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淘股吧ID: 向龙而升
这篇解读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并重点说说知行合一和心即理在股市里的运用。 王阳明王阳明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对于宋代的程朱理学也有深刻的见解,这些都是他创立心学的基尤其对于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他更有着深刻的理解。一次他路过道观问一位禅师是否想念自己的母亲,禅师想了想面露愧色地说:“想!”于是王阳明开始思考所谓的“人欲”。
谁都有母亲,想念自己的母亲为什么要感觉到羞愧呢?这不是人之常情吗?从这开始,他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产生了质疑,进而将这个说法做了新的论释。
他认为,人应该“求减不求增”,减少自己的欲望,天地间便多了一分天理,这就是人生快乐洒脱的法则。而这个法则也与“心学”相照应,其实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人心的写照。世间之风月景物本就没有烦恼、快乐之别,有别的是人的内心,内心繁复自然多了几分烦恼,内心简单快乐自然容易了许多。 宋明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欲是恶的根源,天理是善的本源,只有“灭人欲”“去私心”,方可“明天理”,“存天理”。在这方面,“理学”和“心学”意见是相一致的。但是,王阳明反对程顾朱意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王阳明在为学的初期并不是反对理学、崇尚心学的。他曾遍读朱熹之书,循序格物。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阳明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地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
他又出入于佛老之道,也无所得。及至在贵州龙场驿处于困顿的环境下,穷荒无书日绎旧闻,方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突然悟出格物致知之旨,悟出圣人之道的基本要旨在于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只需自求诸心,而不需求诸物于是喟然叹曰:“道在是矣。”此即所谓“龙场悟道”从这可以看到王阳明舍弃程朱,归心于陆九渊,以及其心学思想的基本形成。 王阳明反对程朱理学,强调从内心中寻求真理。他认为,朱熹主张必先知,然后能行,这样的问学致知而不注重身心修养,遂造成其后学在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行脱离。
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程朱理学“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 王阳明心学体系
心即是理的人生论
知行合一的认知论
致良知的修养学说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离不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的基本观点。
知行合一:
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而理学是认为先知后行。二则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王阳明强调:“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在强调知与行的统一。
结合股市谈谈知行合一
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都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地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
很多人问过我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知行合一这个词渐渐被大家所熟知,每天都很朋友在苦恼,苦恼什么呢,因为亏钱,有些人把亏钱怪罪于市场,有些人把亏钱怪罪于这个时代,有些把亏钱怪罪于自身,反正怨天怨地怨自己,各种都有。今天就带领大家解开人性的枷锁。
我把交易分为两大类,正确的交易和错误的交易,不管盈亏。我自身也是践行了这个理念,在几年前我已经走上了稳定盈利的道路,大家知道本人是怎么练心态的吗?
为了践行知行合一,我把自己做的交易全部拿出来分析,每一笔都不落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分析总结。怎么分析自己的交易?首先,你要有自己的交易体系和框架,不管你的交易体系能不能帮你实现稳定盈利,你必须要有;接下来你把每一笔的交易都带入自己的体系和框架去分析对错,记住,是基于你的体系去分析交易的对错,而不是盈亏,一定一定要牢记,是分析对错,而不是盈亏。
很多人去反思总结的时候,喜欢去研究自己的为什么会亏钱?这就陷入误区了,本末倒置,因为盈亏是市场给你的结果,对错是认知给你的结果。我们关注的是自己交易的对和错。 交易亏钱了,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吗?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们很多人其实都在实践知行合一,我上面讲过,你要有自己的交易体系,假如你的这个交易体系本身就是错的,你按照自己的体系来执行交易,那市场自然就会给你一个亏损的结果,这时候你能说自己没有知行合一吗,显然是不行的,因为你的认知本身就是错的。
所以,你要关注自己交易是对的还是错的,而不是盈亏,当年我分析总结就是这么做的,把每一笔错误的的交易都进行反思总结,这些错误的交易大部分是亏的,有些是凭运气赚来的,反思总结后填补自己认知上的不足和空缺,才有了后面的稳定盈利之路。这就是我践行知行合一的过程,当我的认知越来越高之后,市场自然就会给我越来越多的回报,你也可以理解为正反馈。我下面举两个案例。
例1,震荡阶段的弱赚钱周期强化不能追高,是卖点。
比如2023.4.20周四那天,人工智能全面强化,我当时是开盘低吸三六零,然后有位朋友是在尾盘买入的,说要拿先手。然后周五直接低开地走了,我竞价出局赚了5%。大家想想看,早上买和下午买,那差距是很大的,因为当时人工智能处于震荡阶段的弱赚钱周期,下午已经强化了,是卖点而不是买点,仅仅一天之内,我的交易体系买卖点就出现在同一只股票里。
为什么会有这种认知,原因很简单,我曾经吃过太多的亏,在震荡阶段上涨后去追高,以为市场会走新的一波,结果第二天都没吃到肉,总结出震荡阶段的弱赚钱周期强化不能追高,因此,我就把这个知识点融入到了自己的交易体系内,这就是践行执行合一的过程,反思总结,认知践行。
例2,下跌阶段的无序周期不值得参与。
很多朋友喜欢问我股票,希望我能点评一二,有热点股、也有冷门股,有上升趋势、也有下跌趋势的,这里我要告诉朋友们,下跌趋势的股票不要玩,甚至不要去看。
我把下跌阶段的股票定义为无序周期,有机会吗?肯定有,任何一只股票永远都有机会,可能在明天也可能在后天,但是我们一定要考虑是否值得参与,一只下跌的股票阴线特别多,阳线很少,10天里面,可能只有一天是涨的,这种情况我们就要直接抛弃这只股票,看都不用看,因为赚钱的概率太小了,我们要做大概率的事情,一定要记住。所以我干脆直接把下跌阶段定义为无序周期,不值得参与。
我把这个知识点融入到交易体系里,之后就不再参与下跌的股票了,这就是践行知行合一的过程。曾记得,我在2015年股灾的时候,还没有这个认知,当时从银行卡里面转了几十万进场抄底,抄在半路了,账户腰斩再腰斩,都是血淋淋的教训,那时还没走上稳定盈利的道路,牛市中疯狂,股灾中毁灭,带给我的认知就是,下跌阶段不参与,有反抽我也不赚。除非是做超跌反弹策略,那也快进快出,绝不格局。
就像下面这个恒久科技,已经进入了下跌阶段,包括鸿博股份、汉王科技这些,我不会再去做的,复盘的时候连看都不看。因为有朋友问过鸿博股份是不是相对低位的票,他阶段都变了,已经转势变为无序周期,不能简单的使用相对低位理论来操作,否则就是抄底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大多数时候都在践行知行合一,如果你的认知是错的或认知太浅,行为带来的结果自然也会不如人意。
结合股市谈谈心即是理
当然,有一些人的认知是足够的,但有时候还是无法做到知行合一,为什么?就是我下面要讲的心即是理。其实我觉得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最难的不是知行合一,而是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高到你无法甚至觉得只要是人都不可能做到。
一次,王阳明来到南镇游玩,一个朋友指着从石头缝里长出来的花问道:“你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那么这花在自开自落,和我心有什么关系?”
王阳明回答说:“你见到这花之前,花与你的心各自寂静;你来看此花时,花进人我们的内心此花便在心头显现出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岩中花树对于心来说,其存在本身及其意义的被确认,在于花在人心中的显现。”
我不看花时,花与我心同寂。我看花时,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我心之外。这句话被奉为王阳明的经典话语。
王阳明的这番话可以有很多种理解,而其中最为紧要的一点则是对于“心”的着眼。世间万象,其实都在于你是否用一颗“本心”去体验融会。人心中有善有恶,有趋炎附势,有高洁自傲。唯其不真,所以才有“这万丈红尘,最难揣摩的就是人心”的说法。王阳明的全部学问就在于求“真心”以接“仁义”。简单地说,就是你没有一颗真挚实诚的心,也做不出善良敦厚的事。
王阳明认为外物的存在是因为心的存在。所以在面对人生中的诸多沉浮时,我们大可不必左右摇摆之,而是要以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情去对待之,并以此来修炼自己的心灵,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以获得一个悠然自在的人生。
大家思考一下,炒股最难的是什么?是买还是卖?是低吸还是打板?其实这些都不是,炒股最难的是持仓和空仓,就是你如何控制持仓和空仓的心态是最难的,持仓的时候你害怕暴跌,空仓的时候你害怕暴涨,恐惧和贪婪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果你同意这个观点,就继续往下看。
王阳明一再讲“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他声称心是万物的主宰,一切都源于“心”,心是可以灵活多变的,你需要学会掌控。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让心兵慌乱,只需一种从容的淡定,一切便会豁然开朗。当极静时,觉此心中虚无物,旁通无穷,如长空云气,流行无所止极。
我上面说过,有些人的认知是足够的,但有时候还是无法做到知行合一,原因就是做不到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境界。
我举个例子,假设当天热点走的是震荡阶段的弱赚钱周期强化,看下面这张图,当天你把浪潮信息卖在了最低点,满仓割肉7%,卖完后股价蹭蹭蹭的往上涨,说一说你的内心感受会是什么?
肯定是急剧的痛苦和后悔对吧,注意,这时候你的心就被外物给引导,并且被主宰了,同时其它股票也在涨,你就很可能做出愚蠢的事情,脱离知行合一,在弱赚钱周期强化的时候去追高,结果第二天继续割肉。
我再举个例子,比如今天股市大涨了3%,你在空仓,下午两点的时候,你的好哥们给你发了一张收益率截图,上面显示当日盈利8%,看着红红的收益率和满屏大涨的股票,你的内心感受会是什么?你会为自己的踏空而后悔,注意,这时候你的心又被外物给引导了,接下来很可能还会做出愚蠢的事情,脱离知行合一,打了两个连你自己都看不懂的股票。 所以我认为在王阳明心学中最难的是如何做到“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境界,而不是知行合一。即使是到了我这个阶段,也不能保证自己能完全做到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我的情绪有时候还是会受到外界影响,毕竟咱们都是人。古今能做到这个境界的,估计也只有王阳明先生本人了。 最后
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说:“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甚至认为,王阳明是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可见,王阳明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神的传承和立新两方面有着重要地位。
王阳明的思想流传千古响彻中外,有着“日本经营之圣”之称的稻盛和夫也将王阳明视为精神偶像,他的经营哲学中无不渗透着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王阳明的学说对日本、朝鲜等国的思想界影响极大。
阳明学在日本一度被奉为“显学”,对其革新运动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以至成了明维新最重要的精神武器,成了日本在明治维新中传统思想抵制全盘西化的基础。明治维新时期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伊藤博文。而伊藤博文最为尊崇的即是阳明心学。 《传xi录》的序是徐爱做的,他是王阳明的妹夫,也是他的第一位学生。曾子曰“传不xi乎”,因此就给这本书起名传录,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称其是中国人必读的九部书之一。《传xi录》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卷上主要阐释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等观点,经由王阳明亲自审阅。
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阳明亲笔写的书信,除了回答有关知行合一、格物说等问题之外还讲了王学的内容、意义以及宗旨。另还附有两篇阐释王阳明教育观点的短文。
卷下主要是说致良知,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说了王阳明晚年的思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它不仅是王阳明一生学问的精义,还完善了王学的体系。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诗句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人生是一个从绚烂归于平淡的过程。生,便如夏花,极尽绽放,不停地追求。因为来日方长,便钟爱艳丽与繁华,喜欢一切新鲜刺激的事物,肆意挥洒生命的画笔,将人生填得满满的;死,便如秋叶,退掉了浓郁的色彩,安安静静,寂然飘落。
因为时日无多,所以明白一切都不过是空,生命的脆弱时刻伴随,思想于是远离了喧嚣,尽归于平淡之中。
王阳明曾因为有功多次被提升,但他又屡次辞官。于他心中,这些权势金钱经繁华过后都是空,他痴迷于“致良知”“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以及超脱生死之境。
这篇心态帖结合了人性与股市一起讲解,对于能看懂的朋友价值千金。
繁华过后总是空。生命的奥秘在哪里呢?在于向死而生,获得恬淡平和、视死如归的心态,这种心态能够让人卸下生命和心灵的重负,一直生活在别样的期待和无所畏惧的轻松愉快中。生死随缘,因为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向死而生,死如再生,面对生死,我们不如泰然接受,好好把握当下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