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暴致人死亡!这届网友戾气太重了
2023-6-27 19:2:0 Author: FreeBuf(查看原文) 阅读量:16 收藏

作者丨小薯条
编辑丨zhuo
你被网暴过吗?
据《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未成年网民在网上遭到讽刺或谩骂的比例为16.6%;自己或亲友在网上遭到恶意骚扰的比例为7.0%;个人信息未经允许在网上被公开的比例为6.1%。
而在近两年,网暴愈发嚣张。越来越多的人在互联网上被网暴,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网暴而离开了人世间。
2023年2月,那个因染粉色头发被网暴的24岁女孩走了,面对网暴,她感受到深深地绝望;2022年6月,一位母亲因遭遇严重的网暴而选择跳楼,在丧子之痛下,网暴最终成为了压垮她心灵的最后一根稻草......
诸如此类事例正在不断发生。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2000人死于网络暴力。施暴者在网络上以言语或行为方式,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侮辱、威胁等,对当事人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
还记得之前湖南张家界高三女生在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上演讲吗?演讲稿充满了励志和精气神,然而“若是我的女儿绝不让她这样”、“觉得她好可怜”、“社会会让你平凡的”、“表情真的很吓人”等等网络暴力接踵而至,庞大的匿名网络攻击下,女生最终接受心理疏导。
网络暴力,不同于物理空间的物质或形体暴力,是由语言和各种各样的信息所营造、裹挟、助推的“软暴力”,常常让事件本身加剧演变,让当事人不堪重负,从而走向悲剧结局。
网曝已经到了必须要按下“刹车键”的时候了。

网暴,对普通人的致命一击
很多网暴事件的确会短暂地引起网民的重视,但在现今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用不了多久,大家的注意力又会转移到最新的热点新闻中。
很多人认为只要热度消失,网暴的伤害就会停止。而实际上,即使时间过去再久,网暴给受害者留下的阴影都无法散去。
现实与网络的差别,给网暴者提供了生存土壤,当人的社会身份被抽离,只剩下一个虚化的ID时,他就会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无需承担责任。从而暴露出自己不受约束的那一面,在网络上肆意的发言,这就会导致网络暴力事件发生。
最近几年,因为「网暴」造成的恶性事件可以说是层出不穷。
近日热搜榜上出现了一则十分令人心痛的消息:武汉某小学学生在校内被老师刘某驾车撞伤后不幸离世。
来源:汉阳教育局官方账号
其母亲在其社交账号签名留下了一段“孩子,你是不是很孤单,妈妈想去陪陪你”的文字,十天后,其母亲在小区内坠楼身亡。

就在这短短的十天时间,这位母亲不仅要承受孩子离世的痛苦,还遭遇了一些“键盘侠”对其穿着妆容的攻击,甚至还有人怀疑其孩子的过世都是她杜撰的一场炒作,令人无比心寒。
虽然不知道这位母亲最后的选择,是否与她所受网暴有关。但试想这些天如果没有这些满天飞的恶意谣言,铺天盖地的都是支持她向涉事老师讨要道歉的言论,或许她这段时间会好受一点?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2022年1月24日凌晨,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登上了微博热搜。年仅15岁的寻亲少年刘学州在微博发布长文后,在三亚服用过量抗抑郁药,后抢救无效,不幸死亡。明明是一次满怀期待的寻亲事件,却让刘学州遭遇了铺天盖地的人肉和网暴,他曾表示一直有人通过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私信攻击、谩骂他,其中不乏“心机婊”、“快去死”、“恶心”、“娘炮”等不堪入目的词汇,还讽刺他玩弄舆论。刘学州自幼被父母遗弃,遭遇校园霸凌、被猥亵等诸多悲惨经历,生活本已经千疮百孔。虽然网暴或许不是他选择走向生命终结的根本原因,但必然也是一大把压垮他生的希望的稻草。
图片来源:中华网
2022年7月,被保研到华东师范大学的郑灵华在爷爷的病床前记录下了和爷爷分享录取通知书的瞬间,照片里的她留着粉色中长发。没想到这一篇分享喜悦的贴子竟引来铺天盖地的谩骂与侮辱,许多人针对其头发颜色为其贴上了不少莫须有的标签,还有人甚至造谣他和爷爷是“老少恋”。在遭遇无端网暴后,郑灵华也曾勇敢地站出来反击过网暴者,然而这些抗争和自救最终以悲剧告终,她患上了重度抑郁症并于今年2月19日自杀去世。
网传网课直播间爆破行动截图
2022年11月,河南新郑一名在家中上网课的历史老师不幸猝死。随后一位网名为“小小沼泽酱”的死者女儿在微博发文称,母亲刘女士在上网课的过程中遭受网络暴力,情绪激动退出直播课,两天后因心梗去世。据知情人士透露,此类“网课爆破”行为,通常都由知情人先泄露网课时间和直播间信息,随后会有专门的“组织者”下达“爆破”指令,在固定的时间集合,“爆破”网课,阻止或扰乱正常的网课教学。有的还以收费服务的方式,组织人员恶意实施“爆破”行为。在这些群里,群成员们把自己称为“爆破手”,一次活动多则七八人,少则两三人。更有网友以参与者的身份揭露“网课爆破”现象背后,潜伏有组织的网络恶势力团伙。
从寻亲少年刘学州、到粉发的保研少女郑灵华、再到疫情时因仅打赏骑手200元跳楼的女士、汶川地震幸存者“钢腿女孩”牛钰、以及最近武汉的杨女士、广州地铁8号线被诬陷偷拍的邓先生……不少都酿成了死亡的悲剧,而这一切背后的恶魔,都是网络暴力。上千条谩骂与侮辱背后,是无数个难以定位的个人和营销账号,如何定性定责、如何赔偿,司法实践中仍面临诸多难题,网暴已经成为了目前互联网最大顽疾之势。

难取证、难维权,网暴受害者跌入自证陷阱

发动一场网暴的成本有多低,只需要一部能连接互联网的手机、一个甚至无需有粉丝的ID,有了语音输入后甚至可以不识字……
但只要你的评论足够恶毒、足够阴阳怪气,足够带有讽刺的幽默感,满足一部分人阴暗的想象,引发其点赞、转发或者跟帖的行为,那么这种在网络中对别人造成伤害的侮辱性与骚扰性行为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遭遇网络暴力后,不少受害者会选择为自己辩解,因为这是人的生存本能。但一旦受害者开始试图自证清白,就已经与对方形成了一种“共谋”关系。但很遗憾屏幕对面“施暴”的人,极有可能是偏执、狂躁的人格缺陷者,他骂人与受害者是否做错无关,所以受害者想要自证清白其实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有些受害者甚至不惜以死明志,用极端选择来换取一份自我的证明。但令人遗憾的是即便是受害者在极端绝望的情况下选择的殉身方式,也无法换来自己生前看不到曙光的网暴终结。
网络暴力始于“信息的扭曲”,基于谎言或谣传的大众批判。那些假以揭露为名实则抹黑的行为人,既没有自我审视的意识,也没有“刹车终止”机制。于是就导致这些恶言恶语在网络舆论场内,不断叠加放大、前赴后继,直至构成一种无休无止的伤害。
网暴之所以愈演愈烈,和其取证困难、维权困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现实生活中,被网暴者往往维权路漫漫,动辄半年或一年时间,最终还可能没有太大效果。
据公开报道,上面提到的“粉发女孩”郑灵华在发现被网暴侵权的第一时间,就选择了报警,可警方的建议是找平台投诉,随后郑灵华找到社交平台进行维权,之后联系媒体对自己的事件进行了完整报道和澄清,还去了公证处,将一些证据进行公示。能做的都做了,但其代理律师称,实际操作中取证难,周期长,维权成本高,不易锁定实际侵权人,该案件当时过了半年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规模性网暴发生的时间往往很短,不少网暴文字内容也很隐晦,比如使用缩写、谐音、P图等方式,机器甚至都很难完全识别,短时间内要想审核百万量级的涉网暴评论并非易事。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网暴场景发生在私信里,如果进行干涉还可能涉及侵犯用户隐私等问题。
网络暴力不同于线下真实的社交场景,在网络的场域内,躲在键盘后的人自以为是“正义”的化身,毫无同理心与分寸感。作为施害者,他们假装不知道自己的所言有多恶毒、所做的事有多卑劣。
毕竟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对于网暴的后果缺乏真切、直观的感受,所以“键盘侠”们恶语相向时丝毫不会留情,只会变本加厉,更加肆无忌惮。

法规是应对面具下“电子蟑螂”的一剂良药
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网民很难获取到某一事实的真相,但是网络上发言即使错了,也不用付出太大代价,因此,部分网民无心去探寻真相,而是稳稳站在道德的高点,向事件当事人进行批判或谩骂,享受着所谓的“欢呼”。
且网暴背后很可能还存在“幕后推手”,比如某些自媒体或营销号,为了获取流量,往往会带着偏见和企图,歪曲事实真相,诱导网民言论。
目前我国现有法律并不能涵盖网络暴力的多种形态,也缺乏具体的操作程序,“法不责众”常常成为网暴者的施暴动因之一。
网暴之祸猛于虎,网络世界的暴戾和伤害必须被遏制。面对一再发生的网暴悲剧,相关的法网、整治手段等须尽快提质、升级。
随着多起网暴事件的发酵,官方也终于是看不下去了。就在今年6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官方账号
《征求意见稿》不止提出要依法惩治网络诽谤、网络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线下滋扰、借网络暴力事件实施的恶意营销炒作等行为,还强调了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追责。网络服务提供者发起、组织的是五种从重处罚的情形之一。
《征求意见稿》最后还强调了诉源治理:深入分析滋生助推网络暴力发生的根源,主动向有关监管部门提出司法建议、检察建议,促进网络暴力治理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完善,从根本上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说到底网络暴力的治理终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多方参与。面对这个艰难的议题,各级部门、各个平台以及监管机构需要去探究的还有很多,但万幸已经“在路上”。
互联网发展至今,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也为我们提供了分享思想的广阔平台,但同时,互联网也揭开了人类的本质面目。
在面对网络争论时,我们每个人不仅可能成为受害者,也可能成为那个制造暴力的加害者。拿起键盘,准备在网上发言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脱离了“网络”的那层保护壳,我们是否能面对面地和对方说出键盘下的这些话,如果说了,又会带来哪些后果和影响。
毕竟很多时候,比起挥舞拳头时的用尽全力,其实放下拳头反倒需要更多的力量与勇气。

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620960.html
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23-06/08/content_8863155.html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433863



文章来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A0NjgyMA==&mid=2651229964&idx=1&sn=ef7e5b6ec68f4da056100d1b8f2b572b&chksm=bd1d1d878a6a949197adc0583451936320aac1610569ae55eeb6cee82ca3de4e688e74db6e51#rd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