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羊城
2023-6-23 17:19:14 Author: OnionSec(查看原文) 阅读量:10 收藏

经过一段时间的计划与周末独自待着房间里带来的些许精神压力后决定出门一次,也许短暂换个环境与节奏会感觉轻松些,于是乎在周一的上班路上我决定了想去广州走走停停。

APM线下来后,路过坐落在商区的广州图书馆发现早上已经有不少人在一楼学习了,在入口发现了排队的背包很是吃惊,直到发现深圳这边也是类似才觉得习惯。但走得匆忙,便未留影记录。广东省博物院是这次想去的一个地点,由于大部分的展览属于免费开放,因此场馆设置了预约机制来限制游览人数,避免人群过多引发突发社会风险,这是经过思考与观察后理解的社会运作机制之一。在周日的时候忘记预约周六的合适时间,因此周一无奈获得了9点至10点的预约时间。

不过没事,得益于大城市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的投入,我们可以享受到交通的便捷和一点公共福利。较早的来到了广州,在9点后顺利检票后进入了场馆。怎么说呢?从小在村里生活确实很少有这种活动与经历,脑海里对羊城的印象来源于阅读到的杂志与文章里提及的羊城晚报,以及那是一个异乡人漂泊在外养活家人的暂居地。小孩子时期的写作文是当时一个难题,由于经历过少,很难写出类似购买的作文选里的范文,没经历就没法写,靠想象终归是困难的,抄是一条途径。从作文的三百字到后来的八百字,人生阅历不足确实很难写出好文章,小孩子有小孩子感受世界的方式,不能苛求。不过在村里生活有好处,空气与环境是最好的,人与自然相处是最贴合的时光,城里是整个人性不断被放大后的聚集地,但是城里的现代化福利会更容易传递给人们,交通与医疗和物资非常丰富。易经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的好便要想到它的对立面,这是对的,油然而生的一种朴素哲学观。

其实博物院的配置挺好的,这也体现了设计者的智慧,如何把一个系统化工程设计得很有人情味也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以人为本说起来容易行动却很困难。我可以在进门口时将背包放置在免费的储物柜,背着相机便可以进去游玩,累了还可以二楼吃吃东西坐一坐,也有可以购买的讲解设备或预约讲解人,这个还是挺重要的,看得不是风景而是实实在在在好多年的物件,都会有它携带的上下文含义,那便是历史,需要花些背景知识的储备。

首先是木雕与石雕汇聚的现代工艺艺术品,在进入二楼的时候不自觉地看到了,石头雕刻的蜻蜓与花的艺术品给人的感觉就是好看(美),这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作品,人对美或精神方面的追求才出现这些物件。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上层的“自我实现”是符合的。

在历朝历代的镜子变化中发现一些新东西,比较显眼的是年代有些久远的古籍。1850年是清宣宗道光皇帝在位的最后一年,经常在仿古的铜钱上看到的“道光通宝”的由来,也是清文宗登基之年。那时的绘图已经这么精细化了吗?只有静距离看到实体才发现绘图很传神。在此之前以为古籍中绘图的人物会很突兀,不写实,当真正驻足观看后才发现往前回溯快两百年的时候就已经可以绘画出所能表达的场景了,好精美精细,那会应该是手工绘图的,类似绘画中的速写,没有摄像与照相机的年代方便记录场景吧。

民国时的梳妆镜,设计和配色确实是老物件了,只有到近代才从铜镜到了明亮真实的镜子,不过显得很古旧,第一眼没有看到特别的美感。

再往前回溯一百多年,清雍正年间的制镜内容古籍,竖版印刷与繁体字和文言文,说明学好繁体字和文言文是能够探究前人留下的深层文化的好方法,认真地读完了摆放的两页内容,但只能看懂一部分内容。文言文是有语言的美感的,这部分感触在阅读《左宗棠全传》时有体会,但古时认字学习是有门槛的,于是便成了知识阶层的权利和垄断工具,如今科技也是如此,只有一小部分在惠民,普通人或大众只能日常交流说话,而无法写字写作写短文或文章,掌握比较困难,文化便成为了某一层群体的附属品。直到新文化运动,白话文的出现与几十年前的扫盲政策,现在只有很少数很少数的人不会写字了,表面上知识对大众来说变成了非奢侈品,但深层次的语言美与文化肯定是缺失了,唐诗宋词为何流传千古,主要是大家都认同文字带来的意境美。总体来看格物致知很难在现代拥有的,只是很稀缺。

日本江户时代的镜子,深受当时中国的文化影响,山水竹鹤汇聚其中,细细观赏后发现从战国时代到近代,镜子背面的艺术创作内涵是下降的,到了明代与清代后到达了最低点,而当时刻的日本确延续了以前的艺术氛围,导致同一年代的两个区域的镜子背面的艺术创作比对后明显不同。虽然历史很多是后人编著的,文字描写的内容存在主观性,很难判断真或假,但是从日常使用品的发展来看能从中看出一些端倪。当物质层面满足后,人们会不断的追求精神层面,这体现在镜子这种非常常用的物件上,因此只有当时的文化氛围比较活跃才有可能在物件的艺术品创作上有更多的尝试与赋予。

譬如唐代与宋代的镜子与后续的明代清代确实不同,审美也不一样,众所周知的原因,五代十国五胡乱华是最混乱的时期,所以并没有在展览里看到相关的老物件。

在历史老物件的浏览过程中感触很多,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可能没办法全部写下来,不然整篇内容会很长。有时候在想,那个时候只有东汉才发明了印刷术,也说明在此之前雕刻与印刷其实已经可以掌握了,极大地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就像如今的“复制粘贴”功能一样,因此各种精美的纹理与器件出现也是自然的。结合记录“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也难怪唐朝的物件就已经存在凸版了。

再把时间往前回溯,那时候如何看到自己呢?可能是在河边的时候能透过水中的倒影看到自己,当看到一个能有交互的影子会很惊讶。最早的时候没有镜子,以盆覆水而成镜,正衣冠,意为鉴。

化石的展览区也是第一次来这里,这些东西的出现是不是真的表明在那个时间跨度里这些事物真的存在过呢?它们被定格下来了,看了比较久,想到的东西不是很多,时代过于遥远了,沧海一粟而已,理想化一点,对于能量守恒原理,它们仍然存在宇宙里。

海洋生物的标本,体积是真大。

其实主要目的是想看看镇馆之宝“白切鸡”,还好不虚此行,在四楼展区找到了。

结束完博物馆的行程,就和同学在广州逛街了,路过的尼康门店不错,看完了一本日本摄影师获奖写真集《明星》,主旨是日常的小人物也可以是明星,查了资料发现是川岛小鸟,感觉拍出的照片真有感觉,贴近生活,拍摄的是2013年中国台湾地区的人或物,回想一下,十年过去了,那会写真集的台湾高中生也应该已经步入社会了吧?和笔者类似的年纪。在慢慢的翻看写真集时总体让人愉悦安静,没有太多的技巧和花花绿绿的配色。离开广州后无意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发现还可以找到其他的摄影集,不过从门店看到的那一本写真集感觉是用胶片拍的,有感光颗粒感。

珠江夜游,第一次有这样的体验。闷热的天气但是在游船上却很凉爽,在顶层的甲板上坐着吹着风与喝着茶确实很舒服,又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感觉,另一个角度观看广州的CBD

在解决吃的问题上,预估错误了排队时间,错过了早茶。

漫步走在广州街口,天气还好,走街串巷看到一个好久没见过的物件,驻足抓拍了一张,没有什么美感与角度,单纯留下剪影。

上午吃完了早茶,返回,刚一回到住的地方就下起了大雨,可谓是幸运,路上大家都没带雨伞。下午考虑到行程原因,去了一次广州塔游玩,这种建筑真的是太神奇了,好高的楼层,最高层有108层,远看感觉不是很大,实际进去后发现里面的空间占地很大。

21楼的影院安排最后的行程,留下经典游客照。


文章来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yMTUwMzI3Ng==&mid=2247485274&idx=1&sn=4d600c69bff7c7b4ca122b03002d0e30&chksm=f9db5019ceacd90f75706b41f0064bdadec61538724cb18fd0130a40204e11ace62698fb953b#rd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