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笔记很重要,于是我用「链接」让它成为笔记系统中枢
2022-5-10 11:26:34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33 收藏

项目笔记很重要,于是我用「链接」让它成为笔记系统中枢

《巧用分类法解决使用卡片笔记时遇到的困境》一文中介绍了我在践行卡片笔记法过程中遇到的三个困境,闪念笔记到底是否需要丢弃,永久笔记似乎并不永久,项目笔记到底应该怎么管理。针对前两个困境,我对自己笔记系统重新做了分类,从内容的角度分成四类:

  1. 学到的新知识,即「知识输入」;
  2. 自己的思考与观点,即「灵感与思考」;
  3. 辅助写作或工作、生活的实操性知识,即「工具箱」。
  4. 项目管理相关资料。

对于这四类内容的笔记,我们都遵循三步走原则,即及时记录「闪念笔记」;定期整理、完善,形成「长青笔记」;重视笔记间的链接,建立合理的「索引笔记」。这样闪念笔记不必纠结是否丢弃,永久笔记不永久也是常态,重点在于不断回顾、与其他笔记建立链接。

 闪念笔记永久笔记索引笔记
知识输入文献阅读批注、高亮等文献笔记文献笔记索引
灵感与思考灵感捕捉ZettelZettel 索引
工具箱随手记工具笔记工具箱索引
项目管理任务管理项目笔记项目索引

这一篇重点讨论第三个困境,项目笔记到底重不重要,可以如何管理?在我目前的笔记系统中,项目笔记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我把要写的文章或在思考的问题看作一个项目,汇总与之相关的所有笔记。我将文献笔记、Zettel、工具笔记共同看作自己的知识库,通过项目笔记来管理,构建项目笔记与另三类笔记间双向互动的系统,服务写作。

项目笔记的中枢作用

把要写的文章看作一个项目

「项目(project)」的概念我借鉴了任务管理系统 Get Things Done (GTD, 搞定)的设计。在 GTD 系统中,每一项包含不止一个「下一步行动(to-do)」的「任务(task)」都被看作一个「项目」。

比如说,我在写论文的时候喝完了家里最后一瓶快乐水,打算写完一节之后去楼下便利店买两瓶,没有其他购物需求,这时「去便利店买两瓶可乐」可以看作一个简单的「下一步行动」。与之不同,周日上午是我既定的购物日,我习惯去的超市正好在朋友家小区旁边。通常,周六晚上我会盘点家里的食物和日用品、查看超市和信用卡的打折信息、列出购物清单、跟朋友联系约午饭,等等。这里涉及了多个步骤,每一项都可以看作一个「下一步行动」,他们汇总在一起变成了「购物准备」这一个「复杂」任务,在 GTD 系统里就可以看作一个「项目」了。

在整理任务的时候,GTD 的作者 Allen 建议要建立一个「下一步行动清单」和一个「项目清单」。两个清单的执行过程各有各的逻辑,一个项目里的每一个「下一步行动」未必会在同一天一次性全部执行,可能会分散在不同的日子里;每一天的日程也不一定只专注于某一个项目,可能需要完成分属不同项目的「下一步行动」。因此,我们将二者结合,通过「下一步行动清单」指引自己每天具体要做的事情,通过「项目清单」全局把握项目的进程。

图 1  Things3 中「下一步行动」与「项目」清单展示

笔记管理中我沿用了同样的思路。先说明一点,在笔记系统中我没有严格按照 GTD 中项目的定义,将任何超过一条笔记的笔记看作「项目」。首先,笔记和任务的根本属性不同。任务一旦做完就结束了,可以从我们的任务系统中删除或存档,实时的任务系统的体量大致可以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但笔记写完之后我们不会丢弃,因而笔记系统的体量会越来越庞大,因此,系统内的结构不宜过于繁复。如果每一个超过一条笔记的笔记都升级为一个「项目」,这个系统可能很快就满是「项目」,失去了通过项目全局掌控的作用。同时,笔记和其他笔记继续建立链接,不断复用。因此,我更注重每一条笔记的灵活性和可复用性。

第二,个人理解中,Allen 强调将每一个有超过两个「下一步行动」的任务都看作「项目」是一种相对「极端」的建议,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安排自己日程的时候要注意任务拆分,多想一下,我现在写下的「下一步行动」真的只是一步行动,还是包含多个,这样可以对自己的任务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而对于笔记来说,这一需求不是很明显。

在实践中,我以具体的研究课题或要写的论文作为项目,在我的笔记系统里会为每个项目单独建立页面,也会为所有项目建立索引(或「项目清单」)。如果笔记的最终目标是产出,那么包含结果导向设计的系统可以更好地为这个目标服务。一篇科研论文通常要解决一个或几个核心研究问题,文中呈现的所有材料都应该是为解决核心问题服务的。脑中有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写作通常更具有针对性,也更容易产生新的想法。另外,一个好的研究问题也通常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已有的知识点建立了新的联结,那么如果记录下或者展示这个新的联结呢?建立一个项目笔记页自然是其中的一种选择。

项目笔记与文献笔记、Zettel、工具笔记的双向互动

具体怎么操作呢?再来回顾一下任务管理系统例的两个清单,上面提到的「下一步行动清单」和「项目清单」结合的任务管理方式,实际上就是将「下一步行动」同时分派到了时间维度和项目维度上。

图 2  「项目清单」与「下一步行动清单」双维度示意

那么在笔记系统里也是类似的,实际上就是把每一条笔记同时分派到了主题维度和项目维度上。很多人早已习惯通过主题来整理文献和笔记,项目笔记则让我们在主题之外增加了一个整理的维度。比如说,我按主题阅读文献时会关注名词的结构,我会将关于名词可数性的研究、名词和形容词的关系、名词和量词的关系等等研究全部归在名词研究之下;同时,我会将动词事件的可数性研究、动词事件的时体研究、动词的名词化研究放在动词研究之下。

但如果我看了文献,计划写一篇关于名词和动词可数性特征对比的研究,它对我来说就算一个新项目,可以建立一条项目笔记。那么名词研究主题下的名词可数性研究,动词研究主题下的动词事件可数性研究均可以拿来为这个新项目服务。

图 3  笔记的主题式和项目式管理示意图

因此,我的笔记系统里的阅读笔记、Zettel 和工具箱都可以看作主题式管理的笔记库,项目笔记为整个笔记系统增加了项目维度。如下图所示,完成某个项目时可以从阅读笔记、Zettel、工具箱里分别摘取相关信息,从项目的角度再次汇总,实现主题式笔记库和项目笔记的互动。

图 4  我的项目式笔记汇总示例

在实践中,我的项目笔记和三种主题式笔记的互动是双向的。不仅仅有从主题式笔记库中已有的笔记条目汇总到项目笔记中的情况,也有在完善项目笔记过程中不断往另三个笔记库中添加笔记的情况。一般说来,我们的研究问题都是在不断阅读和思考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当我们根据主题积累了一定量的阅读笔记和 Zettel 之后,发现了新问题,制定为新项目。这时就可以按上图箭头方式从已有笔记库中汇总相关笔记条目到项目笔记中去。这就是从主题式笔记到项目笔记的汇总过程。

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会继续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发现新问题,那么一定会产生新的阅读笔记和 Zettel,这时,这些笔记条目不仅会汇总在项目笔记下,也会归档到阅读笔记库和 Zettel 库中,丰富主题笔记库。这一过程式项目笔记推进过程中丰富主题式笔记库的过程。在整个研究进程中,这两个方向反复进行,项目笔记和主题式笔记库中的笔记不断互动,推进我们对问题的认知,扩充我们的知识网,最终也有了产出。

图 5  项目笔记与主题式笔记双向互动示意图

其实,这样的双向互动方式正好对应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笔记管理模式。尽管,在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卡片笔记写作法》)书中特别强调「自下而上」的重要性,在我的实践过程中发现,「自上而下」对笔记管理和写作同样重要。一个适合我的笔记系统需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结合与平衡。下面我就分别梳理一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笔记管理模式各自的优点和需注意的问题。

「自下而上」笔记管理模式

「自下而上」的意义

简单说来,「自下而上」的笔记管理模式就是及时记录每一个小发现,慢慢汇聚,当不断积累的笔记逐渐相互建立关联,就会串成一个大问题。这种方法非常适合暂时没有明确而具体的研究问题的阶段,可能只是有一个或几个有趣的发现和模糊的想法,还没有完全成型。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持续积累笔记,让自己的想法不断生发。

「自下而上」的模式是卡片盒笔记写作法书里强烈推荐的,也是研究的一个理想状态。这种模式的迷人之处在于看似漫无目的的积累,由量变带来质变,真正的「厚积薄发」。通过不断积累、建立知识间的联结,自然而然就出现了新的想法,据说卢曼教授就得益于此。我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自下而上」模式另外两点好处:

其一,卡片笔记法强调建立笔记间的联结,如果我们切实贯彻这一方针,在整理笔记的时候会时时关注是否和已有的笔记相关,这样一定程度上迫使我们保持思维的开放与活跃,不断去寻找想法和想法间的链接,让想法相互碰撞。

其二,因为通过「自下而上」模式,问题是从积累的底层资料中生发出来的,通常来说是我们看到了相互矛盾的材料,或者研究空白,这都是建立在我们对资料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已经相对全面地了解了某个问题,关注到了问题的多个方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有效帮助避免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相反,如果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假设、问题,从一个角度往下走,难免会遇到思维固化的情况,需要我们额外努力去避免确认偏差。

「自下而上」的问题与应对方式

上面谈到了「自下而上」的种种好处,在我的实践中也遇到过不少困扰。我的思维偏向「自下而上」的模式,有时会过多关注不同问题间的关联,总希望多想一步,看眼下的问题和别的什么问题是否有一些关联。但当笔记积累多了、项目越来越繁杂之后,非常容易让自己「失焦」,淹没在了各种各样的联结中,使得项目铺开过大。

如果项目铺开过大以至于使自己失焦,对研究的推进是不利的,也是论文写作的大忌,因此,在践行「自下而上」模式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合适的「度」。此外,从现实的角度来说,从小问题逐步积累到发现大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想完全从头开始积累到出现好想法需要长达数月乃至数年的积累,如果我们完全依靠「自下而上」,可能很难适应学术界如今成果考核所要求的速度。

为解决上面提到的「失焦」问题,我尝试做出了一些调整。我发现,其实每当遇到问题就发散思维对我来说是下意识的行为,很难控制,因此我放弃了控制发散,而是建立了一个提醒机制,当我意识到自己过于发散时就及时阻止自己。

具体来说,一方面,尽可能抑制方向的偏离。每次出现一个新的想法,我需要问自己,这个问题和当下的研究如何关联?如果可以给出明确具体的答案,就往原有笔记或文稿中增加材料;如果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就记录下这个问题、做好标记,然后搁置,当下不再深挖。另一方面,逼迫自己沿着原有路线推进下去。当我有了一个既定的问题,会迫使自己无论如何要开始写作,针对这一问题写出一份完整的分析。于是否全面,体量是否足够发表,新问题怎么解决,可以怎么完善等等都看作下一步的任务。通过这两方面的调整,我发现自己的论文也推进得快了许多,文章质量也依旧可以保证。

总之,「自下而上」模式可以实现「厚积薄发」,维持思维的活跃,不断发现新问题,也可以避免一些确认偏差。为了更好地体现「自下而上」地优势,积累越早做越好,积累笔记时注意建立链接。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注意不要被不断增加的笔记淹没,要控制好「度」,寻求平衡。此外,如果当下有了明确的研究问题,甚至还有明确的截稿日期,如果时间紧迫,可能不必再纠结是否可以「自下而上」,专注解决问题、形成分析可能时首要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认为需要提倡「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结合,找到一个平衡。

「自上而下」笔记管理模式

「自上而下」与项目笔记

「自上而下」的模式和「自下而上」相对,简单说来,通常是先有了一个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或想法,然后开始积累相关材料。比如说,接到了命题作文。又比如说,开始关注建立自己笔记系统的时候,脑中已经有了一些研究问题了,正待逐步展开。当我们有了明确的研究问题时(特别是时间很紧迫的时候),完全可以推行「自上而下」的模式。

按「自上而下」模式推进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自上而下」更容易让我们专注当下研究课题,可以挖得更深入,且推进更快,研究效率高。更重要的是,带着问题阅读和思考,可以让我们更专注于自己问题相关的部分,更容易提出有批判性的创见,不容易被作者牵着鼻子走,效率也更高。第二,「自上而下」模式通常要求有清晰的层级结构,可以让我们对问题和自己的知识体系把握更加清晰。

近来,关于笔记是否需要层级结构有很多争论,「自下而上」的观念自然更支持没有层级,没有层级结构的好处是结构灵活,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发现联结,产生新想法。但是,实践过程中,如果完全没有层级结构也一定会带来麻烦,因此,无论是从层级结构的角度,还是项目推进的角度,我认为我们都需要平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不能只追求其中一种。

推进「自上而下」的笔记模式的一个有效的方式就是以项目为纲来组织笔记,建立项目笔记和项目笔记的索引。具体操作方法前文已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自上而下」的注意事项

「自上而下」模式在我们有了具体问题的情况下有不少优点,但在实践中仍然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在《卡片盒笔记写作法》书里,作者提到卢曼教授的项目笔记更多是用于项目管理,而且一个项目结束就会丢弃或存档。卢曼教授非常警惕我们专注于项目就忽视链接,使得本可以链接起来的笔记被隔离开了,因此他更推崇「自下而上」的方式,强调通过线性排列笔记卡片,标注索引号,依次排放,不提前建立结构化的分类、建立层级。

我的感受是不必强求「自下而上」或「自下而上」,二者各取所需,寻求平衡。一方面,「自上而下」容易因为专注项目而忽视链接,其实和我「自下而上」过于专注链接而忽视项目是相对应的,因此,我们同样可以建立一个提醒机制,在项目推进的某些节点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可能和其他什么笔记、主题、项目相关联。同时,在实践中我发现,不仅要关注笔记与笔记间的关联,我们同样需要重视项目与项目间的关联,包括并行的几个项目,也包括发展中的其他项目和已完结的项目,全力推进当下项目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完全不去思考别的项目,这里只是优先级或者任务管理安排上的差异。

另一方面是动态建构层级系统。这个问题我在好几篇文章里已反复提及,如有兴趣请阅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双向链接,它适合你吗?》《我的效率系统三原则》。简单来说,在我们知识结构本身没有成型的时候,硬要设计一个结构是很困难的,大家可能都有体会,因此这时候其实可以不必强求笔记系统的结构性。同时,我们的知识体系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一旦出现结构之后,笔记体系也可以相应调整,建立层级结构。

结语

这篇文章介绍了我目前笔记系统中项目笔记起到的中枢作用。设立并重视项目笔记的使用和管理,符合我们记笔记服务写作、写作是最终目标的理念。项目笔记为我的笔记系统主题式的管理模式增加了一个项目管理的维度,使我在特定场景下从项目出发,更专注当下的问题。

在实践中,我的项目笔记和文献笔记、Zettel、工具笔记保持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既需要从后三类笔记中生发出新项目,也需要从项目推进中丰富后三类笔记。这两种互动方向分别对应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笔记管理模式,而双向互动则体现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结合与平衡。寻求平衡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注重笔记间的链接,不为项目所封闭;另一方面也要能够要专注当下研究问题,不过度发散。

和燕燕

Struggle with Me 主播之一;致力于分享学术道路上试用各种软件和方法的心得与走过的弯路。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b站视频和播客。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72942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