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好多媒体都在用港口堆积如山的集装箱,以及香港的1月出口数据暴跌,来制造和渲染外贸下滑的恐慌,很多所谓的专业人士也纷纷跳出来马后炮的解释。
实际上,自20年疫情爆发引发的供应链紊乱以来,全球的集装箱预定很多时候都需要三个月甚至半年以前预定,中远等拥有全球运力的机构,在去年九十月份就已经精准知晓如今的局面了。
同样,做决策的也不可能临时再抱佛脚,中国在22年底的政治局会议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早已预判23年外需必定不振,做出了刺激内需的决定。(参见:解读12月政治局会议、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历史性的资产重估)
因此没必要跟着渲染恐慌,更何况中国之前已经实践过两次很成熟的应对方案,有着丰富的应对经验。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持续高速增长近20年的外贸出口,作为三驾马车之首,首次出现了停滞。
2008年,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我国持续高速增长20年的外贸出口,出现了持续8个月的负增长,创了改革开放以来的记录。
2023年的这一次,不过是因为特朗普放水、疫情冲击、俄乌冲突,将原本20年的库兹涅茨周期缩短到了15年,让我们提前感受到了西方资本的经济周期。
而这种经济周期,从来不是只针对中国一个国家。
无论是98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还是08年的次贷危机,整个亚洲的制造业,都随着西方需求的周期性下滑,与美元资本的政治性回流,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23年的这一波,也是同理。
日韩越印巴土这些依赖西方消费市场的亚洲制造业国家,也都将遭受一波结构性的冲击,出口导向型企业关闭,引发工人失业、农民工返乡。
这种民众失业带来的结构性冲击,又将引发亚洲国家之间的贸易保护壁垒和贸易摩擦,以及各国内部投资意愿的不断下滑,导致经济低迷甚至爆发严重的内部经济危机。
而每当这个时候,都是神秘的东方大国趁着混乱,打出内需牌的时机。
无论是98还是08,中国都是一方面大规模清退过剩落后产业,通过劳动力的重置,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另一方面通过大规模的产业升级和刺激消费,用庞大的市场取代了西方,成为了亚洲需求的发动机,迫使日韩等邻国纷纷调整跟中国相匹配的产业链,出让核心技术,携手渡过危机。
尤其这一次,我们不仅迎来了20年一轮的库兹涅茨周期,也同时迎来了50-60年一轮的康波周期。
康波周期之下,70年代的全球化集团终将落幕,新的区域化集团必将崛起。
因此,在西方对亚洲的需求长期停滞的大趋势之下,这一轮中国的需求刺激,将背负半个世纪跨度的产业升级责任,更将背负着为民族争夺新时代区域经济扛把子的使命。
在美国聚焦于整合昂撒与欧洲区域集团,无力东顾之际,周边国家危难之间只要上了我们的“贼船”,匹配上我们长周期的产业链,接下来就只能跟着我们一起同舟共济。
此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有人看到了危,有人看到了机。
区别,在于是代表了注定淘汰的落后生产力,还是符合新时代的先进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