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技 | 从这些记忆技巧开始,你也能学会注音输入法
注音符号是汉语拼音在 1958 年确立之前我国推行的汉字注音方案。如果你去翻字典,会发现每个汉字、以及附录里的汉语拼音总表,其实都标注了注音符号拼写出的读音。
直到今天,注音符号仍然在负责对读音进行转写的任务。因为汉语拼音方案在后,而注音符号方案在前,汉语拼音的定义与注音符号对韵母声母的划分产生了很强的绑定。
尽管我们已经习惯了使用汉语拼音直接拼写,如果需要与台湾地区的朋友交流,比如想看懂注音梗与他们采用的缩写,或是像我们的作者 PostMeridy 一样想尝试注音输入法,了解注音符号显然有所帮助。
这篇文章,我就来聊聊如何快速记忆注音符号。
总体原则
注音符号的创制是借用了二十世纪初章太炎提出的一种汉字拼读方法「纽文」「韵文」。当时章太炎的方案采用的是「反切」的拼读方式,结果一共搞出了 36 个纽文与 22 个韵文。为了简化书写,他就将原本用于反切的汉字进行简化,取部首改动作符号。注音符号就从这 58 个记音字母中选了 15 个,又从汉字中按类似的理念造了 24 个符号(时称字母),再经过几轮的简化与调整,最终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完整符号表。
表中灰色底色的符号表示现在的实际标准汉语拼写中已不使用,只在拼写方言或教学时出现。比如 ㄪ1 是声母 v,这个咬唇的声母在现代标准汉语中已经完全被不咬唇的 w 取代;ㄭ2 是 zhi chi shi ri 与 zi ci si 这七个整体认读音节的韵母,因为音值难以确定,标记为空韵,拼写时也直接略过;ㄫ3 与 ㄬ4 是鼻音 ng gn 作为声母(与特别标示)时的写法,同样只在方言中保留。
剩下的就是目前仍在使用的注音符号。
刚才我们说过了,注音符号的来源是汉字,如果能找到注音符号与汉字部首之间的联系,我们想达到的「随便哪一个,看见就认识」的目标就不远了。按照与现代常用汉字部首的联系紧密程度,并且让你不要产生混淆,我把注音符号从难到易分成了三大类,尽可能用联想关联读音,让你需要「硬背」的符号缩减到最少。
看不出汉字,所以没陷阱
为什么要从难到易讲呢?因为所有注音符号都和汉字部首有联系,如果不先记得特殊的,到后面靠猜学会简单的就会被你不熟悉的古汉字和错误的联想带跑。
第一个分类,我们来讲讲其实与汉字有联系,但随着汉字本身形状的发展、读音的变化,或者干脆就是造符号的时候太过于跑偏,搞得大家看不出来的一部分。
第一种,它们源自的古字和现在的常用汉字有联系,但很难第一眼就直接反应过来。
- ㄅ:它其实来自「包」的古字,现在也可以视为「包」的偏旁,所以指代 bao 的声母 b。
- ㄇ:它来自「幂」的古字,也就是秃宝盖这个偏旁的原型,所以是 mi 的声母 m。不过放在现在,你把它理解成「门」的声母,似乎更加好记。
- ㄈ:它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部首,这个部首叫「左方框」,严格说来,它叫「匚 fāng 部」。这个字的本义就是方形的容器,很多匚部的字都蕴含着这么一层意思。但更加现实的就是,这字本身没人用了。ㄈ 现在就用来指代 fang 的声母 f。你可以记成「把门推翻了」或者「方框」。
第二种,它们源自的古字和现在的常用汉字有联系,但二者外形相去甚远。
- ㄞ:它是「亥」的古字,代指 hai 的韵母 ai。你甚至可以在书法作品中看到这个汉字变化与兼并的过程,下面两图分别来自周代中期鼎的铭文以及马王堆帛书上的隶书,楷书中也不乏类似的笔画处理。
- ㄨ:它是「五」的古字,代指的就是韵母 u 音。同样,你在书法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汉字变化的过程。其实放在现在,你也可以理解成打叉就是没了,没了就是无。
第三种,它们源自的古字和现在的常用汉字有联系,但联系不大,或者读音发生了变化——这一类就需要「硬记」了。
- ㄥ:它绕得有点远,「厷」是「肱」的古字,「ㄥ」是「厷」的古字,它形容的是胳膊,就像胳膊的形状一样,打了个弯。它指的是自己的韵——注意,和现代汉语不同,ㄥ 原本的韵母不是 ong,而是 eng,ong 音在之前被分解成 u-eng 记。这个现象,我后续会写一篇文章细说。
- ㄍ:它也绕得有点远,「ㄍ」长得像水流潺潺的样子,在《尚书》的《虞书》部分《益稷》一节,即记载夏朝之前的虞时,有这样一句话:「濬𡿨巜距巛」,换成现在的汉字,是「浚畎浍,距川」,意思是「深挖(田间的)排水沟,通往河海」。这句话延伸出了不少东西,词语「浚距」指的就是兴修水利,而𡿨和巜都成了注音符号的取材对象。巜现在是「浍」字,这个字现在念 kuài,但在注音符号生成的老国音时代,它念 guài。所以 ㄍ 变成了声母 g 的符号。属实没处说理。
- ㄑ:同样是水流的它现在的长相已经和水流没关系了。𡿨字现在是畎,意思是田间的水沟,所以 ㄑ 就用来指代 quan 的声母 q。不过从字面上已经完全推断不出它现在的指代了。
第四种,自求多福,你可以试着体会它与来源字之间的关系,或者想个方法背下来。
- ㄛ:这个注音符号是 o。它的来源是「𠀀5」字。这个字在现在怎么写呢?「呵」。原本在设计之初,它的读音就是呵字的韵母,有些方言现在也把 e o 混为一体。但随着汉语读音的发展,e 与 o 的分流越发明显。这个符号从 e o 同符变成了只表示 o。记起来可以想想它圆圆的下面,o 的发音口型饱满,顶上也不会露头。
- ㄜ:这个注音符号就是 1920 年新增的 e。它从 o 发展而来,最后定形就在 o 上伸出一点。可以记成 e 口型比 o 扁,不够圆润,所以带了个尖。
- ㄊ:这个注音符号是 t。它的来源是「𠫓」字,再往前溯源,它是倒过来的「子」,念 tū,和突出的突是一个意思。我觉得不如记成它长得和英文字母 t 有一丝相似,所以就念 t。
- ㄣ:这个注音符号是 en。它的来源是「𠃑」字,本义和「隐」一样,取的是 i-en 的韵母,这也是我个人少数几个需要硬记的注音符号。
- ㄩ:这个注音符号是 ü。它的来源是「𠙴6」字——这个字你可能不认识,但它就是「去」字本源的下半部分。本字读 qū,是某种盛饭用的东西。可以记成「去」字的下半部,所以就是去的韵母 ü。
- ㄤ:这个注音符号是 ang。它的来源是「𡯁」字,这个字在现在发展成了「尪」——很可惜,十有八九你也不认识这个字,它念 wāng,意思是一种骨骼弯曲的疾病,古字表现的就是人腿脚不好使了瘸了的样子。你可以尝试记住这个尪字,顺带就记住了 ang。
能看出汉字,但是是陷阱
这一部分,我们把长得和现行常用标准汉字有些类似,但和现在的汉字完全不是一个来源,或是读音发生剧烈变化的注音符号。这一部分常用的一共七个,七个符号各有各的坑法。
首先,是四个采用了过于古老的字源,还长得像现有通用汉字部首的注音符号。
- ㄆ:看起来很像夕,但它的来源是「攵」字。你会在「牧」字中见到它真正的本源。攵字读 pū,意思是用手拿竹竿轻轻敲打、拍击。所以牧羊的牧,就是人拿着小木棍,轻敲羊群牛群赶牛羊的画面。但这个攵字的含义就全部给了更通俗好认的「扑」字。所以 ㄆ 指代的是 pu 的声母 p。你可以记成包被扑烂了,所以比 ㄅ 多了一个大点,字还歪了。
- ㄓ:看起来很像蚩尤的蚩字上半部,但很可惜,猜偏了一点点。它原型的「㞢」字其实是「之」的古字,看书法作品就能发现它的变化。所以 ㄓ 指代的是 zhi 的声母 zh。
- ㄢ:打眼一看像不像马?可惜它不是。如果快退到篆书时代,你就能明显看出这个字的来源,它是「函」的古字。曾经函下面的框是封闭的,上面就是这个像马的结构。所以 ㄢ 用来指 han 的韵母 an。
- ㄏ:看起来很像厂对不对?其实它就是厂,但不是我们平常认识的厂字。发生这个问题是因为汉字简化——我们目前推行的简体字,有一些就是直接取字型相近但已经罕有使用的汉字填上的。比如「干」字同时负载了「干」「乾」「幹」三个汉字变成多音字。「厂」也不例外,它负载的是我们常见常用的「厰 chǎng」和罕用的「厂 ān」「厂 hǎn」三个汉字。这里的厂选用的就是两个罕用字中比较常用的 hǎn。它的原意是山崖,和「厈 hàn」字是一个意思,而后者显然日后变成了岸的声旁与意义源头。所以 ㄏ 表示的是 han 的声母 h。
其次,是三个本身选得很好,却因为语音和习惯变化容易造成歧义的注音符号。
- ㄗ:这个符号一看就知道来自「节」的下半部,它代表的确实是「节」的声母,但不是 j,而是老国音中的 z。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注音符号体系成立后,从老国音转向新国音(现代标准汉语)时出现的尖团合流。节字原本的读音是 zié,属于尖音;而在尖团合流之后,zie cie sie 以及 zian cian sian 这样的读音都统一归入了 jqx 这样的团音。你在戏曲唱词、部分方言中还能找到尖团音区分的情况。
- ㄘ:类似地,这个像是「七」下面多拐一下的符号代表的就是「七」的老国音声母,同为尖音的 c。
- ㄝ:这个就有些特殊了。这个字型很容易辨认脱胎于「也」字,但它代表的是「也」字真正的韵母「ê」。你大概可以理解成是我们叫住别人、表示疑惑时发出的介于「ai」「ei」之间的、听起来扁扁的声音。汉语拼音方案也规定了 ê,但在拼写与教学时进行了大幅度的省略。总而言之,如果你在复韵母中见到了 ㄝ,直接把它当做 e 来念拼音,立马就能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和刚才的 eng 一起在后续文章细讲。
能看出汉字,直接开始猜
最后一类,是现在也能直接与现行常用字产生联系的注音符号,哪怕不认识,靠猜也能直接读出来。有了前面的内容做基础,剩下的几个自然不在话下。
第一种,直接拿汉字过来就当注音符号的。
- ㄖ,长得像「日」,其实就是「日」的声母 r。
- ㄔ,长得像「彳亍」的「彳」,所以就是 ch / chi。
- ㄕ,长得像尸体的「尸」,所以就是 sh / shi。
- ㄠ,长得像幺妹的「幺」,所以它就是 yao 的韵母 ao。
- ㄡ,长得像「又」,所以就是 you 的韵母 ou。
- ㄚ,长得像「丫」,所以就是 ya 的韵母 a。
- ㄧ(丨),就是一,横写竖写都是 i。
- ㄦ,就是儿,韵母就是 er。
第二种,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加了一点。
- ㄉ,看起来是「刀」头上加了一撇,它也就是刀的声母(「刀头」)d。
- ㄌ,看起来是「力」头上加了一撇,它就是力的声母 l。
第三种,是汉字的基础上减去一点。
- ㄐ,看起来是「纠」「叫」去掉偏旁,它就是它们的声母 j。
- ㄙ,看起来是「私」去掉偏旁,它也是一个单独的汉字,就念 s / si。
- ㄋ,看起来是「乃」去掉一撇,它就是 nai 的声母 n。
- ㄎ,看起来是「考」的下半部,它本身也是单独的汉字,念 kao,用来指代其声母 k。
- ㄒ,看起来是「下」去掉一点,也是「下」的古汉字,用来指代其声母 x。
- ㄟ,想想简化字「飞」,它就是飞去掉背上的小翅膀,用来指代其韵母 ei。
总结下来,我自己采用这套注音符号的记忆规则,虽然不容易直接提笔写出注音符号,但当看到、读到或是用到注音符号时,我完全可以直接上手/开口,即使脱离了按 bopomofo 顺序排列的手机键盘也没问题。
关联阅读
> 暑期征文 数字文具盒 火热征稿中,分享学习方法,拿走现金奖励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