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派定制 Keychron K3 用了一年之后,他们想说……
在去年的 双十一,我们正式发售了这款 Keychron K3 的少数派联名版本,白色的外观、稳定的连接、多设备切换的兼容性,都让它在一年之后还能够成为商店销量的常青树。我们也收获了不少朋友美丽的晒单,你可以前往淘宝客户端 移动端「卖家秀」分区查看更多。
我们曾在少数几个公开场合展示过 Keychron K3 的初版,因为在设计之初就仿照了苹果早些年头的键盘,所以主题颜色为灰色,但后因工艺、生产难度等原因更换为白色,这也成了一个小小的遗憾。而我们又在今年的 6 月完成了「最初的梦想」,上架了 K3 的灰色键帽(目前已售罄),除了派 logo 外也新增水獭头键帽,让 K3 成为了我们心目中的完全体。
在发售了一年多之后,我邀请到了几位少数派的作者,也是 K3 的几位拥有者,他们在过去的时间中一直在陆续使用着这款键盘进行了日常创作,来谈谈一年「长测」后的感觉。他们分别是「稿霸」宛潼、喜欢分享外设的 zachal 以及原版 Keychron K3 使用者的 特伦。
🤔 为什么会考虑购买一款矮轴机械键盘?
@宛潼:我一直都很喜欢那种按起来噼里啪啦的机械键盘,虽然吵但谁让我不上班呢?反正是自己房间里,吵不到我自己就好。之前用的一把是自己组的 BOX 白轴机械键盘,声音很舒服,click-click 一样,像是按圆珠笔的感觉,打字手感也还 OK,虽然对我来说有点肉但还能接受。但是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由于键盘的高度太高,打字久了之后手腕酸胀得不行,用腕托也没有很大效果,所以就想着换把矮轴的机械键盘试试。刚好少数派这时候的 K3 键盘有现货,可以直接买了,就入手了一把。
轴体肯定不用说是青轴。之前用习惯了樱桃轴,没怎么尝试国产的轴体。但是后来发现 BOX 和佳达隆轴真的也不错。少数派这把 K3 用的佳达隆青轴,我感觉触发力度要比原来那把 BOX 白轴的要更轻,通俗来说就是「没那么肉了」。当然,这可能也是手部高度不同带来的结果,毕竟 K3 的高度是终于降下来了,我不需要任何其他辅助就能让手以舒服的姿态放在键盘上,长时间打字时手的疲惫感好了不少,手腕也不再抗议了。
另外有一点是少数派 K3 的颜值确实很高,通体的白色和红色的 ESC 键点缀,有种素雅却不失灵动的感觉,和我桌面的设备很搭。甚至后来为了统一配色,我还把鼠标换成了 MX Master 3S 的珍珠白。
@zachal:关于矮轴键盘的优势,诸如便携性、输入体验这些,在最初关于 K3 的分享中已经非常展开的聊过了,所以我想这次不妨从外设爱好者的视角出发,来分享另一个想尝试矮轴键盘的理由,当然也可能是相当一部分朋友看到矮轴机械键盘时心里骚动的原因,那就是尝鲜。
不可否认,罗技的 G913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给矮轴键盘赋予了一定的高端属性,虽然这把键盘现在看起来非常差劲。而后包括达尔优、ikbc 等一些国产品牌也陆续推出了矮轴机械键盘产品,但因为并不成熟的市场,以及与固有消费者群体的需求并不完全契合,各家也只敢在二三百的价位上做一些低端产品的尝试,这往往意味着不那么令人满意的设计和做工,TTC、凯华和佳达隆彼时的矮轴轴体也还是探索的阶段,矮轴键盘对于多数人来说依然是个陌生的东西,我在体验过几款之后也放弃了正式使用矮轴键盘的念头。
而到了 2021 年,越来越多的小配列矮轴键盘出现,进一步强化了这类产品的便携属性,使用场景更加明确,以及诸如佳达隆二代矮轴这种更为成熟的轴体加持,再一次体验矮轴键盘这件事也被我提上了日程。
@特伦:我原本一直是薄膜键盘的忠实拥簇。实际上并非是不喜欢机械键盘的手感,我一直对青轴的手感很着迷,但是相较于薄膜键盘,大部分机械键盘的键程都更长,触发需要的力度也更大。因为多年来对薄膜键盘的习惯,我对键盘手感的要求是清脆利落,同时键程较短。(与我有相同感受的朋友一直觉得在这个条件下最舒服的键盘是不复存在的苹果蝶式键盘,我们真的成为了少数中的异类)也因为这个原因,我更加中意机械键盘中的段落轴,而对于红轴之类的线性轴则完全无法习惯,这算是一个相当私人的感受。
而这些问题我都期望能在矮轴键盘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矮轴键盘的键程相对更短,触发相对应该更加容易。当然了,我也是直奔青轴而去的,在摆脱了厚重的感受之后,即使是像我这样已经习惯于薄膜键盘的人,也应该能开始适应机械键盘。这也是我觉得想要入手第一把机械键盘的入门用户,更推荐他选择一把矮轴键盘的原因。
💻 主要搭配使用的设备是?
@宛潼:在家搭配 MacBook Pro 使用。我的 K3 基本没有过配对其它设备的时候,毕竟出门在外一个托特包装个电脑就够重了,再搭个键盘确实没必要。
不过如果长时间出门的话(指超过一个星期)还是会带上它,比如去年夏天在三亚旅居的那两个月。14 寸 MacBook Pro 的键盘其实用起来也不错,但打字久了还是会感到累手,而且让我想不到的是居然能这么快就打油,敲几篇文章下来键帽就已经能反光了。所以,就算 MacBook Pro 的触摸板再好用,键盘再优雅,我还是选择外接 K3 和 MX Master 3 来用......
说起来,我在三亚被封控的那一个半月时间,K3 全程陪伴了我,刚好朋友还拍下了我用 K3 在工作的照片。嗯......那时候的我真的很高产,用它写了不少我自己认为还蛮不错的文章。
@zachal:因为我本身是个客制化玩家,所以一把矮轴键盘大概不是我在桌面上会长期使用的选择。但涉及到出差的话,我一般会顺手把 K3 塞到包里,可能是配合 MacBook Pro 处理一些工作,也可能是搭配 iPad Pro 来单纯的做一些文字输入。一来它并不会占据太多空间,二来无论是 iPad Pro 的两种官方键盘夹还是 MacBook Pro 的剪刀脚键盘,输入体验上 K3 都有碾压性的优势。
虽然在飞机或者高铁上这种比较局促的空间不太适合掏出一把外置键盘来,短暂的以交流、展示为主的拜访客户也不需要外置键盘来提升输入体验,但在出差办公点、或者是晚上回到酒店,一把不那么「敲桌面」的键盘还是能相当程度上提升幸福感的。
@特伦:我主要搭配 K3 使用的设备正好有三台:日常工作使用的 Macbook Pro;记笔记和娱乐用的 M1 iPad Pro;玩守望先锋的 Windows PC。MacBook Pro 平时合盖搭配显示器使用,所以大部分居家时间我都在使用外接键盘。
因为讨厌桌面的线缆,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是尽量优先考虑可多设备切换的无线外设。K3 除了可以同时配对 3 台蓝牙设备,在玩游戏等确实需要低延迟的场景也还是可以切换到有线连接。
📅 使用了一段时间,哪些方面达到你的期待?(哪些没有?)
@宛潼:手感和体验上肯定是 OK 的。在使用的这些日子里,我都是蓝牙连接,中途除了有一次没电忘记充之外,没有出现过断连或突然离线,日常打字也不会遇到连击的问题。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说,这些不是机械键盘的「基本功」吗?连这些都做不好还敢上市销售?然而,我真的用过一把某厂售价高达 1000 多元的机械键盘,在配合我当时的 18 款 MacBook Pro 使用的时候,疯狂出现断连和连击的问题,售后换了两把都没有解决。
另外,这一年不上班之后敲数字区域的需求大大减少,K3 的 75% 配列就相当适合我。再加上它适配了 macOS 的键位,也不需要再用 Karabiner 这类软件再做复杂的键位映射了。
当然问题也还是有点的,主要还是维护上的。
首先是键帽是 ABS 材质的,虽然手感好,但打油的问题肯定还是避免不了,尤其是我这种以写稿为生的人 —— 不过也没 MacBook Pro 上那么夸张就是了。我记得用了三个月不到,常用的 N、G、D、E、U、I、O 这些键的丝印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磨损,键帽上也出现了反光。
后来看到出了灰色键帽很心动,但发现还是 ABS 之后,忍住了下单的手......还是希望能出一套 PBT 键帽吧,虽然会有那么一点点影响触感,但总的来说牺牲小部分触感换来更长的寿命还是值得的。
第二是较容易积灰。K3 采用的是孤岛式的键帽设计,键位之间的空隙比较大,因此藏污纳垢的能力可能比一般的机械键盘更「出众」。但「缝隙大」恰恰也给它带来了一个好处:清洁起来更加轻松。平时我甚至都不用拆键帽,直接用桌面吸尘器吸一吸就好。而且就算是要拆键帽清洁,大的键帽间距拆起来也方便许多。
@zachal:其实在刚拿到 K3 那会我确实是有些嘀咕的,有过之前一些矮轴键盘的并不美好的使用经历,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客制化键盘的使用习惯,有点担心 K3 在我手里也是短暂尝鲜之后就吃灰的情况。
当然后续体验还是好的,K3 确实做到了我当初想象中一把矮轴键盘应该有的表现,轻松趣味的输入体验,小巧但不草率的形态,对 macOS 出色的原生适配,利用率极高的紧凑 75% 布局,都是这款产品相比以往矮轴键盘的独特优势。
当然,少数派 K3 能让我坚持使用下来的最大的另一大原因还是这个定制的外观,纯白色机身,复古字体键帽,以及后续单独发售的灰白撞色键帽——矮轴键盘的目标客户与起初的机械键盘发烧友大概不会有太高的重合度,专注移动便携和办公场景的人群中相当一部分同样又是果粉也是一件自然的事,所以用来自 iMac G4 的复古情怀做一把恰好对应需求的小键盘,确实是一件很令人满足的事情。
要说遗憾的话,大概就是在轴体选择方面,矮轴还是有着天然的尴尬——矮茶轴由于键程太短手感更类似提前大段落等类 HP 轴体;矮红轴同样因为键程缩短加上没有段落导致有一点敲钢板;我最爱的矮青轴在手感上没有缺点,但是 clicky 轴体的噪音在办公场景下还是会对其他人有一些影响。当然这只是我的主观感受,手感的爱好倾向因人而异,而且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佳达隆们再在这个品类上加把劲了。
@特伦:使用门槛低是我对 K3 最好的评价吧。不是所有人都能那么轻松地上手机械键盘。对于习惯了薄膜键盘的我来说,机械键盘的厚重和键程较长的特点一直让我很难适应。而 K3 是我真正使用的第一把矮轴机械键盘,基本满足了我对机械键盘小巧、短键程的要求。青轴的 K3 键程短到触发非常轻松,用不了太大压力,手感很利落。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一个双拼输入法的用户,双拼的节奏感配合矮青轴的清脆,输入过程中的愉悦感也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75% 的小巧配列我很喜欢,相比我之前使用的罗技 K380 尺寸并没有大太多。同时因为是矮轴键盘,K3 其实在机械键盘中相当薄,不需要腕托就可以舒适使用,算是开箱即用了。
当然也有不那么适应的地方。
K3 虽然对于 macOS、Windows 等系统均适配了键位,但如果用户需要在不同的系统之间切换,每次除了要切换连接的设备,还需要拨动顶部的滑块来手动切换键盘布局。实际上 K3 的顶部的滑块因为位置的原因,拨动和确认都不是那么方便。即便是已经使用了 K3 很长时间,我还是经常忘记在用 Windows 玩过游戏后把键位切换回来,在使用快捷键时才发现键位不对。
对比罗技的多设备键盘,由于设备的识别是通过软件来进行的,所以并不需要用户来手动切换键盘布局,只需要在 Logi Option 中设置即可,方便许多。如果 Keychron 也能在软件开发上弥补这点遗憾,对于多系统的用户来说会更加便捷。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