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逝世86周年,七条遗嘱堪称劝世良言
2022-10-19 22:14:7 Author: 政事堂2019(查看原文) 阅读量:22 收藏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逝世,享年仅55岁。

早在去世前月余,鲁迅已知病重难医,命不久矣,便写下七条遗嘱,留于家人。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葬拉到。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务,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遗嘱前三条都在叮嘱家人,他的丧事一切从简,他的逝去不要纪念,就很鲁迅。

第四条“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则是留给他一生挚爱许广平的话。

第五条是给他独子周海婴的忠告,切不可借着自己声誉,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这句读来,再联想到贾平凹女儿贾浅浅的诗作,恐怕对鲁迅先生的敬重不觉又多一分。

第六条和第七条遗嘱,却存在一定争议。当时不乏有人将其解读为鲁迅对人与人之间诚信的否定,以及粗暴地认为鲁迅反对“宽容”,主张“复仇”。

但恰恰是这两条,才是鲁迅真正从自己的阅历中,给予家人以及世人的殷切警示:堤防人们的谎言,不要盲目轻信和依赖他人,潜台词还是要靠自己,自立自强;做着损害他人行径,却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最是应该远离,这种人也是鲁迅一生极为不耻的。不难猜想,鲁迅一定不少为这两类人所构陷。

这七条遗嘱,堪称劝世良言,如今读来,依然警醒。

鲁迅的生平,无需多说,大家基本在语文教材中均有了解。鲁迅先生的文章,富含隐喻,且言语对当代学生来说有些拗口和晦涩,尽管熟读甚至背诵过,当时的我们,对其中意味的理解,恐怕并不到位。

当有些阅历和成长,再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别有一番领悟。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鲁迅 《无声的中国》

一九二七年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小杂感》

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小杂感》

鲁迅先生对国人性情的剖析入木三分,对人性的洞察毒辣深刻。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尽管鲁迅毫不留情地将封建社会人们的劣根性和奴性通过尖刻的笔触,赤裸裸地展现在大众面前,在刺痛人心的背后,是鲁迅为警醒世人下的一剂猛药。

结合鲁迅的自身经历,再理解其文章中的深意,更感那个时代的悲凉。

鲁迅的悲剧婚姻与一生挚爱

“从来如此,便对么”  ——鲁迅《狂人日记》

鲁迅早年日本留学的经历,让他成为了一个敢于跳脱世俗的激进青年,在中国男子还普遍梳着大长辫子的时候,鲁迅便离经叛道地早早减去长发,留着后来识别度非常高的平头。

但走在时代前端,一生都在跟封建社会陋习斗争的他,为何甘愿步入一场包办婚姻?

这不得不提到鲁迅生命中的两个女人,妻子朱安和挚爱许广平。

那个年代,包办婚姻是天经地义的,没有见过面的青年男女,在父母的安排下,就必须成亲。

鲁迅海外求学期间,母亲便为他物色好了一个老实听话的媳妇,尽管鲁迅百般不愿,但在母亲以重病为由,将其骗回家中成亲时,出于孝顺,他最终选择了妥协。由此,开启了鲁迅与妻子朱安彻头彻尾的悲剧婚姻。

△鲁迅原配妻子朱安

桀骜不凡如鲁迅,怎可能爱上一个裹着小脚,目不识丁,终日低眉顺眼,毫无见识的旧式女子。

当他戴着假辫子,穿着传统新郎服饰,一言不发,面目阴郁,任人摆布地完成这场婚礼时,他内心的痛苦和煎熬可想而知。

据说,成婚第二天他便搬去书房居住,次日佣人见鲁迅脸上染了一些被褥上的靛蓝色,猜想他大抵是哭过。

第三日,鲁迅便毅然返回日本继续学业,这场名存实亡的婚姻,留给朱安的是无尽的孤寂和绝望。

鲁迅很少谈及这段婚姻,仅对好友许寿裳说过: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鲁迅这句无奈的话,已经揭示:这段婚姻,没有爱情,只有义务。

后来鲁迅归国,与家人团聚,但与妻子依然犹如陌生人。尽管考虑过离婚,但鲁迅深知,一旦他抛弃朱安,朱安的后半生几乎毫无生路可言。所以,即便没有感情,但鲁迅一直有尽到供养的义务。 

而朱安一生追随和敬爱鲁迅,称其为大先生,将其视为自己的天。就连后来鲁迅与许广平厮守,并育有一子时,朱安在备受打击后,依然表现出了爱屋及乌的“阿Q精神”,与人说:“大先生的儿子也是她的儿子,等她百年后,她的儿子自然会给她斋水,不会让她做孤魂野鬼的。”

1947年6月29日,朱安孤独地离开人世,身边没有一个人。而朱安的悲剧仅仅是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一个缩影,与她一样不幸,甚至境遇更凄惨的女性不计其数。

鲁迅同样是这场婚姻的受害者,不过幸运的是,他最终遇到了许广平。

许广平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是新时代女性的典型代表。她曾是鲁迅的学生,后成为鲁迅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在鲁迅46岁时,他最终冲突世俗羁绊,与许广平正式同居。48岁时,鲁迅才迎来独子周海婴。

与许广平厮守的近十年,可以说是鲁迅人生中少有的温情时光。尤其在儿子出生后,他更是在与亲友的书信中不停炫娃,也不管别人是不是想看。

写给增田涉:“搬家以后,海婴很健康,但更顽皮,在家时常有暴动之虑,真难办。”(1934年2月12日)

致山本初枝:“男孩子大都是欺负妈妈的,我们的孩子也是这样;非但不听妈妈的话,还常常反抗。及至我也跟着一道说他,他反倒觉得奇怪:‘为什么爸爸这样支持妈妈呢?’”(1934年7月23日)

但顽疾缠身,纵使对孩子百般疼爱,鲁迅也仅仅陪伴儿子到8岁便离世了。而周海婴也谨遵父亲遗志,走上了淡薄名利的科研之路,成为了一位无线电专家。

不一样的鲁迅先生

横眉冷对,犀利严肃,貌似是很多人对鲁迅的印象,实则绝非如此。鲁迅不仅风趣幽默,机智善辨,还对时尚颇有见地,更是一个实打实的美食爱好者,且颇爱甜食。

分享几则流传下来的先生轶事。

鲁迅早年经常给报社投稿,赚点稿费,可是稿子投上去了,编辑按字数算稿费时,却不给算标点符号的钱。后来,报社再索稿时,鲁迅就送过去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稿件。编辑表示很郁闷,请鲁迅补上标点再发稿。

鲁迅却说:“标点就不需要吧?为什么不给算稿费呢?”于是,编辑乖乖地给补上了标点符号的钱。

一次萧红去鲁迅家中作客,便询问其所穿的红色衣裳好不好看,鲁迅却直言不讳道: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所以把红色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虽然萧红应该不会太开心,不过鲁迅的审美确实在线。

而鲁迅酷爱甜食,即便在牙齿坏掉时,依然不惜违背医嘱,偷食糖果和糕点,让医生和家人都无奈又哭笑不得。

论骂战,鲁迅是嘴强王者

一向看不惯,就“开战”的鲁迅,在文坛没少树敌。与很多知名作家的骂战,堪称那个年代的神仙打架,口诛笔伐,你来我往的高手过招,相当精彩。

其中,最著名的是鲁迅与梁实秋的八年论战。起因是梁实秋公然批评卢梭的观点,而卢梭的铁杆粉丝鲁迅怎能坐视不理,便要回击。一来二去,两人竟留下不少犀利佳作。

尽管鲁迅和郭沫若一生从未见过面,但不耽误两个人隔空对骂。郭沫若曾给鲁迅邮寄了仅有“衣冠禽兽”四个字的书信,鲁迅也礼尚往来,回了一句“才子加流氓”。

与鲁迅原是老友的林语堂,也因一次言语不和与其反目。林语堂曾经说过:八月底与鲁迅对骂,颇有趣,此人已成神经病。

被鲁迅骂过的文人,还有胡适、徐志摩、章士钊等人。

鲁迅无疑是骂战的高手,基本每场论战他都不曾落过下风。

溘然离世,许广平继续鲁迅未尽事业

许广平这位陪伴鲁迅走过人生最后十年的女人,因仰慕鲁迅的才华,即便无名无分,也毅然与鲁迅在一起。在了解她之后,我们会更懂得她为何会成为鲁迅一生挚爱。

本就是饱读诗书、思想进步的先进女性,在遇到鲁迅后,更是坚定了她的革命决心。鲁迅逝世后,许广平继续与进步文人接触,并加入了“复社”、“救国会”等组织,坚持抗战。

1941年日军攻占上海租界,日本宪兵随即拘捕了许广平,并对其严刑拷打,逼问其抗战组织的内幕。即便受尽凌辱,许广平依旧咬紧牙关,甚至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直至囚禁了76天后,伤痕累累,奄奄一息的许广平才获得营救。

对于鲁迅的原配朱安,许广平深感同情,在鲁迅去世后,就算在生活同样困顿的情况下,她依然资助着朱安的生活。

也是在许广平不顾安危的极力保护下,鲁迅的大量文稿才没有在日军的多次搜寻和扫荡中被破坏,最终《鲁迅全集》才得以顺利出版。

转眼间,鲁迅先生离开已经86年。弃医从文的他,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发人深省的作品,他做到了以笔为刀枪,以文字为子弹,不顾个人安危,一直冲锋在一线。

作为被国民党政府长期通缉的堕落文人,鲁迅处境一直十分危险。1933年,国民党特务公然杀害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会长兼总干事杨杏佛,并扬言下一个就是鲁迅。

身边的人极力劝说鲁迅先避避风头,但鲁迅毅然出席了杨杏佛的葬礼。他出门未带钥匙,几乎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他说:怕什么,杀死一个杨杏佛,会有更多的杨杏佛:杀死鲁迅,同样会有更多的鲁迅,而且比这个鲁迅更有力。

毛泽东曾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如今,疫情当前,全球经济遇冷,我们的生活面临着一轮又一轮的挑战与困境。

在鲁迅先生逝世86年之际,缅怀先生的同时,也引用先生的一席话,与大家共勉。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鲁迅《热风.四十一》

>>推荐书单

10.18-24日期间

还可使用优惠码折上再满减

限时限量,先领先得

满400减80优惠活动

优惠码:TYTSGA

满300减50优惠活动

优惠码:C3AKSS

满150减20优惠活动

优惠码:R5S7FW

更多精品书籍

读者朋友可进入政事堂荐书专题查看

   政 事 堂 往 期 书 单  

居一隅而观天下,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小国大谋

“大棋”的崩溃

美国“头号中国通”费正清的中国往事


文章来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zU1ODAwOQ==&mid=2650391822&idx=2&sn=7305633ad9868b60a75e6df0e74106d7&chksm=83343a18b443b30e39d0a7e3c2e72abc9a36a74592ba3b6a35ba416607b70352cd6d9de85158#rd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