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实用型书籍「读薄」:我的阅读与笔记技巧
2019-12-13 16:07:46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226 收藏

专业性较强的、能够「学以致用」的书籍和文学类书籍在阅读时有显著的不同。致用类书籍的理论部分较多,文字比较平实,不那么引人入胜,所以需要一定的方法才可以坚持阅读。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自己对于阅读致用类书籍的思考以及几个阅读和笔记的小技巧。

阅读:为了不在信息的表面漂流

2018年算是我的阅读元年,从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把读书作为一种消遣方式,到开始读一些专业类的书籍,读书对我而言的功能也转变为了学习。

有人说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各种信息扑面而来,几乎没有检索不到的知识,那为什么还需要读书?

斋藤孝先生在《深阅读》一书中提到:「年轻人变得『肤浅』了——思想缺乏深度,行为往往受情绪支配,电视节目也会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赚取观众的眼泪或笑声,进而导致廉价和肤浅愈发盛行。」

所以,若要想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得先确保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达到足够深度,如果书读得不够,只依赖网络上得到的信息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无法深入其中

当然了,读书并不是一件很功利的事,不必为总是遗忘读过的内容而感到懊恼。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想想:没有记住大部分的内容,也就意味着记住的内容都是对自己有益的精华。我在阅读时一般秉持「佛系读书」的态度,哪怕整本书中只有一处内容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那么这次阅读也是成功的。所以,把读书类比听音乐,像享受音乐一样去无负担地读书吧~

进行主题阅读很重要

对于致用类书籍,我常进行的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分为三个步骤:确定主题书单、选择书籍、读书。(关于我如何管理主题阅读,详见本文的最后一部分)

首先就是选定要读的主题,确定这个主题下的书单。这里提供我常用的三种搜索方法:

  1. 搜索关键词
    比如我想看一些有关「阅读方法」这个主题的书,就去豆瓣或者一些读书软件上搜索关键词「阅读」,「读书」,将有关主题的书记录下来。有的话题比较热门,可能会有无数本书(比如说时间管理),我经常怕错过好书,会一本不落的记录下来,不推荐想要精读此领域这样做。
  2. 搜索别人总结的书单
    这个方法适用一些专业相关的书。比如我想看有关产品的书,就会在网上搜索「产品人必读书单」等等。书单的质量有可能是参差不齐,况且每个人所处的阶段和对书的诉求都不一样,你很难找到一个完全契合自己的书单。推荐豆瓣书单上一些较权威的书单。
  3. 看优秀书籍的参考目录
    一般书里的参考目录都是和这本书的主题相关的,或者有在自己书里 cue 别人的书,就可以把书名记下来,再去检索一下是不是同类值得读的书。这个方法会带给你特别大的惊喜,谁用谁知道。

第二步是选择书籍。同一个主题会有很多本书,但这些书并不是都值得我们看的,为了节省看书的时间和买书的钱,需要进行筛选。我一般会根据豆瓣评分进行筛选,8 分以上归为必读,7 分以上会大致看看目录等决定要不要读,7 分以下则基本不考虑。但由于每个人对于书的期待和阅读目的不同,所以也不要把低分书籍一棒子打死,可以仔细看看别人打低分的理由,比如有的会吐槽翻译差,但书籍的内容并不一定对你没有帮助。而且么,就算不小心读了差劲的书,也没什么大不了。

第三步就是按照你定下的主题,留下筛选过后的书,一本本地读下去啦。

🌟Tips:配合豆瓣进行「主题阅读」

搜索功能:可以按已读书籍的同类标签查找,并且选择评分区间。

豆瓣书单:对我来说是个很实用的功能。书单的质量一般都比较高,不需要太多的筛选。书单分为奖项评选、机构推荐、学科必读等等,像「我是如何学习经济学的」、「《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商业必读书」、「心理学经典教科书」都是我最近在做主题阅读时使用到的书单。

左:豆瓣书单 右:按同类标签找图书

坚持阅读的几个小技巧

迎合大脑的偏好

  • 大脑偏好简洁化:大脑喜欢结构性强的东西,所以可以用思维导图来协助读书,也可以直接阅读他人已经整理好的「速读版」;大脑偏爱图像化的东西,阅读「图解版」也会更加轻松。
  • 利用好自己的注意力:读书的时候要有重点。就好像英语老师总爱讲的「带着问题去看原文」,我们在开始阅读之前就应该明确自己的目的。我在阅读前会翻目录找到每一章的关键词,边看边标记想着重想了解的部分,再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
  • 提升专注度:在阅读致用类书籍时,我一般借助番茄闹钟等工具,避免锯齿效应1 。另外,还要尽量保证看书的这段时间是不会被外界打扰的,建议用手机/平板读书的朋友关掉通知栏或者干脆断掉网络连接。
  • 记录、重复和分享:边读边记录、写下自己的感悟,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重读。另外,「学习金字塔」理论还提出「分享是反复的学习过程」,能不能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也是检验读书吸收度的标准之一,所以还可以考虑通过写书评、向别人安利书籍等方式来巩固记忆。
  • 学会化解压力:如果准备阅读一个自己完全空白的领域,建议先从简单的科普级读物入手,再一点点加大难度循序渐进。不然的话,如果一上来就读的是专业领域的大部头,很容易有挫败感,导致自己坚持不下去。
「学习金字塔」理论

怎样养成阅读习惯:框定读书时间

在一些习惯养成的书里也会提到,要想养成一个习惯,需要固定时间段以及情景,让大脑产生习惯的错觉。

所以要养成阅读习惯,你需要找到自己的固定空闲且能保持专注的「读书黄金时间」。如果能在早上起床之前或者晚上睡前,找到30分钟以上的空闲时间,雷打不动地去看书,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习惯了。当然,选择读书时间要充分考虑自己的专注度,像那种边打盹边读书的状态下,根本就不可能认真体会书里的内容,纯粹就是在浪费时间。

🌟Tips:一个提高阅读效率的小方法

同时阅读多本书(毕竟很多人也是同时追好几部剧,可以类比一下)。比如说今天有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可以拿一半的时间来快速阅读致用类书籍,另一半的时间阅读一些要细细品的文学类书籍,这样子在每本书的阅读过程都会集中精力,反而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几个读书和笔记方法

在不同的阅读场景下,我会采用不同的阅读和笔记方法:

流水式阅读

流水式阅读是一个快速阅读的技巧,就是跳着读的意思。

我通常会跳读书籍的这些部分:

  • 为了区别其他同类书籍而加入的自述:一般是为了突出这本书与同类的差异,吸引读者购买。
  • 印证理论的事迹:其实这个还是看个人的理解程度,一般在理论后边的实例都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他所提出的观点的。
  • 渲染期待和危机情绪的表达:比如「读过此书,你的生活将会发生翻天地覆的变化」。

跳读还有以下几个要点:仔细阅读序言和目录、仅读开头和结尾的5行、确定了关键词之后再阅读、使用多种阅读节奏阅读。

卡片读书法

「他用剪刀把书拆分开,需要哪一段都裁下来,放在对应的类别文件夹里。」这是李敖先生的阅读方法,我一般在做碎片化阅读的时候会用到这个办法。

我通常会在印象笔记中建立概念卡片,配合标签、网页剪藏、微信公众号保存等功能收集各种概念。比如在读书时读到一个概念「逆火效应」,这时候就适合制作概念卡片,将这个概念以及适用场景都记录下来。

比零存更重要的是整取,只有把概念卡片的内容梳理集合成文章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我存储的「概念卡片」

呼吸式阅读

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会呼吸,如果长时间的只吸气或者只呼气,就会感到憋闷难受,所以就产生了呼吸的节奏。读书也是这样,如果只读书不输出,就好比只吸气不呼气一样。

对于信息量比较大的书籍,我会采用「葱鲔火锅式」笔记法来帮助自己「呼吸」。葱鲔火锅式笔记法是奥野宣之提出的笔记法,核心是将「摘抄」和「评价」作为同样重要的「食材」在笔记中进行融合。

笔记时,摘抄和评价同样重要

建立自己的电子书架

读书时做的笔记是输入,但读完完整的书或者做完一个主题阅读之后,有输出才有更好的收获。

我在 Notion 中建立了自己的电子书架,用它来做自己的图书管理,其中包括建立书单、读书进度管理、书摘、评分等等。评分可以作为日后重读该书的依据,我轻易不给 5 分,所以自己打下的5分一定是会再光顾的;记录读书状态是做一个提醒,有些该整理笔记或者输出书评的地方可能会忘记,或者遇到难啃的地方暂时搁置,随时来回顾一下读书进度,能保证自己在每本书都留下「读过的痕迹」。

我在电子书架上建立两个清单:第一个是有意识建立的「主题阅读书单」,收集前文说到的我想阅读的主题;第二个则是无主题的其他书籍,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想就着某个主题继续阅读下去,我会把这本书移到第一个清单中,并建立相关的主题、寻找其他书目。

对于第一个清单,我一般都是会一鼓作气的读完,所以会选择连贯的一段时间去阅读(例如半个月或一个月),这样能快速对这个主题达到想要了解的程度。而且通常一个主题的书中有些信息是会重复的,连着阅读也更能帮我辨别可以「跳过」的部分,提高阅读效率。第二个清单则只要注意打标签就好,这样在以后想做某个主题阅读时,可以筛选曾经读过的书,帮它「找到组织」。

清单一:「主题书单」

清单二:无主题书籍的管理

欢迎大家分享你自己的读书方法,大家都成为不在信息表面漂流的人类~

> 下载少数派客户端,关注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实用方法论🚀

> 关注读书专题,找到更多爱读书的人📖

宇宙浪费指南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54735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