 FM 本身(因为 FM 就没有这个东西,FA 才有)。这种「复古」10并不像富士那样相貌模糊却又在期望上精确,但作为尼康自己,又似乎很难向所有人解释这样的选择来由为何。

尼康 FA 图自网络  注意观察 ISO 功能转盘旁 PASM 功能拨杆
更多的时候 FA 身上的标签多带有壮志未酬与脆弱的色彩

如今这个时代,过分机械且简洁的东西,似乎意味着没有卖点,但如果不去让它变得复杂起来,则又会看起来浪费了硬件能力。满足尽可能多的「期望」,在螺蛳壳里面塞下更大的道场,最终如何在使用体验上给予更多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愈加成为了拉扯的两头。

Z f+Nikkor-Q Auto 200mm F4
2024 珠海航展
强大的电子辅助即使让年近八旬的老镜头也能上场拍摄

现代的数码单反相机,历来以更多的按钮、更多的操作空间为人们所熟知——也包括小一千页的说明书,就像是一台数不尽结果的密码机一样。而无反进一步发挥了电子上的强大优势,则相对以所见即所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名义上的简化已经更多地向屏幕集成。但如今趋向专业的设备越来越没有那么地特化,反而变得更加泛化,为的是吸引人们去支付多出来的那部分规格和性能。而复古机型在连拍、闪光同步上面的数值往往也因为逐渐水桶和全面而显得与自己的造型格格不入。

设置妥当的 X-T3 也能够很好的运用在运动的拍摄中

纵有强大的软硬件性能,以及有历史感的造型,却无法进一步动摇当前的生态,实际在每个人手上的收益可能未必如一个好用的滤镜来得实在。这看起来像是一种走到头的说法,但实际上方向却依然在那里,大众所给出的选择也是希望厂商们「不计前嫌」。

只不过距离这个事情真正的变好,还真的有距离,当下的不完美,也就当做是踌躇时刻罢了。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94130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