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代弃子回归主流:智能手机的「副屏」经历过什么?| 怪才科技 · 01
2022-3-29 16:0:0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12 收藏

从时代弃子回归主流:智能手机的「副屏」经历过什么?| 怪才科技 · 01

2018 年 10 月 31 日,柔宇科技发布了全球首款消费级折叠屏智能手机「FlexPai 柔派」,开启了折叠屏智能手机的新时代,这款手机位列《福布斯》刊登的 CES 2019 全球五大趋势产品之一,开启了折叠屏设备的先河;2019 年 2 月 28 日,三星在乌镇发布了旗下首款折叠屏智能手机 Galaxy Fold,这场发布会标志着折叠屏智能手机开始从前瞻性的概念朝向实用化的阶段发展。在 FlexPai 和 Galaxy Fold 之后,同类产品也就此进入井喷期,业内具备一定研发水平的厂商纷纷推出自家的折叠屏产品,希望以此抢占这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柔宇科技和三星的两款产品分别代表了折叠屏解决方案的两种思路,即外翻折与内对折。经过四年来市场的层层筛选,目前在售的绝大多数折叠屏产品都采用了易用性和可靠性相对更高的内对折方案,而此类折叠屏手机的兴起也带回了一个早已与时代脱钩的概念:副屏。

「外屏 + 内折」已然成为了折叠屏产品的主流

与个人电脑不同,作为移动设备的手机通常是不需要第二块屏幕的。与电脑使用的键鼠等输入设备相比,手机的操作方式更加直观,凭空多出的一块屏幕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但不能提升手机用户的输入效率,反而会因为显示内容和操作方式的参差而顾此失彼,属实是「感知不强,徒增功耗,方向错了」。因此,手机副屏通常是作为非常规设计下对于缺失功能的亡羊补牢或对于已有功能的锦上添花之用。话虽如此,在近三十年的手机发展史中也出现了不少以副屏功能作为卖点的离经叛道之作,更有甚者突破了移动设备的桎梏,成就了一代经典。

各位少数派的读者们,大家好,我是新人作者 Kiririn。「怪才科技」是我在发展史系列之外开设的一档番外栏目,栏目命名取自《海绵宝宝》的经典剧集「怪才乐队」,内容旨在介绍科技发展史上出现过的各种人类高质量设计。来到少数派从事写作 5 个月以来,我累计输出了 14 万字的原创内容,收获了 70 万阅读量,实在受宠若惊。承蒙厚爱,我将为大家带来更多跌宕起伏的幕后故事和妙趣横生的台前产品,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也希望这个全新的栏目能够为您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有的手机梦想成为电脑

人们从来都想要一台能够完全替代个人电脑的手持终端,从早年的 PDA 到红极一时的 UMPC,再到现在的二合一设备和所谓的 Windows 掌机,虽然这个愿望至今也没能完全实现,但现在的我们依然会想到:「拜托,有一台能揣进裤兜的电脑超酷的好不好!」

有一说一,确实。

Nokia 9000 Communicator

早在二十多年之前,就有一家来自北欧小国的手机大厂对 PC 形态的移动设备做出了探索。1996 年 8 月 15 日,通讯巨头诺基亚推出了旗下「智能手机」产品线 Communicator 系列的首款产品:Nokia 9000。

Nokia 9000 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它拥有接入网络和收发电子邮件等功能,更是因为它那与笔记本电脑别无二致的设计风格。Nokia 9000 重达 397g 的机身内部藏有一块 4.5 英寸、分辨率高达 640×220 的单色 STN「带鱼屏」和完整布局的 QWERTY 键盘,而正面那一块可怜的小屏幕加 T9 键盘的组合只是它用以接打电话的「附件」而已。

Nokia 9000 的形态转换

如果单从硬件配置上看,Nokia 9000 的确和手机搭不上什么关系:其搭载了来自英特尔的 Intel 80386EX 处理器,主频高达 24MHz,配备 4MB 的内存容量和 4MB 的存储空间,性能足以匹敌甚至超越同时期的个人电脑;运行于这套顶级硬件之上的则是基于 DOS 的轻量化 GeoWorks GUI,这套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了类似 Office 的文字办公套件、图形化的邮件客户端和网页浏览器,基本满足了当时用户对「掌上电脑」这一新生事物的一切遐想。

本质上,Nokia 9000 是将一台微缩化的个人电脑与移动电话缝合之后的产物,正面的「电话」和内部的「电脑」共用一套硬件,但彼此之间几乎不产生交互上的关联,这种「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也算是各司其职。在那个移动设备尚处于大航海时代的历史背景之下,Nokia 9000 这种看似简单粗暴的做法的确要比强行塞下双屏交互功能的超前设计更具实用主义色彩。

Nokia E90 Communicator

诺基亚的 Communicator 系列一直延续到了 2007 年,但此时的 Communicator 已经不再作为单独的产品线,而是被并入了定位商务旗舰的 E 系列之中充当超大杯的角色。2007 年 2 月 12 日,Nokia E90 Communicator 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首度亮相,其外观基本继承了每一代 Communicator 机型的家族式设计,并融合了 E 系列的现代风格,着实要比前几代机型精致不少。

Nokia E90 继承了 Nokia 9000 的衣钵,这可能是 2007 年唯一能带来「超宽屏」体验的移动设备

Nokia E90 围绕着最新的 Symbian S60V3 操作系统而构建,因此本来作为「附件」存在的外部副屏也获得了完整的智能手机体验,Nokia E90 支持自适应分辨率,系统界面和应用程序的显示内容均可以在内外屏幕上实时切换和调整布局,这也就将副屏的权重提升到了和主屏相同的水准,用户可以根据应用程序和使用场景无缝切换显示模式,修长的主屏还支持将部分系统应用按层级分屏显示,和现在平板电脑上常见的应用内分屏功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其实不难发现,Nokia E90 的出现是科技发展受到历史局限掣肘的结果:诺基亚没有预见到触屏时代来的如此之快,彼时还相当先进的 Symbian OS 直到一年之后的 S60V5 版本也还没做好直面 iOS 和 Android 等现代化移动操作系统的准备。因此 Nokia E90 也就成为了 Communicator 系列经典设计的绝唱,自此之后诺基亚再没推出过完成度如此之高的「二合一」设备。

LG KT610

如果说以 Nokia E90 为首的 Communicator 系列代表了当时智能手机的最高水准,那么自然也有厂商想要蹭一波诺基亚的热度。2008 年,LG 第二款搭载 Symbian S60V3 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 KT610 上市,这款手机的外观设计与 Nokia E90 类似,但副屏的尺寸和功能都被大刀阔斧的砍掉了大半,除了电话和短信之外几乎只剩下了拍照与多媒体控制等快捷功能。

与 Nokia E90 的商务旗舰定位不同,KT610 是一款以多媒体作为卖点的入门级智能手机,其侧向翻折的设计重心并非是为编辑文档和浏览网页等进阶功能提供辅助,而是为用户在进行多媒体播放和 GPS 导航时提供更加舒适的观看体验。虽然因此牺牲了副屏功能的完整程度,但如果从价格和易用性上评判,KT610 无疑是一款更加成熟的产品。

LG KT610 的正面外观相当复古,看起来甚至不像是会在 2008 年出现的产品

虽然 KT610 主打多媒体,当时过于亲民的售价也导致了其硬件配置略显寒酸,无法发挥出符合其定位的全部功能:视频解码性能勉强够用,前置双扬声器也只是听个响的水平。除此之外,KT610 的拍照功能才是其设计上最大的硬伤:200 万像素的摄像头在 2008 年还算不上落伍,但自动对焦、数字防抖和闪光灯这些当年的标准配置则堪比少数派的作者——鸽的整整齐齐。KT610 在拍照时可以使用副屏取景,但受尺寸和比例所限,预览画面基本都是复古像素风;但如果选用内部的主屏作为取景框,KT610 的摄像头又很容易被横向握持时的手指遮挡,使用起来的确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不过 LG 在此之后又推出了几款类似设计的手机,也许是不想浪费生产线,或者乐观一点:KT610 的销量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有的电脑却只想做个手机

在智能手机的黎明前夜曾经出现过一类特殊的「可变形」设备,它们的设计综合了传统手机与现代智能手机的特点,可以看作厂商在从键盘到触屏的过渡区间中做出的、对于未来移动设备形态的探索。现在看来,这些所谓的「掌上电脑」可能有些不伦不类,但这类产品也代表了智能手机可能的发展方向。

爱立信 R380SC

1998 年,WAP 标准正式公布;1999 年,WAP 开始进入商用阶段,各大厂商都赶在千禧年到来之际推出了自家的 WAP 手机,这其中也包括当时还是风光无限的通讯巨头——爱立信。

2000 年起,爱立信推出了一系列支持 WAP 的手机,其中 R380SC 绝对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款:虽然 R380SC 仅有一块支持单点触控的单色电阻式触控屏,但爱立信通过将 T9 键盘与下翻盖结合的巧妙设计将其在收起状态下「伪装」成传统手机的形态以迎合用户在电话和短信等常规功能上的使用习惯;而在打开翻盖的「完全体」形态下,R380SC 俨然成为了一台名副其实的商务 PDA,它是世界上第一台采用 Symbian OS 的智能手机,其内置的应用程序均支持在两种模式之间切换显示和操作方式,令人印象深刻。

R380SC 更像是在间谍电影中会出现的道具

尽管爱立信 R380SC 本质上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副屏」,但通过硬件和软件相互配合的方式扩展出的副屏模式的确在触屏技术尚未做好准备的时代为用户提供了相对完善的使用体验。如果说副屏的出现普遍是理念向技术的妥协,那么 R380SC 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设计无疑代表了其所处时代背景下难能可贵的探索精神,在爱立信与索尼的手机部门合并成为索尼爱立信之后,其推出的 P800 和 P900 等机型也延续了 R380SC 的设计。

摩托罗拉 A780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如此独特的设计也并非爱立信的独占。2004 年,摩托罗拉推出了号称「双键合一」的 A780,其设计风格乍看之下与爱立信 R380SC 如出一辙:一样的翻盖键盘布局,一样的可切换「按键+触屏」模式,只不过 R380SC 的外形更像是一台能打开的直板手机,而反过来 A780 看起来则是在翻盖手机的 A 面塞了一块小屏幕和与之相配的 T9 键盘。

虽然看上去颇有几分神似,但 A780 的设计理念与 R380SC 并不完全相同:A780 设计副屏的初衷是为了让用户比使用触屏更加快捷的处理即时消息,其承接和优化了一小部分属于主屏的功能,目的是为了提高操作效率,而非为用户提供操作习惯上的过渡区间;同时 A780 的两种显示模式共用一套功能键,可见摩托罗拉对触屏的态度还是相对保守一些的。

摩托罗拉 A780 甚至采用了指点杆来替换方向键,这其实是为触屏做出的优化

除去别出心裁的设计之外,A780 最大的特色在于其采用支持 J2ME 扩展的嵌入式 Linux 作为操作系统,支持通过安装应用程序来扩展功能;采用 Linux 系统所带来的另一大优势是 A780 领先时代的手写识别技术——特别是对于中文的。这个特色作为主要卖点被 A 系列机型代代继承下来,其中 A1200 开创的「明」系列则是这类智能手机的典范。

摩托罗拉 A1200「明」

也许很多人都在十多年前的电视购物频道上看到过所谓金立「语音王」手机的广告,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广告里所谓的「豪华跑车造型」到底取材自何方神圣。其实金立的这一系列商务机型模仿的是摩托罗拉于 2006 年 2 月推出的「明」系列智能手机,作为系列首发的 A1200 自然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作。

A1200 与前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翻盖上的 T9 按键和屏幕窗口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整块近乎透明的完整盖板。与 A780 偏向快捷功能的副屏模式略有不同,这块盖板的作用其实更倾向于保护其下娇贵的电阻式触控屏。失去了 T9 键盘的副屏模式自然没办法拨打电话和编辑短信,但是用户依然可以依靠丰富的侧键实现包括接听来电、指定联系人拨号、使用预设短语回复消息、快速拍照和多媒体控制等功能,由于 A1200 本身的功能更多,所以这个本质上缩水了的副屏模式其实比 A780 的还要更强一些。

摩托罗拉 A1200 的收起状态非常圆润,据说其设计灵感来自鹅卵石,倒是有那么一点「浑然天成,为你而生」的味道

同样的,A1200 的操作系统也基于扩展性极佳的 Linux 内核,得益于硬件配置的提升,其支持的应用程序丰富度要比 A780 高得多,基本达到了一台商务 PDA 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作为定位高端的旗舰机型,摩托罗拉将副屏模式作为 A1200 在功能独特性和设计美学上的主要宣传点似乎也无可厚非。而为了提高这款机型在户外的易用性,摩托罗拉还为 A1200 增加了「高亮模式」,可以通过长按接听键迅速激发屏幕至峰值亮度;除此之外,A1200 在收起状态下还支持屏幕常亮,也算是早期 Always On Display 的雏形。

尽管软硬件配置都十分豪华,但 A1200 所代表的仍然是从早期智能手机到以 iPhone 为代表的现代智能手机的过渡形态,因此这个系列并没能延续下去。不过,A1200 透明翻盖的设计以现在的眼光看来依然非常独特,如果智能手机按照这条道路就此发展下去,那么也未尝不会有好的结果。

玩生产力的都在摸鱼打游戏

相信「屏幕数量就是生产力」的人不少,而副屏也是屏幕,自然会有上进心爆表的厂商在副屏的存在感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一些以生产力为第一要义的设计来。既然是面向生产力的设计,那么能同时显示内容的屏幕当然越多越好——因此这些厂商不约而同的走上了一条未曾设想的道路,而这些产品的出现也促成了如今折叠屏智能手机的诞生。

京瓷 Echo

小日子过得不错的霓虹人总有些非实现不可的奇怪的执念。作为世界上第一款双屏可折叠设计的 Android 智能手机,京瓷 Echo 在发布之际就吸引了不少关注。与现今直接采取纵向转轴的双屏或折叠屏手机不同,京瓷 Echo 采用了特殊的双转轴结构来实现机身形态的变换。京瓷 Echo 的双转轴所连接的两块屏幕呈现「Z」字型排列,这样做的好处除了机身角度的可调节范围大大增加之外,还可在收起状态中直接将下方的副屏保护在主屏的背板下方,既解决了外翻折设计的双屏手机在收起状态下划伤背部副屏的问题,也化解了内对折设计下两块屏幕均无法在收起状态下独立使用的尴尬。可惜这种复杂的机械结构不适用于目前的折叠屏技术,否则天知道还有什么脑洞大开的厂商会整出什么样的花活来。

厚重是京瓷 Echo 的代名词,可见为塞下这块副屏所做出的牺牲还是不少的

京瓷 Echo 的副屏主要用于扩展显示和多任务两种用途,但集成在副屏上的这两大功能其实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优化和开发。扩展显示方面,由于京瓷 Echo 还是一台 2011 年发布的智能手机,虽然京瓷已经通过挪动屏幕水平位置的方式对其两侧边框宽度的比例做了优化,但扩展显示模式下两块屏幕合并在一起时的物理分割线依然是无法让人完全无视的存在,为此受到遮挡的内容也实在算不得少;而在多任务方面,京瓷 Echo 的性能实在太差,2011 年的 Android 系统也没有为双屏显示做好准备,主屏和副屏的显示内容基本无法互动,尽管京瓷对此在系统软件上做过一些调整,但第三方应用支持的缺失依旧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由于实在生不逢时,京瓷 Echo 拥有副屏的最大意义已经沦落到了在播放多媒体内容时充当桌面支架和横向握持时用来显示虚拟键盘。不过这款手机倒是在几年之后受到了一些复古游戏爱好者的欢迎:原因无他,只是用副屏显示模拟器软件的虚拟手柄不会遮挡主屏上的游戏画面罢了。

NEC N-05E

在京瓷 Echo 面世的两年之后,NEC 也推出了自家的双屏手机 N-05E。相对于 Echo 相对复杂机械结构,N-05E 则采用了更加简单的外翻折方案,好处是副屏的使用场景被进一步扩展了,代价则是在意屏幕划伤的用户需要两张贴膜,而且是在保护壳完全起不到保护作用的前提下。与同时代的常规智能手机相比,N-05E 的硬件配置是在不算主流:与 2011 年的小米手机 1 同款的 MSM8960 处理器还能勉强应付两块 qHD 分辨率屏幕的日常应用,而在游戏等高负载场景下就明显有些力不从心,也许是京瓷也对这款产品的销量没谱,才选用了一颗两年前的旗舰处理器作为试水:换句话说,如果京瓷 Echo 能换上 MSM8960,那么将是绝杀——可惜换不得。

N-05E 看上去更接近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折叠屏手机

N-05E 的副屏实际上相当于这款手机的 D 面,与主摄排布在同一面的最大好处就是用户可以将成像质量最好的摄像头用于自拍,并且可以在副屏上进行拍摄画面的实时预览。除了扩展显示和多任务之外,N-05E 还设计有被称为「W Movie」、为演示和分享屏幕内容专用的镜像模式,通过翻折一定角度将手机从平面上横向架起就可以激活使用,不过这个功能更像是个添头,实际意义并不大。N-05E 的软肋依然在于系统软件和应用程序的适配程度,NEC 为其设计了专属的定制 UI,但支持双屏分层级显示和双屏多任务交互的应用依然只存在于系统预置的列表中,因此这款手机也是叫好不叫座,发售的热度过后很快就无人问津了。

中兴 Axon M

尽管 NEC 已经在外翻折双屏的道路上翻了一次车,但中兴还是义无反顾的在 2017 年 10 月 17 日发布了自家的双屏智能手机 Axon M。乍看之下 Axon M 和 N-05E 不能说是一模一样,至少也可以说是完全一致:在近乎相同的机身布局之下,Axon M 也就是将副屏进一步做薄了不少,至少在收起状态下达到了接近同时期常规智能手机形态的水准。除此之外,Axon M 几乎就是一台硬件配置更高、系统软件适配略好的 N-05E,虽然没有用上最新的骁龙 835,但好歹也有骁龙 821 加持,基础体验还是能够摸到及格线的。

中兴 Axon M 与 NEC N-05E 的设计大同小异,毕竟外翻折双屏的设计已经很难再找到创新点了

定位商务的 Axon M 自然是作为生产力工具而诞生的,并排双屏的设计在文字办公方面的确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然而拥有两块屏幕的 Axon M 本身仍然属于小屏设备,其双屏作为生产力工具的上限受到了单侧屏幕尺寸的制约;再就是老生常谈的适配问题,中兴在国内的智能手机市场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确实明白做好本地化的重要性,但中兴对定制 Android 系统的确没有什么心得,就算是近两年实装的 MyOS 也是个处处割裂的缝合怪,更别提在 2017 年了。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些热门网络游戏对 Axon M 双屏的适配甚至比生产力软件要更优秀,因此性能够用的 Axon M 最终也未能避免成为游戏机的命运,从另一个角度看来也算是功德圆满,可喜可贺。

Surface Duo

自从微软开创 Windows Phone 和 Surface 两大产品线之后,就有不少用户替微软打起了 Surface Phone 的主意,从隔壁 IT 之家开始的「或为 Surface Phone 铺路」在一段时间里甚至成了 WP 圣经,几乎在任何有关于 Windows 移动设备的评论区里都能看到关于「铺路」的捕风捉影。

无论用户和媒体如何猜测,微软在不按套路出牌这件事情上总是遵循着自己的套路。Windows Phone 未能战胜 iOS 和 Android,而 UWP 也并没有完成统一 Windows 应用生态的大业,只留下一大堆未能完成的项目时不时被所谓知情人士拿出来「曝光」一下,作为科技爱好者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结果到了 2019 年,微软还真的在秋季发布会上拿出了两台全新形态的设备:搭载微软自家 Windows 10X 桌面操作系统的 Surface Neo,以及搭载 Android 移动操作系统的 Surface Duo。

Surface Duo 打开之后就像是一本笔记,它也正是为这样的用途设计的

Surface Neo 倒是没什么好说,在发布会亮相博了一圈眼球之后,这台号称「未来形态笔记本电脑」的概念机就被微软的砍刀部连着 Windows 10X 一起砍掉了,概念机到最后就只剩了个概念,而 Surface Duo 则成功挺到了量产。与其他双屏智能手机不同,Surface Duo 采用了向内对着的合页式结构,不打开就无法使用,其主屏与副屏的概念也变得模糊起来,只有从元件位置上才能看出屏幕功能的从属问题。

Surface Duo 不受欢迎的一大原因在于微软给出的开发周期实在太长了,以至于其最终量产时的硬件配置已经落后了将近两代,系统软件和配件也完全没有打磨到位,软硬件提供的体验都配不上其高昂的售价;除此之外,Surface Duo 本身不上不下的产品定位也实在有些尴尬:它介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轻薄本三者之间,但又不能提供其中任一形式的完整体验。微软在后续的更新中为 Surface Duo 加入了双屏云游戏的功能,即上方的副屏显示游戏画面,下方握持的主屏显示 Xbox 布局的虚拟手柄,总算是与上文提到的几位「前辈」殊途同归了。

悄悄内卷的却总是事与愿违

2019 年 3 月 15 日,由战斗民族创立的 Yota Device 宣告破产。这家另辟蹊径的智能手机公司在销声匿迹之前一共推出了三款主要产品,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Yota Phone。

Yota Phone

初代 Yota Phone  于 2013 年面世,Yota Device 设计团队的思路很简单:通过在传统智能手机的背部添加一块 E-INK 材质的副屏来实现保护视力和延长续航的初衷——没错,初代 Yota Phone 实际上并没有把阅读作为卖点,在差旅过程中需要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的商务人士才是其瞄准的目标用户,因此初代 Yota Phone 的定价也相当「商务」:高达 600 美元的起售价却只有骁龙 400 双核处理器和 2GB + 32GB 存储组合的寒酸配置,更别提那块小的可怜的 2000mAh 电池,就算全程使用省电的副屏也坚持不了太长时间。

Yota Phone 的副屏还挤占了原本属于主摄的空间,要拍出正常的照片就必须反向持握才行

初代 Yota Phone 的副屏仍是正面主屏的附属物,除了无缝切换显示内容之外几乎没有功能性可言。Yota Device 似乎也在产品上市后的反馈中意识到了这个尴尬的问题,初代产品发布仅一年,这家公司迅速推出了 Yota Phone 2:改了,但是没完全改。

Yota Phone 2

Yota Phone 2 终于追平了 2014 年的主流硬件配置,随着硬件配置一并提升的还有副屏的利用率:Yota Phone 2 的副屏分辨率达到了 qHD 标准,在 E-INK 材质加持下的观感基本与纸张无异,避免了上一代 360×640 分辨率下应用程序边缘模糊、文字易读性差的问题,也算是压到了及格线上;也就是从这一代开始,Yota Device 开始将阅读作为产品的主要卖点之一,副屏也玩出了诸如自定义信息流和电子相框等新花样。但万变不离其宗,Yota Phone 2 本身的产品力依然薄弱,如果不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在 APEC 峰会上的一波助攻,这个系列可能也就止步于此了。

Yota Phone 2 的定价依然贵的吓人,这其实是由于其出货量太小导致的

普京将 Yota Phone 2 作为 APEC 赠礼的举动为这个本来在俄罗斯都算不上人尽皆知的品牌带来了一波不正常的流量,Yota Phone 2 瞬间成为了智能手机的顶流,似乎那些需要十年如一日的技术积累才能追赶上的产品力差距在一夜之间被抹平了。受俄罗斯这次国家级营销活动影响最大的自然是中国市场,「国礼手机」的热度在国内越炒越高,Yota Device 难得敏锐的嗅到了机会的气息,但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Yota Phone 3 直到 2017 年 9 月才正式发布,那时的国际顶流已经不是普京大帝,毕竟隔壁的懂王都已经上任半年多了。

Yota Phone 3

Yota Phone 3 从设计制造到宣发销售都瞄准了中国市场进行发力,此时这块 E-INK 副屏的用途再次发生了转变:设计团队直接砍掉了 Yota Phone 自面世以来一直作为产品特色存在的镜像显示模式,副屏只能显示预设的信息而非直接将主屏幕的内容复制过来;经过适配的应用程序依然可以在副屏上显示部分信息,但这部分应用实在少之又少——也对,连工信部牵头的统一推送联盟都能视而不见的「小而美」们如果能看上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手机厂商才算得上是人类奇迹。

Yota Phone 3 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能拿来宣传的也就只剩下屏幕

主打阅读的 Yota Phone 3 最大的设计缺陷反而出自阅读本身——因为太过强调副屏的阅读属性,Yota Phone 3 的主屏和副屏功能近乎完全割裂,用户失去了设备功能的选择权,只能按照厂商预设的模式进行两块屏幕之间的切换:阅读,或其他。毫不夸张的说,Yota Phone 3 只是将智能手机和阅读器捆绑销售的产物,其设计理念完全背离了初衷;前代产品存在的硬件配置和软件兼容性问题不但未能得到解决,而且还在开倒车,种种原因让 Yota Phone 的产品定位因此与目标用户群体的需求渐行渐远,最终走向了公司破产的标准结局。

Yota Phone 3 在中国遭遇的惨败堪称「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毕竟国内的智能手机市场除了凡尔登就是索姆河,体量不够打长期消耗战的小众品牌如果贸然参与其中,即使不死也要掉层皮。

海信 A6

在 Yota Phone 之后,海信也做过类似「智能手机 + 阅读器」的尝试。2018 年 11 月发布的海信 A6 也采用了 E-INK 副屏的设计,其性价比较 Yota Phone 3 更高一些,并且针对国内市场做了一些本地化的尝试。

海信 A6 的产品力比 Yota Phone 强一些,但也没能走出圈地自萌的怪圈

尽管海信 A6 的确做出了一些改变,不过由于其市场定位实在过于「巴山楚水凄凉地」,加之前期遭遇的一系列产能、品控和公关问题,海信 A6 及其后续机型也没能实现破圈,更没能在厮杀激烈的智能手机市场中激起什么波澜,与其同期发布的 A5 还在销售,而 A6 却已经了无踪迹,属实是「二十三年弃置身」的字面典型。其实,海信 A6 和 Yota Phone 曾经面临的难题也是主打细分市场的小众产品所面临的共同困境,满足真需求和创造伪需求的区别往往只在设计者的一念之间。

但凡有几个正儿八经的

大多数带有「副屏」属性的现代智能手机都在产品力上出现过缺陷,但这并非是因为副屏的加入,而是因为触屏时代的到来让手机正面屏幕的尺寸和利用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很多在过去需要功能键和键盘辅助才能实现的操作造成的设计差异被大屏幕多点触控的优势轻松抹平,副屏本身的生存空间已经被挤占到几乎为零,直到折叠屏的出现才获得了新的使用场景。

不过,在手机副屏日薄西山的时候,也有厂商通过功能创新尝试为其打开新的应用窗口:要么使其承接部分常用功能,并且尽量做到无感;要么干脆主屏副屏两开花,来一出「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虽然这些尝试不可能全部取得成功,但通过这些尝试所造就的产品也为副屏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很高的参考意义。

三星 W2019

从 2008 年 12 月 26 日横空出世的 W699,到整个「心系天下」翻盖系列的完结之作 W2019,三星与中国电信共同推出的 W 系列机型可能是双屏智能手机中最接近传统形态的一款,其实带有副屏的翻盖智能手机从来都不算少,但 W 系列可能是其中最为人熟知、并且将副屏利用率提升至登峰造极的存在,而 W2019 则是该系列翻盖机型的集大成之作。

一般来说,翻盖手机的外部副屏都只是手机本身快捷功能的访问窗口,自然是不能将尺寸做的太大,功能做的太多,否则难免有喧宾夺主之嫌。然而 W2019 的设计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外部的副屏和主屏几乎完全一致,直接点亮就是直板机,掀开 A 面才是翻盖机,两块屏幕所能提供的体验近乎一致,甚至副屏的使用频率还要比主屏更高一些。

W 系列一直以奢华的高端商务形象闻名,但过于中年的配色也经常受到用户的吐槽

三星敢在 W2019 上做出如此的操作自然是吃准了产品的高端定位和目标用户群体的消费心理,毕竟 W2019 是一款 18,999 元起价的凡尔赛级产品,多出一块屏幕的成本对于其溢价来说自然只是沧海一粟。购买 W2019 的用户通常更注重智能手机的外观设计、材料质感和日常使用体验,因此这块副屏从参数到功能自然是越贴近主屏越好,至于能玩出什么花样反而不是优先考虑的事情。

魅族 Pro7

在和高通闹掰的那几年里,魅族一直在「打磨」联发科芯片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不仅在定位入门的魅蓝上实现了「芯片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就连自家的旗舰机型魅族 Pro6 也是隔壁红米 Pro 同款的联发科 X25 处理器,就算用户没意见,魅族自己的面子上也有点挂不住。2017 年 7 月 26 日,魅族发布了全新的年度旗舰魅族 Pro7,结果标准版的处理器还开了倒车,从 Pro6 上的 X25 直接变成了千元机上烂大街的 P25,而高配版也只给了一颗 X30,从中足以看出魅族当年的窘境。

魅族 Pro7 的背面看起来就像是……电冰箱

为了在有限的硬件配置上尽可能地堆砌出有吸引力的卖点,魅族 Pro7 的背面左上方增加了一个被称为「画屏」的、与主摄集成的 1.9 英寸副屏,这块副屏采用 AMOLED 材质,因此可以在几乎不影响续航的基础上实现 24 小时常亮,从而显示日期、时间、天气、步数和通知等常用信息,也支持在自带相机应用中通过滑动副屏来切换拍摄模式,除此之外并没有更多可供用户自定义的选项。

魅族 Pro7 在副屏的功能上十分克制,这倒不是因为硬件性能的限制,而是因为这块副屏本身是作为系统信息的展示窗口,其设计目的在于帮助用户即时获取当前所需信息和推送通知的重要程度,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用户为查看简单信息而打开手机的频率,进而从侧面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魅族 Pro7 这种讨巧的设计其实变相提高了副屏的权重,然而受制于联发科芯片的性能发挥,其整体的产品力依然较为低下,这块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画屏」也就因成为了无用的花瓶,不至于可歌可泣,但也足够令人唏嘘。

小米 11 Ultra

2021 年 3 月 29 日的春季发布会上,小米公开了堪称自成立以来堆料最为豪华的一代「超大杯」数字旗舰小米 11 Ultra。奇怪的是小米 11 Ultra 明明也在相机模组上集成了一块 AMOLED 副屏,却从未将这块副屏作为宣传重点。

米冲高,关键年……小米 11 Ultra 的用料确实足够旗舰,但骁龙 888 还是拖了后腿

小米 11 Ultra 的副屏在主要功能上与魅族 Pro7 的副屏相似,但在 MIUI 的加持下,小米 11 Ultra 的副屏具备了较高的可定制程度,其装饰性与功能性基本打平,除此之外也没再开发出更多的玩法,其存在更像是为了堆料而强加上去,但这块屏幕又能够以拍照预览的形式服务于小米 11 Ultra 重点强调的影像系统,实在有些令人费解。然而在小米 Mix4 发布之后,同为旗舰产品的小米 11 Ultra 通过副屏确立了全系独一无二的旗舰地位,从而与设计风格极为相似的小米 Mix4 形成了差异化,在产品定位上做出了细分,从而避免自家产品在相似的价位段上形成同室操戈之势——这也许才是小米 11 Ultra 上这块手环似的副屏存在的最大意义。

也就会有几个想搞事情的

天底下做智能手机的厂商那么多,不走寻常路的产品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来几个。十年前手机市场的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竟发的景象犹在眼前,而现在的智能手机几乎顶到了消费级电子产品硬件的天花板,既然功能上的殊途同归已然不可避免,那么形态上的分道扬镳做起来的确更加简单一些。

LG G8X ThinkQ

韩国曾经有三大智能手机厂商:三星、LG 和泛泰,而现在只剩下了三星一家独大。如果将这御三家曾经做过的稀奇古怪的智能手机翻出来,做了万能老二的 LG 绝对是其中最会整活的一个。从 LG V50 ThinkQ 开始,LG 似乎对双屏有了一种强烈而奇怪的执念,以至于在 2019 年 3 月 29 日推出旗舰机型 G8 ThinkQ 之后,LG 又在仅仅半年之后推出了 G8X ThinkQ,这款新机型相对于较早的 G8 ThinkQ 来说都可以算是全方位缩水,但热度却一度比 G8 thinkQ 还高,因为这款手机继承了来自 V 系列的独特配件:LG Dual Screen。

缝合双屏也算双屏,因为 LG Dual Screen 并不是可选配件,而是与手机本体进行捆绑销售

LG Dual Screen 实际上是 G8X ThinkQ 的官方副屏配件,其包含了两块屏幕:一块与手机自带屏幕完全相同的副屏,以及外壳上附带的小屏幕,用以显示时间日期和推送通知等简单信息,也可以用于在不打开 A 面的情况下接听来电。完全体 G8X ThinkQ 呈现出的形态几乎就是在 Surface Duo 的 A 面又开出了一块小屏幕,360 度的铰链使其支持外翻折和内对折两种折叠形式,对第三方应用程序所做的适配和优化也相对完整;游戏体验依然是双屏手机面临的一大考验,好在 G8X ThinkQ 的硬件配置达到了 2019 年的旗舰水准,高负载场景也不会为性能释放带来太大的压力。

不过,双屏幕的 G8X ThinkQ 厚至 1.5cm,重达 346g,在使用的时候必须将其展开;LG Dual Screen 本身没有电池,需要接入 G8X ThinkQ 的 Type-C 接口才能工作,手机本身 4000mAh 容量的电池要同时为两块 6.4 英寸的 2K 屏幕供电,原本不错的续航几乎因此打了对折,怎么也不像是能够胜任日常使用的样子。多数 G8 ThinkQ 的用户在新鲜感过后还是会选择拆下 Dual Screen 配件,LG 也坦言双屏手机需要用户在长时间的使用下形成固定的操作模式之后才可能流行开来,很明显,G8X ThinkQ 所带来的吸引力还远未达到能够让用户为其改变使用习惯的程度,LG 对于双屏新形态的尝试也就无可避免的走向了失败。

摩托罗拉 Razr 2019

Razr「刀锋」一直是摩托罗拉引以为傲的高端超薄手机系列,从 2004 年的 Razr V3 开始,到 Android 时代 Droid Razr 的惊艳炸场——几经易手的摩托罗拉即使委身于 Lenovo 的屋檐之下也没有忘记过去一呼百应的光辉岁月。随着折叠屏技术的兴起,摩托罗拉也打起了复刻 Razr 经典翻盖机型的主意。这一计划最终在 2019 年 11 月 14 日成为了现实——Razr 2019 以全新的折叠屏形态宣告了这一系列的回归。

与同时期出现的折叠屏手机不同,Razr 2019 没有选择利用折叠屏的特性将平板电脑的尺寸压缩到手机之内,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纵向折叠的方式将手机的尺寸进一步缩小,将收起状态下的便携性做到极致的同时也保证了展开之后机身整体的轻薄。

Razr 2019 是世界首款采用折叠屏技术复刻翻盖造型的智能手机

与传统的翻盖手机相似,摩托罗拉也在 Razr 2019 的 A 面上设计了一块名为 Quick View 的副屏,其功能倒也名副其实,和上文魅族 Pro7 或小米 11 Ultra 上功能定位相似的副屏比起来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短板。除此之外,Razr 2019 内置了一套复刻自 Razr V3 的预设主题,

如果说折叠屏和副屏是 Razr 2019 的执念,那么这台机器上的其他部分则都可以看作妥协。作为一款 2019 年末发布、2020 年初才正式出货、且定价高达 1500 美元起步的商务旗舰机型,Razr 2019 仅仅搭载了 2018 年千元机上常见的骁龙 710 处理器, 电池容量更是因为机身厚度的急剧缩减而下降到了 2510mAh,作为一台智能手机的基础体验都够不到及格线,本质上依然是噱头大于实用的「情怀」产品。

LG Wing

2008 年小罗伯特·唐尼主演的漫威超英电影《钢铁侠》带火了 LG 的旋转屏手机 VX9400,十二年之后的 2020 年 9 月 15 日,LG 又把旋转屏设计给捡了起来,并且与时俱进的将屏幕下方的键盘区域替换成了副屏。其实这样的双屏排列方式在 LG 早期的侧滑 Android 智能手机 C729 上也出现过,不过受制于当时的硬件配置,C729 上的副屏只能充当额外的程序坞,而 LG Wing 的副屏能做的事情可就丰富得多了。

LG Wing 的外观实在太独特了,几乎是看过一眼就能记一辈子的那种

LG Wing 可能不是最好的双屏手机,但它的确是副屏利用率最高的双屏手机之一。LG Wing 展开后呈现出的 T 字形外观带来了舒适的握持感和宽阔的横屏视野,而大尺寸的副屏还可以在横屏拍摄模式下充当相机云台,比起小米 11 Ultra 的设计,LG Wing 的副屏其实更像是为影像系统服务而存在,但 LG Wing 的主摄参数在 2020 年的一票旗舰机中不算特别出众,好在骁龙 765 处理器的 ISP 性能比较优秀,还额外提供了包括 AR 特效、聚焦收音等基于 AI 的功能,对于 Vlog 创作者来说还是具备一定吸引力的。

至于那些未对双屏模式做出优化的应用,LG Wing 也给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适配方案:两块屏幕均支持 Android 手势,以在未适配的普通应用程序中实现快速操作;在播放多媒体内容的应用程序中,副屏一般被用作显示媒体内容的控件;而在未适配虚拟手柄的游戏中,副屏则用来显示 LG 的游戏工具箱,用以实时调整手机的性能释放和游戏帧数。LG Wing 的问世为智能手机的形态发展提供了又一个可供参考的新思路,可惜 LG 在 2021 年 4 月 5 日正式宣布将退出智能手机市场,发布仅仅半年的 LG Wing 从此没有了下文。

写在最后

智能手机失去创新力了吗?在逐步淘汰掉导航键、轨迹球、电容式触摸屏等传统的操作方式之后,现代智能手机这种完全服务于多点触控操作的直板形态已经被证明为下一次突破性人机交互技术创新出现之前的最优解,加之厂商和用户已经接受并认同了智能手机的现有形态,所以首先在手机外观上做出创新的厂商光是想要说服用户转变固有印象就已经难于登天。

另一方面,Android 系统几乎无法解决的碎片化问题也导致了智能手机技术创新中隐形成本的急剧增加,以至于软件的更新往往跟不上硬件的创新。在第三方应用程序的适配问题上,硬件厂商往往还要看软件开发商的脸色,某些热门网络游戏需要手机厂商「合作」解锁高画质和高帧率选项就是当今互联网巨头恶意限制技术创新、干涉市场竞争的最常见的案例。

从手机副屏的发展历程看来,智能手机的发展已经逐渐从直截了当的外观和功能创新转向潜移默化的理念和细节创新,厂商更习惯在已有的框架内增补修改,而非为做出差异而制造差异,以此避免造成无端的成本上升和资源浪费。在 AI 算法、5G 网络和万物互联等技术的影响下,智能手机已经完成了从数字工具到现代社会生活必需品的转型,而我们使用手机的方式也已经与十年前大不相同——智能手机并未失去创新力,只是这种创新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因无处不在而变得难以察觉。

关联阅读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72206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