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轮番轰炸的购物节,如何在「双 12」中守护你的钱包?
今年冬天也因购物节而火热。
我一边还在为双 11 没抢到的猫粮惋惜,打开购物 App 却发现店家们又在邀我前往直播间领取双 12 的优惠券。双 12 是中小商家的主场,一直喜欢的原创服饰店、文具店、还有种种实惠的居家用品都在向你敞开怀抱。
但在扑向他们之前先等一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和你一起回顾以往购物节的表现、梳理这个购物节的需求,希望还来得及在疯狂购物的魔法按钮开启之前再帮你捂一下钱包。
回顾与反思:上个购物节做得怎么样
如果你从没做过这项工作,也不必勉强自己面对刚刚过去的双 11 ,不妨从记忆里印象最糟糕的购物节开始。
用购物网站网页版的时间筛选功能看看那一年购买的物品,列张表记下来,并在当下这个时点给每件物品打分。我找出了记忆里挺糟糕的前年双 11 ,示例如下:
虽然我对于这一年购物节的印象很糟糕,但其实回头看还是买到了不少陪伴至今的好东西。而消费得比较失败的 20% 金额则告诉我不要为折扣多但自己不够喜欢的物品买单(连衣裙),也不要为还没养成的习惯付出太多的前置支出(蓝莓护眼片)。
在一切开始之前,先定一个预算
「都是用得到的东西,现在买了以后就不用买了」「小东西也不费钱」——我曾经也是认为购物节不需要预算的人类,在购物过程中充满这样的内心 OS。
然后在全选付款后就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鉴于我们最终一定会花一个具体的数字购买物品,所以当然也可以定下一个具体的能覆盖它的数字作为预算。这不是为了让你充满内疚感地买买买,相反是为了尽情地花这笔钱,就好像小时候拿到五十块零花钱然后仔细计划用途一样。
往多了计划,不要因为过于谨慎而导致在超预算后「破罐子破摔」。如果生活状态没有太大变化,建议在去年双 12 的金额(因为不同购物节主力促销的商品不同)上进行调整。
如果生活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变,例如从住宿舍到了租房,从一个人变成了一家人,那么可以盲定一个自己心理上能接受的最高金额。
重要的是一定要定下一个具体的数字。
带着预算去购物
用购物车管理「参赛选手」
感谢双 12 不再复杂的优惠规则,App 购物车已经是个足够好的待购物品管理工具。
此时的购物车里应当只保留最后的「参赛选手」,暂时不打算买的物品就移入收藏夹,这样使用「全选」就可以方便地看到消费总额。
对于总金额的重点应该始终放在「是否满足自己的预算」,如果挑选物品的过程中发现一开始定的预算太不合理,那就回头去调整它,而不要维持在超支状态。
要满足预算,最后对购买的物品一定会有所取舍。那么到底舍弃哪些,留下哪些呢?
大件物品选哪个:购买自己最喜爱的
我的一般策略是:在预算有限的前提下,购买那个我最喜爱的或想买最久的,而不是那个看起来节省了最多的。这个世界上好玩的、有趣的、折扣力度大的东西太多了,但谁让钱是有限的呢(手动狗头)。
以下两个小测试可以帮助你检验自己的喜爱程度:
- 搬家测试:问问自己,如果半年后就要搬家,你愿意把它带走吗?把自己设置在即将移居的状态,可以帮你剥离许多不必要的欲望。
- 等额交换测试:比起同样价值的其他物品,你是否最愿意选择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再把比较对象换成现金,如果有人要送你这件物品或者等额的钱,你更想要哪一个?
如果想更充分地计划,还有「欲望清单」这样的好办法。
关联阅读:
小件物品买多少:要不要囤东西呢?
除了「低价买大件」,购物节的另一魔力是生活必需品「一次买一年」。但我们是否有必要囤货,囤货是否真的划算,有没有带来足够的幸福感呢?
可以囤的物品:一个时间周期内可以消耗完且不占地
生活必需品大多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消耗周期,大致可以分为按月消耗(纸巾)、按季度消耗(牙膏)、按年度消耗(洗衣液)。如果你不太确定某件物品的消耗周期,查一下过往的网购或者记账记录,一般都有规律可循。
你可以根据生活的稳定程度(当然还有物品保质期)来确定「囤能用多久的物品」。例如你知道自己半年后就要搬家甚至换城市,那么一季度就能用完的洗手液可以囤两瓶,一年才能用完一瓶的巨无霸洗衣液就不必了。
当然家中的存储空间也非常重要,对于收纳空间有点紧张的租房青年来说,囤积占据生活空间的大体积物品,例如纸巾、盒装牛奶都不是明智之举。
不囤为好的物品:占地或想经常更换品牌
除了占地物品外,你热爱「尝鲜」的物品也是不囤为好。还记得去年双 11 我用一瓶的价格买到了两瓶想尝试的洗发水,结果从开始使用的第一天就陷入了被同一种香味支配半年的恐惧,最后还是把未开封的一瓶卖给了同事才长出一口气(拼团才是买一送一的正确打开方式)。
同类物品中的品牌挑选:耐用和保值也很「划算」
前阵子看到一个叫做每次使用价格(cost per use)的概念,是指在挑选物品时不仅考虑商品的单件价格,更要考虑自己的使用频次和年限,对于物品的挑选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思路。
对于大件物品来说,品牌商品的初始购买价格会更高一些,但它们更耐用、售后也更完善,因此当出现问题时,积极修理的心态会比「丢了买个新的」来的更强烈,物品的服役年限从而延长,每次使用价格也相应下降。即便有一天你想要把它作为二手商品处理,它也更保值,这会进一步降低每次使用价格。同时,我们(包括你和物品的上家/下家)使用一件物品的时间越长,产生的垃圾也就更少,爱护地球人人有责嘛。
对于小件商品来说,用一点点的溢价购买每一次使用时的小小幸福感,也非常划得来。
比价:货比三家和历史价格
加购途中,我还会对贵价商品进行纵向和横向比价。
横向自然是指对于不同平台「货比三家」,除了价格外还要考虑「是否有完善的售后」和「是否为官方授权店铺」,以免出现某品牌声明不为未授权店铺的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的尴尬情况;而纵向是指看同一商品的历史价格,如果通过趋势发现短时间内可能有更好的入手时机,那不妨再等一等。
关于具体的比价工具推荐,可以参考以下文章的介绍。
关联阅读:
时刻警惕「插队选手」
只要 12 月 12 日的零点没有到来,大小商家都会尽一切努力再从你口袋里捞一点钱。以下这些小技巧,可以帮你的首发选手保留位置,警惕「插队选手」挤占初始名额。
快速路过「第一层」
商场的第一层基本都是化妆品和珠宝等商品,这背后是商家审慎的考量——它们属于非必要的商品类型,在第一层这个位置能最好地刺激消费者购买。
而各大购物 App 中的「第一层」无疑就是「猜你喜欢」和直播间。写这篇文章时我想看看 App 中的其他揽客手段,于是在「猜你喜欢」浏览了从猫咪洁足泡到三鹰之森门票等十几种新奇好玩的物品,还点开一个直播间并在内心对主播身上的衣服产生了赞美之情……
所以啊,不要考验自己的好奇心和自制力,尽量快速地路过「第一层」,去加购真正想要的物品。
不要临时制造需求
回到购物节开始之前,你的最初想法应该不是在购物节中培养新的爱好和习惯,而是用优惠的价格买下自己一直想要的物品。
用消费倒逼自己养成某个习惯并不现实,例如我一个从来用不完护发素的人,买一瓶发膜的结局可想而知。
尽量不要凑满减
购物车上醒目显示的「还差 xx 元享受满减」还是忽略为好,除非满减后的金额比当前需要支付的金额更少。
即便要凑满减,我一般也会多买一些生活必需品而不是多加一件新奇玩意儿,这样至少能保证自己真的需要它。
借鉴以往的经验
在对一件物品疯狂心动时,可以再打开一遍文首的总结表格,看看以往最让自己后悔的消费行为成因。
想想那些已经蒙尘或被亲手丢弃的物品,应该能帮你冷静下来,将因为同样心理想买的物品请出购物车。
不要再「多逛一下」
别相信最后一刻会发现什么无敌划算自己又无比需要的商品,尤其在夜晚你的意志力比较薄弱的时候。等 12 号零点到来时全选付款然后倒头就睡,对钱包和睡眠健康都会更友好。
小结
能方便地买到各种商品的现代社会当然很好,但购买后只剩空虚和后悔就很糟了。
双 12 都要来了,年货节还会远吗(在这个购物节层出不穷的时代,这个句式好像可以无限使用下去),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消费主义浪潮中踩稳板子,纵享冲浪之乐。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少数派就是:每次打直角引号和中英混输的时候,都会想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