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向读者介绍一下自己吧。
大家好,我是中年程序猿汪二,一名非典型程序员。读书时的专业是建筑,比较喜欢编程,然后毕业后去了讯飞工作了八年。2016 年离职后,开始陆陆续续接触 iOS 开发,在 App Store 上发布一些小的产品。
在 2020 年时,YaoYao 跳绳获得了 App Store 推荐,由此获得了 Apple 和其他一些媒体的采访机会,逐渐走向独立开发的道路。之后居家三年期间,干脆全职在家「网上摆摊」卖 app,有时也会开发一些稀奇古怪的产品。
你日常主要使用的硬件产品都有哪些?如果方便,请展示一下你的手机和电脑主屏幕。
- 电脑:Mac Studio
- 手机:iPhone 15 Pro
- 耳机:AirPods 3
- 手表:Apple Watch Ultra 2
- 音箱:Beats Pill
平时主要依赖哪些软件和服务?
近一年来最依赖的是 GitHub Copilot。AI 是开发利器,不同平台代码的开发者,都能从中受益。另外现在年龄也过了 35,感觉记忆力确有下降;如果没有 Copilot,相信我这大龄程序员的竞争力会更差。
另外推荐一个近一两年我用的比较多的是浏览器插件:沉浸式翻译。中英对照的显示方式可以说改变了我的阅读习惯。看英文的网页,基本都用它先翻一下。
结合沉浸式翻译,以及我自己写的 GPT 翻译快捷指令,现在读写英文已经非常轻松了。
有没有什么特别推荐的非数码类产品?
今年我买了辆自行车——美利达公爵 600,骑着它去过城市里一些大街小巷,探索了以前从没去过的公园、水库,还送过外卖。很多地方靠腿走去太慢,开车太快,而骑车会让人有另一种探索的体验,也让我开始重新认识自己所在的环境。
当初为什么选择跳绳场景作为切入点?对这项运动有什么特别的故事或体会可以分享吗?
在开始跳绳之前,我比较喜欢跑步,后来膝盖不行,无法继续,发现跳绳对膝盖的损伤小得多,就选择了跳绳。
我拥有的第一块 Apple Watch 是 Series 2,但当时包括它在内,各种手环和手表都没有可以记录跳绳个数的 app,我就用一个周末写了个分析传感器数据的 demo,并上传到 App Store。后来跟着用户反馈一点点更新,YaoYao 就逐渐成型了。可以说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什么规划,只是个巧合,是其他一些雄心斗志做的项目反倒没有获得多少反响。
在这几年的开发过程中,我自己的思维和做事方式也有很多改变。印象特别深的是有次一位专业摄影师过来拍活动照片,在前期已经沟通不少的情况下,依然花了两天时间,最后只采用了两张。那两天我觉得我大概领悟了手艺人的做事方法。
YaoYao 的用户习惯也很有启示性。跳绳相对于其他很多运动成本低,效率又足够高,可以说天然更适合打工人,而 YaoYao 的使用率也确实在周二和周三最高(可能是工作到周中太累了需要解压?)。此外,可以看出东亚用户更喜欢这种运动,欧美地区人民热情不高。
另外,我对运动效率这回事也有些矛盾——工业化让大家追求着效率、专业化,以至于运动需求也在往这些方向发展。但如果一个人有丰富的生活,而不是天天困在电脑面前,或许运动健身就贯穿在日常之中了。
请介绍一下自己的独立开发状态(例如工作节奏、团队规模和分工等)。对目前的状态满意吗?
目前我全职在维护开发的 app 有 5 款,有一位设计师朋友和热心用户在兼职帮忙。作为一个独立开发者,目前获得的成绩和收入应该是及格的,但如果想要扩大规模,甚至给社会创造一点就业岗位,那还有很大距离。
工作状态嘛,感觉也还是挺累的,有时也焦虑,担心想法和其他人越行越远。但如果某一天我感到完成了一些工作,解决了一个问题,那一天对我而言就比较满意了。
为什么选择鹿作为「吉祥物」?能看出 YaoYao 在插画、徽章等方面花了比较多的精力,应对这些设计需求对于独立开发压力大吗?是如何解决的?
这个 logo 开始也并没有特别的意义,但结果很多用户很喜欢那个眼神有点「贱贱」的鹿——可能大家锻炼的时候,都是一副十分不情愿的表情,产生了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说,做 logo 也很像做产品,似乎很难有个成功的公式。后面的设计就是沿着这个 logo 自然拓展出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