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本文是「放轻松」征文活动 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在身体这个范畴内,「紧张」绝对是一种不受欢迎的状态。与紧张密切相关的词还有这样几个:僵硬、体态不良、呼吸受限、功能受阻、慢性疼痛。这些现象和模式在同一个人身上往往相互关联、互为因果。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穷尽分析、罗列一个线性的「关系图谱」。但我们显然可以达成一个共识:减少身体的紧张,对自己总是有利无害的。
有关身体紧张感的一个例子是打工人常见的「霸王龙体态」,或曰「上交叉综合征」。探头伸颈的体态导致后脑-颈部-上背-肩部后侧的紧张、僵硬,迫使案主日常采用较浅的胸式呼吸。胸式呼吸反过来加剧胸、颈和肩等处的肌肉僵硬,加重头前引和翼状肩的趋势。肌肉的紧张和僵硬继续放大,直至产生疼痛,进而分散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
如果这些问题恰好也在困扰着你,你或许会出于直觉,花钱购买筋膜枪、按摩仪,或者请按摩师实施「肩颈按摩」。一次按摩结束后,你可能确实感到从后脑到腰背如释重负——但你是否也有觉察到,这种放松的体验并不长久,紧张、僵硬和疼痛随后便卷土重来,甚至愈演愈烈?
如果这就是你面临的处境,本文就是为你而写。我们将会稍微细致地讨论「紧张」的源头,介绍「正确消除紧张」的思想、工具和手段,并提供「预防紧张及其衍生问题」的建议。
紧张感的直接来源,是我们身体的骨骼肌,或者说,肌肉-筋膜构成的整体。每一处肌筋膜组织就像一根橡皮绳,只能主动「收缩」。我们的关节和肢体想要改变角度,就要靠这些橡皮绳的收缩来「牵引」。两组功能、位置上相对(学名为「拮抗」)的橡皮绳互相角力,达到一个平衡时,身体就可以在一个角度上保持稳定。如果一组肌筋膜又短又紧,甚至出现了打结,与之拮抗的另一组肌筋膜就会过度拉伸而变长。
仍以前述的「霸王龙体态」为例。在这种体态下,身体后侧特别是头、颈和肩后侧的伸肌群拼命努力拉住头部和颈椎,但力量又可能不足。于是后脑、肩颈后侧和上背部的肌群既被动拉长、变薄,又过度用力。这会引发很直观的紧张、僵硬和疼痛。与之相对,我们胸部的肌肉群和颈前的伸肌处于短缩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后侧的肌筋膜比前侧更容易产生可感知到的紧张、疼痛和僵硬。前侧的肌筋膜在平时头部前伸的状态下可能是没有感觉的。不过,一旦我们想要抬头挺胸、回归正常体态时,可能才会感到颈前和胸部发酸、发紧。处在这种模式下的你,也许会想要运动。此时的你会觉得做「推」的运动较为容易,做「拉」的运动却很难——因为你的胸肌习惯了过度短缩,而背部习惯了过度伸长。如果你恰好真的顺应这种趋势,做了更多卧推、俯卧撑,而很少练习划船、引体向上,那么这些训练和肌肉力量的增长将不但无助于改善体态,反倒可能进一步恶化问题。
《触发点按摩》一书的作者对此有一个很贴切的类比:作恶者不哭,受害者才哭。后侧的肌筋膜就是这里的受害者,它们会在平时发出「哭声」。作为加害者的前侧肌筋膜,只有在我们想要「回归正常」时,才会大声抗议。无论采取何种放松或运动形式,如果我们只针对受害者进行「安抚」,就等于一再地纵容作恶。我们需要解放这些处在短缩状态的肌筋膜,让它们恢复正常。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受害者」的训练,让它们主动收缩、变短,并且有能力对抗「加害者」。
也即,当身体的某处反复出现紧张、僵硬和疼痛时,我们应当只用次要的精力对其「放松」,而将主要精力用于:
我在国内外体验过一些不同流派、不同背景的按摩和放松服务,其中包括物理治疗中的手法松解。不过,只要我们手脚健全、没有身负重伤,自助按摩永远是效果最好且性价比最高的。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汇总了一些可用的参考资料、工具和手法。对于上班族来说,最好的习惯莫过于随身携带一只筋膜球。此外你还可以在家中配备筋膜枪、S 型按摩杖和泡沫轴。
泡沫轴适合对躯干和四肢的大肌群进行广泛的「滚压」。我们只需要把体重施加在泡沫轴上,让它在我们需要放松的肌群上慢速往复滚动。如果在滚动中感觉某一个点感觉特别强,可以尝试停在此处,向这个点施加约 20-40 秒的持续压力,然后再去处理下一个点(如果有的话)。
如果需要按摩体积较小或形状不规则的肌筋膜,或者需要对某个点施加更深入的刺激,筋膜球、筋膜枪和 S 型按摩杖就会派上用场。筋膜球非常便携,可以在工作间隙使用。按摩杖是科学版的「老头乐」,适合自助按摩身体后侧尤其是肩背部的触发点。
我们还可以学习几种常见的按摩手法,这样即使没有器械的情况下,也可以徒手进行自助按摩。锁骨以上的身体部位,建议只用徒手进行按摩放松,避免使用任何器械。
例如,在针对「霸王龙体态」进行按摩干预时,遵循上面提到的原则,我们应当主要放松紧张的胸肌和颈部前侧的屈肌(如胸锁乳突肌),次要放松僵硬或疼痛的后侧肌肉。胸大肌是一块比较大的肌肉。男性可以使用泡沫轴直接滚压,也可以使用筋膜枪。女性最好使用徒手或筋膜球。
胸小肌位于胸大肌下方、靠近腋下的位置,这里的血管和神经较丰富,因此最好只用筋膜球或徒手进行按压。
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只能以徒手找到这块肌肉,并进行按摩。
至于肩、颈和背部后侧的大片肌群,你尽可以在工作间歇时拿出随身携带的筋膜球,找一处坚固的墙壁,以「野猪蹭树」的方式进行自助放松。效果立竿见影,唯一的问题是略显不雅。
总之,自助按摩如同自己做菜,是一门值得当代成年人不断学习和实践的小技能。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日常利用碎片时间在自己的身体上不断尝试。每天在日程中专门列入 10 分钟的按摩放松时间,效果更佳。
错误的呼吸模式与上半身的体态问题常常密切关联。正确的(或说自然的)吸气模式应当是膈肌主动收缩(向下降)、胸腔水平打开、空气进入肺部、腹部随之膨胀。所谓「腹式呼吸」便由此得名。前述的霸王龙体态会导致人圆肩驼背、胸腔收紧、膈肌处在短缩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膈肌很难充分收缩,只能转而提升锁骨和肋骨、强行打开肋间肌进行吸气。
这种「胸式呼吸」本身并不是问题。人体在特定状态下可能必须使用胸式呼吸主导——例如做腹部核心训练,或者处于孕晚期。但平时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以胸式呼吸为主。它会让我们的身体处于慢性缺氧状态,也会让肩颈的一些小肌群过度疲劳,可谓有害无益。
人体的日常代谢和活动都需要充分的氧摄入。摄氧不足,你每次呼吸都等于「亏损」一点能量,还谈何「放松」呢?。连呼吸都是一种错,这可真不是一句玩笑话!
我们只需要对着镜子呼吸几次,或者请别人拍下自己安静时呼吸的动作模式,就可以观察到自己的呼吸是否错误:在浅呼吸时,我们的腹腔不会有明显的膨胀,锁骨、肩胛骨和整个胸廓(肋骨)却会有明显的主动抬升。
训练正确呼吸有两个关键:找到膈肌和腹肌拮抗收缩的感觉,以及找到合适的呼吸节律。你可以试着在坐姿状态下呼吸,感受自己的膈肌。如果能够感受到膈肌在吸气时的收缩,就可以尝试用下面的「方格呼吸」练习节律。
我们将每一次呼吸划分为四段:吸气,吸气后的停顿,呼气,呼气后的停顿。想象自己的眼前有一个正方形,我们的注意力按照顺时针方向,依次走过正方形的四个边;呼吸中的每一段将持续 3~4 秒,我们就用这个时间走完正方形的一个边。也即,我们的每一次呼吸将持续 12~16 秒:
如此循环,每呼吸 4~5 次大约用时一分钟。每次练习至少持续 2~3 分钟即可。
如果你在坐姿状态下没有感受到膈肌收缩,也可以继续退阶,在仰卧的状态下进行这个练习:仰面躺平,双脚分开和肩同宽,屈膝 90 度,脚掌踩地。将左手轻轻放在胸部正中,右手轻轻放在肚脐上方。在吸气时,让腹部把右手「顶」起来,令右手被顶起的幅度高于左手——此时发挥作用的,就是你正在收缩的膈肌。
在仰卧状态下习惯之后,你可以逐渐进展到跪坐、平坐,直到最后可以在站姿以及行走状态下依然保持腹式呼吸为主导。好的呼吸是一种生活习惯,是对抗身体紧张的放松练习,也是预防疼痛和慢性疲劳的手段。呼吸练习本身甚至有助眠功能。在躺平状态下,如果你练习方格呼吸,并且在过程中忽然睡着,不要为此感到惊讶。
每一种不良体态的背后,几乎必然可以找到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体态就是这些习惯经年累月引起的后果。如果我们讨厌体态问题引发的紧张、僵硬和疼痛,就最好改变这些生活习惯。
一个最普遍、也最值得警醒和改变的习惯就是「低头玩手机」。在低头 60°的状态下,颈椎将额外承受约 30 公斤的压力——相当于顶着 1.5 个纯净水桶。长期抵抗这个额外压力,会给我们的肌肉和关节造成巨大的负担。天知道这个习惯引发或加剧了多少体态和健康问题。说它是万恶之源,一点都不为过。
为什么我们会习惯性地「低头」看手机?除了害怕窥屏,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手机屏幕日益变大、重量日益增加。双手必须同时握持手机,下方又没有支撑,我们的小臂不堪重负,就「偷懒」借用了头颈肩背后侧的力。因此最直接的干预手段,或者说新习惯,就是「不要在没有支撑的情况下双手操纵手机」。如果你的手机可以单手操控,可以把另一只手臂「垫」在下面提供支撑。或者,找一个与胸部等高的平台或支撑物(如单杠或吧台),把肘关节架在上面再操作手机。如果一边吃饭一边看剧,可以使用支架或支撑物,将手机屏幕置于头部等高位置,使得屏幕与地面接近垂直、与视线接近垂直。
「视线平行地面、垂直屏幕且与屏幕等高」正是配置办公环境的基本原则(或说其中的一部分)。我在「写字楼霸王龙自救指南」一文中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建议和解决方案,包括垫高显示器、安装键盘托和使用腰靠等。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手机。如果你能意识到自己「正在」低头玩手机,而且已经低头超过五分钟,最好赶快调整姿势,给自己一个休息的时间。
第二个非常值得改掉的习惯是「携带过重的单肩挎包」。这个问题在女性中尤其常见:一些女性习惯携带很大的单肩包,并且把各种大小随身物品全都塞进去,从笔记本电脑、充电宝、手机直到唇膏。这显然会导致左右两肩受力不均。如果你的肌肉力量本身就不足,那么肩颈和背部出现紧张或疼痛的概率就更高了。
改用斜挎式的单肩包,或者双肩背包,都有助于改善身体的紧张。更好的做法当然是为自己减负,不要在随身的挎包或背包中携带过多物品。如果你不可避免地需要携带大量物品出门,不妨带一个手提包,或者干脆拖一个小行李箱,把单肩包的总重量降低到 3kg 以下。
想放松就需要好的体态。好的体态源自好的生活习惯。指导生活习惯的第一原则应当是「健康」而不是「在某种片面标准下看起来的美」。何况,真正的美和健康本就是不分家的。
我把运动放在最后一部分,是因为它最不直观,且最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如前所述,当身体出现紧张、僵硬和疼痛时,我们可以找到其中扮演「受害者」的肌筋膜组织,对它们进行强化,也即力量训练。例如,如果你是上班族,想要预防或者缓解「霸王龙体态」相关的肩、颈、背部问题,就最好对上半身后侧的肌肉群进行力量训练。又或者,你发现自己存在骨盆前倾、腰椎前凸的情况,并因此感到「腰痛」「膝痛」的时候,就要对实际上受害(被拉长)的腹肌、臀肌和腘绳肌进行力量训练。
运动可以强化身体机能、从结构和生理层面上抵抗紧张感,而且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放松的有效手段。在训练过程中和结束后的短时间内,人体会感到疲劳,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也会上升;不过在同一时间,身体也会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和内啡肽。只要劳逸结合、避免运动过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身体还会逐渐适应,从而提高长期抵抗压力的能力。这样一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更不容易陷入紧张。
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建议成年人每周进行 2-3 次力量训练,每个主要肌群至少练习 8-10 组。有关力量训练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计划制定,我之后会专文另行说明。各位读者可以先行参考「举铁的马里奥」在少数派上发布过的两篇文章:
除了力量训练,有氧、拉伸、平衡等训练内容,也应该成为你日常运动的一部分。如果你还是一个健身小白,或者没有条件前往健身场馆进行专门的练习,也可以利用一些其他手段,进行简单的居家训练。这里我首推 Nintendo Switch 上的游戏「健身环大冒险」。这个游戏里包含了上述所有四种训练的动作,并通过循序渐进的游戏化过程帮助玩家逐渐上手。我在数年前曾以最高难度(最大训练负荷)打通这个游戏,即使在我看来,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也是不低的。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在这里找到我发布的全过程视频回放,以便参照。
除此之外,NS 上还有一些其他的运动类游戏,例如「Fitness Boxing(有氧拳击)」系列等,也做得非常好,很值得一「玩」。
无论在哪、用什么手段、进行何种训练,我们都要将这些训练纳入到日常生活中,让它变成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目前没有比「运动类的体感电子游戏」更好的入门方式。电子游戏本身就可以解压,玩运动游戏可以让「解压」进一步延伸到身体层面。我推荐 Switch 游戏的考虑,也正在于此。
如上面最后一段所言,我们有很多方式、方法、工具和习惯可以用于放松。我提到过的所有内容,自己都曾付诸实践、亲身体验。阅读本文只会让你获取到这样一些信息;若没有自己尝试实施,筛选适合自己的内容,信息就只是信息而已。
从自助按摩到体态调整,从呼吸训练到做(wan)运(you)动(xi),你可以把所有的这些行动都列入自己的计划,并照章执行。例如,坐班过程中,每 30 分钟一次的休息,可以站起身、喝杯水,同时就几次「方块呼吸」;午休时少在桌上趴十分钟,改为掏出筋膜球做自助放松;以及,每周三次、每次半小时的「健身环大冒险」,究竟安排在哪几天。……至于体态调整,你要做的或许可能不是写日程表,而是在显示器下面多垫几本书,然后给自己换一个更贴合的腰靠。
总之,放轻松应该本身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没有必要把它变成人生中的额外负担。祝你能找到合适自己的途径,从新的一年开始,为身体减少一点压力。
笔者系美国运动医学会认证私人健身教练(ACSM-CPT)。
标题图片系 Midjourney 生成,关键词:现代插图,身体的放松,酒精墨水,抽象画,冷色系,哑光。
🎁 评论有奖:「放轻松」征文活动 入围文章中的优秀评论,同样有机会获得罐头冥想 App 3 个月兑换码或付费栏目通用优惠券,欢迎大家踊跃参与留言讨论。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