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平衡
2023-10-6 11:0:0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13 收藏

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不知不觉,独居生活已经是第三年了。可能在旁人看来,我自己的这三年蛮平稳的,不过从我自己的视角上,可以说非常跌宕起伏。

记得刚刚开始工作,既兴奋又安心,可能是因为当时刚刚从求职的泥潭里爬上来。不过,这种开心没有持续多久,下面的问题就接踵而来。我需要打理好自己的财务问题,虽然说家里可以支持,但工作之后如果继续张口向家里要钱,其实挺不好意思的;班级的同龄人环境没了,我需要主动寻找和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需要自己做家务、做饭,安排自己每一天的日常;需要处理房租、保险、办理各种手续;需要学习、阅读,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旅行和一些想做的事需要做远期规划,不然根本无法实现;需要尽可能在专业上谋求发展……

当然了,这些事情本身并不一定是痛苦的,其中有一些相当令人兴奋。但是要把所有这些东西协调好很不容易。我发现我经常在一段时间里,把许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一个方面上,顾不上去做其他的事情。有的时候,这会让我的心理状态失衡;有的时候,如果误掉某些 deadline,这种状态真的会造成一些实质性的严重后果。

所以我想,生活大概就是这样吧,像走平衡木一样,需要把握好重心。或者说像打羽毛球一样,可能要跑到场地边缘接球,但如果想接到下一个,最好先回到场地中央。

下面我想聊聊自己生活里发现的一些平衡,权且作为对自己的一次观察和记录。

家务和其他

这里所说的家务,不仅指洗衣服擦地,也指各种维持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活动,比如购物、查缴水电费等等。对我来说,显然还没有富裕到可以随意请人来替我打理的程度。而且即使我可以,一个陌生人来随便动我的东西,恐怕我心理上也接受不了,所以这样的事必须要自己面对了。

其实原本这可能不算一个平衡,毕竟谁不希望做家务的时间越少越好呢。但是慢慢地我发现,投入适当的时间多做一些事,能极大地提高生活质量。最明显的莫过于做饭,因为我自己还在减肥,所以饮食结构非常重要。最近重新开始做饭,相比吃外卖的日子,能吃到的蔬菜的量明显增加了。即使是轻断食日,因为可以自己做拌菜和鸡胸肉,不会感到特别饥饿,同时也不会影响减肥。

其实我在刚刚开始独居的时候就尝试过做饭,但那个时候想的太复杂了。那时自己一定要按照特定的菜谱做饭,还经常一晚上做两道菜。每次煮米饭都煮一大锅,几乎每一顿都会吃撑。而且因为做菜必须按菜谱,有时候买多的菜用不掉,最后都会坏掉。再加上每天耗费的时间也很长,后来不出意外地做不下去了。

最近能重新开始,多亏了做饭糊弄学。我发现只要食材的味道不会太冲,什么菜都可以混到一起炒。只要放的调料差不多,做出来都不会太难吃。这样一来,做饭的时间终于降低到了我能接受的范围内,给学习和娱乐留下了足够的时间。而且因为随机应变,买菜也不再有负担,大不了一锅乱炒,不会让菜坏掉。我还发现了许多简单又吸引人的食谱,可以尝试这些东西,也算是生活里的乐趣了。

最近几天,我还在尝试把洗衣服、扫地这种琐碎的小事尽量放到早晨,给晚上留下更多整块的时间。把碎片化的家务嵌入到碎片化的时间里,做一些有乐趣而且明显能提高生活质量的事,同时给自己的学习和娱乐留出充足的时间。能做到这些的话,家务对我来说就不至于太烦心了。

社交和独处

我自己的 MBTI 类型是 ENFJ,而且我自我感觉是个非常外向的人。只要条件允许,几乎每个周末我都会给自己安排活动。尤其是今年疫情结束以后,我恨不得周末两天都飘在外面。但是慢慢地我发现,这样对我自己也是种挤压,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个人的生活几乎是停滞不前的。

其实,2022 年的时候,我几乎被迫变成内向人。因为当时封控政策比较严格,哪里也去不了,我只能呆在家里。这也打断了我自己的减肥进程,再一次反弹了二十多斤。不过,这样的环境也逼迫我学会过好一个人在家的日子。那个时候我不得不用电影、书籍、写作填满自己的业余生活,还录了三期播客。我开始发现,能专注在自己的事情里也很美好。

2023 年放开以后,我跟自己说要出去玩,要和人打交道。我一开始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个月至少去看一场展览或现场演出,每个季度至少有一次在外面过夜的旅行。不过,很快我就发现,自己远远超过了这个目标。就像前面说的,我几乎周末的每一天都在外面,不断地去找同学和朋友见面。这些经历都是非常愉快的,而且经过半年多频繁的外出,我也结识到一些新的朋友,建立起一些相对稳定的社交关系,这样的支持和连接对于我的生活和心理状态非常重要。

不过,把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留给社交,也会让自己变得空虚。没有新的知识输入,自己也没有做出什么作品,没有写什么文章,这让我觉得自己的存在似乎失去了印记。就像《老友记》的一集,Chandler 执着于在沙发上保留自己的屁股印,我想要产出点什么的心思,大概也差不多。而没有知识输入,忙于社交,某种程度也为自省和心理上的健全发展按下了暂停键。再加上自己的本科同学纷纷研究生毕业,踏上新的生活,六七月份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经常地被别人的生活牵引,重新开始羡慕别人,想过上别人的生活,却忘了关注自己的内心和现状。

所以我猜,社交和独处是需要平衡的。和朋友的往来对我非常重要,但独处的时间对我也同样重要。和朋友的交流让我开心,专注的时间也能让我开心。我需要独自的时间来吸收、沉淀、创造点什么,才能让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继续向前。
 

输入和输出

输入和输出,主要指学习和创作。其实我觉得除了前面说过的精神上的存在感,这两者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如果没有见到新的信息和知识,就不可能有持续的产出,这个道理很简单。从创作的角度看,我一向认为,创造力只是人对现有信息和元素的排列组合,所以新的输入对于保持创造力是至关重要的。除此之外,我自己还有许多疑问、困惑、好奇需要解答,还有有许多孤立的点需要被连成线,这些都是继续吸收新的知识的动力。

不过我发现,反过来也一样,如果没有种种实践的尝试,那学到的东西终究是不牢固的。没有经过文字或其他形式的梳理,在脑子里无异于一团浆糊。而且实践和输出时发现的问题,可以给下一步的学习指出方向。有些时候,我甚至会借用别人的问题来发展自己,这也是为什么我热衷于在网络上帮别人解决一些专业问题,因为每次解答成功,我不光能帮助他,自己也能收获不少新的知识。

或者再换一个角度,想要表达和创作的欲望是很珍贵的。我常常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在某段时间,感受到某种想法特别强烈。但是因为自己的懒惰,当时没有把它完善成文章或作品。过一段时间后,即使有了时间,也很难有动力再把它完成了。因为这个原因,我可能错过了很多非常不错的想法。更糟糕的是,有些时候学习到的新知识,会让旧的感受看起来不再值得讲述,彻底把之前自己的想法和灵感淹没掉。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经常写「半成品」。虽然一方面也是自己不够勤奋,但另一方面,我相信粗糙的感受也很值得记录。我看到过一句话:

「作品即人。它不是人的一部分,而是人的一个阶段,是这个阶段的全部的那个人。你虛作品就虛,你躁作品就糙,你脆弱作品就生硬,你高傲作品就小气,你浅薄作品就邪恶。你懒,就没有作品。」

虽然有的文章很粗糙,但对我自己来说,它就好像我人生某个阶段的一个切片,我需要在新的信息将它淹没之前,赶紧把它保存下来,就像修地铁时考古学家的保护性发掘一样。过去两三年,我也攒下了十几篇文章,虽然粗糙得可能都称不上作品,但每次回顾,都能回想起当时自己的心情。

总而言之,我的大脑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和信息发生交互关系的机器,单纯地流入造成囤积和混乱,单纯地流出造成空虚和枯竭。它需要的不是填鸭式的喂养或者竭泽而渔式的挖掘,它需要一条河流,源源不断又能流向远方。

当下和长远

我自己是非常容易内耗和焦虑的。无论是在求职阶段,还是工作以后,我常常会思考许多关于未来的问题,而且很多时候,会侧重于考虑更糟糕的可能性。甚至于在计划旅行的时候,我都常常会担心天气,担心交通,担心目的地会让自己失望。这样的情绪发展到一定程度,我几乎都不敢再对未来抱有期望,因为期望几乎总是伴随着失望。我记得在 MBTI 测试题里有一道,大概是「你是否相信事情会朝对你有利的方向发展」,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否。

在这种情况下,对我而言的第一课首先是活在当下。毕竟,未来的痛苦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而现在是唯一能体验到,也是唯一能掌控的时刻。有句话说,「我的人生中有许多痛苦,其中 95% 都没有发生过」。罗曼罗兰也说,「你得对着这新来的日子抱着虔敬的心。别想什么一年十年以后的事。你得想到今天。把你的理论统统丢开。所有的理论,哪怕是关于道德的,都是不好的,愚蠢的,对人有害的。别用暴力去挤逼人生。先过了今天再说。」

还有一种常见的思维模式是,给自己划定一个终点线。达到终点线之前,一定要拼死工作,赚尽可能多的钱,等越过终点线之后就可以躺平或者疯玩了。这种思维也很有害,它会让当下的自己非常痛苦,对我而言是无法坚持下去的。另外,这也会让我们错过最有活力、生命力的时光,姑且认为我能坚持到终点线,而不是在过程中猝死或者精神崩溃,即使这样,到了那个年纪,我可能也会发现自己能玩的东西不多了,或者发现自己又要追逐新的欲望,根本停不下来。

不过矛盾的事,有些事如果不提前做准备,是不可能做到的。最典型的比如出国旅行,你需要提前办理签证和各种手续,有可能还要留足一定的存款。所以我必须有一些规划。这样一来,二者之间的平衡就很重要了。我需要把主要的眼光放在现在的生活上,同时留一点时间,塑造一些好的习惯,送给未来的自己。

关于当下和长远的平衡,我意识到的另外一个关键点就是去除执念。这个词大家经常讲,不过很容易消极地解释它,把它几乎等同于放弃。这样的态度我很不赞同,我对它的理解是「尽人事,听天命」,要意识到有些东西是自己无法控制的,不再强求这些控制不了的东西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同时,对于自己能控制影响的,仍然应该去努力,这两者并不矛盾。我发现这样的想法确实能帮我卸下一些担子。还是拿出国或者长途旅行来举例子,如果我很早就确定下明年的今天要去某地旅行,而且强迫性地期望获得一次完美旅程,那这一年的时间里我必然会感到持续的焦虑,而且漫长的时间也让不确定性剧增。不过,如果我提前做好必要的攻略和手续,之后遇到合适的机会随时出行,允许旅途中出现一些意外的惊吓和惊喜,在这种心态下我相信我就可以很好地面对它了。

探索和咀嚼

标题看起来可能有些奇怪,这一条主要是在形容信息的摄取。探索就是简单接触一些新的信息和主题,咀嚼则是缓慢、深入、系统地学习知识。

我算是 B 站的超重度用户了,年终总结的时候看到自己 365 天全勤。不过,即使 B 站没有抖音那么简洁的交互,之前的我还是很容易在推流里迷失,反复刷着一个又一个没什么信息量的视频。在知乎、即刻这样的平台也一样,当时的自己陷得很深。

当时的我觉得,这样太碎片化了。于是我开始把自己刷视频的时间从推流转向订阅的,比较优质的创作者。对文字内容,我也开始让自己尽量看些文章,而不是只有一两句话的推文。但是随后我很快发现,相比起几个小时的电影、纪录片,几百页的书籍,这些文章和中等长度是视频还是很碎片化,根本没办法形成深入理解,充其量可以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现在,我正在试图让更长,更有体系的书籍、电影、纪录片成为我信息输入的主要来源。不过同时,某些碎片化的信息源,作为一个引子,一个拓展视野的窗口还是很有用的。碎片化的信息的问题在于,它更容易触达,所以很容易摄取过多。就像大家常常调侃的,看到某个很好的书评推荐,就把它加入到收藏夹里吃灰,从此便不会再看第二眼了。这是需要尽力去避免的。

工作和生活

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可能是谈论得最多的一项,但在第一版的文章里,我并没有写这一项。主要是因为,工作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太大了,对许多人来说并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但后来又想了想,觉得还是有一些角度可以谈谈。

如果必须要工作,钱多事少离家近恐怕是所有人都梦想。然而在现实生活里,既要又要还要基本上是做不到的。或者说,需要很强的能力或者运气。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们必须要取舍,这种取舍本质上是一次对自己的拷问,给自己的各种欲望排序。更多的金钱收入,更多的业余时间,还是工作本身的成就感和意义感,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对这些不同的方面重视程度大概是多少。如果能把自己整理清楚,再找到一份比较契合的工作,这样的生活可以说是非常平衡且理想了。即使找不到契合的,也可以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放弃了什么,不至于每天生活在矛盾和纠结中。最糟糕的情况莫过于,在高收入但忙碌的工作里羡慕别人的闲暇,在相对轻松的工作里羡慕别人的收入,比起说工作在折磨你,这更多的是你自己折磨自己。

还有一种常见的想法,正如前文提到的「终点线」,有些人对工作如此的厌恶,以至于他们希望过上完全不工作的生活,我很不喜欢这种想法。当然,这里有必要谈谈工作的定义,如果你认为工作就是指在公司制度下为老板打工,那这并不是必须的。但如果工作是指进行某种生产性的脑力或体力劳动,那么我认为,它是人的心理保持健康和健全的必需品。

我读到过一句话,大意是「婴儿最快乐的时刻就是发现他自己可以对周围的世界产生影响」。前面我也说,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我追求某种「存在感」,这种存在感可能就是我对世界的一点点影响和改变。对成年人而言,也没什么不同。劳动和生产让人感受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如果完全去除,只是漫无目的的刷着手机,那么即使当下的你向往这种状态,等真的过上这样的生活,迷茫、痛苦和焦虑恐怕仍然不会减少。或者也可以通过修行让自己接近完全平静,无欲无求的状态,只是这种生活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能力和决心去选择。

相比起前面的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可掌控的程度很小,但并不是完全没有选择。只不过这种选择发生的频次更低,而且首先要发生在内心。有人说,战术的勤奋无法弥补战略的懒惰,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也是一样。如果没有考虑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生活,只是在每天的细枝末节里挣扎,盲目地反复尝试,恐怕很难达到舒适的状态。

先写这些吧。其实把这些平衡写成一对一对,也是为了行文方便。现实生活里,所有这些因素都要一齐考虑,还要加上许多其他的细节,和不可控的外界因素。我想生活的平衡是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的,它是一个时时刻刻都需要关注和不断维护的问题,我可能也只是刚刚在这条路上踏出第一步。当然,每个人的性格、偏好和平衡点各不相同,这篇文章只是试图去提供一些思路,并非一个确定的答案。我发自内心地敬佩每一个热爱生活,寻找自己平衡的朋友。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82961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