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读者表示希望能够见到更多关于文化与书籍的内容,充实书单、丰富精神。机器人特地邀请了 Matrix 社区作者们来聊聊自己近期阅读的有意思的书籍。喜欢本栏目的话,欢迎充电或评论文章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你的每一次真心夸赞或建议,都是作者们前进的动力。
所有内容均遵循 原创、首发、非商务 原则,投稿细则可查看文末。
考研完成以后终于有时间来读这些收藏已久的书籍,恰巧有一本是心理治疗师写的传记,叫做《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考研时,浅显的学习了一些心理治疗流派,其中我很认同人本-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流派的观点:每个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潜能和积极成长的、发展的趋势,有能力决定自我生活方向的能力。正如本书中所提到的,当人们面对痛苦,意识到「拯救我们的不再是任何道理或技巧,只有直面的勇气」,从而勇敢的叩响心理咨询问诊室的大门,并最终「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有能力,且必须靠自己的能力去建构生活,他们才能放手去改变」。
否认,回避等防御机制,并不能让你从漩涡中解脱,直到将你彻底淹没,追悔莫及。
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可能就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些无法解决的问题。而每一个「过程」都是一次人生抉择,于是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让这些过程更有意义。
我在考研前总忍不住去想:我现在去跨考心理学,是不是太迟了。但作者用自己及来访者的切身体验告诉我一个答案:追求心中所想,永远不会太迟。作者洛莉的成长之路精彩至极:从一个不慎听到「选聪明的那个做秘书」的 NBC 小白;到与乔治·克鲁尼一起工作的大红编剧;再到被残肢恶臭的气味熏出了人生的理想:我要去学医;直到最后成为远近闻名的心理治疗师。这样的人生经历,出自一个恋爱无果、不得已使用人工授精来获得孩子的单亲妈妈,我只有钦佩和仰慕。
正因为我们和来访者有相似的体验,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正是这句话,让我领会到「治疗同盟」的真正内涵,也揭开了心理治疗师神秘的面纱: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既是心理治疗师,也是来访者的洛莉,双重身份的她头疼于来访者是「不可靠的叙事者」,因为「来访者自述中所谓绝对真实的部分,也不过是基于他们在那个当下的观感。」;也会跟自己的来访者一样对自己的治疗师只讲故事的一半,「来访者提供给你的信息都是透过自带滤镜渲染后呈现的效果」。在现实中偶遇自己的来访者,洛莉会假装陌生人;参加来访者的葬礼,她会犹豫再三,思量是否违背了专业守则。但她用实际行动告诉读者:有人在葬礼上问她是怎么认识朱莉的,她本能的回答:我是她的朋友。一点也没错,因为心理治疗师是曾经倾听你、了解你、鼓励你的那个人,这就是朋友的定义。
在我看来本书的另一层价值是对许多专业课书本中出现的干巴巴的概念有了生动的描写:
这是一本卸下心理咨询神秘面纱的普及读物,其实也就是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一些人,可以直面这个无处可逃的、困惑的、痛苦的你。也是一本为你指引人生的读物,其实也无非就是承认,失败是生而为人的一部分。
愿你有所获,陌生人。
如果对国内的球迷稍作统计,就很容易发现,欧洲豪门俱乐部的拥趸很多,南美河床、博卡青年等俱乐部的粉丝稀少;熬夜看欧冠和英超等联赛的球迷一抓一把,说得出南美解放者杯拥有者的人屈指可数。2021 年欧洲杯和美洲杯几乎同时开赛,但直到梅西率领阿根廷捧杯,美洲杯才从欧洲杯那里抢到了一些存在感。
但上述种种绝非欧洲足球优于南美足球的证据,虽然我玩实况足球的大师联赛总是开档欧洲冠军联赛而非南美解放者杯,近几届的世界杯冠军也都被欧洲球队垄断,但其实直到 2006 年,欧洲才在奖杯数上追上南美。贝利和马拉多纳这两位世界公认的球王都是南美人,即便不在巅峰,巴西桑巴和阿根廷探戈始终是世界足球不容小觑的力量,乌拉圭、智利等队面对欧洲劲旅也时有精彩表现,梅西、内马尔等南美球星更是备受关注……然而作为球迷,对南美足球了解得过少,始终是一点缺憾。
这本《足球往事》为2015年4月13日去世的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足球记忆,在网友口中「这位拉美的老左派以魔幻现实主义的笔触和一针见血的针砭作为武器,终其一生都在与西方殖民和资本霸权斗争,为拉美以及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群众发声」(豆瓣网友破土)。作为一名球迷,加莱亚诺用双手完成了他双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写出了行云流水又快意恩仇,兼有美丽与哀伤、愉悦与心碎的文章,正如充满魅力的南美足球那样。
小时候看的《足球小将》动画里有一个类似游戏必杀技的「倒钩凌空射门」,这个动作通常被称作「倒挂金钟」,但在加莱亚诺笔下,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智利动作」。
这个动作是拉蒙·温萨加在近百年前的智利塔尔卡瓦诺港口球场使用的,温萨加身体腾空而起,后背翻转朝下,突然摆腿将空中球向后踢出,双腿打开就像剪刀的两片刀刃。几年后的1927年,智利前锋大卫·阿雷拉诺随智利科洛科洛队在欧洲巡回比赛时,在西班牙体育场表演了这个华丽的杂耍般动作。记者们大声喝彩的同时,也称其为「智利动作」,正如来自智利的草莓和奎卡舞。
美丽的进球却常与悲伤的故事相伴,阿雷拉诺当年在巴拉多利德的体育场,与一位后卫发生致命相撞后丧生。这样的故事在加莱亚诺笔下并不少见,比如《球场上的死亡》记录了自杀的阿登·波特。他曾经是为乌拉圭民族队征战200多场比赛,享受球迷的欢呼和掌声的英雄,但当他状态下滑,攻防两端均无建树时,球迷的嘘声将他抛弃,他自己也用手枪放弃了自己,死于曾经受人热爱的球场。
同样踢过类似动作的还有著名的济科,他在代表日本的鹿岛鹿角队与东北士乃队争夺天皇杯时,踢出了「智利动作」,这一粒济科职业生涯的最佳进球还是在空中倒转身体后用脚后跟打入的,即「背后的凌空抽射」。这一粒进球帮助鹿岛鹿角队赢得了天皇杯。
和「智利动作」类似命名的还有「奥林匹克进球」。在阿根廷队和乌拉圭队1924年的一场友谊赛中,阿根廷队左边锋塞萨雷奥·翁扎利主罚的角球直接飞进了乌拉圭队球门,乌拉圭队抗议有阿根廷队员冲撞本队门将,无效后甚至抱怨说是风将球吹进球门,但结果没有更改,阿根廷1-0获胜。
这个罕见的进球在南美被叫做「奥林匹克进球」,这或许是因为乌拉圭队刚从奥运会归来,又或许只是出于敬意或者讽刺。时至今日,角球直接破门虽然并不算新鲜,但每一次发生都会赢来球迷们的热烈欢呼,毕竟现场见到这样难以置信的场景的机会并不算多。
对于喜欢的球队,你是希望他们踢得精彩纷呈然而输掉比赛,还是希望他们踢得窝窝囊囊但是苟住一场胜利。
加莱亚诺显然属于前者,他从不吝于将溢美之词送给那些追求美丽足球的人。他称赞1994年西甲联赛中皇家马德里队面对希洪竞技踢得激情四射,「如神附体」。球队主帅贝尔达诺鼓励球员:「当你们这样踢球时,就是输了也没关系。」那场比赛皇家马德里队输了,却赢得了加莱亚诺等球迷的心,毕竟「没有奇迹,没有悬念或是沉闷乏味地赢球,难道不比输球更糟糕吗?」
足球绝不缺少奇迹,比如欧洲杯上的丹麦和希腊;也不缺少悬念,比如1979年阿森纳和曼联在足总杯决赛中的惊心动魄。但是,足球更不缺少沉闷乏味。因为对失败的恐惧,足球越来越难看,敢于冒险、挥发灵感、富于创造精神——这些南美足球的标签,如今已经日益稀缺,机械重复的效率让足球变得恶心。
然而,「我赢故我在,如果我输了,那么我就是一片虚无。」作为「唯一不能救赎的罪恶」,在拉丁美洲,球场上的失败会累及球员的生命,哥伦比亚球员埃斯科巴因为一粒乌龙球,不幸被枪杀,但这并不能单纯怪罪于足球,加莱亚诺很清楚,「权力机制才是造成暴力的真正原因」,「只要你的借口足够好,犯罪也没有关系」。
对加莱亚诺来说,1924和1928年乌拉圭队的奥运会传奇,是足球将这个小国从藉藉无名的阴影中拉了出来。一群对足球别无所求的工人和流浪汉取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也因而造就了乌拉圭人血脉里对足球的激情。今天,职业球员取代了那些包装工、杂货店雇员、擦鞋匠,他们拿着高昂的薪水,却仍旧只是球队老板眼中的一项投资。
马拉多纳、斯托伊奇科夫等球员于1994年年末开始组织的国际足球球员工会虽然做了些事情,让球员能赢得更好的合同,但在可以随心所欲地修改规则的官僚和手握资本的商人眼里,球员们很像加斯科因口中的肉鸡:受约束的自由、严格的规定、千篇一律的行为。当然,今天C罗和梅西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前辈罗伯特·巴乔,但那些并非球星的普通球员,依旧在命运的转门里打转,功利足球背后的工业文明在吮食他们的血肉,一如拉丁美洲被割开的血管。
在我的母校杭州高级中学的贡院校区内,有一尊蒋梦麟先生的雕像,与鲁迅、经亨颐、李叔同等校友一起,日夜陪伴着莘莘学子。学校外墙上亦有多位知名校友画像,蒋梦麟先生也在其中。在杭高校史上,蒋梦麟曾短暂地「兼职」过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长,这段经历在他浓墨重彩的生平中,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一笔,甚至在他的自传《西潮》和《新潮》中,都未曾提到这一段经历。
短暂的校长任职,对于学校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已经很难从现有的资料查证。从《西潮·新潮》所附的年表可知,1920 年,浙江一师学生自治会通过公开选举,一致通过由蒋梦麟继任经亨颐为校长,虽然蒋梦麟到校演讲后推荐姜琦继任,但蒋梦麟当时人气名望,可见一斑。经查杭高 120 周年校史资料,1927 年,蒋梦麟在担任第三中山大学(旋改浙江大学)校长、教育部部长的同时,也兼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浙江省立高级中学校长,到 1930 年蒋梦麟赴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为止。这段三年的经历,在蒋梦麟年表中未记载,在蒋梦麟自传中也同样没有提到。
今天谈到蒋梦麟,人们第一想到的,或许便是他在西南联大的创办与后续发展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三校联合初期困难重重,办校过程中原三校人员意见各异,蒋梦麟作为校长资历最深,但他以坚持、退让、容忍,为联大「这条由混杂水手操纵的危舟渡过惊涛骇浪」保驾护航,意义重大。但在马勇为《西潮·新潮》一书撰写的导读《蒋梦麟:西潮、新潮与现代中国》中,我们却听到不同的声音。
当时蒋梦麟固然在外部为联大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精力旺盛又闲不住的他,陆续兼任了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等诸多职务,还撰写了《西潮》这本回忆录,当他出任行政院秘书长(蒋梦麟小时候便梦想当很大很大的官)时,北大同人们的积怨终于到了顶点。虽然蒋梦麟为北大的未来作了长远的规划,但他个人却不得不在一场茶话会「杯酒释兵权」后,不失体面但略带遗憾地离开了工作二十七年的北京大学,也开启了他人生长卷的下一半:农复会阶段。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今天,蒋梦麟在农复会时期的工作,同样颇多启示。
历史是复杂的,人却比历史更复杂。蒋梦麟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读完《西潮》和《新潮》两本自传后,似乎仍然不能看得太明白。有一点感触是,如果和前任校长蔡元培作比较,应该能对蒋梦麟有更清楚的了解。
蔡元培是清朝翰林编修又留学德法,蒋梦麟是末代秀才选择负笈美国;两人执掌北大时,蔡元培「兼容并包」开百年风气,蒋梦麟先是作为蔡元培的「影子」代为执掌,后来作为「无用的宋江」劳苦功高;两人在东西文化碰撞中,蔡元培「量足以容,德足以化,学足以当,才足以择」,蒋梦麟同样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在蒋梦麟怀念蔡元培的文章中,有两个词格外贴切,一是称赞蔡元培性情温和「如冬日之可爱」,二是评价蔡元培的中庸「是白刃可蹈之中庸」。这两个成语相合,便是忠恕二字,「知忠,不与世苟同;知恕,能容人而养成宽宏大度」,这也是蒋梦麟所求目标。
诚然,蒋梦麟为人为学,不比「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的蔡元培(有意思的是,今天如谷爱凌母亲培养女儿时,却不以「完人」为目标),但两人行事行文,同样常有触目惊心、奇气立见之句。蔡元培有「我给你们决斗」和「杀君马者道旁儿」的名句,蒋梦麟幼时也想要「杀先生,烧家塾」,联大时期也曾恨不得将胡适等人「一棍子打死」,还认为「天下只有少数人肯发神经病,把一件事似疯如狂的向前推进,终有达到目的的一天」。
在蒋梦麟的自述中,他「有时候非常胆小而怕羞,有时候又非常大胆而莽撞」,由此造成了他谨慎的一面,但同时他「有所决策,必贯彻到底,不肯通融」,故此蒋梦麟行事「一意孤行(或称励精图治)」,作为「时代巨轮上一颗小轮齿」,蒋梦麟这样的性格,对于他执掌的北京大学和农复会,都有正面的作用,但对于他个人的感情生活,却最终尝到苦果。
读《西潮·新潮》,能知道许多八卦轶事,比如哥伦比亚大学为纪念中国洗衣工人设立了中国文学讲座基金,比如「二五减租」的领袖沈定一(他是衙前农民运动的领袖)死于地主买通职业凶手的刺杀,比如陈独秀在抗战时期仍由北京大学发放津贴维持生活但因故未到,比如周作人请蒋梦麟作证自己受蒋所托照顾学校从而未能离京。但蒋梦麟眼中的的科学与道德,或许是他生于中国大地却受西潮冲刷后,对中西文化最深切的感受。「中国究竟缺少些什么?」在西方文化的尺度衡量下,蒋梦麟也有他的答案。
在敌机的轰炸声中,蒋梦麟开始反思老祖宗的座右铭「学以致用」,因为过于重视实际,「中国未能发展纯粹科学是毫不足奇的」。因为止于直接的实际用途,中国科学的发展孤立无援,停滞不前,而重视实际来自道德观念,「道德系指行为而言,行为则比如要凭实际结果来判断」。乃至进化论传入中国后,轻而易举地就被披上了道德的外衣,变成了「弱肉强食」的观念。
和当时受到西潮冲击的大多数人一样,蒋梦麟也向西方寻求治世良方,他一度向社会大力推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望能让人们热爱求知、乐于思考,却碍于世态民情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通过鼓励人们追求科学,再进而追求知识和真理,在他看来:
科学的发展有赖于人们全力以赴,需要对超越人世以外的真理持有梦寐以求的热忱;并且有赖于不屈不挠无休无止的思维和不偏不倚的精神去探索真理;无论身心,均须不辞劳瘁,愈挫愈奋。换一句话说,科学是人的整个灵魂从事知识活动的结果。
今天的我们自然知道没有道德约束的科学会是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少时的蒋梦麟也认为西方文明「一边是天使,一边是魔鬼……这位怪物的黑暗面和光明面是不可分的。」所以,他认为,于个人,「艺术与科学必须携手合作,才能使人生圆满无缺。」为中国,则期望「现代科学,特别是发明和工业上的成就,将与中国的艺术宝藏和完美道德交织交融。一种新的文化正在形成,这种新文化对世界进步一定会提供重大的贡献。」
蒋梦麟的构想算得上切中肯綮,但世人却往往走向极端。蒋梦麟曾经到法国里昂的中法大学(戴望舒曾在此求学)演讲,鼓励留学的学子多读中国书,结果遭到吴稚晖痛骂,因为「古书不可救国」。当然,吴稚晖认为立国之要是飞机大炮,无可厚非,但「把那些线装书统统丢到毛厕里去」,也似乎过于偏执了。
在蒋梦麟看来,能于中西文化之间相互协调的,除了蔡元培,还有梁启超。「当时正需要介绍西方观念到中国,梁氏简洁的文笔深入浅出,能使人了解任何新颖或困难的问题。」而梁启超简明、有力、流畅的文笔,既让学生裨益匪浅,也可能成为蒋梦麟行文的追求。但可惜的是,受限于资料匮乏的动荡时局,蒋梦麟的著述难免错漏,比如他当时是否考取官费留美(另有说法是家人筹措四千两白银供他自费留学),其自述与马勇的导读就有不同的说法。
以一年一本书的形式记录身处的时代,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浪漫色彩。一如香帅来自古龙笔下楚留香的网名,在《熟经济》每一篇章开头引用的梭罗、里尔克、王小波,在结尾吟唱的高晓松、王菲、张国荣。作为「分化的熟经济时代的浪漫歌者」「热爱武侠和流行音乐的文艺女」,香帅用这本《熟经济》记录2021年的观察与思考,较之上一本《分化时代的财富选择》,在延续一贯风格的同时,也有了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香帅财富报告」作为一个长达二十年的写作计划,本身就有「编年体史书」的色彩,而这本《熟经济》上半部分「今夕是何年」可以看作是2021年一整年的「编年史」,一个接一个的财富浪潮蜂拥而来,谁能「弄潮儿当涛头立」?下半部分「未来地平线」聚焦通货膨胀、数字货币、数字平台等话题,更像是一部放眼未来的「纪传史」。上下两部分在不同的叙述视角下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了香帅对过去一年的经济思考。而另一方面,下半部分的书写,也使得这本书一定程度上能脱离2021年这个年份的局限,或许在今后几年依然会被读者频繁提起。
在上一本《分化时代的财富选择》里,我对从王亚伟到张坤的基金「公募一哥」故事感兴趣,原因在于2019、2020年市场的火爆,让像我这样缺乏投资知识的小白都能赚取到相对不错的收益。2021年与2022年开春的市场将投资者教育得更加成熟,而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却依旧充满陌生感。一级市场和数字货币对于我略显遥远,而「最熟悉不过」的数字平台,却也显得那么陌生。
蒋梦麟的《西潮》中,将西方文明称为「半神半鬼的怪物」,「麻烦的是这位怪物的黑暗面和光明面是不可分的。它有时像是佛法无边的神,有时又像狰狞凶残的魔鬼,但是它凭借的力量是相同的。」数字平台似乎也有同样的特点,认为其是天使的人,以「破坏自由市场」之名反对约束;认为其是魔鬼的人,却恨不得将「平台作为基础设施应当收归国有」。然而或许正如蒋梦麟所言,「要么不接受,要接受就得好坏一起收下」。
在2021年代河南暴雨事件中,发生了一次几十万元的实物捐助。在一天一夜的时间内,这次捐助完成了从发起到落地的全过程,信息没有冗余、拖延和虚报,香帅为此称赞说:「这一次,数字平台显示了它在社会治理中所能发挥的最正面的作用:信息和物流的无缝衔接、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以及效率的提高。」然而在更多的时候,数字平台又往往被我们当作恶龙——尤其是当外卖骑手猝死,让我们看到平台劳动者的权益缺乏有效维护的时候。
作为工会工作者,2021年有一个热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让我听到耳朵发热。所谓「新就业形态」其实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数字平台,比如快递小哥背后的美团、饿了么,平台司机背后的滴滴、曹操,网点员工背后的淘宝、拼多多……香帅给出的估算数据为「我国数字平台劳动者超过1亿人」,而算上参与平台劳动(包括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少数派与豆瓣的我),这个数字高达2亿多。这么大的体量,当然会引起上到国家,下到工会组织的重视了。
2020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被香帅称为「风起青萍之末」的评论,这篇《「社区团购」争议背后,是对互联网巨头科技创新的更多期待》,对数字平台、互联网产业、下沉市场等话题提出了要求。这实际上也意味着平台监管政策开始转向,「平台不再是信马由缰的狩猎者,而要成为安土重迁、深耕细作的农场主」。
或许「为恶者一但为善亦必强」,在2016年5月,解救被拐卖儿童「辉辉」的短短14小时内,支付宝和公安部共同研发的「团圆」系统立下重要功劳。作为孩子的家长,我和香帅一样对其充满感激、乃至敬畏。作为杭州市民,我对阿里巴巴一直支持杭州「春风行动」充满敬意。作为球迷,我对支付宝「十年十亿」支持中国女足充满敬佩。互联网巨头们手中掌握的巨量数据和钱币,是一股巨大的能量。然而这股能量,也的确是「光明黑暗皆可斩」,我们自然不能相信平台能百分百自发地向善,而合理的监管体制和法律建设却在路上。或许,光与暗,好与坏,会作为一体两面长期存在。而随着相关配套政策的逐渐成熟,「熟经济」时代的我们,也会又一次悲哀地看不清新的时代。
本期《试播集》尤其感谢两位作者的坚持阅读和输出。
更新日志:《试播集》03 开始将在标题内加入书籍豆瓣链接;每一期的字数控制在 8000 字左右,如有超过酌情分当月上、下期或移至次月;「试播集」正式加入少数派标签系统,点击可索引至往期内容。
打卡奖励:《试播集》已经更新了两期,如果往期书目中有打动你并让你读至满意的,欢迎来评论区打卡分享你的阅读感想。Matrix 机器人会择机送出一份来自少数派商店的小心意。
如果你也想分享你的读书笔记🔉:
成功入选本栏目可以得到不低于 108 元1的「不释卷奖励金」🧧。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