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随着访问潮要开启了,很多朋友都在问什么时候会开始刺激经济。
怎么说呢,这种事儿能够影响的变量太多了。
年初一个气球都能把会晤时间拖三四个月,过去的十来天,双方防长香格里拉峰会时期搞了舰艇冲突,双方外长会晤前夕搞了古巴监听,接下来还有财长和商务部长,天晓得会有什么事情能够减速或者加速。
但是从始至终有一点是相对明确的,那就是中美真正的经济刺激计划,必然要在双方全面建立互信的基础之上。
道理并不复杂。
如果抛开国际关系和民族情绪,单纯从刺激全球经济的角度来看,中美很像一节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只有连在一起才能发电。
借用08年的模式,来简化来描述这个模式:
1、美联储加杠杆印钱,把美元发给美国的企业和百姓,美国企业来中国投资,生产美国老百姓需要的东西。
2、拿到投资和订单的中国政府加杠杆投资生产,用最短的时间,把美国投资转化成中国商品卖回美国,也让美国投资的企业估值急速拉升。
3、中国特有的结汇制度,让美国的消费与投资,有可以再次以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回流美国。
4、美国再把中国兑换美债拿来的美元,继续发给企业和百姓,通过投资推动消费和产业的升级。
按照中国的机制,有多少外汇进来就可以印多少人民币,按照美国的机制,买了多少的美债就可以释放多少美元,借着对方的背书印钱,就可以无限的循环下去了.....
而站在咱们的视角,在这个大循环之下还有一个相似的小循环。
中国的金融机构加杠杆把钱借给地方政府和百姓,地方政府盖老百姓需要的房子与基础设施,然后把这些房子、基础设施以及剩余的土地抵押给银行,银行有了抵押物之后就再继续借钱给地方政府和老百姓......
这个模式堪称武当梯云纵,无论是地方债,还是中美债,相互踩着就能上天。
但这个永动机看似无视金融物理定律,却也有一个致命伤,那就是囚徒博弈的心理。
美国加杠杆刺激投资和消耗,中国加杠杆刺激投资和生产,两者必须是同步的,任何一方先起飞,却被另一方坑了,都会直接从天上摔下来。
譬如刚刚过去的这一轮:
美国率先刺激,卖货赚麻了的中国没有把赚到的美元存回美国,而是“及时雨呼保义”般的满世界撒钱,于是美国刺激到一半就只能停手,眼睁睁看着通胀涨破天际。
中国随后刺激,投资赚麻了的美国资本却没有把钱继续投在中国扩大再生产,而是借着涨价带着兄弟们集体踩踏式跑路,直接收紧了人民币的流动性,让中国的固定资产直接跌了个透心凉。
所以,越是真正的谈判之前,越是要极限施压,越是不会对真金白银的刺激经济。
还记得去年年底分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说今年财政政策会大幅收紧,被一群照着原句解读的读者在后台追着喷了俩月。
这就是现实情况,在这种囚徒博弈的胆小鬼时刻, 任何一方如果在没有达成一定协议之前先开启大规模刺激,搞不好就要被率先端上餐桌。
而如今,随着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开启会晤,最终这一轮中美之间重新建立互信的时间点,基本可以确定,就是今年11月的AP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