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个视频,3 万粉丝,少数派作者是怎么运营 B 站的?
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开始的时候我就决定了,未来哪天必定要写这样的一篇阶段性总结文章,只不过那时设想的时间点远在第十个视频之后,而这天的到来比我所预期的要早很多,因为很幸运地提前完成了一个年初定下的小目标,全网 5 万关注达成了。
也因为我的账号起源与少数派这个网站有莫大关系,所以选择将这篇长文首发于此,希望能帮到对运营 B 站有想法、以及对视频剪辑工具有需求的同学。
大家好,这里是 二一的笔记,一个硬核测评笔记软件和效率工具的 UP 主。
本文非常长,有 1.5 万字。
前半部分讲的是我会做 B 站账号的契机、以及我对如何做 B 站视频的理解;视频制作工具的推荐在后半部分,各位可以根据右侧目录有选择性地观看。看完后也许就能大致明白,运营一个 B 站账号可能会需要哪些基础知识。
以下是文章的关键内容概述:
注:此处仅为账号运营前 1~2 年的短期规划。
目前已测评的笔记软件有:Logseq、Obsidian、印象笔记、Notion,以及 Wolai。
在做 UP 主之前,我已经从事了 6 年的新媒体运营工作,接盘过的十几个账号从十万到四百万粉丝不等。从微博营销号的搬运工,到公众号的运营兼编辑,从抖音快手小红书的短视频编导,到直播卖货的微型负责人,基本上主流的短平快「营销」平台我都有过不算短的工作经历。
但回看过去这六年,我找不到一个账号能真正成为我的代表作。为了运营这些账号我迁就了自己的喜好,被迫关注各种并不感兴趣的资讯,摆弄过各种奇形怪状的文风,捏着鼻子玩烂梗还要装作跟网友很合群,总之就是没有一个账号是在演绎我自己。
受限于自身能力水平(占主要因素)、所处平台以及日渐严峻的新媒体环境等原因,我成了自己讨厌的那个传声筒、人形复读机、没有灵魂的热点赶稿人。加班是为了让老板的账号能接更多广告,永恒的主题是为贫瘠的数据反馈伤心流泪,在半夜醒来的第一反应是拿起手机看看今天涨粉了没,即便是被憋醒的。
我没有转发过任何一个账号到我的朋友圈里,因为耻于让在意的人知道我在做的事。我心里清楚我远远能比这样的我更好,所以迟迟不愿展示任何关于我的半成品。但生活和创作上的追求无论如何都无法完美平衡,所以打工是不可能不打工的,三点就能放工饮茶是投个好胎才能实现的愿望,然后六年时间就这么匆匆忙忙碌碌地过去了。
2021 年,我以年薪翻倍的小小成就加入了做 UP 主前的最后一家公司,这是我呆过的最大、最好的一家公司,工作强度(比起以前)也是最小、最轻松的一次,但工作时的心情却又是这六年来最让我痛苦和忧愁的一次。
再多的工作量对我来说都可以忍受,但工作所给予我的最大苦难却是要跟太多太多的人说话。在这里我每天都要跟无数个人开会,每一次起身去会议室前都需要劝解自己要珍惜这份收入颇丰的工作,深呼吸,然后转身向人潮涌动的大海走去,在那里一点点地被各种视线、目光、和情感真挚的对话所淹没。
在这里我看明白了我这辈子是绝无可能赚大钱的事实,因为没有一个螺丝厂能接受一个不喜交流的人去晋升到更重要的职位。只是这样的痛苦煎熬只持续了不到半年,一纸教培改革文件就把我和小半个公司都改没了(主要还是我菜),那时我还在北京的回龙观租着 3500 一个月的小单间,我想可能会有人猜得到这是哪一家公司。
我是真的由衷地怀着舒畅、激动、以及「终于解脱了」的心情,走进了那一间即将宣告你要毕业了的办公室。我庆幸是老板们帮我做了这个决定,否则以我奔走北京想要大展宏图的愿望,以及挣扎了六年却依然苟且着的贫弱的决心,要怎样才能放弃这样一份天降的好工作呢?也许永远都不可能吧。
只不过接下来的剧情并不是磨刀霍霍干大事,而是拿着 N+1 天昏地暗地玩了整整一个月的游戏。真心地提醒各位,不要下载一个叫 Rimworld 的游戏,也不要玩戴森球计划和 FF14,真的太哈人了,我根本停不下来。
我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做视频的,尽管写过数百个短视频脚本,但我甚至连剪映都不怎么会用。所以我选择在看了 5 年的少数派后才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文章:《Logseq 的 5 种用法》,以我最熟悉的图文创作,稍微缓解一下我玩了一个月游戏的负罪感。
创作的最大信心和动力来源于我的观察和判断,我知道这篇文章一定能上首页,不止是我有自信我能写得好,我也有信心对 Logseq 的介绍一定会有人感兴趣。但这篇文章的反馈之好,还是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
可以看到,笔记软件这个小小圈子被双向链接这个古老又新潮的概念再一次激发了它狂野生长的生命力,各种「文具」被陆陆续续地置办起来,也因为 Roam Research 高昂的订阅价格,让更多人将目光转向其他可替代的同类产品,Logseq 这款软件就是以这种方式进入了我的视线里。
被「生产力」这个充满虚无假象的词吸引着,我迫切地希望知道更多类型的笔记软件和它们的用法,于是我一直在找有没有这样的一个账号,我只需要关注 Ta,就能获取所有类型的笔记软件资讯;我只需要看 Ta 的视频,就能让我用最短的时间了解一款笔记软件的所有功能、用法和使用场景,以便我能找到最适合我自己的那一款呢?
更重要的是,有没有这样的一个账号,在这么狭窄的赛道下也能有健康和成功的商业化案例?我找了很久还是找不到能完全符合标准的账号,但我也能理解,毕竟这个垂类也真的是垂过头了。
那我能不能自己来做一个这样的账号,至少已经有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开始了不是吗?当我翻看笔记的时候,我发现这样的 [[想法]]
其实更早之前就有过了。
PS:也可能这个现象早已有之,只是我现在才开始关注到这个领域,所以一切都显得很新鲜。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信息的记录、组织和传递形式永远都有优化和创新的空间,Notion 的一百亿刀估值已经让多少公司垂涎,Figma 被 Adobe 用 200 亿美元收购,对 SaaS 从业者来说又是一剂强心针,钉钉作为网课工具在各种一星差评下依然被捧到了日活一个亿,而飞书还在「先进」但却狭窄的小圈子里苦苦推广不开,最终是疫情的爆发让远程办公时代不可逆地加速到来。
就我观察到的而言,是 Notion 掀起了新一波笔记软件的模仿、改革和创新风潮;Roam Research 的双向链接概念则用一幅更具诱惑性、也更能激发想象力的画面,让我忍不住去脑补幻想一个笔记加身、著作等身、学富五车、各种知识信手拈来的自己,然后一脚踏入了「差生文具多」的队伍里。
于是,笔记软件在我的视界里一下子多到让人目不暇接,功能用法又是复杂到让人摸不着头脑。上一个版本的少数派是记账、任务管理以及自动化工具的争奇斗艳,现在这个版本则是在第二大脑这个玄幻的概念里打圈。我想不止是我作为普通人想找到更优秀的创作者来解决我的问题,研发工具的老板们或许也需要更多能跟得上时代进程的宣传渠道和宣传手法,来普及和推广他们的产品和产品价值观。
而且我一直觉得,有太多优秀的软件就是因为过于冗长繁杂的教程或介绍劝退了绝大部分普通用户,这些产品需要、也值得用更多有趣的表达方式来展现它们在不同领域、不同场景用法中的可能性。
我觉得,我应该可以来做这件事。
油管上做笔记软件和效率工具测评的优秀创作者其实有很多,例如 Ali Abdaal、Thomas Frank、 Keep Productive 之类的优秀创作者,但他们多数时候的介绍都是浅尝辄止,简单演示一下软件的功能和界面,使得每一款笔记软件除了看起来不一样,功能用法给人的感觉似乎就是换个皮。
而那些能对某一款软件做到深入测评的创作者其实也有不少,但他们大多都只专精于一两款、或者某个系列的工具,例如在我心中专精 Notion 的神—— Red Gregory,以及专注于 Office 办公软件的 PAPAYA 电脑教室。
不过也有可能是我的英语水平限制了我能找到更多、更优质的创作者,所以请向我推荐更多优秀的 Youtube 频道吧。
B 站上大多数做笔记软件测评分享的视频,出于纯粹的兴趣爱好,基本上都是采用简单录屏的形式,以一种上网课的方法来向观众讲解,这样的教程非常细致,完全能手把手跟着操作,每一个视频都是我进入这个小圈子的引路人。
但有些时候,这些视频还是会夹杂着与核心目的没有关联、或者完全可以去掉的闲聊,甚至还有底噪爆炸的电流麦等,使得教程长度动辄半小时起步,非常考验耐心。二倍速看完后又发现这半个小时就只讲了几个入门的小点,对捕捉这款笔记软件的全貌很难起到太大的帮助,深度和广度无法兼得。
在少数派上的第一篇文章就获得了对我来说非常好的数据反馈,已经算是一个天胡开局,于是那个藏在心里很多年的想法更加猛烈地冒了出来,连同吃灰了 3 年的相机和麦克风、一台为了玩 2077 装的高配电脑、还有暂时消失了的工作压力——房间里的一切无不在提醒我,我必须考虑这会不会是我此生仅有的机会。
现在的我有时间,有兴趣,有耐心折腾,我存的钱还够支撑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希望,在长久的挣扎中,我看到了一丝改写人生轨迹的曙光。
于是我痛定思痛、不再犹豫,哐哐哐一顿操作,先是把这篇文章改成了视频脚本,再然后边学 PR 边剪视频,前后大概花了三个礼拜的时间,终于难产出了真正意义上属于我自己的第一个视频。
这期视频发布的头两天播放量只有 800 多,让我在欢声笑语中打出了 GG。但我并没有太放在心上,过去几年中比这更令人难受的数据也不是没有过。只不过一周后的播放量却窜到了 8000 多,我开始意识到问题似乎有点不对劲了。
因为做这类视频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我这并不算好的视频也能在搜索结果中排到第一行,也不知道是该感到高兴,还是该重新思考,选择这么狭窄的赛道到底是不是个正确的选择?
只做这么一期视频的话,自然是无法得出任何能够验证问题的答案,所以我选择再做一期试试看。如果数据还可以,我就试着继续做下去。如果数据翻车了,那我...那我再想想办法。但是第二期视频的效果有多好呢,我至今能回想起 9 个月前,看着蹭蹭上涨的粉丝数据而大惊失色的那一幕。
凭借第二期视频,我的粉丝数很快就涨到了 1 万整,这下彻底断绝了我想半途而废的念头了。
简单来说,我的频道就是这么开始的,那些痛苦和挣扎都记录在了我的 Logseq 日记本里,如今再回看还是心有余悸,不由得长叹一口气。
说完了我的故事,接下来该讲讲怎么做视频了。
此处简介的流程主要以 Notion 2022 测评 为例,该期视频全程耗时将近 3 个月,视频的剪辑平台为 MacBook,但我想对 Windows 用户应该也有参考意义。
1、软件测试
2、案例搜集
3、笔记案例制作
4、脚本撰写
5、录音
6、录屏
7、剪辑
8、发布前准备
9、发布后记录
基本上我的每个视频都需要按照这么个流程从头到尾走一遍,不过这样实在太费时费力了,等我的频道和各项能力都成熟后,我应该会制作更轻量的视频。现阶段目标是先磨炼自己能达到举重若轻的状态,未来才能在简单的视频中做出同样出彩的效果。
此处不讨论内容本身,只是简单说说 B 站的视频脚本除了内容之外,还需要额外注意哪些方面的细节,看完后应该能大致明白,视频脚本创作与文章创作之间的些微区别。
尽管我以前写得最多的视频脚本是数码产品的测评,但数码区的竞争实在是太激烈、太残酷了,我自问拍不出那么好看的画面,所以只能先放弃在数码区起家。
而在笔记软件测评这个领域,靠平铺直叙的论述,没有动效的录屏、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的即兴发挥,同样会把视频效果做得非常干瘪,就像上网课一样,这样只能体现出你有会做教程的价值,虽然这一点已经是弥足珍贵了,但账号的商业价值几乎得不到任何体现。
视频创作是需要文字、声音以及画面三者结合的费劲活,要想让笔记软件测评这么枯燥无聊、且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毫无看点的事情变得有趣,它画面的重要程度不说能大过其内容本身,但两者至少应该摆在持平的程度,否则你完全没办法吸引到愿意在你这里投广告的甲方。而能否商业化是一个频道能否持续运营下去的最重要因素。
所以在写脚本的时候,每一句话都要想清楚要为它搭配什么样的画面,画面里要埋什么样的梗、软件录屏的时候要按照什么样功能顺序来录才能更加流畅、不会太过跳跃,切镜时要配合什么样的音效、配音的时候要用什么语气、讲解时是否需要停顿等等,在你写脚本的时候这些全部都要考虑清楚。
对我这种没有真人出镜的视频来说,更是要注意画面感的营造,如此才能做好第二点——节奏感。
最容易被感知的「节奏感」,就是那些跟着鼓点切换场景的「卡点」视频,毕竟人类对律动和押韵有着天然的审美偏好,而广义上的节奏感就我浅薄的理解而言,则是要在适当的时间节点,以适当的画面长度,给到观众他所希望看到的画面,尽管观众大多数时候并不知道他自己想看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可是一旦视频节奏没有符合观众的「预期」,他们就会立刻关掉视频走人。
我有一些个人意见就是,你应该要谨慎地使用那些常见的带声音的表情包,例如土拨鼠尖叫、老头弹舌喊 nice、抖音里那些让人抓耳挠腮的刺耳笑声、以及任何会导致音量突然增大的 meme,这会直接打断视频的叙事节奏,然后让整个视频的观感落入俗套,这些硬剪进去的「节目效果」会显得太刻意,而且没有任何特点。
这里的节奏感说起来还是很玄学、很没有「画面感」,我也实在不想再用短视频教程里常见的那套「前 3 秒应该 XXX」或者「前十秒应该 XXX」之类的脚本框架来约束自己的表达,但你可以先试着用「不说人话、拖沓、冗长、喋喋不休、啰里八嗦、自我感觉良好、怎么还没进入正题」之类的反义词来警醒自己,千万不要陷入自嗨的表达中,我的 第四期 视频就犯过这样的大错。
B 站的视频是要与观众有所互动的,就像做产品要做好数据埋点,你也应当在脚本和画面中埋好那些能够让用户做出除了「持续观看视频以提高完播率」的行为之外,还能让用户再付出额外的时间成本来跟你进行互动的话术,通过这些话术来获得反馈,通过这些反馈来提高 B 站的推荐量,你应当随时记录并复盘这些话术所取得的效果。
这些互动反馈的获取难度在「我这类视频」中大致可以这么排:收藏 < 点赞 < 投币 < 转发 < 发弹幕 < 评论 < 私信 < 关注 < 充电。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视频,这个难度的排序或将截然不同。
这里先简单讲讲如何「骗弹幕」
例子 1
我在演示 Notion 的文档和图片功能时,特意放上了一张守望先锋的图片,因为我知道我甚至无需刻意提及「你看这里有张守望先锋的照片」,也一定会有人出于对 OW 的热爱,然后愿意和志同道合的我一起,怀念那个还有朋友能一起打守望先锋的夏天。
例子 2
在论述 Noiton 以及其他 Notion-like 的产品时,我用上了 Faker 和岳伦的双劫大战做比喻——「影流之主的分身暂时还是打不过本体的」,虽然很对不起岳伦,但我知道一定也会有人刷「这里也能看到岳伦」的弹幕。
感谢岳伦为素材界所做的贡献,瑞思拜!
关于玩梗和「骗弹幕」
这里就暂不展开其他还能提高这些互动率的方法了,主要是我也不会,一方面是我也还不够经验来做总结,真要硬写又是另一篇万字长文,写不动了。但你在写脚本的时候一定要对这些互动项有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要去揣摩观众参与互动时的心理活动,才能找到让他们参与互动的方法。
以后每次刷 B 站的时候都要带着这些问题去看那些热门的视频,弹幕突然激增的时候就记录下 UP 主都说了哪些话;评论上千条的时候就看看这个视频是在讨论什么刺激的话题;播放量很高但 UP 主的粉丝数就是不涨的时候,就得分析分析到底为什么。
如此才能让你的视频看起来能像是 B 站用户爱看的,或者至少是某些 B 站用户爱看的,而不全是你一个人的自嗨。你总要能用某些元素或者话题,去圈住跟你有相同兴趣、或者至少玩梗能玩到一块去的人。
写完了脚本后,就可以开始动手搜集和制作视频所需要的图片、视频、音效和 BGM 了。
Cleanshot(macOS,订阅 Setapp)
这是我最主力的截图工具,支持区域框选、窗口捕捉、边缘捕捉、滚动截图、添加截图背景和边框阴影等,而且截图后的标注样式不止好看,还能二次修改。
值得一提的是,Cleanshot 还支持录屏和录 GIF,应该是目前我用过的最全能的截图工具了。
iShot(macOS,付费解锁部分功能)
我主要用它来带壳截图,省去后期再用 PS 套壳的步骤
比如这样子:
Snipaste(Mac 免费,Windows 付费解锁少部分功能)
有些软件的功能需要鼠标悬停在菜单栏上,才能将子菜单唤出来,但使用上面的两款截图软件有时候会导致鼠标被隐藏,进而无法成功截到子菜单的界面,所以就用 Snipaste 的贴图功能来临时解决。
需要注意的是,这款软件的完全体是在 Windows 平台上,Mac 端的功能并不完整。
Xnapper(macOS,订阅 Setapp)
这是 Setapp 最近上新的截图软件,它能够生成非常好看的截图背景,还能调整所截图片的圆角大小,适合用来截取软件的部分画面,本文大部分的图片都是用 Xnapper 截的。
经过我不太严谨的测试,使用 macOS 自带的 QuickTime 所录制的画面似乎是最清晰的,其他软件所录制的视频画面,经过放大后的质量似乎都差点意思。
而 Cleanshot 虽然录制的清晰度不及 QuickTime,但它支持录制后进行去头或去尾的简单修改。
很多视频教程有可能因为画质不高,或者操作速度太快,使人看不清鼠标点在了哪里,这就可能导致观众跟不上教程作者的讲解步骤或思路,所以适当地使用能圈出光标、或者局部放大画面的工具是十分有必要的。
Pro Mouse(macOS)
主要用于放大局部画面,以及使用聚光灯效果
Presentify(macOS,订阅 setapp)
录屏时,主要用来划线和画框,以辅助讲解
在我的视频中,为了展示软件全平台可用的特性,我会有选择地在 Mac、iPad 或者 iPhone 和小米之间切换着录屏,并且为了让录屏的画面更加美观,我会使用各种 Mockup 来稍微装饰一下画面的效果,例如下面这几种:
我一般在这几个地方下载这些模板:
由 Facebook 的母公司 Meta 绘制,包含近千个主流硬件设备的 Mockup
搜集了非常多免费可商用的 Mockup,各种类型都有,非常丰富
不过要注意,免费的 Mockup 不一定都可以商用,使用之前一定要看清楚它所提供的 License 是否支持商业用途。
使用这些 Mockup 的方法也非常简单,你只需要搜索「智能对象」相关的 PS 知识,5 分钟就能学会使用它。
原先我是在 猫啃网 找的中文字体,全站估计得有两三百款好看的可免费商用的中文字体,但最近猫啃网似乎在关站整改,可以先访问他们的 备用站点。
不过如果你只需要一款能用来做字幕的免费可商用字体,那其实几个大厂出的免费字体都很不错,包括小米的 Mi Sans,OPPO 的 OPPOsans、阿里的阿里巴巴普惠体等,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我使用 Eagle 作为我的素材管理工具已经好多年,它真的太好用了,能识别大多数常用格式的图片、音频和视频,可自定义的筛选功能也异常丰富,是一款值得再花 5000 字篇幅来介绍的素材管理工具,如果你有素材管理需求的话,强烈推荐试试它。
Eagle 在 Mac 和 Windows 上都可使用,并且是买断制付费(199¥ / 可绑定 2 台设备),不过你也可以使用免费的 Billfish 来做平替。
Blue Yeti 是我早在 19 年辞职后突然冒起要做 UP 主的念头时,因冲动消费买的设备,当时就在 B 站上剪了我的第一个视频(Blue Yeti 开箱),几年下来却也只剪过那一个,现在再看真的有种黑历史的感觉。
这个电容麦自带声卡,支持 USB 直连,音质我觉得还可以,但是电容麦的灵敏度太高,导致房间混响收录得非常明显,并且录音时你还要关掉风扇、空调、机箱等会发出噪音的设备,后期更是要花功夫去调音降噪,所以不太推荐声学环境不好的同学购买电容麦。
不过 Notion 这期视频是蒙着被子录的音,所以混响控制得还行。
舒尔 MV7 动圈麦是我的第六个视频所用的录音设备,买到手之后我都有点后悔买晚了,动圈麦收不到一丝房混、空调开着也没事,楼下小孩的玩闹声也不影响,我只要操心录音这件事就行了,并且音质我觉得也比 Blue Yeti 更好。
不过我目前也只用过这两款麦克风,我的评价请谨慎参考。
MV7 同样是一个自带声卡,可以 USB 直连电脑和手机的麦克风,除了有耳机监听接口,还有 XLR 接口。它自带的 Motiv App 可以控制话筒增益、监听混响、均衡、限幅和压缩等设置。
不过如果之后的视频要出镜,这种摆设显然不太适合入镜,可能还需要购买另外的无线麦才行。
虽然你不一定是用达芬奇剪片和调音,但这个教程里做得真的非常精细,王也老师讲解的关于调音的原理在所有调音工具中都是通用的。
他的操作过程比较简略,但胜在是用 Fina Cut Pro 演示的,适合我这样的 FCPX 用户,建议先看完达芬奇音频教程,再看他的视频。
我觉得有必要重点讲讲 Keynote 给我带来的惊喜。
在 Notion 这期视频中,我前后做了大概 400 页的 Keynote,不过实际上可能并不需要这么多,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用 Keynote,导致我做了很多废片,有太多的功能需要从头摸索了。
但我相信只要你用过它的「神奇移动」,你就会发现这可能是做视频最便利的方法之一。
如何制作神奇移动效果:
将 1~2 页导出为 4K 视频,你就得到了这样的一个视频
这就是神奇移动最基本的原理,跟你在其他剪辑软件里做关键帧动画是一样的。另外由于文章里只能放低帧率的 GIF,实际导出的视频帧率并不会这么低,Keynote 能够直接导出丝滑的 4K 60 帧视频。
善用「神奇移动」,你就能很轻松地做出下面这样的效果,你可以在 这期视频 的第 55 秒开始看到这段内容。
从下图中你可以看到,在这几页中我只添加了「神奇移动」这个过渡页的效果,除此之外也只添加了唯一一个「弹跳」效果来模拟按钮点击。如果各位有兴趣的话,或许我可以专门出一期文章讲讲如何用 Keynote 制作稍微复杂一点的动画。
顺便一提,这一页其实就是照着苹果官网关于 Freeform 的介绍而做的,当我做不出动画效果的时候,我就会刷刷苹果官网,看看往期的产品发布会视频,可借鉴的优秀案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选择 Keynote 的重要原因之二就是,它太适合用来搞排版了,自带的文字渐变效果很容易就能做出苹果味来。与之相比,PPT 似乎就显得不那么好看了。
这一页的排版,只要加上简单的「移动」和「收缩」效果,稍微调整一下动画的顺序和长度,就能做出很好看的动画效果。
就像苹果的这种产品功能展示:
Keynote 动画教程
推荐 B 站 UP 主 JimChannel,我暂时找不到能做得比他更好的 Keynote 教程视频了。
PS:截图的时候才发现和 Jim 互粉了哈哈。
目前我所使用的剪辑工具是 FCPX,但其实用什么剪都不重要,只要能顺畅地把各种素材凑在一起就好了,视频剪辑说到底就是拼接素材。但是既然是在 Mac 上,那就我的体验而言还是 Final 剪起来最丝滑。
只不过大家不止要做好素材管理,时间线的管理也很重要,否则就会变得像我这样一团乱,实在很可怕。
关于 Final,我想重点向大家推荐一个无敌的免费插件,没有这个插件我将一事无成。
这个插件能一键做出这种非常丝滑、非常好看的变速聚焦放大效果,而这种效果,在展示软件功能时尤为重要。因为大多数软件的界面都非常复杂,字也非常小,适当地聚焦画面,不仅能引导粉丝的视线焦点,也能够有效地控制画面的切换节奏。
还有稍微复杂一点的 3D 倾斜效果,只需要调整几个参数就可轻松实现。
可以说我的视频之所以能看起来比较丝滑,三分之二功劳归 Keynote,剩下三分之一归 mCamrig,如果 PR 也有这样的插件请务必推荐给我。
实际上学习任何剪辑软件都是一样的,我强烈不建议你去看那些大而全的系列教学视频,动辄 30 集起步,十几二十分钟只讲一个小功能,非常考验耐心不说,忘得还特别快,永远是看的时候学会了,剪的时候就忘了。
任何剪辑软件,你只需要先学会如何导入素材、切割素材、缩放素材、视频变速、以及记住最基本的快捷键,然后你就可以开始动手剪了。
最关键的一点是,你要带着这几项最基础的剪辑技能,去剪你所能想到的最复杂的视频效果。
当你发现以你目前掌握的技能无法实现你的视频效果时,再去搜索对应的教程,例如:如何抠图?如何卡点?如何实现这样、或者那样的效果?只有这样你才能带着需求和目的去学习,学以致用才能记得牢固。并且为了解决摆在眼前的问题,你会非常专注,学习效率就会非常高,用输出倒逼输入才是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另外,有条件的话建议上 Youtube 用英文搜教程,搜出来的教程质量普遍要比 B 站高出一大截,任何细枝末节的问题都能搜到对应的解决办法。
我在 Mac 上用 Compressor 配合 FCPX 导出视频,虽然最佳的渲染参数其实一直都没搞懂,但我用现在的这套设置是能成功地在 B 站和 Youtube 上传画质还算不错的 4K 视频的,各位可以简单参考下。
粉丝数
单从粉丝数据这一项来看,我算是基本完成了我的第一个小目标:B 站、油管、公众号、小红书这几个平台的粉丝总数加起来已达 50000,而这个愿望原本计划要到年底才能实现。
搜索排名
关于 Logseq 、Obsidian 、Notion 以及 wolai 的 B 站搜索排名,我的视频均排在搜索结果第一位。可以说只要你对这几款软件感兴趣,你就一定能搜得到我的视频。不过排名为动态更新,随时可能下榜。
商业沟通
截至目前已经有 16 个大大小小的品牌方,以及两个中、大型 MCN 机构联系到我,包括国内一线的英语学习应用、产设研一体化平台、以及比较一线的笔记软件公司等,不过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我个人能力尚不成熟),我婉拒了绝大部分,但也都与他们初步建立了比较良好的沟通关系,多少能证明我的账号还是有商业价值的。
我的视频受众面非常窄,极度依赖搜索而来的长尾流量,基本是没有上首页、或者获得官方推荐而一炮走红的可能,只能盼着有缘人对这款软件感兴趣,然后主动去搜索。并且按照频道规划,以后必定还要再做一些更加小众冷门的笔记应用,不像 Notion 这类软件自带流量密码。所以热门应用都测评完之后,往后的选题问题会日益严峻。
解决办法:
漫长的视频更新周期是我跟何同学的唯一共同点,有太多的观众从一开始盼着我出教程,盼到最后他自己已经在别人家的教程里学了个爽了,只能说挖坑不填实在是罪孽深重。
解决办法:
原则上我的频道是为了解决不同人群、不同行业所产生的五花八门的笔记需求,但我的水平根本不允许我对各行各业的笔记痛点做太过深入的讨论,毕竟我连自己呆了六年的新媒体行业都没什么建树,更别提贸然闯入他人的专业领域了。长此以往就会使得每次介绍的笔记案例来来回回都是那几个,没有任何新意。
前阵子我正在忙活着做一个考研笔记的案例,偶然间看到了个考研全国第一的同学做的笔记分享,说实话当时看完后直接消沉了好几天,感觉我跟她的差距是用韦伯望远镜都拍不到的远。
解决办法:
flomo 能火,不全是因为 flomo 好用,在我看来它的核心竞争力可能并非软件本身,要想开发出它的功能,我觉得对任何一个大厂来说都没有任何难度,甚至印象轻记都可以。flomo 背后的少楠,少楠团队所产出的一整个系列的知识分享(如 产品沉思录),以及这款产品所倡导的价值观,才是它能吸引到用户并培育庞大粉丝群体的最根本保证。如果我有少楠那种水平的知识储备,理论上我就能够给任何产品应用做背书了,不愁接不到广告。
但就目前而言,我在写视频脚本的时候真的捉襟见肘,一涉及到稍微深度一点的分析就只能是拾人牙慧(高情商),凹一些没有太多信服力的说辞。总而言之,只做教程是做不成意见领袖的,一定要具备常人所不及的知识储备,能说出洞悉痛点的精辟总结,遇到任何问题都能随时抛出几套方法论给你,如此才能让这个频道走得更远,而这一切都需要长久的时间和积累,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B 站创作激励:创作激励 + 侧栏广告分成 + 活动激励
众所周知,B 站的创作激励已经被砍过一大截,如果你要想纯靠视频播放和广告分成来获得收入,那还是趁早死了这条心吧,我的三连数据应该算比较高的了(总播放量 75 万,转评赞 + 投币 + 弹幕合计 13.3 万), 但截至 9 月 15 号也只有 3000 出头的收入,实在是杯水车薪呐。
我花一周时间就能在少数派写完这篇 1.5 万字的长文,按照千字 50 的基本稿酬去计算投入产出比, 少数派比起陈叔叔真是良心太多了,否则若是这种长度的视频脚本,我没有三四个月怕是连个雏形都剪不出来。
微信公众号:文章赞赏 + 流量主
这部分的收入还不到 B 站的十分之一,但对我来说确是最有价值的那一部分。
当我在圣诞节收到了匿名读者的赞赏时,我感觉一切的辛苦付出都值得了。比起播放量的增加,这种来自粉丝真心实意的肯定,更加证明了我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与之相比,「找不到意义」就是过去六年工作的痛苦之源。
在我有限的观察中,B 站里对 UP 主接商业推广的接受度最高的,应该要数影视飓风的粉丝了。原因在我看来有五点:
所以在我看来,这种商业模式在现在的 B 站中应该是最健康的了(除非陈总能放弃不加贴片广告的承诺),粉丝、UP 主、广告主和站方都能获得各自想要的东西,这种频道要是不能赚钱,那还有天理吗?
在此又不由得想起了 TESTV,内容真的很优质,差异性也足够鲜明,不接广告的坚持让人敬佩,但有时候还是会让人担心他们的经营状况。隔壁的 HotGuys 走的也是类似情景小剧场的测评模式,但他们明显走出了自己的一条商业化道路,虽然挨骂的声音也是要更大一些就是了 :-)
由此可见,账号变现的想像空间还是存在的,一切制约因素都来自于我个人能力水平的高低,以及精力分配问题。在我看来,用爱发电是真诚且可贵的,但倘若因为恰不到饭而活不下去,我觉得那些喜欢你的粉丝们可能会比你更感到可惜。
我看过太多粉丝量已经一二十万,却仍在为接不到好的商单而发愁的 UP 主,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在账号启动之初就做好账号定位、内容规划、以及想清楚可能选择的盈利模式,想好你要赚谁的钱,你要用什么方式来赚钱,以及你把赚钱的底线设在了哪里。
可以暂时不赚钱,但一定不能不去想要怎么才能赚到钱。
做这个频道是快乐的,也是痛苦的,是令人激动的,也是令人惶恐不安的,是终于不用再强迫自己去应付需要和人说话的工作环境,也需要自己有能力去排解独自一人蜗居在家、超过半年几乎不出门的不健康状态。所以它注定能给我带来很多,也注定会让我失去很多,如果你也有意走上和我一样的路,我会敬佩你,如同我敬佩现在的我自己。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