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4
本文主要翻译自Retpoline: A Branch Target Injection Mitigation.
retpoline是Google开发的针对Spectre变种2漏洞缓解利用技术。Spectre变种2利用CPU的间接分支预测(indirect branch predictor)功能,攻击者通过事先训练分支,让分支预测器去影响受害者进程,然后通过侧信道的方式来获取 受害者进程的信息。其实这个变种2的漏洞利用是非常困难的,Jann Horn的利用其实也是在一个老版本的kvm上,按照 Linus的说法是利用Spectre是”fairly hard”。
目前有两种方案来缓解Spectre漏洞,即硬件方案和软件方案。硬件方案就是IBRS + IBPB, 直接在硬件层面阻止投机执行 (speculative execution),当然,这会导致性能很低,所以IBRS没有进入内核。软件方案主要就是retpoline了, 因为 性能影响较低,最终得以进入内核主线。
每次CPU在快执行间接跳转的时候,比如jmp [xxx], call, 会去询问indirect branch predictor,然后投机选择一个最有 可能执行的路径。retpoline就是要绕过这个indirect branch predictor,使得CPU没有办法利用其它人故意训练出来的 分支路径。retpoline是 “return” 和 “trampoline”,也就是在间接跳转的时候用return指令添加了一个垫子。这个看了后文 就能够理解了。
ret指令的预测跟jmp和call不太一样,ret依赖于Return Stack Buffer(RSB)。跟indirect branch predictor不一样的是,RSB是一个 先进后出的stack。当执行call指令时,会push一项,执行ret时,会pop一项,这很容易由软件控制,比如下面的指令系列:
__asm__ __volatile__(" call 1f; pause;"
"1: call 2f; pause;"
"2: call 3f; pause;"
"3: call 4f; pause;"
"4: call 5f; pause;"
"5: call 6f; pause;"
上图显示了retpoline的基本原理,即用一段指令代替之前的简介跳转指令,然后CPU如果投机执行会陷入一个死循环。
下面分析一下jmp间接跳转指令如何被替换成retpoline的指令。
在这个例子中,jmp通过rax的值进行间接跳转,如果没有retpoline,处理器会去询问indirect branch predictor,如果之前有攻击者去训练过这个分支,会导致CPU执行特定的一个gadget代码。下面看看retpoline是如何阻止CPU投机执行的。
“1: call load_label”这句话把”2: pause ; lfence”的地址压栈,当然也填充了RSB的一项,然后跳到load_label;
“4: mov %rax, (%rsp)”,这里把间接跳转的地址(*%rax)直接放到了栈顶,注意,这个时候内存中的栈顶地址和RSB里面地址不一样了;
如果这个时候ret CPU投机执行了,会使用第一步填充在RSB的地址进行,也就是”2: pause ; lfence”,这里是一个死循环;
最后,CPU发现了内存栈上的返回地址跟RSB自己投机的地址不一样,所以,投机执行会终止,然后跳到*%rax。
下面看看call指令被替换成retpoline的指令之后如何工作。
这个时候内存栈和RSB如下:
“5: mov %rax, (%rsp)” 这里把间接跳转的地址(*%rax)直接放到了栈顶,注意,这个时候内存中的栈顶地址和RSB里面地址不一样了;
“6: ret”.如果这个时候ret CPU投机执行了,会使用第3步填充在RSB的地址,”3: pause ; lfence”. 这是一个死循环;
最后,CPU发现了内存栈上的返回地址跟RSB自己投机的地址不一样,所以,投机执行会终止,然后跳到*%rax;
这个时候内存栈和RSB如下
由于大部分的间接跳转都是由编译器产生的,所以需要编译器的支持,目前最新的gcc已经支持了-mindirect-branch=thunk选项用于替换间接指令为retpoline系列。下面看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typedef void (*fp)();
void test()
{
printf("indirect test\n");
}
int main()
{
fp f = test;
f();
}
上面是一个典型的间接跳转。
# gcc -mindirect-branch=thunk test.c -o test
# objdump -d test
...
00000000004004d8 <main>:
4004d8: 55 push %rbp
4004d9: 48 89 e5 mov %rsp,%rbp
4004dc: 48 83 ec 10 sub $0x10,%rsp
4004e0: 48 c7 45 f8 c7 04 40 movq $0x4004c7,-0x8(%rbp)
4004e7: 00
4004e8: 48 8b 55 f8 mov -0x8(%rbp),%rdx
4004ec: b8 00 00 00 00 mov $0x0,%eax
4004f1: e8 07 00 00 00 callq 4004fd <__x86_indirect_thunk_rdx>
4004f6: b8 00 00 00 00 mov $0x0,%eax
4004fb: c9 leaveq
4004fc: c3 retq
00000000004004fd <__x86_indirect_thunk_rdx>:
4004fd: e8 07 00 00 00 callq 400509 <__x86_indirect_thunk_rdx+0xc>
400502: f3 90 pause
400504: 0f ae e8 lfence
400507: eb f9 jmp 400502 <__x86_indirect_thunk_rdx+0x5>
400509: 48 89 14 24 mov %rdx,(%rsp)
40050d: c3 retq
40050e: 66 90 xchg %ax,%ax
...
我们可以看到间接跳转已经被retpoline的指令系列所替换。 当然,如果是一些内嵌汇编的间接跳转,则需要自己手动去增加retpoline序列。
在Linux内核中,是通过一个内核命令行参数来决定是否开启retpoline的,如果开启则内核在启动时动态替换指令。这样最大限度的减小了内核的性能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