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理」来讲日式美学及生活之道
2022-8-28 11:12:51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28 收藏

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从实体到思维,删除不需要的、归类有用的,永远都需要人为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从而达到负熵式做功,从而使我们在万千琐碎中得以抽身,奔赴更值得的事物。这件好像容易的断舍、清理能力在我实际操作上手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

日式整理术的概念,出自《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是一种能够指导生活方式或是影响工作流的方法论。根据佐藤的阐述,其整理术主要分为三个维度。

  • 空间整理术 —— 讲求「物」的固定位置,归类,优先级的排序;留下或是扔掉。
  • 信息整理术 —— 对文字、图片影像、数据的线形,树形或网状结构归纳。
  • 思维整理术 —— 对「抽象」「混沌」等概念性、无意识内容的可视化、语言化或「意识化」;保存或是删除。

空间整理术 —— 「对所有之物的斟酌」

引子

  • 有关于「量」

我自己从小就是一个囤积狂魔,所有必需品必须是用一囤一,对心爱的事物不满足于只拥有一种款式。横向上我希望有用时下同一系列的所有款式(也就是收集癖),纵向上我期待所有新品,对热门稀有款更是虎视眈眈。

后来我长大了,刚刚对金钱有一些许自由支配权,我就理所当然地又被各种社交媒体上的「花花世界」掌控—— 大牌口红的当季热门色号、各种各样像调色盘一般的眼影腮红盘、成份奇妙能使一夜回春的护肤品、花里胡哨的快时尚单品…… 它们没有一样不在扰动我欲望的神经。我的多巴胺就在等快递的时候无限分泌,在拆快递的时候达到顶峰,又在切实拥有「美物」的一瞬间消失殆尽,周而复始,无限循环。

而我的懒惰又让我所能真正使用到位的物品少之又少,每天早起让我没有太多时间化全妆,没有办法好好搭配我买的每一件「潮流单品」。为了避免太扎眼的 look,我还是会因为效率和时间而选择低饱和的经典款和各种黑白灰。可谓是身在「潮」营,心在「汗」,穿搭博主穿她的,我依旧我行我「素」。

我并没有因为这些物品赋值,反而被夺去了自由 —— 我被时下热门控制了钱包,被塞得满满的房间夺走了空间,我被一层层的护肤、美妆步骤夺走了时间。更多的物品并没有给我带来更好的未来,它们却真实地一步一步地毒害我的当下。

后来我看了《贪婪的多巴胺》,才知道多巴胺作为一种「奖赏预期分子」,它总是专注于获取更多东西,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好」,并在等待的过程中不断累积膨胀 —— 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欲望本身。

互联网的信息性质使得商品的推广变得直接、高效且具有迷惑性。声光色的运用渲染了产品氛围,烘托了种种差异化的情绪价值,引入了身份认同和生活方式认同。产品至此并不局限于功能性,而是一系列的情绪体验 —— 拥有了某样物品,我就成为了某种团体里的一员,我就能构成与其他非我族类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我的人生比别人的更有意义,我拥有了作为渺小一粟独特的意义。

这种意义也许是许多人前进的动力,有些有恋物执念的人能在收集奖章、玩偶、各式各样小众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得到的形而上的满足感,拥有它们被植入了生命的意义,能给予他们精神上正向反馈。但是甄别、解构欲望,判断其是否会荼毒你的精神,是需要时刻的审视的。

  • 有关于「序」

在这里,我并不想增加诸如「把东西放在同一个地方使它们更好找」之类说辞在生活工作中的权重了。我个人认为,在如何减少安排所有之物的空间秩序的方法论中,有一点需要与「量」的观念承接。人们安排物与物之间的位次关系的难度与空间内物品密度成指数型关系,空间内物品越多,你所需要的收纳能力(可以用整理时间来量化)可能会成倍地增加。

而毋庸置疑,对于相似功能的可替代产品,你所拥有的数量越多,你的单件使用率也会越低,假定物品有它的使用寿命,你每使用一次的平均成本也会变高更何况你时常用不到它的使用年限。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你为了同一个功能价值所付出的劳动时间在变长。所以从提到的两种角度,这可能都不划算,因为你的时间是有限的。

「序」与「量」的关系

物在偷偷地占据我们的空间,从而以另外一种方式占据我们的时间,继而是整个生命。这里笔者希望通过日式美学提供一些整理的思路;或者换种话说,借助它的力量让我们解构并反思「物」在我们身心上的影响。

日式空间审美意识

在展开讲日本空间整理术之前,咱不妨先了解一下日式空间美学。

黑川雅之在《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中提到,「间」是日本审美意识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元素,是一种有别于西方的合理主义或哲学思想的审美意识及秩序感。「的一个大前提就是,指人与物周围的,是人从身体内部向外部释放出的类似于延展性的区域空间。气场与气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间」,就像绘画中的留白,音乐中的停顿,它是寄托于存在又跳脱了存在,凌驾于存在之上的生命力与能量。与此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的另一概念就是「阴阳」。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像「间」是依托于「物」的存在而生成的一样,「阴」也是依托于「阳」而存在的,有光的地方才有影子。如果说人与物是阳,是以能动形式存在的,那么这个的概念是被动性的存在。当你在桌上摆了餐具和花瓶,它们的存在使空间有了一些不同之处。「间」使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产生了力的作用,这是一种像「阴阳相吸」一般的,「寻找另一半使其恢复完整」的感觉。

日式房间

而西方是很难理解这种与「无」和「空」相关的论述的,在他们的审美意识中,「阳」的存在感比较强烈,而日式审美体系中负的,收敛的印象处于支配地位。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日式的房屋与西方的建筑。相对于西方用来规定房间的功能性, 日本通过移门和屏风来区隔空间,创造了一种暧昧又多变的应用场景。

日本人在待人接物上也重视「间」的考量,物体的收纳与摆放、上菜的顺序、交流的方式、谈话时的语速、人与人之间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无时无刻不在渗透「间」的概念。不过度亲密,保留适当的间距,通过对部分的留白与遮掩来达到交互上的「透气性」,或是驱动对方的想象力。其实不难看出,这颇有些中国的风水学之意。在沟通中,不试图用雄辩来塞满自己的言辞,而是考虑如何引导对方的思绪,使之能带入到「我」的立场,与自己融合,最后趋同。

关于极简式设计

在我们印象中,相信很多人对日式设计有着概念性的理解 —— 它们简约、精致、淡雅、禅意十足,有些有着丰富的纹理等等。许多著名的的日本设计师的设计作品中,都贯彻着「空」「间」「气」等传统日式审美哲学。

像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中所述的作为设计理念的「白」,是一种容纳性,一种谦和之乐,一种无矫饰的未来。「白」与其说作为一种颜色,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实体而存在;他的设计作品中,既有大量的「白色」运用,也处处可见「白」的理念。

作为「日本建筑与工业设计教父」的黑川雅之也在《素材与身体》中描绘过一种关于「暧昧」的阐述,暧昧是一种如和沉默相似的,需要读者、客体展开想象力去理解的创造空间,设计在被读者理解了以后,才完成了它本身。这里不得不说与原研哉的「白」设计,或是它为无印良品打造的「无亦所有「的理念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原研哉与「白」
长野冬奥会开闭幕式节目手册

将物作为身体的延续

我们生活环境的一切事物,都在为我们代言。接受了庸俗的设计,我们就得付出相应的代价。要永远对所处的环境以及与物品发生交互时的不适敏感。任何不称心,不完美的物品与设计都会制造一道道「小伤口」,引起你轻微的头疼或是一闪而过的皱眉;它们仿佛是一双不灵便的腿脚,又或是被新鞋磨破的脚后跟,每走一步路都会隐隐作痛。

我们拥有的物品应当替我们节省体力,最好能使我们的灵魂受益,在使用的时候尽可能给我们带来愉悦感。如果一样物品价格昂贵,或是华丽而脆弱,每一次使用的小心翼翼和不安全感,是在提醒我们也许需要斟酌一下它的性价比了。当我们多多关注物品的「质」的同时,我们会重新反思「量」的意义。避免对物倾注太多的心思,别让它们凌驾于人的价值、创造、安宁、精神富足及生命力之上。

留给空间一些「气」

像前文所说,过度堆积的物,会堵塞房间的气。破坏和谐的凝滞之气,最爱躲藏于灰尘于污垢聚集的地方。环境中物的声音、色彩、质地都会影响房间之气的震颤。扔掉过期的食物,枯萎的花草,不再穿的衣物鞋袜……物品太多,反而无法物尽其用;刺激过多,让我们面对简单的食物,再也欣赏不来,也没有了想象力。警惕混乱的秩序 —— 拥有相同重复的物品,相互堆叠,遮挡,逐渐被我们忘记了存在。

让自然光从窗户洒进来,在房间内不停地流转,让月光雕琢,日光描摹。珍惜您的家,怀着敬意去居住。生活环境如此,衣服,作为我们移动时最小的「环境」与「空间」,也同样如此,太紧身或是过于宽松的 oversize,或许也可以看作空间上的闭塞或是冗余,会减损我们的优雅,压制我们的气韵。

我们在 80% 的日子里只穿了衣橱里 20% 的衣服,剩下的不是觉得差点意思,就是破旧或是不好搭配,又或者是放在了一个隐秘的角落,我们根本就忘记了它们的存在。相信你也有过因为搬家,清洗过多的衣物,或是打扫物品堆叠之处而苦恼的时候 —— 本来无一物,那么何处染尘埃?少一点储物空间,多一点四肢舒展,生命力会空间内展开。

奢侈的无用

所有的整理法则和精简之道有一个出发点——响应我们的真实诉求,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首要需求是健康、平衡、有尊严地生活;自爱而又自重地选择如何支配空间与时间。中国绝大多数人都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认为生活本身的质量已经有了保障,继而有了为了博得更多体面而追求奢侈的需求。在达到了某一水准的物质需求后,人对物能带来的喜悦将会边际递减。

所谓表面的奢侈并不是真正的奢侈,压榨好好生活的时间换取名表,名包并不是神志清醒地活着的表现。高压快节奏下的偷懒是一种奢侈,花一些时间读诗、下厨、焚香、打坐、照顾植物、陪陪宠物,所谓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愉悦都产生于一些「奢侈的无用」之举。

散发着皮革香气的沙发,山羊绒花格呢毯,亚麻的桌布,一些刚换过水的鲜花,和香氛蜡烛带来的温暖 —— 能改变当下的生活质量,把简单的行为神圣化,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仪式感也许是颇有智慧的生存方式吧。所谓延长生命的长度,不过就是慢下来,享受每一个此时此刻。

信息思维整理术 —— 「精神减负,为创造留白」

凌乱的无序的大量信息,会以凌乱的桌面上的文件夹、零散的笔记、东一张西一张的便签、乱七八糟的相册等等方式呈现在你面前。每当你不需要某样文件的时候它好像总是在视野内,但是当你急用的时候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了。

这里便可以引出对信息的整理这第二个整理维度了。简单的文档归类其实仍属于信息整理的初级阶段,仅停留在将文档「统一外框」的层面。而真正信息的整理包括罗列、打组、对比与比较、设定优先级、理清因果关系、抓出逻辑线、找出本质。

使信息结构化如同剥茧抽丝,使事情的顺序逻辑一层层浮出,舍弃多余的、重复的、暧昧的、与主题无关的信息,目的在于找到背后主要的痛点或是本源,有针对性的处理或是提供解决、改良方案。如果本质是正面的,重新组合,强调原本埋没的优势;如本质是负面的,就反向思考,将负面转换成正面。如从一手调研的用户采访,我们获得手记,影像资料,数据等,辅之以二手资料后进行删减合并,背后真正的痛点痒点便一步步浮出水面。

像「物」一样,清理掉一些不必要的,才能为生活留生机。头脑中的从外界接收的混沌的信息,情绪也需要整理、清理才能为创造活动留活力。对生活中的「负面」反向思考 —— 或许有其他更简便的方法去做这件事情呢?对生活中「正面」的反馈,深耕并继续前进 —— 也许这就是你所擅长做的事情呢?

头脑中的清理书术

要当心压力、焦虑、愤怒、忧伤和畏惧。学着尽可能轻描淡写地排解这些情绪。一个真正自律且理性的人一定是能深刻明白负面情绪是内耗本源,并能控制它们的人。能够做到情绪溯源及解构的人,通常及时清理负面情绪,甚至根本不让它们有存在的机会,直接从引起情绪的问题导向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种思路像是一种脑内算法,需要不断地练习与修正,从而不被情绪和未知恐惧左右正向行动。审视并控制思绪是自由的前提,这让我们得到安宁,避免精神和情感被白白浪费。

写写日记,用最传统的方式记录你的所思所想所感。 Flomo、Notion、FlowUs 等工作生活 all in one 软件可以帮助你高效收集你的闲杂思绪,以便日后追溯,为创造性工作的灵感捕捉服务,Mindmap 也是线形或网状信息结构化整理的好帮手。冥想的受众面也越来越广,可以看出现代生活人们对欲望的反思,人们在重新认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人们在沉默中延展自己。

应该像天空中的浮云那样,让思绪一一掠过。不要思考生活,而要成为生活本身。——佛教禅宗大师弟子丸泰仙

偏见也是阻碍我们思绪畅通的一大罪魁祸首,因为有了对事情只能有一个理想结果的偏见,我们遮蔽了其他所有可能,因为有了好与坏的二分,我们忘了万事万物的本质是一个意义上的滑动区间。有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我们才能在困窘时有解,发现「在别处」的勃勃生机。

Exformation —— 一种新的信息模式

现代社会的高速度,高密度流转的信息就像堆积的「物」,在媒体上发酵,堵塞了我们的认知。零碎不堪的信息像散架的串珠,又像淤积着的没发芽的种子,模模糊糊、不清不楚,不知是活着的还是死的。

「就好像世界上每个事情和现象表面都被刨成很小的信息碎片,如切割下来的草屑在媒体空间四处飞扬。无论是否愿意,我们的大脑都不得不与这些信息碎片不断接触,结果无数断裂的知识块粘在了我们的大脑上。……我们很少对其作进一步深究,

「我知道,我知道」的言说终结了我们的谈话,如同降下了思考的终场大幕。 —— 原研哉

Exformation 是设计大师原研哉带领武藏野美术大学设计科学研究生做项目时的一个课题,核心理念是「将世界未知化」。「Ex-information」 是信息 「information」 加上前缀 「Ex」,意思不是「变成已知」,而是「明白我们知道的那么少」。这个构词颇有点剥除我们的「理所当然」「先入为主」的偏见之意,去提出疑问,或是问一个我们从来没问过的问题,这也就是创造的开端。

除去我们知道的信息,剩下的那些东西里是否能开辟新的未来?「我知道」已然是宣布讨论终止,枪毙了思维火花存在的可能。你知道,我也知道,我们都避免了深究的麻烦,但却也失去了深究的乐趣与可能性。

然而,就好像华东师范大学刘擎教授所说,一个错误凝固的观点,它比一个无知状态可能离真理更远。当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固化,认为事物理所当然以它现在的形式存在,那么我们在事情一开始就扼杀了创造的可能。就好像头脑也是一个空间,那些已有信息与信息之间的「空白」,就是创造的发源地,是「气」,亦是「间」。

结语

好比「物」之于空间,「信息」也在充斥着我们的大脑 —— 抽象的情感,蜿蜒的思绪…… 现代的断舍离,不仅是对盲目消费的抵抗,也该是信息的甄别与取舍。冥想、心流、记录都可以是脑内整理术,是我们驾驭我们情绪和思绪的工具,是我们自由的前提。希望我们都能给对的物留有空间,给对的人和事留有时间,清楚地意识到什么才是重要的。物、信息、思绪都以时间的方式在我们的生活里产生影响,抛弃不需要的,来延长生命的长度吧。

参考

  •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黑川雅之
  • 《赖声川的创意学》赖声川
  •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佐藤可士和
  • 《素材与身体》黑川雅之
  •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
  • 《简单的艺术》多米尼克罗洛

> 暑期征文 数字文具盒 火热征稿中,分享学习方法,拿走现金奖励 🎓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74764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