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的技术生态、通证经济、社区自治 - 郑瀚Andrew
2022-11-22 20:46:0 Author: www.cnblogs.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13 收藏

开放式商业系统的出现

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建立起来的基础。

商业的核心是商业模式,从古老的店铺模式到超市模式,从加盟连锁到实体店面网上商城,再到O2O、B2C、C2C模式,一切模式都围绕满足用户需求与创造价值展开,也就是商业模式关注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来盈利。时至今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C2C的商业模式将开启全新的商业时代,而这需要一种弱中心化或去中心化的新型组织体系与之匹配,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使之成为可能。

区块链时代的组织体系将是一种弱中心化或者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组织或者自组织。不管是类比蜂群还是蚁群组织,都提示了一种在混序状态下群体的自组织或者分布式组织协作效应。在这样一种开放性的自由协作模式中,个体可以随时加入或退出某一个组织,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生产力进一步释放。从这种必然的弱中心化或去中心化的自组织形式倒推,商业模式也终将围绕自组织或者分布式组织协作模式展开。

以区块链技术诞生之初的产品——比特币来看:它已有效运行10多年,但它没有公司股东会、董事会以及管理层,没有员工,没有经营场地。参与其中的人员是全球性、普遍性、自发性的。

  • 矿工通过挖矿记账获得奖励
  • 技术开发与运维人员以Token为回报
  • 购买者可以获得投资收益

这种去中心化的转账交易服务,是分布式商业模式或自组织商业模式的雏形。

这种分布式组织或自组织商业模式,可以说是一种开放式商业系统。在这种商业系统中,所有的参与者都是自发的,所有人之间的交易也是个人对个人的。商业组织更为分散,商业模式也更多地呈现分布式的自组织特征。如比特币矿场主本着成本最低原则,自发在全球寻找资源最廉价的地方设置矿场。在矿工最为集中的中国,矿场往往被设在四川、内蒙古、新疆等电力资源丰富且廉价的地方。

可以想象,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发生交易就自动地形成一个交易通道,每个人都有个人的去中心化账户系统,都有自己的专属交易链条,上面有着自己的资质经历、技能证明及可交换物,可以自由交易,可以为实现一个共同目标自由协作,每个人都成了商人。传统组织的界限被自组织商业模式打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组织与用户之间产生了更加广泛有效的协作关系,形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利益共同体。

遗憾的是,区块链商业没有很快发展起来,很大程度是受到了技术制约,特别是“三元悖论”影响,即去中心化、安全和交易效率这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顾及了安全与交易效率就违背了去中心化的初衷,顾及了去中心化和安全则交易效率就相当低,这是当前技术要攻克的难点所在。如曾经在以太坊区块链上运行的加密猫游戏,由于网络拥堵问题,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最终成为昙花一现的区块链产品。而直到现在,区块链技术仍没有一个杀手级应用出现,规模性商业应用还处于早期。
实现这种自组织商业模式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区块链时代的成功商业模式应是围绕着自组织协作关系,关键是怎么更好地让个体价值得到发挥,让个体拥有个体数据价值,让个体价值的定价权和收益权回到个体手中。

个人成为独立的经济体

经济体是商业行为的承载体。从宏观上来讲,每一个国家就是一个经济体。从微观上来讲,公司是一个经济体。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区块链技术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个人也成了独立的经济体,成了商业的主体。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人从公司离职或者成为斜杠青年。比如,在眼镜行业沉淀多年的眼镜姐姐,成为私人个性化眼镜定制专家,通过朋友圈分享、口碑传播建立个人品牌,每月都有上百单生意,收入不菲。

互联网释放了个性,催生了大量自由职业。无数平台的崛起,使我们有机会参与创造和价值输出。你越有能力,越有特点,越有特长,就越不需要依附某个公司。

可以预见,未来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经济体,既可以独立完成某项任务,也可以依靠协作和组织去执行系统性工程,所以社会既不缺乏细枝末节的耕耘者,也不缺少具备执行浩瀚工程能力的组织和团队。

  • 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交换”
  • 奴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奴役”
  • 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剥削”
  • 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雇佣”
  • 未来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协作”

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路径。原来一流的企业做“标准”,这是大工业时代的逻辑,所有的产品都是被整齐划一的,标准的制定者可以坐享其成。今后一流的企业做“服务”,是那种能够满足各种消费者、各种需求的服务。服务往往是定制性的,它对企业的两方面要求比较高:

  • 第一就是提供定制化的能力(科技)
  • 第二就是对接消费者的能力(互联网)

“雇佣”时代已经过去了,“合伙”时代已经开启了。无论你愿意出多少钱,都很难雇佣到一个优秀的人才,除非你跟他合伙。大胆、大度地把股份转让出去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从微观经济来说,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是现代工业的体现。公司在我们的印象之中是百人、千人一起上班的情况,这是我们看到的传统工业,传统的印象使我们认为作为经济体,企业成为一个微观的代表。而今天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个独有的情况——一个人的公司,那么公司是独立经济体,推而论之,个人就是一个独立经济体。

区块链和TCP/IP之间的相似之处显而易见。电子邮件使信息双向发送成为可能,区块链的第一个应用产品比特币的诞生,让金融双向交易成为可能。区块链的开发和维护是开源、分布式以及共享的,而TCP/IP也是如此,两者的核心软件都由一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团队维护。

TCP/IP大幅压缩连接成本,释放了新的经济价值。同样,区块链也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它有潜力成为所有交易的记录系统。如果这一天到来,那么随着区块链衍生品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扩大,整个经济都会再次经历巨大转型。

如今,一次股票交易可以在几微秒内进行,往往不需要人工干预。但股权转让可能要用一周时间,因为交易双方无法看到彼此的账本,不能自动确认资产的实际所有权和转让权限。组织交换交易记录时需要一系列中间人充当资产的担保人,账本也要逐个更新。

区块链系统中,账本在大量相同的数据库中复制,每个数据库都由一个利益相关方主管和维护。任意一份文件有改动的话,其他所有文件都会同时更新。同样,如果出现了新交易,交易资产和价值的记录就会出现在所有账本中,并且永久保存。没有必要请第三方中间人确认或转让所有权。在以区块链为基础的系统中进行股权交易,数秒内就可以完成转让,既安全又有据可查。

应运而生的区块链新经济

2018年年初,腾讯发布报告称,中国数字经济总量增长速度迅猛,2017年数字经济体量已达到26.7万亿元。较2017年中国6.9%的GDP增速,中国数字经济增速在2016年达到了17.24%,占GDP比重已经达到32.28%,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在区块链出现之前,从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在数字经济领域,我们要实现价值转移的方式只能是通过记录。用数字文件进行价值转移会遇到很多困难,可完美复制的数据文件和需要唯一性的价值表示形成冲突。如果表示价值的数据文件可以完美复制,那么我就可能把它支付给你,再复制一份把它支付给另一个人,造成双花问题。在数字世界中进行价值转移,为了防止双花,我们要依赖可信第三方作为中介,由它作为交易中心,由它来进行记录。

这事实上成了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信息互联网时代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在价值互联网时代,人们需要能够在互联网上像传递信息一样方便快捷、安全可靠、低成本地传递价值。但是,由于需要可信第三方进行协调,价值转移依然处于成本高、效率低的状态。互联网上的价值转移所涉及的仍局限在少数的价值类别上,比如在线支付系统处理的现金、在线证券交易以及Q币与游戏币等互联网积分上。

数据的可信是价值互联网的基础,数据确权是数据可信和数据流动的基础。只有可信的大数据才有进行计算分析进而提供智能服务的价值。建立价值交换主体之间的信任,保证价值交换过程的可信,是打造价值互联网的技术基础。

区块链是进行数据确权、数据担责、价值交换和利益兑付的核心技术。区块链已经从数字货币、可编程区块链,进入了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各类价值互联网应用的阶段。但是目前处于各类应用普遍存在技术和性能不足、无互联互通标准的“混战”阶段,恰如互联网的早期形态。

构建以区块链、分布式记账、智能合约以及可信标识技术支撑的价值互联网可信基础设施,是保障互联互通以承载价值交换、支撑构建各类新型价值应用,从而整合和营造产业生态的重中之重。比如,

  • 在管理方面,弱中心化组织(机构、国家、全球),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IT化(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智能化(可信化)
  • 在业务方面,金融、保险、物流、零售、知识产权等,实现业务契约化、契约数据化、数据可信化、业务智能化。

区块链通过真实唯一的确权+安全可靠的交换,为价值互联网的形成夯实了基础。

  • 真实唯一的确权:价值的前提是确定资产的所有者
    • 通过密码学,利用公钥/私钥机制,保证了对资产的唯一所有权。
    • 通过共识机制,保障了声明所有权的时间顺序,第一个声明的人才是某资产的真正唯一拥有者。
    • 通过分布式账本,保障了历史的所有权长期存在,不可更改。
  • 安全可靠的交换:价值是在供需中体现出来的,没有交换,就没有价值
    • 通过密码学,所有者通过提供签名验证才能释放自己的资产,转移给另外的人。
    • 通过共识机制,给交易确定顺序,解决资产的“双花”问题,确认后的交易记录在案,不能更改。
    • 通过智能合约,保障交易只能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发生,自动化进行。

区块链的出现为价值互联网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触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区块链的去中心化、透明可信、自组织等特征,为价值互联网注入了新的内涵,将推进形成规模化的、真正意义上的价值互联网。从信息化到网络化,再到可信化,价值互联网将开创互联网经济的新纪元。

目前区块链技术还处于向大规模商用3.0阶段的过渡期,离实际应用尚有一段距离。其共识算法、跨链协议、网络结构等都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比如,

  • 技术(标准)上,安全性和性能有待提升,不同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存在困难
  • 系统(服务)上,健壮性和可恢复能力不足,尚不足以承担基础设施
  • 行业(产业)上,目前虽然百花齐放但是良莠不齐,虽然热情高涨但是能力不足
  • 政策(治理)上,个体的治理现状让人忧心忡忡,全球治理结构尚未形成

然而,时代在召唤第三代网络——价值互联网的到来,抓住此关键战略机遇期,推动基于价值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构建,将助力中国抢占未来价值互联网时代的话语权。

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中,其宏观体系结构并没有超出人对自身的认知和普林斯顿结构。一波一波的热潮是互联网发展不同阶段的必然,也是普林斯顿结构五大领域技术创新的结果。

所以区块链单独不能称为革命,必须是整个普林斯顿架构统一变化、演进共振才有可能。从科网泡沫,到FAAMG(Facebook、Apple、Amazon、Microsoft和Google)时代,再到价值互联网时代,要成长出伟大企业需要多次历练,新的革命也要站在时间维度和技术演变维度一起来看待。

在区块链的经济体系中,业界普遍归结为三个层次,即

  • 技术生态系统(Technological ecosystem)
  • 通证经济系统(Tokenomics)
  • 社区自治系统(Community)

合起来简称TTC模式,这种模式我们称之为区块链经济生态模型。

区块链经济的三个系统通过相互作用,能较好地支持社区的大规模群体协作,具体而言就是:

  • 技术生态系统通过智能合约、分布式账本等技术构建信任体系,让分布在不同地域、不同肤色的陌生人之间建立协作,这大大降低了信任的成本
  • 通证经济系统通过激励机制,让每个参与价值创造的角色都能够公平分享价值,提高了人们参与协作的动力
  • 社区自治系统将各类创造价值的角色都视为社区成员,组织的边界不再由办公室、工作区域、八小时工作制、雇佣关系这些因素进行限制,而是由一系列合约进行界定。不同角色基于项目制和智能合约展开协作,创造价值的活动可以完全突破原有传统企业设定的企业边界。

区块链经济正在带领我们进行更深远、更重大的演变: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易方式将改变。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是一个分布式自治体系的世界。

技术生态系统

区块链的技术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基础网络层、中间协议层及应用服务层。

  • 基础网络层:由数据层、网络层组成,其中
    • 数据层包括了底层数据区块以及相关的数据加密和时间戳等技术
    • 网络层则包括分布式组网机制、数据传播机制和数据验证机制等
  • 中间协议层:由共识层、激励层、合约层组成,其中
    • 共识层主要包括网络节点的各类共识算法
    • 激励层将经济因素集成到区块链技术体系中来,主要包括经济激励的发行机制和分配机制等
    • 合约层主要包括各类脚本、算法和智能合约,是区块链可编程特性的基础
  • 应用服务层:作为区块链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环节,包括区块链的各种应用场景和案例,以及可编程货币、可编程金融和可编程社会。

通证经济系统

通证经济系统是随着区块链的发展而新出现的一个概念,每一个发行通证(token)的区块链项目,都是试图以其所发行的通证作为一种经济激励的工具,促进生态圈内各个角色的协作。通证可以分为很多类型,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FINMA)将通证分为三类:

  • 支付类通证(Payment Token):也叫Coin,是通用区块链上的加密数字货币,它是预埋在系统中为系统工作的激励机制。同时它也是区块链上记账的符号,没有使用场景,匿名、发行的方法也不同,是一种支付工具。
  • 实用类通证(Utility Token):是一种用于非金融应用或服务的数字凭证,没有投资功能,FINMA不会将此类通证视为证券。但即便只是部分有投资功能,此类通证也将被视为证券。如果此类代币致力于或能被广泛地作为支付手段,需遵守反洗钱法。
  • 资产类通证(Asset Token):是一种资产凭证,例如代表着对实物、公司、收益、参与分红或利息支付的权利等。它是标准化的,可被用于大规模的标准化交易。在经济功能上,这类通证与证券、债券或衍生品类似。

区块链项目的通证经济系统设计,是整个区块链经济生态体系的根本制度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非常多:

  • 通证的用户分成哪几类角色?他们的利益诉求各是什么?如何高效地应用这种经济激励的工具?
  • 通证发行的总量是多少?总量封顶吗?如果总量封顶,那么发行的速率和节奏是怎样的?如果总量不封顶,那么通货膨胀率设定为多少?为什么这么设定?
  • 通证需要预挖吗?预挖数量比例占多少?谁是预挖出的通证最初拥有者?预挖通证如何进行初次分配?
  • 通证在哪些场景下应用?有什么使用价值?通证有价值锚定吗?如果没有价值机制,如何防止通证的价值无底线下跌?如果有价值锚定,如何防止价格上涨受限?
  • 通证按照什么原则进行流转?如何进行二次分配?如何让通证更多地流向价值创造用户,而抽离无价值和无效的用户?
  • 整个系统的总体发展方向由谁决策?按照怎样的方式决策?社区的共同决策无法达成一致将如何处理?

从金融系统的价值流动角度来说,通证的价值循环可以分为内部循环和外部循环。 

  • 通证的内部循环。通证的内部循环主要由数据使用者、计算节点、社区用户等参与者来触发,通过贡献及奖励两条路径来完成整体的内部循环。
  • 通证的外部循环。通证的外部循环主要指矿机、矿场、矿池和交易所之间的流动与循环。

通证经济系统是区块链项目的运营基石,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进化与发展,通证经济系统会慢慢地演变成区块链项目独特的商业模式,由于这种商业模式的公开性和可复制性,也会导致区块链在应用层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可以说,未来区块链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通证经济系统设计,而是在于项目是否有强大的社区自治系统,是否有庞大的、忠实的社区用户群体(市场营销能力)。

社区自治系统

社区自治系统分为两种类型:

  • 一种是以人为单位的社区自治系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社区自组织
  • 一种是以机器为单位的社区自治系统,是一个多层的网络结构,如IOTA,专注于解决机器与机器(M2M)之间的交易问题

社区自治系统通过实现机器与机器间无交易费的支付,来构建未来机器经济(Machine Economy)的蓝图。

以人为单位的社区自治系统是目前区块链项目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它以个体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作为共识,由各自的社区领袖运营,接纳其他人在其基础上创建社群与组织,从而构成一个相对开放的生态系统。

比如,EOS-DAPP内容分享项目,全球有100位超级合伙人、500位社区合伙人,在刚上线的短短两周时间,通过项目社区合伙人的推广、完善的内容奖励制度,就吸引了30万基调合伙人的加入,并原创出大量优质的内容。

在社区自治方面,他们通过社区工作的明确分工,将社区志愿者分为不同小组,通过自发自建的方式,构建了包括新闻、文化、文学、艺术、音乐、摄影、创作、交友、人工翻译、跨国(区域)、海洋、运动、旅游、美食、汽车等在内的成百上千个分社群,每个小组互相协助配合、互相监督,让社区个体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基本实现社区自治。

30万的基础用户是社区运营的核心力量,同时社区领袖也拥有特殊的头衔:首席增长官(CGO),专注于推动社区规模的增长和基础用户的维护。

三者之间的“X”关系 

区块链经济的技术生态系统、通证经济系统、社区自治系统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可以产生不同的经济形式,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方式,形成了“X”关系。

X1:只有技术生态系统是服务经济

简单地说,如果一个区块链项目有完整的技术生态系统,但是没有通证经济系统,也没有社区自治系统,那它就是一个技术服务提供商或者承办商,是一种服务经济的模式。华为的区块链技术白皮书给自己做了明确定位,它是一家区块链生态技术的服务提供商,这种经济模式的特点是行业的利润很小,因此对区块链经济发展没有太大的贡献。

X2:有技术生态系统和社区自治系统是网络经济

网络经济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经济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态。

具体而言,这种经济形态依靠互联网技术实现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的互联互通,同时通过区块链技术搭建价值流通系统。技术生态为价值安全有效传递创造了底层保证。社区自治系统让大规模协同成为可能,使单一的上下游协作发展成网络协同,让价值可以在产业网络之间传递,从而形成安全且有效的网络经济。

因此,我们常说,没有区块链技术作为支撑的互联网经济属于传统互联网经济。

X3:只有社区自治系统是社区经济

如果一个区块链项目只有社区自治系统,没有技术生态系统,也没有通证经济系统,那这个项目就是一个社区型的项目。社区经济是将社区内互不相连的各种经济成分变为利益共同体,建立一种新的经济生产方式,从而带动社区乃至更广区域的经济发展。社区经济所囊括的服务体系是一个动态网络,它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区需求的变化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X4:只有通证经济系统是投机经济

没有技术生态系统和社区自治系统,仅依靠通证经济系统发行数字货币,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劣质空气币,空气币的主要特征有:包装高大上,承诺百倍千倍的涨幅,邀请新人可获得高额奖励,承诺定期分红等。这类数字货币必须要远离。投机经济是利用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滞后而出现的价差进行买卖,从中获得利润的交易行为。这种经济模式对区块链行业的发展起到负面的作用,需要制止。

X5:有技术生态系统和通证经济系统是转型经济

区块链经济刚刚开始范式转移的时候,是以转型经济的方式出现的,因为在它的经济生态体系里,还没有培育出成熟的用户群体,也没有足够的用户基础。

转型经济有两种转型模式:

  • 一是经济制度的转型
  • 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与人的实践模式的转型

两种转型是局部与整体、个别与一般、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X6:技术生态系统、通证经济系统、社区自治系统都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块链创新经济

区块链项目有完整的技术生态系统,也有好的通证经济系统和完善的社区自治系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块链创新经济。

目前区块链的应用已延伸到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为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1000多种区块链技术解决方案已被探索实施,正在引发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

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区块链都已经成为时代的浪潮,这也是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阻挡的大趋势,因为历史的长河永远都是向前走的。因此,了解区块链的经济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现状

(1)“金融”一词所涵盖的范围

金融是货币资金融通的总称。在我国日常经济生活的一般口径下,“金融”一词主要指与货币流通和银行信用相关的各种活动,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 与物价有紧密联系的货币流通
  •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
  • 短期资金拆借市场
  • 证券市场
  • 保险系统
  • 国际金融等

这个范围并不是某种理论规定的,而是在我国日常经济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默顿指出,金融体系有六大职能:

  1. 清算和支付功能
  2. 融通资金和股权细化功能
  3. 促进经济资源跨时间、地域和产业的配置
  4. 风险管理功能
  5. 信息提供功能,比如通过金融市场价格释放信号
  6. 解决激励问题,比如股权激励

(2)现今金融体系和问题

1、现今中国的金融体系

依据各机构的功能划分,我国金融体系大致如下:

  1. 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加强外汇管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2. 金融监管机构。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有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央行。前三个分别分管银行、证券、保险领域,央行也承担一定的监管职能。
  3. 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于1979年3月,是依法进行外汇管理的行政机构。
  4. 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由国务院派出,代表国家对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实施监督。
  5. 政策性金融机构。由政府发起成立的机构,为贯彻和配合政府特定的经济政策和意图而进行融资和信用活动,接受央行指导和监督。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6. 商业性金融机构。我国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三大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信用合作机构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证券机构是指为证券市场参与者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包括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保险机构是指专门经营保险业务的机构,包括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保险公司和在华从事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分公司及中外合资保险公司。

2、当前金融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金融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是一个趋势,然而,在金融信息化的过程中仍有很多障碍。在不同的细分行业有具体不同的表现,总的来说,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 信息存在孤岛。各类金融中介的存在虽然提升了原来业务的工作效率,但也造成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割裂。由于利益关系,很难共享数据和整体协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整体金融风险的不可控。
  2. 隐私保护不足。很多金融机构不注重用户隐私的保护,在拿到用户信息后,或是保管不严密,或是受利益驱使进行数据交易,造成用户数据泄露。总而言之,用户数据目前仍然缺乏足够的保障。
  3. 效率仍有待提升。在金融业务的开展过程中,经常涉及三方或者多方的业务场景。比如债券发行过程,涉及监管部门、主承销商、审计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多个机构协调配合,参与部门众多,沟通时间长,造成整个业务流程的冗长。再比如跨境支付,在不同的银行系统中协作也是一件耗时长、成本高的事情。众多金融业务仍存在较大的效率提升空间。

(3)区块链如何用于金融行业

1、技术如何应用

  • 区块链的P2P技术可以用于金融网络的信息和价值传输,减少中介机构的参与,从而降低成本
  • 加密技术和分布式存储可以使个人数据的传输和存储更为安全,加强用户的隐私保护
  • 区块链“账本”对于那些缺乏强信任中心的或多方协作信任成本较高的应用场景尤为适用

2、通证经济如何应用到金融行业

在谈到区块链改造传统行业的时候,我们需要反思一个问题,即区块链的必要性是什么?因为现在已经存在共享账本等技术,区块链这个昂贵的“分布式账本”还需不需要?

事实上这就是区块链的另一层含义,在技术之上是区块链的通证经济,在这个系统中,通证起到了激励的作用。一个好的通证经济模型,可以让原来不愿意相互协作的多方,产生愿意合作的想法,并参与其中。而共享账本,只能起到一个记录和协作的作用,却无法解决“如何让大家共同参与”的源头问题。

3、区块链的社区治理结构如何应用到金融行业

社区治理主要是就重塑金融机构和用户的关系而言的。

在所有的行业里,用户都已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品牌推广和产品迭代等环节产生了增值。如何激励更多的外部人员创造更多的价值属于通证经济的范畴,而如何管理社区成员便成了社区治理的职能。一般来说,金融行业是强监管行业,因此很难采用public chain的管理架构,可能做不到完全去中心化,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弱中心化和多中心化。

案例分析

(1)稳定币概述及案例

1、稳定币概述

多数加密货币的价格波动性都非常大,容易暴涨暴跌。为了解决加密货币价格波动性过大的问题,一些区块链行业的创业者希望创造一种“稳定币”来使加密货币更加完美。所谓稳定币,就是那些拥有稳定价值的加密货币,不会暴涨暴跌,同时又具备加密货币的其他特点。

市场需要稳定币的原因有如下几个:

  • 个人投资者进入虚拟货币市场需要首先将手中的法币兑换成虚拟数字货币,而目前很多交易所都不支持法币直接兑换数字货币,需要一个稳定的数字货币作为兑换的中间件。
  • 机构投资者需要进行头寸管理。随着加密货币投资市场的发展,投资机构和资产管理机构也会越来越专业,把加密货币作为其资产头寸中的一种,使用各种策略来进行套利和风险对冲。然而,非稳定币的价格波动过于剧烈,难以进行管理,因此对稳定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
  • 用数字货币作为收入形式或融资方式的企业或组织,后续需要将数字货币兑换成稳定币来控制风险或满足审计合规要求。目前很多区块链公司的收入都是数字货币形式,未来要上市的话必须使用可审计资产。
  • 要求价格波动平缓的区块链应用,如消费者贷款,或者标的物为未来事项的预测应用等,需要用稳定币对远期的事项定价。
  • 未来随着加密数字货币的普及,普通民众会更多持有加密数字货币,如果数字货币的价格波动过于剧烈,则会对普通民众造成损失,不利于加密数字货币的普及。

第一个稳定币是Tether公司在2014年发行的USDT,近年来又出现了诸如MakerDao、TrueUSD、Bitshares等一系列稳定币,这些项目都针对价格稳定、可伸缩性、去中心化等要素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目前从大类上看,稳定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1. 中心化的借据保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用户持有的稳定币实际上是稳定币发行公司的借据。中心化的发行公司将自身的资产进行抵押以发行稳定币,每个稳定币都对应着其存于银行的等值资产,确保用户所持有的稳定币可以按照比例兑换回法币。这个模式其实就是美联储印钞(持有完全无风险资产——美国国债,发行美元),代表项目是USDT。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易于理解,整个流程非常直观,而且有资产抵押,但缺点在于发行公司的信任风险。因为稳定币是中心化的私人公司发行的,没有任何机构能够证明发行公司将资产足额抵押在银行,实际上存在信用超发或资产转移的风险;另外,我们还必须相信发行方愿意用资产承兑这些借据。因为USDT有这些缺点,后续采用这个模式的项目都试图在监管透明性和资产托管上做出一定改进,如TrueCoin、TrueUSD等。
  2. 加密资产抵押模式。相比于上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基于中心化货币,而是找加密货币作为基础资产进行抵押来发行货币,每发行1块钱的稳定货币,存入N倍的其他加密货币的资产作为抵押物。而在用户将加密货币兑回时,发行方也可以赎回抵押的基础资产。在这种模式下,抵押物本身是去中心化的,而且可以通过智能合约保证执行,因此消除了信任风险。但是它依然有浮动性风险,由于加密货币的市场价格常常会出现剧烈的波动,一旦抵押物的价值低于稳定币的票面价值就会爆仓。这个模式很像资产抵押债券(ABS),一旦基础资产价格剧烈下跌,债券发行方的违约风险就会急剧上升,进而导致系统崩溃,就像十多年前的次贷危机一样。这类项目的代表有MakerDao、Bitshares、Havven、Duo Network、Alchemint等。
  3. 铸币税股份模式。前两种模式的本质都是资产抵押,区别仅在于是使用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的货币(资产)。这种模式在思路上和前两种完全不同,采用的是算法中央银行的模式。简而言之,其思想是通过算法自动调节市场上代币的供求关系,进而将代币和法币的价格稳定在固定比例上。这种模式借鉴了现实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求的机制。现实中,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基础利率等)、债券的回购与逆回购、调节外汇储备等方式来保持购买力的相对稳定。而在稳定币中,算法银行也可以通过出售/回收股份、调节挖矿奖励等方法来保证稳定币的价格相对稳定。算法中央银行的致命风险是以下假设:未来对稳定货币的需求会一直增长。如果稳定货币跌破发行价,就需要吸引人来购买股票或者债券,这背后基于的是未来该稳定币需求看涨的预期。如果该稳定币需求萎缩或者遭遇信任危机,那么算法中央银行将不得不发行更多的股票或债券,这在未来又会转化为更多的货币供给,长期看会陷入死亡螺旋。综上所述,铸币税股份模式完全依赖于算法,消除了信任风险,但仍然会面临浮动性风险(死亡螺旋)。而且这类稳定币背后完全没有对应的资产抵押,一旦出现极端的挤兑将很难处理。

(2)区块链+征信概述及案例

受益于密码学的诸多成熟技术,可对征信数据进行加密处理,或者直接采用双区块链的设计来确保用户征信数据安全。这样,我们的交易数据将来可以完全存储在区块链上,产生的交易大数据将成为每个人产权清晰的信用资源。而且,区块链还在人与人之间公开透明地收集和共享数据,将散落在私有部门及公共部门的“全部”个人数据充分地聚合起来,取之于用户而用之于用户,促进数据的开放共享与社会的互联互通。

从个人层面来说,区块链能帮助我们确立自身的数据主权,生成自己的信用资产,同时也有利于征信机构信用生产成本的降低。现在,我们难以控制自己的私人数据,更不用说授权了。而且,掌握这些数据的公司各自垄断一个市场,形成一个个相互封闭、隔绝的数据孤岛,使征信数据难以充分发挥其共享价值。

发展前景

区块链技术在存证、结算、跨境支付、多方协作等领域有突出的应用前景。

目前在技术层面联盟链实现的难度相对较低,公链还面临性能上的瓶颈,DAPP开发也有很多实际难度。但是从长期看,金融仍是最值得期待的应用领域。

  • 首先,计算机取代简单劳动是大趋势,而在这一进程中,如何杜绝计算机被恶意操控,需要开源,需要信息的公开、透明、可信,在这方面区块链是利器。
  • 其次,金融领域的数字化程度较高,而实现的逻辑相对简单,最关键的是和价值直接联系,该领域产生的价值最有望覆盖“区块链分布式账本”维持所需的高昂成本。

稳定币是种较强的需求,尤其是在全球融合的大趋势下。各国的金融体系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差别较大,稳定币可在M0层面实现跨国交易。不过可能政府出面引导会更容易实现,因为稳定币最缺少的是应用场景。现在市场上已经有名目众多的稳定币,使用最多的仍是USDT,说明人们的信任还是依赖传统世界中的背书和信用。

区块链未来可能会成为征信的补充手段。实际上,区块链到底能在征信中发挥多大作用,取决于区块链定义的边界,它是一系列技术的融合,如果加密技术就是区块链,那毋庸置疑征信非常需要区块链,如果区块链指点对点传输或者通证经济,那么征信其实不需要通证也可以做得很好。

现状

(1)证券的定义与分类

1、证券的定义及特点

证券是一种资产,广义上来说是用来证明券票持有人享有的某种特定权益的法律凭证。主要包括商品类证券、货币类证券和资本类证券。狭义上,证券表示的是证券市场中的证券产品,比如股权市场中的股票、债权市场中的债券,衍生品市场中的股票期货、期权、利率期货等。

证券的内核是某种具有明晰的财产属性的权利,它的主要特征包括:

  • 证券是财产性权利凭证。证券代表的是包含了某种特殊的财产价值的权利凭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组织形态的进化,人们对财富的欲望已经不再仅仅是对财产的直接占有、使用和处分,而是更加重视对财富的终极支配和控制权利,证券便伴随着这种需求应运而生。证券的持有者拥有对标的财产的控制权,这个控制权不再是直接控制权,而是一种间接控制权。举例来说,某个公司股东根据其持股比例等比例地享有对公司财产的控制权,但是他并没有对公司特定财产直接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从这一点来说,证券是借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信用的发达而进行资本聚集的产物,证券权利展现出财产权的性质。
  • 证券是流通性权利凭证。证券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公开市场为证券提供的流通性。传统民事权利一直面对的一大问题就是权利转让的障碍。比如由于“债权相对性”的民事法则,债权作为财产的表现形式是可转让的,但债权人转让债权须通知债务人,这种涉及三方利益的转让行为受制于法律规范的调整,并不方便。但一旦民事权利证券化,财产权利分成品质相同的若干相等份额,造就出一种“规格一律的商品”,那么这种财产转让不再局限于转让方和受让方之间按照协议转让,而是在更广的范围内,以更高的频率进行转让,甚至通过公开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形成高度发达的财产转让制度。证券通过多次转让构成了流通,通过变现为货币还可实现其规避风险的功能。证券的流通性是证券制度顺利发展的基础。
  • 证券是收益性权利凭证。对绝大部分证券持有人而言,他们投资于证券的直接动因和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获取收益。一方面,证券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代表了特定的财产权的财产性权利,证券持有人通过持有证券来获得收益,如通过持有股票获得股息或者通过持有债券获得利息;另一方面,证券持有人可以通过在市场上买卖交易证券来获得收益,比如二级市场上的低价买入、高价卖出,通过差价获得收益。
  • 证券是风险性权利凭证。证券除了收益性特征之外,还具有风险性。证券的风险表现在由于证券市场变化或者发行人的各方面原因,造成证券投资者不能按照预期规划获得收入,甚至出现损失的可能性。在证券投资中,风险和收益紧密相连。市场中的任何投资活动都存在风险,证券投资的预期收益和它的潜在风险通常是相对应的。

2、证券的分类

根据国际上的惯例,证券按其性质可以分为证据证券、凭证证券和有价证券三类。

  • 证据证券。是用于证明某种事实的书面文件。常见的证据证券包括信用证、证据等。
  • 凭证证券。是指认定持证人是某种私权的合法权利者和证明持证人所履行的义务有效的书面证明文件,如存款单等。
  • 有价证券。是指标有票面余额,用于证明持有人或该证券指定的特定主体对特定财产拥有所有权或债权的凭证,它区别于上面两种证券的主要特征是可以在不同主体间进行转移。我们常见的股票、债券、货币基金、REIT(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等,都属于有价证券。

本章对“区块链+证券”的讨论,主要限定于上述分类中的有价证券。

(2)区块链在证券领域的应用机会

1、区块链技术在证券领域的应用机会

登记结算

证券可以根据募资对象的不同分为私募证券(仅向机构或特定合格投资人募资)和公募证券(向公开投资者募资)。传统的私募证券大多采用纸质文件或者靠第三方机构来进行登记和协议确认,造成私募证券的管理成本居高不下,效率很低。而公募证券的结算、清算过程涉及了多个市场参与方,通常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和较多的人工干预,同样导致了较高的成本。举例来说,目前美股市场实行的是T+3制度,即交易发生后的第三个工作日才能完成清算交割。

针对证券市场登记结算环节流程复杂、效率低的现状,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去中间机构、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的特性可以提高交易速度,降低交易成本,进而改善上述问题。比如,

  • 区块链的可编程特性可以将资产包中的权利及现金流进行分割,从而更好地将复杂资产证券化
  • 区块链可以将股权等信息记录在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上,进而实现证券无纸化登记、自动交易结算而无须依赖第三方或中心化机构
  • 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可以预先设计好资产所有者的权利和义务,当满足触发条件时自动执行,从而降低人工操作成本
交易流转

在交易流转环节,目前证券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流动性分割。也就是说,全球各地的资本市场是彼此隔离的,投资者很难跨市场进行投资(有时差门槛、认知门槛、合格投资者限制门槛等)。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首先,加密货币市场是一个7×24小时的市场,意味着无论投资者身处哪个时区都可以随时参与投资。
  • 其次,加密货币市场本身是不分国界的,只要是合格投资者,都可以在这个市场进行投资。

以上两点会有效提高市场中的交易深度和流动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的资产定价作用。

2、区块链通证经济在证券领域的应用机会

从通证经济的角度,区块链形式的证券就是代币。这意味着区块链项目可以通过发行代币来进行证券形式的融资,这也是代币经济在证券领域最直接的作用。

除此之外,当证券发行部门、交易所和结算机构将业务整体运行在链上时,就可以使用代币来进行相应服务的支付。

3、区块链社区治理机制在证券领域的应用机会

在社区治理方面,由于区块链证券项目通常会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合规性上,因此为了让交易符合证券的监管规则,这些项目通常会从治理结构上设立一个专门的审查或注册部门,用来对所有的交易地址和名单进行审核,以及对每一笔交易的参与方进行筛查。

此外,当链上服务的双方出现争端时,社区也可以通过投票的方式来对争端进行裁决。

(3)区块链在证券领域应用的产品形态:证券类代币

1、证券类代币的定义

这一节我们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叫证券类代币(Security Token,ST)。在前文中我们提出,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证券的交易结算领域,可以提高交易速度、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增强市场的流动性和深度。而证券类代币,就是在区块链上发行、流通、交易,代币化了的一类特殊的证券形态。更重要的是,它是合规的通证化的数字资产。

证券类代币有两个特点:

首先它被认定为证券的通证。证券的认定主要通过豪威测试(Howey Test):

  • 金钱或资产投资
  • 投资于共同事业
  • 投资有预期利润
  • 利润来自经营者或第三方的努力

如果上面四个问题的答案为“是”,那么代币就会被认定为证券,销售就要遵从美国SEC的监管。

其次,它是通证化的资产:

与功能性代币的价值来自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流通不同,证券类代币的价值主要来自其背后标定的资产或权利。换而言之,功能性代币的估值方法主要是费雪方程式,而证券类代币则可以用我们熟悉的资产估值方法(现金流折现等)进行估值。

2、证券类代币的分类

目前所说的证券类代币,理论上可以构建在绝大多数现有的金融产品上,即有价值的权利或产生现金流的资产上,包括但不限于股票、债券、期货期权、房地产信托基金、分级基金等。在“Security Token 2.0 Protocols:Debt Tokens”一文中,作者Jssus Rodriguez根据基础资产和金融模型的不同将证券类代币分为四种类型:

  • 债务类通证,背后是一种债权或持续现金流
  • 股权类通证,背后代表了对一种资产的部分所有权
  • 混合/可转换通证,可以根据持有者行为在股权和债权中转换
  • 衍生类通证,价值来源于基础通证

3、证券类代币的优点

  • 证券类代币通过将证券代币化,提高交易的透明度、流动性和效率。它让投资者更容易、更透明地参与股票交易的同时,使传统意义上的股票交易流程进一步秩序化以及更清晰。
  • 证券类代币能降低清结算服务的成本。对交易的清结算过程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完成,从而降低原来中心化清结算机构的服务成本。
  • 证券类代币最大的作用在于跨市场资产互通。举个例子,传统股票市场上常常会出现同一股票在不同交易所价格不同的情况(如A、H折溢价),而证券类代币可以做到跨市场资产互通,从而抹平不同交易所上的估值差异。
  • 证券类代币的出现将有助于目前加密货币投资市场的重新洗牌。一方面,监管合规的要求更为严格;另一方面,随着专业金融机构入局,证券类代币投资的专业度要求会越来越高。

4、证券类代币的法规监管

在任何一个国家,证券都是金融监管的重中之重,无论是证券的发行、流通还是交易、结算,都需要在监管、合规的框架之下进行。我们以美国证监会(SEC)的监管框架为例进行探讨。

SEC监管下的证券发行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Registered Security Offering(注册证券发行)和Exempted Security Offering(豁免证券发行)。

(1)Registered Security Offering(见下图)

所有美国企业或投资人发行证券都必须向SEC注册,提供与证券发行有关的一切信息,并保证其真实性。美国公司必须要填写S-1表格,外国公司要填写F-1表格。之后SEC会确认表格并宣布注册有效,从而减少公司在未来陷入法律诉讼的风险。这是首次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必需履行的步骤。

美国注册制的突出特点是监管机构不对发行人的盈利能力做出判断,也不确保其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判断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准确的责任由公司和相关中介机构承担,拟发行证券的价值主要由投资者判断。

注册的优点:

  • 多样化的投资人池——公司能够接受许可和非许可的投资人
  • 公开征集——公司能够公开宣传其发售
  • 自由交易——证券能够立即自由交易和清算
  • 没有融资上限——公司融资总额没有限制

注册的缺点:

  • 成本——公开销售的全流程花销通常在200万~600万美元之间
  • 时间——备案的准备期可能要达数月,而SEC对STO(证券代币发行)的审阅可能比传统证券备案更久(可能会长达12个月)
  • 披露——作为备案的一部分,公司必须包括经审计的财务报表
  • 定期报告——要求至少每季度报告公司发展的具体情况
  • 等候期——在提交注册声明之前,不能有任何口头或书面的证券出售要约;在注册声明备案后且生效前,不得有出售证券的书面要约
  • 州法律优先——即便是注册发售也不能豁免于蓝天法条,并且必须在要发行的每个州注册其STO(除非是在国家级证券交易所比如纳斯达克上市的证券,销售给合格投资者或由注册的投资机构出售)。
  • 额外披露——如果STO被用作出售智能证券的工具,那么所要求的披露就会类似于其他证券发售;如果STO被用作销售合规的网络通证的工具,那么披露就不再适合,且公司需要和SEC沟通以创造一条新的路径。

(2)Exempted Security Offering(见下表)

上面的流程主要是针对一般证券的发行,但这中间较长的流程与较高的成本显然不适用于证券代币这类较新的模式。因此,市场将眼光投向了那些豁免条款上。

Reg D:私募融资

根据Reg D发行的证券属于非公开募集,下面有三类准则:

  • Rule 504,在未来12个月内融资金额不超过500万美元,不能进行公开宣传,不过对投资人资质没有要求。
  • Rule 506(b),没有融资额限制,不能进行公开宣传,对合格投资人无数量限制,但要求非合格投资人控制在35人以下。
  • Rule 506(c),没有融资额限制,可以进行公开宣传,只能对合格投资者进行销售。这也是目前STO项目采用较多的方式。

RegD(506c)的优点:

  • 融资额无限制。
  • 公开征集——目前绝大多数的1C0项目都做了公开征集。但如果项目方还根据RegS在海外进行销售,那么公开征集的限制可能要符合当地的法律。
  • 州法律优先——有担保证券不受蓝天法律的约束。

RegD(506c)的缺点:

  • 只针对合格投资者——过去的证券发售表明,绝大多数资金都来自合格投资者。
  • 限制性证券——根据506(c)销售的挣钱在12个月内不能在市场上流通交易。这个限制对那些提供网络通证并希望他们可以在网络内快速交易使用的公司来说是很大的问题。
  • 合格投资者认证——发行者必须采用合理步骤来验证每一个投资者的合格状态。

Reg A+:小型IPO

Reg A+是唯一一项规定在美国注册成立的公司,可以根据一般性招揽在STO出售(在交付后可以立即交易的)智能证券或合规网络令牌的豁免规定,因此又被称之为Mini IPO,绝大部分发行人通过Reg A+融资后都会准备去纳斯达克或纽交所上市。

Regulation A+规则下有两大类别:

  • Reg A Tier1,12个月内融资金额不得超过2000万美元,关联方股东投资额不超过600万美元。
  • Reg A Tier2,12个月内融资金额不得超过5000万美元,关联方股东投资额不超过1500万美元。第一类融资金额较少,但只许披露未审计的财务报表,且不限制投资人投资金额;第二类融资金额较多,但须披露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且非合格投资人投资额不得超过其年收入或净资产的10%,然而第二类融资可进行部分老股转让,使前期投资者套现。

RegA+的优点:

  • 多元投资者——STO向全球所有的投资者开放。
  • 即时可转让——证券可在STO后立即自由转让,没有锁定期要求。
  • 资本筹集高达5000万美元(在第二种情况下)。
  • 州法律优先权(在第二种情况下)——证券的发行免于蓝天法律,但转让不予豁免,除非证券在国家证券交易所(如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或转让给合格的买家。
  • 市场营销——Reg A+可以成为一种优秀的营销工具,提供超出筹集资金的价值。

RegA+的缺点:

  • SEC审核——此过程耗时长、成本高,STO最多可能需要12个月。目前还没有任何项目通过Reg A+进行STO。
  • 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公司必须在发售声明中包含经审计的财务报表。
  • 持续报告义务——公司必须提交年度报告和半年度报告。
  • 美国或加拿大实体——如果STO用于不代表公司股权或债务的智能证券或符合规定的网络令牌,那么公司通常需要基于他们筹集资金的数额支付美国(包括州)和/或加拿大的税款。
  • 州优先——蓝天法适用于二级交易。

RegS:针对海外投资者

RegS是对美国境外的非美国公民和机构发生的证券销售豁免,常见于国内企业发行美元债券时。海外投资者持有的证券只要不被转移/交易到美国,都符合RegS的监管。

RegS的特点如下所示。

  • 征集:证券的发售和销售必须发生在离岸交易中,且在美国国内没有直接的销售行为及意图。
  • 本国企业:美国公司或是美国创始人提供和出售证券必须采取额外措施以遵守RegS。
  • 合规失败:未遵守规定将导致免于豁免,公司将违法美国证券法出售未注册证券。

(4)区块链+证券行业产业链

证券类代币的产业链包括了资产通证化平台及标准、流动性提供方、交易所、钱包、衍生品、稳定币、监管机构、KYC供应商、咨询服务公司、通证化基金、资产支持的证券类代币等。其中最主要的参与者是发行平台、证券类代币交易所和项目方。

通常的流程是,项目方选择一个发行证券化代币的平台,通过KYC供应商、律所及其他技术服务方的服务达到相应的合规要求,在该平台上发行自己的证券化代币,并从市场上的合格投资人处获得融资。一段时间后,发行的证券化代币可到专门的持牌交易所上进行二级市场的交易流通。

发行平台为将现实资产映射为证券化代币提供了通用的标准化模板和流程。如前文所述,证券类代币与传统代币的区别在于:和现实世界的资产/权益联系得更为紧密,需要更多的外生监管及程序化。因此市面上的证券类代币发行平台都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最为人熟知的是TokenSoft在以太坊上提出的ERC-1404标准,该标准在ERC-20的基础上加了两个函数,一个是让代币发行者检查传送的代币是否在锁定期内及接收者是否在白名单内,另一个是解释一笔交易为什么会被限制。

除了以太坊的ERC-1404外,其他比较有名的发行标准和平台还包括了Polymath、Harbor、Securitize、Swarm等,Polymath和Swarm还完成了各自的首次代币发行。这些平台的协议大部分都是基于以太坊修改的,并在其中加入了更多金融和监管的元素,如下表所示。

在金融行业中,牌照从来都是重中之重。相对而言,证券的发行由于只用完成SEC的注册备案或遵循相应的豁免条例即可,所谓的发行标准和发行平台更多的只是提供一套技术协议,因此在发行侧受牌照的限制会相对小(不排除未来监管部门出台自己的发行标准或指定某家协议)。但是证券的交易历来是重中之重,也会更加严格地受到牌照的限制。在ICO时代,行业缺乏相应的法规监管,进入门槛几乎为零,币圈出现了数百上千家交易所。但在证券化代币时代,毫无疑问绝大部分交易所都无法获取相应的牌照。因此,牌照就成了考验交易所的第一条件。

证券化代币业务所需要的牌照主要有:ATS/ATLS另类交易系统牌照、RIA注册投资顾问牌照、BD经纪商牌照、RAE清算与交易执行牌照。

准备切入证券化代币市场的交易所有两类:

  • 一类是本来的加密货币交易所
  • 一类是传统证券市场的交易所

加密货币交易所对数字货币业务更有经验,但需要在传统监管内合规的牌照。传统证券交易所的牌照较全,但切入加密货币市场还需要更多的时间磨合业务流程。

目前,加密货币交易所中切入市场较快的是在合规方面领先的Coinbase,tZERO和Templum两家2017年成立的创业公司也把目光投向了这个领域。

  • Coinbase是加密货币领域实力最雄厚的老牌交易所之一,从2017年开始就陆续收购了一系列持牌金融机构,目前已经拥有了BD、RIA、ATS等多个牌照。
  • tZERO作为美国前十大电商公司Overstock的子公司,从成立后一直致力于提供合规的加密货币交易。值得一提的是,它在2018年10月刚刚完成了自己的证券化代币发行 

另一类是传统交易所切入加密货币领域。除了伦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这类大玩家外,马耳他、直布罗陀这类政策灵活性较强的小国同样对合规通证交易表现出极高的兴趣。此外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第二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SharePost,其已经拥有了ATS和BD的牌照,并在私募股权交易方面有了近10年的积累。

前文提到的tZERO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个合规的证券类代币项目,但事实上,通过Reg D豁免条款进行私募融资的绝大多数项目,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被认为是在发行证券类代币。因为绝大多数用户量不够大、使用场景不够强的项目,为了让自己的代币更有吸引力,通常都称会将一部分利润/收入按比例分配给持币用户,或者使用一部分收入/利润在公开市场上进行回购(在金融学上,回购本身就是股利的变种),这就使得代币具有了证券的属性。虽然这让项目方具有了一定的灵活性,但较高的合规成本、更长的锁定期以及严格的投资者准入,都是目前摆在绝大多数币圈项目眼前的难题。

除了传统的发币项目外,另一类可能进行证券类代币发行的是那些可交易但流动性不高的资产类别,比如未上市公司股权或房地产基金份额。这类资产本身就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合规流程和交易市场,但苦于原有市场的流动性不足,因此可能会试水证券类代币市场。

目前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1)区块链+证券目前的问题

1、证券类代币的出现可能会导致进一步中心化

相比目前市场上繁多的ICO代币,证券类代币的一大特点就是其背后蕴含了现实世界的权益,如股权、债权、分红权、转换权等。

权利的强制实施要么通过在代码里写明自动执行,要么通过链下的法规来保障。目前代码只能保证链上部分的资产权益,如数据资产,而和物理世界相关的资产权益仍然要靠中心化的法律法规来保障,那么必然会再次出现中心化的监督和执法机构。

2、证券类代币的创新并不在于资产证券化

证券类代币的本质是证券的通证化,而不是资产证券化。要知道,无论是非上市公司股权、债权市场、房地产市场还是实物资产市场,资产证券化都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私募股权交易市场、ABS/MBS、REIT、文交所),STO无非是换了一种形式,用Token作为资产和权利的载体。

3、证券类代币短期的流动性并不会理所当然地提高

证券类代币作为一种证券,在发行后先要锁定一段时间,之后只能在合格投资人之间流转交易(Reg D为12个月,Reg A+目前并无成功案例),将目前大部分的炒币用户隔绝在外,其流动性必然不会很高。单纯增加交易时间是不会提高流动性的。

4、证券类代币的出现有可能提高资产流动性,但也可能孕育泡沫

锁定期到期后,随着门槛的降低,散户投资者有机会参与到原来很难接触的资产类别的投资中,比如非上市公司股权、债券、REIT等,那么一定程度上会提高这些市场的流动性和估值水平。但散户投资者缺乏与这些专业金融资产相对应的投资估值知识,有可能会放大短期市场情绪,从而造成资产价格泡沫。

(2)区块链+证券的发展前景

证券类代币的出现从技术角度讲并无太多创新,本质上是华尔街利用区块链热潮,把资产证券化和证券通证化结合在一起炒出的新概念。可以预见的是,在这个市场上,无论是交易所、项目方还是投资者的数量,都会远远小于前几年火爆一时的ICO市场,但玩家会更专业。

这个新的另类投资市场能否顺利发展起来,核心在于是否有足够的优质资产选择将自己代币化来进行融资,以及市场中的主流投资者能否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对资产进行定价。一个新的市场能否顺利发展,一种新的资产形式能否得到投资者的认可,最重要的永远是资产质量本身。

现状

(1)保险的定义与分类

1、保险的定义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保险最初的目的是为投保人提供一种稳妥可靠的保障。后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一种保障机制,同时也是一个人进行财务规划和资产配置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保险既是一种针对未知的意外事故损失提前进行的财务安排,同时也是一种风险的转移与交易。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保险不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社会对企业生产和个人生活的意外损失提供的“稳定器”。

历史上,保险的萌芽出现在海上贸易的借贷中。意大利在中世纪出现了一种叫作冒险借贷的产品,冒险借贷需要付利息,很像我们今天保险中所说的保费概念。但由于其利息过高,冒险借贷后来被教会所禁止而逐渐地消失。到了1384年,世界上第一张保单在意大利的比萨出现,由此宣告现代保险制度正式出现。此后,海上保险、火灾保险、人寿保险等各式各样的保险类型不断涌现,现代保险在逐步发展中慢慢成形。到了17世纪中叶,一个名叫爱德华·劳埃德的英国人在伦敦的泰晤士河畔建立了“劳合咖啡馆”,这个咖啡馆慢慢变成商人们分享航运和商业新闻并进行保险交易的场所,他随后便在咖啡馆内专门开展了保险业务。1696年,劳埃德将咖啡馆搬到了伦敦金融中心,这就是著名的劳合社的前身。同一时期,尼古拉·巴蓬在伦敦成立了第一家专门经营房屋火灾保险的机构,英国先后出现了“寡妇年金制”和“孤寡保险会”等组织,从而将人寿保险机构化。

2、保险的分类

从保险保障的范围来看,商业保险主要可以分为人身保险、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

  • 人身保险的保险标的是人的身体、寿命或者健康程度,当被保险人在其投保期间出现保险覆盖范围内的人身伤亡时,保险人就需要进行保险金的赔付。还有一些人身保险是以保险期满时被保险人的生存状况为保险标的。人身保险主要包括人寿保险、意外伤害险和健康保险等。
  • 财产保险的投保标的主要是各类物质财产,保险人需要在物质财产本身或其对应的利益发生损失的时候履行赔付。
  • 责任保险则是将被保险人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当作投保的标的的一种保险。企业、家庭、团体或者个人都可能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对他人或组织造成损失,而需要承担法律上的经济赔偿责任。因此他们可以通过购买有关的责任保险,将这部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当这类事情发生时,可以让保险公司进行赔偿。
  • 信用保险是以被保险人的信用风险作为标的物,投保人要求保险人在被保险人出现信用风险时进行赔付。这类保险通常发生在商业活动中,比如行业上下游存在款项的账期,需要对应收账款投保以防范坏账。

3、保险的原理

保险的本质是风险的预期价值。举个例子来说,假如我有一栋价值10万元的房子,房子每年遭到破坏的概率是1%,有1万人和我有相同的风险,那么这1万人整体每年发生的损失价值就是10万元/人×1万人×1%=1000万元。这时候如果每人每年交1000元,则恰好能形成一个1000万元的资金池。也就是说,通过将具有共同风险的人聚合在一起,并把风险进行稀释分摊,每人每年只需交1000元就可以在房屋遭到破坏时得到全额的保障。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保险是为了应对某些特定的风险事件,并对该风险事件所造成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补偿的来源是所有投保人共同缴纳的保险费,实际上是一个互助的资金池。

(2)保险行业现状

1、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安永在2017年发布的保险行业年度报告显示,全球保险行业在2017年全年所获得的保费收入为3.1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经济总量的6.7%,市场规模非常庞大。

而我国保险行业在2017年全年总共实现的保费收入高达3.66万亿元,比2016年提高了27.5%,实现了增速新高。资产规模为16.12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

尽管我国保险市场很大,但保险作为一种金融资产或投资性产品,在我国家庭的资产配置中占比不高,仅为2.1%,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美国家庭保险资产占比达到32.6%,日本为26.8%)。

如下图所示。在我国的传统社会观念中,普通居民对风险的意识普遍不高,加之传统保险偏重营销,造成普通居民对保险从业者的印象不佳,这都导致了我国家庭部门对保险资产的配置程度较低。但反过来看,当前保险资产占比较低也说明了我国保险市场潜力巨大,保险作为一种资产在居民部门的资产配置中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除此之外,尽管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但我国的人均保费额(保险密度)和保费在GDP中的占比(保险深度)仍然较低,分别仅有329美元和4.2%,低于全球保险市场的平均水平(689美元和6.2%),这也说明保险行业在我国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如下图所示。

2、保险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1. 身份认证非常复杂。保险公司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在了解用户上(即KYC),他们需要与C端用户建立直接的联系来验证他们的身份,这极大地增加了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
  2. 再保险不透明。一些赔付金额比较高、损失出现情况比较集中的保险,比如航运保险、巨灾险、农业险等,通常需要采用共同保险和再保险等模式在多家保险公司之间实现风险分散与风险共担,而目前这个环节通常信息是不透明的。
  3. 保险公司存储了大量用户数据但并不安全。保险公司作为产业链中的核心节点,拥有大量的客户数据和信息,比如保单的数据、客户的个人信息、健康状况等,因此保险公司对数据库的安全性要求极高。一旦数据被泄露,将会给保险公司和用户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4. 理赔程序过于烦琐。保险的流程非常复杂,先需要通过精算模型进行定价,产品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合规审核。当损失事件发生时还需要人工来进行核保等,成本高,有很大优化空间。
  5. 渠道成本过高。传统的保险机构非常依赖专门的中介即保险经纪人作为获客渠道,因此也要支付大量的费用作为经纪人的代理佣金和经纪人公司的运营开支。这部分成本最后都转移给了用户,导致保费价格昂贵。
  6. 销售中心化。传统保险的特点是“渠道为王”。用户对保险的认知基本来源于线下代理人,用户对保险的信任很大程度上来自对代理人的信任。进入互联网保险时代,公众在保险意识再教育、保障条款的信息对称以及在线投保工具的使用等方面的意识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保险基于中心化信任的机制没有变化,保险产品的设计、承保、理赔主动权和解释权都被中心化机构掌握。而区块链保险则可能进一步甚至彻底解决信任问题,传统保险的中心化信任机制或许将被改造,代码信任或将实现真正保障投保人的利益。

(3)区块链+保险的应用机会

1、区块链技术与保险的结合

加强对欺诈的识别和对风险的防范

保险行业参与方众多、流程复杂等特点导致了诸多方面透明度不高,进而催生了许多的欺诈行为。当被保险人索赔时,他们先要将纸质文件提交给保险公司进行申请,之后还要等待漫长的核保等流程环节,整个过程非常缓慢。随之而来引申出的问题就是保险欺诈,即投保人可以将一项损失分别向多家不同的保险公司申请赔付,特别是当各家保险公司系统没有打通时。根据有关的统计数字,美国保险行业每年仅因为保险欺诈造成的损失和支出就高达400亿美元,而这个成本最终会被保险公司转嫁到普通用户身上,普通家庭每年因此需要多负担400~700美元的保费支出。

当前,各家保险公司主要是通过购买公开或非公开的付费数据来解决保险欺诈的问题。根据相关数据预测,到2023年,防范保险欺诈的数据市场将会达到420亿美元。虽然这类数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过往交易中的欺诈行为进行识别,但是因为不同机构之间的信息难以共享和打通,所以还是会出现信息的不同步和不一致。另一方面,个人的核心信息如姓名、地址、生日等非常敏感和隐私,通常不能公开交换,因此对保险行业来说想构建一个全行业打通的反欺诈系统有很大的阻力。

然而,区块链公开透明、不可篡改的技术特性恰好可以在帮助保险行业反欺诈上发挥作用。保险公司可以将交易记录永久保存在全网共识的分布式账本中,并通过添加权限控制或者采用隐私保护技术来防止数据泄露,从而通过行业间建立共享账本来避免骗保等欺诈行为。

这会带来三个关键的好处:

  • 消除双重记账,防止同一事故进行多次索赔。
  • 通过数字证书创建所有权。
  • 当保险欺诈的现象减少后,保险公司的利润可以得到提高,进而可以让消费者得到更低的保费价格。

举例来说,Everledger利用区块链技术创建了一个服务于买卖双方及保险公司的记录钻石所有权的分布式账本。公司将160万颗钻石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并把所有权登记在了区块链上。这个指纹存储在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上。当钻石珠宝商试图伪造钻石被盗的报告,并将宝石作为新钻石出售时,由于每块钻石的特征都被存储在Everledger区块链中,保险公司就会在它们出现时收到通知并可以将钻石收回。

自动理赔、优化流程

财产和意外险(P&C)为一些资产如房屋或汽车提供保险,其现在最大的困难在于收集必要的数据来评估和处理索赔。目前,这是一个容易出错的过程,涉及大量手工数据输入和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通过允许保单持有人和保险公司以数字方式跟踪和管理实物资产,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智能合约编写业务规则并自动处理索赔,同时提供永久审计跟踪。通过智能合约,纸质合约可以被转化为区块链上的可编程代码,进而可以自动计算每个参与方的保险责任,并执行相应的流程。因此我们可以说,智能合约是一种区块链上的合同,它是在区块链基础上产生的可以用代码来自动执行的两方或多方协议。

此外,区块链不仅可以优化保险公司的后端效率,还可以为客户带来卓越的用户体验。例如,DocuSign与Visa合作,一起研发了一个新的区块链框架,基于区块链将给汽车上保险的步骤进行了简化。该流程中从选择汽车款型到为其购买保险的每个环节的行为,都会在区块链上进行记录、更新和验证。

增强交易与结算的效率和透明度

区块链优化保险行业流程的另一个例子是再保险。再保险的作用在于让保险公司可以将特定的风险进行转移,在多家保险公司之间分散,特别是应对某些极端事件的风险,如飓风或地震等。但再保险行业的现状却是流程臃肿繁复,效率十分低下。

通常来说,保险公司会将不同的风险投保给不同的再保险机构,随之而来的要求就是在处理索赔时数据必须被多方共享。但各家机构之间往往有不同的数据标准,进而在理赔时常常会出现对合同应该如何解释和实施的分歧。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有可能让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流动变得简单,进而优化和改进目前的再保险行业。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可以共同维护同一个账本,上面记录具体交易的保费设计和损失约定,因此可以简化不同机构之间的核对流程。

普华永道曾在一份报告中预计,区块链技术能够帮助再保险行业简化流程并提升运营的效率,从而将行业的成本降低5亿~10亿美元,并使得消费者需要支付的保费下降5%~10%。

2、区块链通证经济与保险的结合

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尝试区块链,都只是部分应用了区块链相关的技术,在代币方面较为谨慎,试水者寥寥。值得一提的是众安科技在2018年10月发布的《基于区块链资产协议的保险通证白皮书》,其中提到了在开放资产协议的基础上推出保险通证(PolicyBacked Token,PBT),可以将其看作是传统保险企业在代币经济方面的一次重要尝试。通过开放资产协议将资产通证化,一方面解决了之前资产只是存放在区块链上而无法流通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为全行业提供一致的接口与数据格式,大幅降低再保险、共保、渠道对账等场景下的对接成本和数据审核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证资产可以让保险条款更加透明,同时保证了数据和保险资产的真实性。

我们有理由期待,在未来的保险行业中,数字通证将在资产流转、隐私信息保护、搭建行业标准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区块链社区治理结构与保险的结合

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保险机构尝试区块链技术的项目都以联盟链或私链为主,要不就是仅使用了区块链技术中的一小部分(比如外部预言机)来优化自身业务流程,基本不涉及社区治理方面。但是笔者认为,保险领域中依然有社区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

比如在理赔环节,目前保险公司都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核保定损,这中间很容易产生利益冲突或是寻租问题。而通过DAO(分布式自治组织),社区成员可以通过投票来判定是否应当进行理赔,或者选择自己信任的代理人进行投票,从而把权力还给真正的投保人。而如果担心社区的裁决不够专业,那么可以设立专业的委员会,允许社区成员通过申诉的方式来解决争端。

案例分析

总结讨论

(1)目前区块链+保险的尝试尚处于表面

虽然近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出现了众多保险公司及相关机构主动试水区块链、与区块链技术结合的案例,但从目前实际的技术应用上看,区块链技术对保险行业尚停留在表面的影响上,而对保险行业实际业务的影响深度非常有限。
从目前的区块链在保险行业的应用实例来看,区块链的核心特点(比如去中心化网络、全网共识机制等)并没有得到很明显的应用,反而更类似于搭建了一个新的半开放的中心化的平台。对于那些在平台上的中小企业来说,可能短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险的执行成本,提高了效率,并取得了相对较快的发展,但从长期来看,区块链平台其实更像是核心的大保险公司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降低同业竞争、吸引中小企业进入的方式,一步步地形成大吃小的寡头垄断之势。随着联盟链成为区块链保险的主流,大型险企抱团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多,联盟链市场也开始出现泡沫。

(2)未来大规模商用需要解决系列技术难题

当前阶段,受限于技术的成熟度不足,区块链整体应用水平尚停留在技术验证的环节,距离达到商业推广的要求还有差距。而区块链技术将来如果想真正在保险领域落地,还需要面临以下技术方面的问题:

  • 首先是数据的隐私保护。区块链的特点是交易信息全网广播,全部节点形成共识,从而保证它不可篡改。但全网广播带来的风险就是数据被泄露或者监听的可能性大大提高。目前学术界提出了诸如零知识证明、同态加密、多方安全计算等多种思路,但都还需要实际的验证。
  • 其次是需要和其他新技术进行结合。区块链本身不是数据的创造者,只是数据的可信传输与价值分配网络。要想收集到更多、更准确、更透明的数据,还需要和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进行更加深入的对接与结合。
  • 最后是区块链性能的改进。目前的主流区块链特别是公链技术,为了达到去中心化和多方共识,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能耗、牺牲效率,带来的结果就是性能难以达到实际商用的要求,比如比特币和以太坊区块链每秒仅能处理不到20次交易。未来只有性能不断优化,满足商用需求,区块链才能真正和实体商业相结合。

(3)互联网保险转身区块链,机遇与风险并存

由于理念较为相近,目前在尝试区块链技术上最积极的其实是前几年火过一阵的互联网保险。与传统保险公司代表的是主要股东的利益不同,互助保险公司代表的是所有参与这个保险的人的利益,同时风险也是由全体参与者共同来分担。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块链保险可以说是互联网互助保险的加密化和社区化。但是,互联网保险试水区块链仍然面对一些潜在的风险:

  • 首先是监管风险。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监管统一归于银保监会,而银保监会可以在任何时间叫停目前这些区块链保险公司,特别是目前国内通过发行代币融资有着极大的政策风险。
  • 其次是信任风险。在我国,目前保险行业依然是一个非常重销售的行业。区块链保险想真正被广大普通用户认可,除了在技术上的创新以外,更需要回答的是用户关心的问题,比如保险公司自身的资质和实力,保险产品的条款是否有“坑”,当发生意外事件时是否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得理赔。目前区块链主要能解决的是最后一点,即通过智能合约自动触发,利用程序化执行指令的特性来提高保险理赔环节的效率。

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我们依然看好具有保险行业经验和互联网思维的公司,以及行业内人员利用区块链技术来改进保险行业。可能在一开始需要从一些核保较为简单、更类似于对赌属性的险种开始尝试。

现状

(1)票据的定义

票据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从广义上说,票据包含所有的有价证券和凭证,如股票、企业债券、发票、提单等
  • 狭义上的票据,即我国《票法》中规定的“票据”,包括汇票、银行本票和支票,是指由出票人签发的、约定自己或者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的日期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有价证券。可见,票据是一种特殊的证券。

票据的雏形最早源自罗马帝国时代。当时流行的一种“自笔证书”是由债务人交给债权人持有的,债权人需要出示证书来要求债务人还款。获得付款后,债权人要把证书返还给债务人。这种“自笔证书”,可以看作现代票据最早的尝试。

明代末期,山西地区的晋商开始设立“票号”,主要业务为汇兑及存放款,逐步演化为后来的“钱庄”,并在清朝中期盛极一时。当时票号可以签发票券,这可以看作现代的汇票及本票的雏形。

票据作为金融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支付和融资双重作用,具有价值高、承担银行信用或商业信用等特点。票据的票面金额、付息及到期日等重要的信息,一旦确定并开票就不能再有改动。

同时,票据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流通属性,在它到期兑付之前都可以被用来进行贴现、托收、承兑、背书等各种各样的交易,这些交易一经成交无法再撤销。从流通的角度讲,票据主要有两个特点:

  • 第一,银行承兑汇票无论在数量还是流通量上都远大于商业承兑汇票
  • 第二,票据业务的企业授信和风控是由各个银行各自独立进行的,但单个银行做出的评估与风控结果很有可能会对票据交易各环节中的参与者都产生影响

(2)票据的分类

票据可以分为汇票、本票和支票。

  • 汇票算是我们平常见到最多的一种票据类型。从票据法的描述来说,汇票由出票人签发,要求付款人在看到汇票时或者在一个特定的日期无条件地将确定金额支付给持有汇票的人或是特定收款人。汇票是国际贸易结算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信用工具。
  • 本票指发票人自己于到期日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的票据。这种票据只涉及出票人和受款人两方。出票人签发本票并自己承担付款义务。本票一般应载明:“本票”字样,无条件支付承诺,受款人或其指定人(无受款人名字则以持票人为受款人),支付金额,签发日期和地点,付款日期和地点,发票人签名等。按票面是否载明受款人姓名,本票可分为记名本票和不记名本票。按票面有无到期日,本票可分为定期本票和即期本票。本票不需承兑,出票人出票后即承担付款责任。
  • 支票由出票人签发,并且委托支票的存款行或其他机构在见到该支票时无条件地将一定数目的金额支付给收款人或票证持有人。支票的特征有:第一,支票的付款人必须是具有支票存款业务资格的银行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第二,我国支票没有承兑制度,只有即期支票。

(3)票据的现状与问题

票据的核心价值在于满足企业对于流动资金的需求,并且是市场化的利率,因此一直受到金融机构以及监管部门的重视。但传统的纸质票据由于效率较低、成本偏高,所以过程易出错,多年来一直制约着行业发展。

从2009年起,电子票据开始在我国使用,目前的情况是纸质与电子票据并存。但直到2015年上半年,电子票据的使用率仅是28.4%。这主要是由于纸质票据流通性很强,只需加盖有效的公章即可,对中小企业来说记账十分便捷,而电子票据则需要接入银行系统,相对更为复杂。电子票据使用率偏低给我国银行的监管以及中小企业都带来了重重困难,市场上伪造纸质票据的情况层出不穷,例如克隆票、变造票等。

在交易环节中,目前市场上也存在着一票多卖、出租账户、清单交易等违规行为,更催生出了一票钻漏洞的票据掮客。由于票据市场不透明、不规范,已经成为融资套利和规避监管行为的温床。

最后,在现有的银行承兑汇票的业务逻辑之下,银行只能依据文件进行形式审查,而缺乏对贸易实际情况的了解与掌握,因此在风控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4)区块链+票据的应用机会

1、区块链技术在票据行业中的应用机会

  • 第一,利用区块链技术可追溯、不可更改的特性,区块链票据系统能够通过时间戳来记录每一次交易的流向并在全网进行同步,记录票据完整的生命周期,从而让流程透明化、公开化,更加便于监管部门进行全流程监管,进而可以防止部分商家虚假开票或者一票多用的问题。
  • 第二,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意味着,不再需要一个专门的第三方来对票据进行真伪验证,从而实现了点对点的直接传递。这也将消除或重构票据中介这一角色,那些单纯依靠信息差赚取差价的票据掮客将不复存在。
  • 第三,现有的票据除了单纯记账外,还有开立、回购、流转等一系列的流程。而区块链能够通过优化目前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提升管理决策的效果,同时通过智能合约以编程的形式自动执行各个环节,进而提高整个票据市场的运作效率。
  • 第四,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隐私问题。目前如果开具发票,那么双方的所有信息都会登记在案,隐私安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利用区块链技术,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保护隐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数据积累的信用替代个人信息来作为证明。

2、区块链通证经济在票据行业中的应用机会

绝大多数区块链票据项目都是银行或大企业发起的。由于金融机构的特殊性,以及大型企业业务流程复杂、相对较为保守,因此这些项目都采用的是联盟链的形式,即无币区块链。目前尚未看到票据区块链项目涉及通证相关的部分。

3、区块链社区治理机制在票据行业中的应用机会

传统的商业承兑汇票一般以核心企业自身的信用作为担保,但在区块链系统中,强信用中介不再被需要,共同的算法与共识解决了信任问题,进而保证每个参与角色都是互信的。

另外,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金融机构主导的票据区块链通常都要设置监管机构作为独立的节点参与到数字票据发行和流通的全过程监管中,进而实现链上审计,提高监管效率的同时可以节约成本。

下表总结了区块链的技术特征,以及在票据行业中的应用机会。

下表对比了纸质票据、电子票据和数字票据的特征。 

案例分析

目前区块链在票据领域已经有了许多落地尝试,这些尝试主要围绕在传统的金融机构和核心企业周围,我们看到包括美的、阿里、上海票交所在内的多家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已经开始试水。

目前,区块链票据应用的环节主要是承兑、贴现、交易等,更多起到的是联盟链的记账、对账、防止篡改和重复贴现的功能。由于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业务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这些企业一开始不太会直接尝试公链这种开放的体系,也不太会尝试使用通证经济或是把治理权力交给社区。

发展前景

目前区块链技术在票据领域已经有了很多落地应用的实例,取得了不小的突破,有越来越多的新项目开始融入区块链技术。但我们要看到,目前的区块链技术,特别是主流的公链技术,距离在票据行业真正大规模商用仍然有很大距离。

区块链的核心要点之一是分布式存储与全网共识,进而使得数据对全网节点是公开透明的,但这对于那些非常看重数据的隐私性的银行和机构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旦发生隐私信息泄露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举例来说,目前很多机构都在尝试区块链发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行业的效率,但同样有可能造成发票中敏感信息的泄露。

如同我们在前文中所说的,主流公链的性能难以支持大规模并发交易。比特币每秒只能处理7笔交易,以太坊也不过每秒十几笔,一旦短时间发生大量交易,就很容易造成网络的拥堵,进而导致交易迟迟无法被确认。而目前主打高TPS概念的EOS等新公链,每秒处理几千笔交易的速度相对于传统中心化服务器的吞吐量来说,依然还相距较远。

区块链要求每个节点都同步所有的交易,维护共同账本,这就意味着每个节点上都会记录所有的交易数据和状态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量就会变得很大,需要非常大的存储空间,以至于普通的节点难以维系,还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不过目前提出一些技术思路,如让部分节点只保存有限的数据,而让一小部分节点保存全账本。另外,IPFS等分布式存储协议的推出也对解决区块链的数据存储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因此,目前我们看到,绝大多数的区块链票据项目都选择联盟链作为切入点,从而绕过目前公链所面临的技术挑战。但联盟链和公链不同,有自身的准入机制,参与者必须是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或是指定的第三方机构,本质还是中心化的共享账本,因此也有区块链行业的人员表示联盟链并不是真正的区块链。

联盟链由于自身并不开源,难以和其他链打通,这就使得各条链之间非常容易形成一个个数据孤岛,从而变相回到了传统中心化数据库的老路上。而一旦涉及跨链,对技术的要求就又高了一个层次,落地的难度也会变大很多。

另外,联盟链在性能方面虽然相比目前的公链有不小的进步,但是仍然有其自身的瓶颈所在。目前大部分联盟链都是基于IBM的Hyperledger Fabric开发的,Hyperledger的共识机制采用的是改进拜占庭容错(PBFT),在该机制下达成共识依靠的是各节点直接多次通信相互验证,相比竞争性的POW机制在每秒交易次数上快了很多,但它的高性能是和节点数量以及验证节点性能相关的。

  • 一方面,节点达成共识需要的时间会随着节点数量的增加而变长,即共识节点越多性能越慢。
  • 另一方面,验证节点执行智能合约所耗的时间和自身性能直接相关,如果验证节点的性能较差,达成共识所需的时间也会被直接拉长,这样一来,整个系统的性能实际上是由性能较差的节点所决定的。

目前Hyperledger的智能合约在版本迭代以后很难将数据同步。Hyperledger Fabric的Chaincode是在交易被部署时分发到网络上,并被所有验证节点通过隔离的沙箱来管理的应用级代码。Chaincode目前通过Docker容器进行运行。使用Docker的好处在于,将所有的Chaincode互相隔离,不会互相干扰,进而提高了安全性。但缺点在于,企业级应用产品的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版本的迭代而不断对功能进行迭代、调整、bug修复等。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部分Chaincode也需要随之更新来与需求相适应。而当Chaincode被沙箱所隔离时,它运行时的状态数据也会被单独储存起来,这样一来,Chaincode每一次的更新都相当于重新发布了一个新的Chaincode,而且无法对原始版本累积的数据进行访问。想要更新数据只能用手动的方式来进行状态迁移,并且要迁移的数据量会随着版本的更新而一直增加。

虽然目前面临着诸多技术和制度等方面的难题,但从长期来看我们还是相信区块链技术可以在票据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公链技术的不断进步,性能和隐私性难题一旦得到解决,利用区块链技术必然能建设出更为高效、安全、稳定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

现状

(1)内容娱乐行业现状

内容的形式包括了文字、音频、视频及以上几种形式的混合。产品形态上多以社区或内容平台的形态展现。内容娱乐产品是近些年移动互联网大潮中最火热和最引人注目的,不少产品都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知乎、喜马拉雅、抖音、哔哩哔哩等。

(2)内容行业的痛点

  1. 低质量内容泛滥。低质量内容泛滥的第一个原因是激励不足。内容平台的价值在于内容生产者和用户的流量与注意力,但目前这部分利益的绝大部分却被中心化的平台拿走了,优质的内容反而得不到合理的奖励,这反过来导致了内容生产者动力不足,进而离开平台,并带走一批用户。低质量内容泛滥的另一个原因是内容上的劣币驱逐良币。流量在中心化的平台上成了价值的唯一衡量方式,这也导致了大批“标题党”和低俗内容的出现,并让平台忽视了核心的优质内容才是长期发展的驱动力。
  2. 安全不足与权益受限。对于用户来说,中心化社交与内容平台上的信息安全一直是个巨大的问题,平台存在信息被盗和泄露的风险,也可能发生平台恶意使用用户数据牟利的情形。除此以外,中心化的内容平台由于控制了内容分发和推送的权力,导致对普通用户来说,其自身的内容即便足够优质也很难进入到平台推荐榜单里,甚至如果不付给平台推广费就会被限制流量。这极大地降低了普通用户的体验。
  3. 缺乏归属感与参与感。目前许多的内容平台如知乎、头条、微博等,都存在着平台和用户角色对立、关系割裂、利益冲突明显的问题,导致用户对平台非常缺乏归属感和参与感。
  4. 内容输出者无法变现或无法高效变现。前文提到过,目前在中心化的社交和内容平台上,平台拿走了大部分的流量收益与注意力价值,内容的创造者和产出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奖励。除了少数的头部用户可以通过导流或者广告变现,绝大多数内容创造者和普通用户都难以获得利益。
  5. 内容开发者高额的发行与推广费用。目前对一般的社交或内容产品来说,想要接触到更多的用户就需要上架应用市场或者APP聚合平台,但这些平台通常都会收取极其高昂的发行费用,导致开发团队的收益进一步降低。比如目前苹果应用商店对一般产品的收入抽点就高达30%。除此之外,平台还会额外收取宣传推广的费用。

(3)区块链在内容娱乐行业中的应用机会

1、区块链技术在内容娱乐行业中的应用机会

个人隐私得到强安全保护

区块链技术可以让点对点之间直接产生信息交互并保持实时同步。因此节点可以将用户的信息通过加密保存起来,而贡献算力和存储空间的用户都能从中得到收益。用户也能掌握自己的私钥,进而对个人隐私数据拥有完全的权限。

简化版税支付链条,降低交易成本

区块链能够在版权所有人与消费者群体之间建立直接联系,从而保证版权所有人能够非常便捷地收取消费者支付的版税酬劳,同时也避免了中间环节的克扣。

除了移除支付链条上的中间环节之外,区块链技术的透明度和智能合约能够帮助版权所有人的作品得到更加合理公平的使用,也能够允许消费者通过分类账证明其对某个泛娱乐作品的合法使用权利。内容的每一次使用均可使创作者获得奖励,一方面保护内容创作者的权利,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甚至去除中间商的服务费,可以更好地激励内容生产者产出更加优质的内容。加强版权保护力度,完善版权生态建设

数字化版权的保护主要在三个环节:

  • 版权确权
  • 版权保护
  • 版权交易

而区块链技术在上述三个环节中都可以发挥作用。通过构建一个去中心化、信息无法篡改、更为可信的网络系统,区块链技术可以在解决目前版权市场常见的欺诈和寻租等问题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区块链上的内容对全网公开,所有用户都可以作为监督者并享有知情权,而所有的交易都会被记录在链上作为永久性的证据。这些特性意味着,一旦把版权交易放在区块链上,很多痛点将迎刃而解,版权买卖有迹可循。

2、区块链通证经济在内容娱乐行业中的应用机会

通证机制刺激优质内容的创作与分发

区块链的通证经济可以刺激内容生产方提供更多的优质内容,并根据用户的行为数据如点赞、转发等进行持续奖励。而且转发的用户如果内容的影响数据很好,也可以从中获得二次奖励。这样就可以根据用户自发的行为来筛选出真正优质的内容,让好的内容得到更多的曝光。

通证的出现可以消除平台中间方,优化分配机制

目前用户对内容的付费方式,绝大多数都是先付给平台,平台再分成给内容生产方。这中间有一大部分收入是被平台拿走了,真正分给内容生产方的部分反而较少。而随着区块链应用的出现,用户和内容生产方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点对点的联系与打赏,无须经平台转手,从而消除中间方,让内容生产者得到更好的奖励。

3、区块链社区治理机制在内容娱乐行业中的应用机会

内容社区中经常伴随的问题是抄袭与争端,以及争议内容的处理。传统的中心化平台中这些功能都是由平台的后台人员进行操作处理,并非公开透明的,因此会产生诸多的寻租空间。区块链采用的去中心化社区自治方式,可以把仲裁的权力交给社区成员中的仲裁者,而让仲裁者接受全部社区成员的监督和投票。这样做出的决定无疑能代表更多社区用户的利益,也能在更大程度上减少争议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用户流失。

案例分析

总结讨论

目前的社交及内容行业已经形成自己的生态并且不断成熟,各个细分的领域也都得到了不小的发展,呈现出多元业态融合的情况,并成了新经济和数字经济的重要驱动力和支撑点。区块链技术将很有可能成为社交及内容行业发展的新的催化剂。

(1)构造IP全产业运作模式

在整个数字资产当中,泛娱乐的IP资产是潜力巨大的一类,而区块链可以从IP的孵化开始,并在内容的生产及IP的衍生变现等多个阶段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版权领域,区块链技术可以帮助那些真正优质的IP脱颖而出,并由专业的内容开发及代理商对其进行更为商业化的运作。

在作为二次创作的IP衍生阶段,区块链可以帮助行业规范其交易。通过区块链的激励机制和经济体系,区块链上的内容付费将打破孵化和内容生产的瓶颈,带动衍生品消费升级,并长期助力实体经济的成长。

在未来,行业内必将出现“IP+区块链”生态化运营的龙头企业,并将作为多个形态如投资方、制作方等深度参与整个IP开发运作过程,并形成一条“文–艺–娱”一体化的全媒体经营产业链。

(2)催生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随着泛娱乐产业技术变革和娱乐需求的多元化升级,泛娱乐产业生态已经不再局限于产业内部的融合。作为互联网基础性业态的内容产业、电商产业、社交网络之间的边界也在日益模糊,迈向更高层次的产业生态之间的融合。在整个泛娱乐行业的融合与升级过程里,区块链承担了“连接器”与“枢纽”的角色,为多业态共同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在未来,随着娱乐内容等虚拟行业与实体更加深度紧密地结合,区块链将会进一步成为各种产业互相融合的催化剂,与其他产业进行深度结合,并最终形成“区块链+内容娱乐”的新模式。

在未来,“区块链+内容娱乐”有望成为产业中品牌与文化升级的新的增长点,并从内容娱乐行业起步,逐步拓展到制造业、服务业等。“区块链+内容娱乐”在未来必将加速数字内容行业与其他各行业融合、结合的过程,并成为一种独立的新型产业形态。

现状

(1)供应链的定义

供应链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及最终消费者构成的供需网络。它是一个更大范围的企业结构模式,包含所有与之有关的上下游节点企业,从原材料供应开始,经过供应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产成品流向用户。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和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效益。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业务流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一体化的管理过程。在这种环境下,企业不仅要协调内部的计划、采购、制造、销售等各个环节,还要与包括供应商、分销商等在内的上下游企业紧密配合。供应链一般包括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各环节有不同的功能和流通方向。

  1. 物流。这个流程主要是物资(商品)的流通过程,这是一个发送货物的程序。该流程的方向由供应商经由厂家、批发与物流、零售商等指向消费者。由于长期以来物流理论都是围绕产品实物展开的,因此物资流程被人们广泛重视,注重物资流通过程中在短时间内以低成本将货物送出去。
  2. 商流。这个流程主要是买卖的流通过程,是接受订货、签订合同等的商业流程。该流程的方向是在供货商与消费者之间双向流动的。商业流通形式趋于多元化:既有传统的店铺销售、上门销售、邮购,又有通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进行购物的电子商务形式。
  3. 信息流。这个流程是商品及交易信息的流程。该流程的方向也是在供货商与消费者之间双向流动的。过去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看得到的实物上,对信息流通的重视不够。
  4. 资金流。这个流程就是货币的流通,为了保障企业的正常运作,必须确保资金的及时回收,否则企业就无法建立完善的经营体系。该流程的方向是由消费者经由零售商、批发与物流、厂家等指向供货商。

(2)行业发展现状

1、社会物流总额不断上涨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带动社会物流总额快速增长。201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29.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一年增长6.1%,增速比上一年提高0.3%,全年社会物流总额呈现稳中趋缓,增速小幅回升的发展态势。全国社会物流的总额虽然增速减缓,然而整个物流行业仍处于上升的态势。

2、效率不断提高

国际惯例是以全社会的物流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衡量物流效率。该比例越低表示物流效率越高、物流发展水平越高。近年来,我国物流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总体呈缓慢下降的趋势,从2010年的17.8%逐渐下降到2016年的15%,该数据表明我国物流效率逐渐提高。在2015年8月1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实施现代物流重大工程的通知》,指出到2020年,全社会物流总额与GDP的比值要下降到15.5%。届时物流行业对经济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3、行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随着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较快增长,物流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到2016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4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达2.2万公里以上。全国公路里程达到469.63万公里,比2014年增加11.9万公里。全国内河通航里程达到12.7万公里,港口万吨级及以上的泊位达到2317个。定期航班机场达到216个,年末全国铁路机车拥有量达到2.1万台,公路营运汽车1435万辆。

近些年来,随着众多集货运服务、生产服务、商贸服务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综合物流园区相继建立,以及功能集聚、资源整合、供需对接、集约化运作的物流平台不断涌现,我国仓储、配送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物流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为物流行业今后的发展扫除了障碍,有利于今后物流企业平稳、快速地增长。

4、行业逐渐向上下游延伸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指出,支持建设与制造业企业紧密配套、有效衔接的仓储配送设施和物流信息平台,鼓励各类产业聚集区域和功能区配套建设公共外仓,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建设第三方供应链管理平台,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供应链计划、采购物流、入厂物流、交付物流、回收物流、供应链金融以及信息追溯等集成服务。

(3)物流及供应链管理行业存在的问题

  1. 物流链难以追踪。物流链通常跨越许多步骤和数百个地理位置,因此越来越难于追踪整个链条中的事件、验证正在运输的货物并迅速对不可预见的情况做出反应。此外,由于缺乏透明度,调查沿线发生的非法活动也变得非常困难。
  2. 账期较长。一般而言,核心企业与物流公司的货款结算周期在1~3个月,而物流公司与下游司机的结算方式为现付,在开拓新的物流业务时,就需要物流公司使用自有资金为司机垫付资金,所以企业的融资能力成了限制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3. 贸易真实性的确认成本高。供应链运行过程中,各类信息分散保存在各个参与方的系统中,整个供应链信息不透明、不流通,供应链各个参与主体很可能只对直接的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有一定了解。信息分散未整合的现状给资金端评估企业信用、确认贸易背景的真实有效性、控制放款风险带来了困难。
  4. 中小供应商难以获得融资。现实中,只有一级供应商和实力较为雄厚的供应商才能拿到融资,而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供应商却难以获得融资。因为对银行来说,两者的核查成本相差无几,而中小供应商的利润却小得多,这就造成银行在实际业务操作中会抓大放小,造成资源错配。

(4)区块链在物流及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应用机会

从大的层面讲,物流的整个生态系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该共同体是由多个参与方组成的,从最初的商流开始,逐渐催生出物流,以及相对应的资金流和信息流。各种流的背后都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区块链技术解决的问题很多与资产所有权转移过程中产生的信任摩擦相关。所以,物流行业中涉及的多流融合的业务场景非常适合区块链技术发挥作用。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物流行业结算业务的处理速度及效率,有效解决物品的追溯防伪问题,充分保证信息安全以及寄、收件人的隐私。

  1. 区块链技术与物流的结合。区块链和物流的结合主要在于发挥分布式账本的公开不可篡改功能,区块链作为一个分布式的数据库,用来处理信息流和资金流,实现数据业务的透明可视化,对企业内部和之间的交易进行可追溯、不可篡改的信息记录,以保证信息的安全可信。另外,智能合约可以让账务结算自动化,代替人工操作,从而减少人为的交易和操作风险,加强资金流管理。
  2. 区块链通证经济和物流的结合。在供应链中,物流常常伴随着资金流和信息流。比如,将应收账款数字化,采用加密措施来保证债务主体的真实表达,便于应收账款权益的分割、流转、确权,提高应收账款的流动性,从而达到优化业务流程的目的。把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通证化,在供应链内部传递优质核心企业的信用,把通证作为供应链内企业直接结算的媒介。这样可以优化核心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同时减少供应链内企业的三角债。同时,通证方便确权,作为存证上链的手段,可以方便企业做供应链融资,增加信息的可信性,减少融资中的核查成本。
  3. 区块链社区治理结构与物流的结合。在供应链场景中,区块链很好地发挥了连接多方的桥梁作用,通过构建面向业务参与方、金融监管体系的区块链生态网络,实现多角色、多流程、多交易、多产品及资产的自上而下的三层穿透式监管。在满足了物流各参与方知情权的同时,还实现了监管实时化,提升了业务的颗粒度,有利于联合打造新型的物流金融业态。

案例分析

发展前景

区块链和物流有天然的契合性,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 一方面是应用分布式账本不可篡改的特性,在供应链管理和货物溯源上使用区块链来跟踪货物流动。在这方面,沃尔玛、京东、阿里等巨头都有不同程度的试水,通常做法是给货物一个数字身份,通过智能终端和人工记录来追溯货物的流动,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多方互信。
  • 另一方面是以真实数据为基础,减少贸易真实性核查成本,简化尽调流程,还可以提供衍生的物流金融的服务,类似传统的保理融资,但比传统的保理融资更进一步,用通证或债权作为供应链体系内的“商圈货币”,从而提高结算效率和营运效率,减少资金发生和相应的财务成本。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即使是商圈中的核心企业,其还是无法和央行以及法币的稳定性相提并论。

然而,现在的物流行业还处于早期阶段,信息化程度较低,很多环节仍然依靠原始纸笔记录。区块链能够发挥作用的是对链上数据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实现技术背书,然而对于数据上链的工作区块链无能为力。理论上说,如果源头数据不可靠,那衍生的物流金融服务就是空中楼阁。所以未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赖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只有逐渐地让机器信息化、智能化,实现数据自动上链,才能真正实现区块链描绘的蓝图。

大企业都想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联盟链或私有链。然而,和公链相比,联盟链的去中心化程度并不太高,因此,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也就打了折扣。企业青睐联盟链或私有链的根源在于目前的公链并不成熟,不能支撑高通量的TPS,而且隐私计算的发展也不够成熟,对敏感数据的保护也不够。


文章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LittleHann/p/16910966.html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