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征文 | 突破边界,成为一列想脱轨的列车
2024-3-8 11:30:9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15 收藏

编注:本文是「2023 年度征文:分享你的关键词」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本文参加 2023 年度征文活动。我的 2023 年度关键词是:跨界」

人生不是轨道,是旷野。

最近这句话总在我脑海中萦绕。

人生到底是什么?前些年,我不怎么思考这个问题,因为自认为很顺利,想做的事都能实现,坚信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2023 年是个例外,无数想要脱轨的时刻,都成为了我思考人生方向的契机。

2022 年,我正式开始了读博生涯。如无意外,接下来三年的生活都会像一列火车行驶在既定的轨道上。由于我是硕博连读,并在 2023 年初就达到了毕业要求。所以再行驶两年就可以抵达人生的关键一站了。

但是,原本可以停留在这种舒适圈,快活地当一个老油条,享受列车沿途风景的我,却因为和朋友的一次交谈,产生了「脱轨」的想法——也许我可以换一个组重新读博

这个想法,让原本对现状有些许不满与质疑的我,在 2023 整年都无法平静,夜晚失眠,白天头疼,曾经看似无阻的轨道,简直变成了禁锢人的囚笼。

站在 2024 年的开端,回忆曾在心里刺挠着的那些想法,我似乎得出了一些关于未来的结论,借年度征文可以一吐为快。

与其读一个没用的博士,不如换一个地方重新开始

我们实验室由一个大导师、若干小导师以及对应的研究小组构成。由于小导师们比较年轻,又有相对丰富的工作经历,所以我很喜欢向他们取经,寻求未来发展的建议。

2023 年初,我和具有海外工作经历的小导师 A 聊了个天。因为我也希望毕业后往海外发展,就问他:「如果我的未来职业规划是找一个海外高校的教职,我现在读的博士学位有用吗?」

「没用」,他说:「海外学校招聘时会考虑你在海外的工作时间,所以国内这段博士时间就毫无作用。」

「我还在考虑实验室和海外合作院校合作的双学位项目,你觉得这个项目靠谱不?」

「那个学校的排名不高不低,学位有点鸡肋。要我说,你不如退学重新申一个海外的博士项目。正好你有几篇论文,可以试试好一点的学校。」

当天下午,我没有将这段对话内容当真,都已经达到毕业要求了,现在退学等于放弃唾手可得的学位。到了晚上,我又不停地回味这段对话,为什么不重新申请呢?从职业发展来看,可以更早积累海外工作经验。从工作内容来看,我想做一些更有意义的科研项目。正好我也有持续关注一些海外实验室,可以试着申请一下他们,被拒了也没有损失。想到这里,我开始筹备海外博士申请。

想要放弃的心,不断拖延的行

详细申请过程在此不过多赘述,写下来就变成知乎经验贴了。我更想记录的是,自己如何面对脱离舒适圈带来的彷徨和焦虑。

尽管明晰自己的目标能够减少彷徨,然而「改变」带来的陌生感,依旧会恐吓住我,停滞不前。在申请过程中,「放弃」这个词每时每刻都会在脑海出现。放弃发邮件陶瓷、放弃考托福、放弃写研究计划、放弃推荐信……我不断地抛出问题证明自己在做没有意义的事,放弃吧,回归「正常」的生活。

  • 为什么非得退学?不能博士后阶段找一个专业的组,做自己想做的事?
  • 为什么要去海外读博?换个地方就不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 为什么要读博?现在科技产业发展如此迅速,不趁早投入业界,等四五年后博士毕业,黄花菜都凉了,拿了学位有什么用?
  • 为什么别人在这个组待得好好的,你就非得溜?是不是自己心理有问题?要不找个心理医生看看?
  • 会不会退学之后签证被拒不给去国外,最终一无所获?能靠自己的能力找到工作吗?

我一开始认为这些问题是在徒增烦恼,极力避免回答它们。但是问题始终存在,我不找它们,它们自会找我,尤其是睡前。回答问题,也是自我剖析。对于一些无法靠逻辑就回答的问题(如国外研究组的工作风格),也在周围人的帮助下得到了答案。

拖延,是身体对抗改变时的另一个症状。面对困难复杂的任务时,我的拖延症不严重,因为焦虑会推着我向前走。反而是遗留简单任务时,拖延症更加严重:「这点任务分分钟就能完成,所以不用着急了,先打会游戏吧」。然而随着截止日期临近,这点任务迟迟无法完成,我只能通过沉没成本刺激自己:已经付出了这么多时间和金钱,难道要在简单的任务上功亏一篑吗?最终,在这种刺激下,一步步完成申请。

前进的驱动力:行动、目标以及勇气

退学重读,一个颠覆性的决定,涉及到「失去」的决定。此前,我的生活里很少有这类决定,所以这次内心涌现出的负面情绪很多。于我而言,克服它们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行动起来,忽略伪命题

生活中有很多选择题其实是伪命题,比如我应该考研还是考公?考北大还是清华?这类命题没有最优解,只会让人患得患失。面对这种伪命题,我的解决方案是「快速行动」。

每一个夜晚,我都会担忧:如果真的退学了,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会不会听不懂课,会不会没有朋友,会不会无法毕业;会纠结:想去的研究组工作是否前沿,是否受工业界偏爱,研究周期多长……

但是我还没开始申请,连 Offer 都没有!何谈退学,何谈选哪个组。与其纠结这个那个,不如抓紧时间准备申请,只有拿到了 Offer 才有资格考虑如上选择题。因此,最重要的是行动起来。

火车一旦出发,就没那么容易停下了。

明确目标,直面真实的自己

「你到底想做什么?」

看到师兄问的问题,我像被一根针刺了一下,立马把目光从手机屏幕上移开了。我缓了一口气说:「还没确定。」确实,不弄清楚这个问题,就没必要退学重读。

我们经常幻想自己要什么,却很少问自己应该做什么。和国内的小导师交流,他会给我分析如何争取4年毕业、如何通过海外优青计划回国、拿编制需要发表几篇论文等等可量化的,显性的目标。和海外的师兄交流,就会分析想去的组在做什么方向的工作、哪些方向靠谱、哪些方向有坑、我想做什么方向之类的问题。

每次和小导师讨论完,我动力十足,有很多 DDL 要赶,感觉很充实。久而久之,我习惯了以 DDL 为目标,不断提升论文发表数。但是这次和师兄讨论完,我倍感迷茫,觉得自己还没有什么科研品味。各种量化指标不断推动我,让我无暇顾及真正想做的工作。有了评价指标,攀比才会出现。缺失坚定的内核,只有内卷才能麻痹自己,假装进步。

借助这次内省的机会,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先分阶段搞清楚自己前文说的几个问题(例如问题 1-3),然后弄清楚人生目标,至少是现阶段的。我的结论是:退学可行,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明晰了这一点,让我更有底气退学。同时,明确人生目标为决策提供了依据,我还可以通过其他可行路径,或难、或绕、或晚,抵达目的地。

敢于失败,生活需要一点波动

稳定,是这个时代最高频的词语。因为改变会带来失败。我害怕失败,但不想稳定地驶往错误的终点。在申请过程中,我担心没有学校收自己,或者毕不了业。支撑我的,只有「敢为人先的理念

要勇敢,我对自己说。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催眠自己。失败在所难免,论文被拒过,邮件没人回,但是你没损失什么。习惯失败,就不会惧怕失败。就算最后一无所获,也可以靠爸爸妈妈女朋友养着

今年我爱上了听古典乐。巴赫的曲子严谨、规律,没有跳脱的干扰,让人保持专注力。工作时尤为适合,日常听可能稍显乏味。《悲怆奏鸣曲》则是我日常也喜欢听的一首曲子。节奏时快时慢,时舒缓时激烈,轻快如蜻蜓点水,柔起来又如沐春风。有些人喜欢平淡的人生,就像巴赫的曲子。但是我更偏爱意外、惊喜,哪怕失败是附加品。

我很喜欢浏览各式各样博士生的个人网站,查看他们的经历,羡慕他们的论文列表,代入他们是怎么做出有趣的工作的。我尤其关注的一个博士生,没有发表任何论文,只有多段实习经历。这可怎么毕业呀?后来师兄和我说,他退学了。我想他现在应该工作好几年了吧,这么多的工作经历,羡慕他有机会认识很多有趣的人。

失败了,就换一条路接着走呗。

不屈服的列车会驶向何方?

时至今日,一个面试邀请都没有,这场海外博士申请大抵失败了。不过最宝贵的收获是我明白自己「可以退学」,或者说,我「有得选」。

作为博士生,在科研领域不断尝试打破边界,现实中反而自发地将自己安置在合适的位置上。找工作时,本硕博都是 985 会拿到 xx 薪资,能去 xx 学校;x 篇 A 类论文能去 985,x 篇 A 类论文能去 211;拿编制需要 x 篇论文,非升即走又需要 x 篇论文。自愿将自己代入系统,不逾越边界,不考虑自己想要什么,只盘算自己可以得到什么。

玻璃瓶中的世界,秩序井然,规矩清晰,风平浪静。我就像一列火车,平稳地驶向车站。透过玻璃,我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不需要在发表的论文后标注 CCF A/B/C (中国计算机学会推出的期刊/会议论文分级制度),不需要在教育经历后加上 985/211/双一流/QS 等排名。这是最快划分人群能力的方法,也是最粗鲁的方法。随着文凭地不断贬值,这种方法终将失去意义。我喜欢有观众的地方,可以被认真对待,琢磨我做的东西是否有趣。

不知道上次听饶舌音乐是什么时候。听 Eminem、红花会、满人,脑袋里只有不服、梦想和我要变强。三年的研究生活,稳定,也让我不再蠢蠢欲动。一切花里胡哨的想法都缓缓吧,必须等到毕业后再尝试。但是为什么要等到毕业呢?为什么我要等赶完论文再去医院看身体?为什么我要等项目做完了再去找女朋友?我明白了,所谓的「时机」永远不是原因,只是借口。我可以在任何时间,实践任何想法。

列车驶向远方,也行驶在错综复杂的轨道网里,谁也不知道,它们通往何处。

后记

早在年初,我就决定在年度征文中分享自己退学申请的心路历程,因为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尝试。除了对内审视,我还要强迫自己和其他人打交道:光是说服自己找导师要推荐信就花了两个月时间。通过这次经历,我践行了长久以来的处事原则。很高兴,我是我以为的自己。

在本文的修改阶段,我将文章发给女朋友审阅。第一遍读完我的文章,她说写得很烂,并推荐了一本书《聪明人的个人成长》。我看完发现自己有很多观点和书中类似,不知不觉中竟在实践这些观点。「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是我的人生准则。迷茫的时候,这一准则往往指引我找到答案。《聪明人的个人成长》也提出了7个人生原则,其中最基本的 3 个原则是「真实、爱与能量」。在我的人生观里,「真实」对应「实事求是」,「能量」可以对应「勇敢」,但是没有内容对应「爱」。书中所述的「爱」指和他人、和世界建立链接,这是我欠缺的。如果我更加积极地建立链接,也许今年申请的结果会好一些。不管怎样,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

她也分享了 2019 年的年度总结。文章里的她也在迷茫,在努力改变。现在的她,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并稳步前进。现在的我就好像 4 年前的她,好巧,我比她小 4 岁。我和她以这种方式跨越了时间,互相交流。4 年后的自己,是否能像她现在这样稳定、自洽、不再彷徨呢?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86658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