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Talk | 还在记账的人,他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关于 Matrix Talk
在少数派 Matrix 社区聚集着一批分享者,你可能经常看他们分享数字生活的心得体验,但你大概还不熟悉他们。为了拉近大家的距离,我们策划了 Matrix Talk 栏目,将不定期邀请 Matrix 内的活跃作者,聊聊他们的故事与观点,希望你从中也能找到些许共鸣。
本期 Matrix Talk 我们邀请了 5 位作者来聊聊他们关于记账的看法。你在借助什么工具记账?是什么让你坚持至今?记账为你带来哪些生活改变?欢迎在评论区一起分享你的记账经验与技巧 🙋,我们将会选出 2 位读者送出 🎁 付费栏目《经验卷轴:从零开始做好个人记账》或《59 分钟就上手 MoneyWiz》。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少数派和 Matrix 的立场。
线下支付我全部使用微信支付,借助微信账单,可以免去记录每笔消费的繁琐。但网上购物,难免还要用淘宝、用支付宝,借助飞书我可以汇总各个平台的支出、收入。飞书天然支持网页版,我可以在电脑上便捷汇总不同来源的支出、收入情况。飞书多维表格在手机上的适配也很好,想要在手机上查看过往账单,也很方便。
前面我已经简要提及记账流程:平日里微信记账,周末飞书记账。
飞书自带记账模版,但记账模版包含贷款、还款等我不常用功能,于是我就将他们删除,只留下收入和支出两项内容。同时,我也对支出项目进行调整,让它更符合个人习惯。比如我在支出项目中新增「过日子」以及「赡养父母」两项花费,前者记录和女朋友一起的花费,后者则记录为父母的花费。
官方账单没有支出收入图表,不方便直观了解个人在不同项目上的花费,我使用飞书的仪表盘弥补了这一缺陷。
飞书仪表盘的逻辑和 Excel 中绘制图表的逻辑还略有不同,当时还折腾了半天。我把飞书仪表盘扇形图的配置内容截图如下,方便想尝试用飞书记账的朋友参考。
设计好记账模板后,记账就方便很多。每到周末,我就对照着微信、支付宝账单以及工资卡,将支出、收入一笔一笔地记录到飞书。
和记账软件相比,飞书记账不方便进行支出预警。借助银行卡转账,我解决了这个问题。实际体验时发现,这种方法比单纯的预警信息提示更有效。
专卡专用,我会将一张银行卡专门用作消费卡,每次只向消费卡转账 1000 元,所有的在线支付平台也只绑定这一张银行卡,花完 1000 元后再进行支付,就有「余额不足」的提示。这时,我就不得不打开工资卡向消费卡转账。转账的复杂过程,比单纯的消息提醒更有力度,能让我有时间反思最近的花费,更谨慎地花钱。
想要坚持记账,就是能认识到记账的重要性,同时消除对记账的恐惧,觉得记账不麻烦。
好长一段时间,我记账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能持之以恒。有段时间从苹果手机换用安卓手机,甚至中断过记账。
就在我享受不记账的轻松快乐时,现实狠狠给了我一巴掌。当我以为兜里还有 2~3 千元,可以大手大脚消费时,支付时手机却无情地提醒我「余额不足,请切换银行卡支付」。少了记账这道闸门,花钱如流水。在经过那次窘迫后,我知道想要避免「余额不足」,还是得坚持记账。
重新开始记账前,我开始反思自己先前为什么没能坚持记账?我发现主要是我认为记账太琐碎,太麻烦。了解到这一点,我用被动记录和主动记账相结合降低记账难度。
但这种方法也有些难度,难就难在周六汇总账单。尽管我给自己规定了每周六上午统计账单信息,并设置了滴答清单提醒,但我总还是会忘记记账,甚至是逃避记账。因为在我的印象里,汇总那么多笔消费,那么多平台的支出还是件麻烦事,需要花费不少时间。
但也许不是记账本身麻烦,而是我把它想麻烦了。我用现实来拨开笼罩在记账上的迷雾,统计了自己记账的时间,发现平均只需要 15 分钟,我便能完成一周账目汇总。客观的时间告诉我,记账不难!
一方面是记账很重要,一方面是知道记账并不麻烦,两面夹击,我无处可逃,乖乖记录下每月的账单。
记账,让我心里更有数。在全面使用数字支付之后,钱变成了数字。纸币支付 10 元和 100 元从钞票的颜色上都有明显的不同,而用手机支付,操作和感知上都没有明显差异。这也让我们不知道个人的消费情况,即便花钱很多,也只是消费更多位的数字。快速消费只能让我们感到阵痛,而记账则将花钱的感知拉回来,对自己消费情况,心里有数。
记账,让我对数字更敏感 。在分析我的账单后发现它竟然惊人地符合二八法则时,我对偏态分布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凉冰冰的统计规律有了更感性的认识。二八法则不仅存在银行中,也存在我账单里。
记账,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不仅仅是思考,我们的消费支出也构成了我们自己,通过分析账单类型,我们也能从一个侧面了解自己。在分析账单后我发现,我对精神的需求大于物质,对软件的需求大于硬件。在我的账单中每月除了房租和餐费,支出最多的就是出去玩耍的交通费,而像衣服、鞋子只有在双十一时才会霸榜。
我从一开始接触 app 记账后,一直使用的是口袋记账。但前几周因为实在受不了开屏广告,已经全部切换到了钱迹上。口袋记账我从 2016 年开始使用,主要是外观把我第一时间吸引了过去,应用图标可爱,应用界面还可以更换各种皮肤(果然女生选择东西时多少还是有点换装属性)。在使用层面,口袋记账的功能比较全,资产记录、以时间线呈现每笔消费等方式非常好用,所以就一直用了下去。
后来口袋记账的更新频率慢了下来,有时候一年也不更新。加之最近因为开屏广告的问题有些烦恼,所以立刻进行了迁移应用的工作。
冲着无广告的卖点,这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钱迹。钱迹之前是从安卓平台起步的,但是现在 iOS 平台甚至 Mac 平台的更新也逐渐拉平了最初的安卓版,功能也逐渐丰富起来。记录页面的支出、收入和转账等类型都会用不同颜色进行呈现,一目了然。同时开发者更新也很及时,有进度会随时在公众号或者微博上进行同步。
看到这或许有人问,「你不是喜欢换装类的 app 吗,钱迹这么简洁的应用界面怎么可能是你的菜」。谁规定了简洁干净就不是好看的一种呢?而且钱迹在未来规划中,会针对会员设计一些皮肤,所以这个方向还是符合的。虽然涉及订阅模式,但是免费版也基本能满足一些日常使用,不过我个人打算是在今年元旦时直接入永久会员来支持一下(听说元旦和过年购买永久会员还有一些小福利赠送)。
除了基本的记账功能外,钱迹还贴心的准备了「卡片备份」和「分期记录」的功能。「卡片备份」功能对于一些需要临时使用银行卡账号的场景来说,非常实用。这样就不用每次都点开对应的银行应用输入验证码次次获取;也不用担心针对某一次的随手记录导致隐私相关的问题,还能把购物网站中分期的记录统一在一个软件里。
很多人在搜寻记账应用时,都期望有那种可以直接同步某个平台的功能,但我更喜欢手动记录的方式。在手机或者线下付完钱之后,我会自己主动点开记账应用,手动记录刚才消费的明细。手动记录的过程,会更让人有「花出去」的实体感。平台同步记账的自动化,对我来说反而会弱化「消费」过程的出入感。
而且我很享受手动记录的过程,在记录时可以再次思考刚才花钱的「心路历程」,即为什么花。这点通过记账的备注模式就会有所体现,所以有时备注我会写得非常细,比如「糖果 xx 袋」。
有时手动记账无法保证记录账户与真实账户之间的数据完全同步。为此,我会在每月的固定节点,进行各个账户与记账应用中账户余额的核对,进行调整。因为我们确实没有办法做到事事俱细的记录。如果中途有漏掉的,自己手动对齐就好了。而且这种偏差通常不会很大,不会影响整体账户的判断。
我已经陆陆续续使用 app 记账了 5 年左右了,对我来说,坚持记账更像是一种自发习惯。就是花了钱之后我会不由自主地记录下来,就像每天早上起床都要蹲厕所一样,它已经成为一个我日常生物钟的一部分。
如果说是什么让我坚持了下来,我觉得大概是从小就养成的习惯吧。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就会有专门的小本本去记录一些零花钱的去处,可能这种习惯潜移默化地贯穿到了成年之后。
我觉得记账这个行为可能与性格也有关,我是一个比较倾向于计划型的人,所以记账对我而言,可能也是我众多「计划」中的一种呈现方式,并没有刻意保持。但反过来说,如果你让我一周不记账,我反而会焦虑。这种时候我会觉得我好像对这个东西是没有可观测型的把控,就像打破了我的生物钟一样,会很不舒服。
我自主记录的每一笔,其实都像是在一个本月空白画布上的作画痕迹,让我对自我消费做到心里有数。
这个心里有数并不是说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了后开始拮据,而是我能很清楚地看到我在哪个区域又投入了、最近的提前预支是不是有点刹不住车等等。记账更多是一个呈现和反馈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反馈你的生活方式,提前告知你方向。
记账对我来说,也是整理自己生活的一种手段。人总要跟钱打交道,当你把自己与钱的互动梳理得更加清楚了,再面对其他事情时,也会更加自信坦然,带着更清晰的目标去面对。
我认为记账就像记录日记一样,它会去记录生活中通过金钱来往呈现的细节,也是一种生活的展现。所以它也不是什么严肃或者高标准的任务,必须做到所有细节都完美或者万无一失。希望记账这个行为,更多是我们发自内心主动想去做的,通过另一种角度的方式去主动记录生活。所以如果你也想开始记账,希望你也可以在记账的过程中,体会到不一样的生活反馈和领悟。
回归到 Android 平台之后,我就一直在寻找一款能与 iOS 平台 MOZE 相媲美的记账工具。先是锁定在了 Bluecoins 这款几乎人尽皆知的产品上,只是虽然它功能强大,但易用性实在不高,因此我也在持续搜寻是否有更好的替代品。兜兜转转下来,从大厂跨平台产品一直到独立开发者的小众应用,它们都没有能让我感觉到「兴奋」,直到小星记账上架。
我曾经写过一篇 文章 来推荐它。小星记账有着我在其他 app 中都没有见到过的细节设计、对信用账户非常完善的功能支持,以及可用性高到出乎意料的自动记账,同时从这款应用中我也能窥视出开发者对于「记账」二字的独到见解。关于应用的详细功能我不再赘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上文链接阅读。
而经历了近一年的迭代更新,小星记账也日趋完善,比如更新了信用卡刷免次数提醒,对我这种喜欢收集卡面的用户来说非常友好;记账功能也完善了多笔退款、优惠折扣等计算方法,使用起来更加贴近真实情况。
记账并不只是单纯记录下一连串数字,而是生活需求和场景的一种体现,记账工具也应该服务于这两者,并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在大学记账时,我会事无巨细,甚至连公交车这种金额固定的支出场景都一笔笔记下来,因为那时候并没有固定的出行场景,收入与消费需求也非常单一;随着对「记账」二字的理解以及工作后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我开始归纳收支场景,坐公交地铁也从一笔笔记录变成了在储值当下记一笔总支出——这些钱几乎不会再有流动性,在通勤场景下消耗很快,实际上也相当于已经花出去了。
记账工具中的收支分类也是一个值得花时间去研究需求和场景的功能,它记录了每一笔钱的归属和去向,不过你要是想将每一个条目都分得明明白白,那么很有可能你记账次数还没有分类数量多就放弃了。比如你不需要把公交车类别拆分「早通勤」「晚通勤」「出去玩」,因为公交场景和金额都太固定了。
所以我们也可以类比,如果你和我一样三餐都很固定,没有整天下馆子的需求,那么也可以不用分成早中晚三个分类;但如果你的就餐场景是经常和朋友约饭、和同事一起拼外卖、喜欢尝试不同餐厅,那么也可以将三餐分开来记录,在回顾时就可以了解到最近是不是吃了太多贵价餐厅、土豪同事是否拉高了你的就餐预算等等。
除此之外,我是一个注重使用信用卡的消费者,我曾在 2017 年度征文 中有所介绍,也许对你会有所帮助。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记账已经是一个与衣食住行相同的习惯,甚至和咖啡一样,不记账就会有「戒断反应」。但在刚开始时我也与大家一样,会嫌麻烦、会忘掉,而我最终坚持下来的原因,我觉得有两方面:成就感与收益。
最初的抵触我们无法解决,唯有刻意为之,哪怕只是一小段时间,我们便能够看到一条条数据清晰明朗,饼图和柱状图也是一目了然,此时我们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像是一种对积累的肯定,即使时间跨度没有很长,即使我们暂时无法分析出什么有用结论。
这种成就感就像多巴胺,只能带来短暂的愉悦,想要继续坚持下去,我们必须将注意力转移到记账给你带来的收益上。记账两个月以上时,我们可以获得一手用来对比的数据,比如收支情况可以与不同月份对比、查找不同分类的开销变化,月份越多越能贴近我们真实生活;积累一年以上的数据还能获得同比、环比变化,再将支出与收入涨跌进行比对,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分析出当前消费习惯是否健康。而随着对自己财务状况的认知逐渐清晰,我们会发现钱不会是焦虑的来源,不再是以前那样用几个数字就能代替的东西——钱「活了过来」。
我认为记账的首要目的是让流水摆在明面上,让每一个数字都有所归属,进而让管不住钱的人健康消费、让不敢花钱的人大胆享受。 我以前是一个对钱非常焦虑的人,不敢花钱只想攒钱,以至于在家庭聚会时,长辈都在训诫同辈兄弟姐妹不要乱花钱,而我则是独一份地获得了「你能不能多花点钱」的教育。
究其原因,我自认为是在年轻时与其他青少年一样对钱没有概念,只不过他们走向了花钱容易的极端,而我却不知为何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恰逢大学时开始写稿,也算是有了一份不依赖家里的收入,所以萌生了掌握自己财务状况、改善我消费习惯的想法。
事实证明,这确有成效,甚至还有了附加收益。我从不敢花钱变成了敢去花钱,又成长为可以理性分析购物需求的人,而且心里原本「买不起会被别人瞧不起」的观念也被修正,现在的我也有了勇气对着导购说「不好意思,这太贵了,我购买力不够」。
目前在用 MoneyWiz 来记账。之前试过 MoneyPro/ Moze 等等其他软件,最后选定了 MoneyWiz 作为最终的长期记账软件。当初转换过来使用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另外的软件都开始逐渐需要付费,而作为本身就需要付费/订阅的 MoneyWiz 刚好在我购买的 Setapp 的包里面,等于说我不需要再为记账软件付费了,又听说 MoneyWiz 是很多人推荐的选择(大而全,专业),于是我就切换过来用了。实际使用下来有将近 4 年了,各方面都令我比较满意,于是就一直在用着了。
我用 MoneyWiz 记账最常用的操作就是「复制交易」,比如曾经建立过的最普遍的「外卖」「打车费」等。这些都是除了时间和金额需要变化,其他的项目(如消费卡、交易人、分类等)不变。在复制的时候,新交易会自动将时间更新为当前的时间,那么只需要手动修改一下本次消费金额就可以完成一项交易了。
而我使用 MoneyWiz 记账第二常用的操作是「搜索」,用关键词搜索到过往的交易,然后复制它,生成新的交易。在使用了一段时间记账软件后(大约三个月以上),我平日的大部分记账就都可以用「复制」和「搜索+复制」来完成了,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记录效率,也减少了因为记账麻烦而会使我放弃记账的可能性。
最初记账是因为某天想知道一下自己到底一共有多少钱,于是就需要算一下:银行卡 A、银行卡 B、XX 钱包、YYY 余额等等。知道后心里大概有个数,然后会影响我当下的一些消费行为。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当我再想要知道一下自己有多少钱的时候,又要再来一遍。所以那时候我就在想,可能需要记账软件来统一管理我的所有账户的金额了。
记账这件事情能让我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有一个比较快速直观的了解。尽管这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厌其烦地去记录,但是掌握了简单的记录方式之后,它已经逐渐不对我形成太大负担了(同时为了减少记账甚至减少了消费)。而我在软件操作层面,更多的是看预算执行情况,调整预算,进而调整自己对于未来消费情况的心理预期和规划。
并且当记录情况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大约一年以上),可以通过各个维度的报表来回望自己过去的财务状况,从而增强自己对于钱包的控制欲,获得了对生活掌控的满足感。
为了维持这种对个人财务的掌控感,我会一直坚持记账(而且想想过去记了这么久,断了就觉得可惜了,然后越记越久)。
初期我只是通过能够对自己所有账户一目了然来获得财务的掌控感,到了后期逐步建立了自己的预算系统后,慢慢对自己的消费规划也有了一定的控制。
对自己财务的掌控感,能让我更加安心。消费起来不会担心自己完不成储蓄或者其他一些事情的规划,会让自己心安理得地在规划范围内进行愉悦自己的消费行为。
选择 钱迹 的主要原因是在使用 MoneyWiz 记账的日子里我发现自己并不需要特别复杂的功能,仅仅只需要最为简单的分类、金额记录以及基本的统计报表即可,当然这是所有记账类应用都具备的;除此之外,钱迹在技术上使用 Flutter(注:由谷歌开源的开发框架,可实现一套代码开发多个版本)来实现多平台开发,虽然说这个技术栈做出来的应用不能完全媲美原生语言做出的东西,但是至少也算比较切合我对于跨平台的需要。
同时,钱迹本身无广告且符合 Android 绿色应用公约、支持数据导出,相对于 Android 端上其他的「流氓」应用来说也算得上是「小而美」,甚至免费版本就已经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要(包括我),但为了对作者表示支持我还是购买了付费的终身版本。
在使用钱迹时并没有太多复杂的概念,或者说除了比较专业的记账工具之外,大部分记账 app 在使用上都大同小异且比较简单。
从我自己的长期实践来看,大部分人应该只需要在自己日常接触到收支类别和预算上多花点心思设置一下,毫不夸张地说就能覆盖 90% 的记账需要。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消费类目都是比较单一且固定的,不会轻易变动,比如一日三餐、固话费等等。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有时会将记账内容称为「记流水账」,因为我们会在这些类目上重复一次又一次的记录。
不过在类目设置上,我一般不太会细化设置到子类,因为本来每次记账的操作一步步点击就有够繁琐,还需要多点击类目一个层级很容易让仅有的耐心消失殆尽;这也就是前面我提到只需要在类别时上花心思的原因,因为分门别类确实是一门充满经验和技巧性的学问,分类得当可以让你不会对一笔收支记录有过多的纠结,例如我以前会将三餐消费分类记录而后将其合并到「一日三餐」的类目之下。
坚持记账就和坚持写日记一样,想要让自己坚持每天或是长期做下去那就是要让自己体会到做这件事最终达成了一个怎样的效果或成就。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量化。
每一天内的每笔记录日积月累起来会形成非常可观的数据,可能在短短的几天、一星期很难看见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但是当我们将收支记录积累到一个月、半年甚至年底之后再回过头来通过 App 提供的汇总统计就能清楚地了解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自己的收入构成、支出大头有哪些、是否超出预算等等。
当你看到自己每月的收支相抵之后有所盈余,就会留有「我好像多出了一笔钱」的印象,进而对记账这件事的排斥心理会越来越弱。
记账对于生活的改变可能还不如在少数派写稿有稿费来得直接(这条五毛 XD),不过记账倒是改变了我对消费的态度,也谨慎对待每一笔收支。
记得刚高考完并考上大学的时候我父亲奖励了我一万块钱并存到了卡里,要知道放到现在这一万块钱也是一笔巨款,可在放假期间的一两月内我似乎就将这笔钱用得七七八八了,以至于当时我父亲知道我钱快用完的时候十分吃惊。
那时的我并没有记账的习惯,加上平时上学没机会花钱,一旦解放之后花钱变大手大脚起来。现在事后想想倒是有点懊恼,倒不是懊恼自己花了一万块钱,而是懊恼自己这一万块钱花得不明不白。
再后来在大二时有辛苦地兼职过一段时间之后,就知道掌握自己当前的财务状况是有必要的,一来知道自己手头上有多少可支配的现金流才能在消费时掂量掂量是否负担得起,二来让自己对每一笔花出去的钱都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再像以前一样钱花出去了都没「听个响」。
所以我也就逐渐开始了解并尝试记账,刚开始只是每天一记,之后就是随时记账,甚至包括好评返现、抢红包等等零头都不到的收支我都一一记下。
不要把记账这件事当做负担,而是当成随时、随手可做的小事,这样我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随时记录下你每一笔的收入和支出;相比于生意人来说,我们平时个人收支的变化并没有那么频繁,所以每当有花钱或挣到钱的时候只需通过 app 及时记录一下即可。
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记账这件事的关键主要在于「记」,也更注重积累的过程,不建立在量的积累之上的各种报表、统计都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只有当我们把记录做好之后你再去看 App 所提供的各种汇总或报表信息时,才清楚地了解到自身手头上积累了有多少财富。
不过我有时候也会偶尔漏记几次支出的花销,所以要么就是尽可能找到对应的消费记录补齐账单,要么就尽早平账保持余额一致;但千万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记账,断断续续地记账只会让你越来越不想将「记账」这件小事做掉,直至最后完全放弃。
在评论区和我们一起聊聊你在用的记账软件、你是如何坚持记账的、记账给你生活带来了什么改变?我们将在下周一(11 月 14 日)选出 1 位读者送出付费栏目《经验卷轴:从零开始做好个人记账》或《59 分钟就上手 MoneyWiz》。即日起至 11 月 13 日购买付费栏目可享受八折优惠,点此 领取 双十一活动 5 元全场代金券,还可享受折上折。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 想申请成为少数派作者?冲!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