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吸引」行业震动的小小改动
2024-4-30 11:29:18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8 收藏

编注:本文系作者视频内容文稿,原视频含品牌推广,文字版已移除相关内容。


今年年初无线充的市场突然特别热闹,随着 Qi 2 协议的新产品陆续上市,用户有了更有性价比的,形态多样的磁吸无线充的产品选择,无线充电的体验到这我觉得才算是跨越了一大步。

如果你也对 Qi 2 目前的状态,还有其他手机厂的适配态度感到好奇,欢迎收看这期苹果护城河视频,最后我会来告诉你,为什么 Qi 2 背后的推动者,其实还是苹果。

磁吸的魅力

先对 Qi 2 做个简单的科普,它是无线充电联盟面向未来的全新标准,用来替换掉现在我们手机上旧的 Qi 1.3 协议,他在向后兼容旧标准的同时,还给未来高功率无线充预留出了空间,现在跟 MagSafe 一样是 15W,未来能到 50W 甚至更高。

但如果我们展开 Qi 2 的 OTA 列表,其实最重要的更新还是他把磁吸纳入到了无线充的标准当中,我们之前 iPhone 15 深度解析也讲到了,苹果作为无线充电联盟的成员,他把 MagSafe 中磁吸的设计方案贡献了出来,开放给其他会员使用。

也就是说其他所有手机厂,大家都可以名正言顺的做磁吸充电,不需要经过 MagSafe 的认证,就可以跟 iPhone 通用,这样成本上也会低一些。不过因为各家在自己的无线充电协议上卷了这么多年,大家对 Qi 2 可能未必有那么大的兴趣,但是可以名正言顺用磁吸的这个点,确实是非常关键的。 

就你有没有想过,为啥国内这几家做的高功率无线充电器,都是立式的?卧式的随便往哪一甩就充上了,体验不是更好吗?这里面有个产品决策时非常矛盾的点,就是随手放和高功率的取舍。

不管是平面方向,还是垂直方向,随着距离的变大,对无线充功率的影响是极大的

高功率无线充对位置准确的要求是很苛刻的,错开一点功率都会下降不少。立式无线充虽然放的时候麻烦了点,但是你放好之后,手机跟充电器只要两边对齐,线圈其实已经对准了。

而卧式的充电器,前后左右都可能发生偏移,你很难找到一个瞄准的方式,随便放的话,充电功率上不去产生了更多的废热,还可能影响电池的寿命。这就是大家在做充电器时,往往会选择立式充电器的原因。 

但是这个方案也不是完美的,首先立式充很难充耳机或者其他产品,再来就算是手机,影像旗舰还有折叠屏让线圈在手机中摆放的位置越来越难统一,即使同一个品牌同一代产品,线圈的位置也都是高高低低,所以立式充还得做额外的垫片或者电动升降,才能提高充电的兼容性。

而磁吸的加入,不仅可以完美的解决对准问题,还能进一步解放无线充电器的形态,现在苹果在磁吸无线充的时候,如果把屏幕横过来还可以显示时钟或者日程安排,体验比立式无线充更加优雅。

而且我这说一句暴论啊,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场景都需要极致的充电速度,在绝大多数时间,其实磁吸无线充的交互体验其实是比有线充还好的,因为有线接口,即使是 C 口或者 Lightning 不分正反,但对准插入你怎么着也是需要的。而我们生活中总有眼睛或者手不太方便的时候,比如说开车的时候,或者睡前光线不好的时候。但是磁吸把对准这一步都省了,你只要稍微离得近一点,他们俩自己就吸上去了,这就让整个连接过程,又减少了一个步骤。

在做产品的时候,用户旅程的设计非常重要,每个功能的一步步操作就像是一个个漏斗,没多一步,就会增加用户的使用负担,甚至过滤掉一部分用户。这个道理跟 Touch ID 升级到 Face ID 是差不多的,手指对准 Home 键相比于只是看着手机,还是多了一步。在已经约定俗成的流程中,每减少一步,都是很厉害的创新。这也是我觉得讨论无线充必要性的前提,有了磁吸的加持之后,充电的体验会更简单,更无感。

 至于说速度,无线充肯定不会一直这么慢的,很多品牌的无线充速度已经能够跟有线充媲美。另外一方面因为无线充的线圈就是薄薄一层,在手机堆叠中有形态上的优势,所以磁吸无线充跟磁吸有线充相比,更加容易跟合理。

话说回来,把无源、主动、对准三个词组合在一起,除了磁铁好像也没得选了,而苹果这些年也确实利用磁铁创造了无数个 Magic Moment,大家可以把你们手里面带磁吸功能的产品打在弹幕上。所以再强调一次,磁吸的对于 Qi 2 的意义,我觉得要远远大于功率。

当前的阻碍

那既然 Qi 2 对无线充体验帮助这么大,那是不是我们马上就能看到后面的旗舰支持磁吸无线充呢,事情确实没有这么简单,除了我们刚刚聊到的各家对自己私有协议有顾虑的问题,其实有要不要上无线充,要不要磁吸,其实都还有争议。

主要是磁铁会增加手机的厚度,大概 0.3mm,或者 200mah 的电池。这个数字你听起来可能不多,别的地方以 0.05 为单位抠出来的空间,他一下就给打回原形了,从我了解到的信息来看,三星在无线充这件事上原本就是很坚定的,Qi 2 也是推进速度最快的,并且也都克服了那些代价。但是他们在 S24 研发的最后一刻还是决策拿掉内置磁铁,因为他们那根 S Pen 的无源笔,磁吸无线充的时候会被干扰。

没记错的话他们的笔从第一代开始就一直都是电磁感应方案,一边 S Pen 是自己的品牌符号,另一边是无线充的未来方向,也不知道他们后面会怎么平衡和取舍。

反观苹果就挺有意思的,因为 iPhone 12 搭载 MagSafe 的时候,机身厚度并没有因为磁铁而增加,反而相比上代变得更薄了,这里看拆机视频你应该一下就懂了。

因为原来在手机公司,习惯上我们一般管从后盖开始拆机的叫正装结构,屏幕是跟中框里面的基板粘在一起。iPhone 刚好是反过来的倒装结构,他的基板是跟后盖粘在一起的,所以 iPhone 拆的时候是从屏幕开始,正装倒装也就是这么来的。

而因为磁铁是要贴在后盖上的,鼓起来的这部分厚度,只需要把基板打穿,就可以让磁铁和无线充模组刚好卡在里面,厚度的问题一下就被解决了。

也就是说倒装结构的手机堆叠方式,可以完全吸收掉磁铁带来的厚度问题,这里我觉得肯定不能说苹果从第一天用倒装结构的时候就想到了有一天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偷厚度,那还不如说乔布斯喝了沙虫的圣水开了天眼,但是从目前来看倒装结构确实跟磁吸无线充是最契合的,对手机整体影响最小的。所以我们也能看到国内的一家手机品牌,在旗舰机上正在切换成这样的堆叠结构,那就是 Mate 60 的玄武架构。

玄武架构也是从屏幕一侧开始拆机,后盖跟屏幕中框固定在一起,虽然这一代没有把磁铁直接内置进手机,但是官方的手机壳都支持磁吸,手机直接支持磁吸应该就是时间问题。可以这么讲,华为可能对 Qi 2 没那么感兴趣,但是对磁吸是非常看好的,他非常有可能自己做一套兼容现有磁吸充电的新无线协议,用以来解决未来产品在车内的固定、充电甚至是信息通信的能力。这一点我相信国内这几家既做车又做手机的公司来说,应该是有共识的。毕竟在驾驶场景下,路面颠簸无线充其实更需要解决对准的问题,所以我猜可能车上的无线充普及磁吸,会比手机上来的更快。

磁吸的未来

总的来说,我觉得磁吸会给手机的配件生态带来非常丰富的可能性,不仅仅是充电品类,非充电产品过去几年同样也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创意,之前这些产品都是围绕着苹果产品来建立的,之后我想安卓也不会缺席,只要各家磁铁的设计能够相互兼容,第三方配件厂就能做出公版方案,那这个商业模式就能跑通。

其实很多手机壳早都已经跑到前面去了,而苹果为什么愿意开放磁吸的设计给无线充电联盟,前面体验的部分我说了很多了,最后我来讲讲商业的部分。

苹果是无线充坚定的支持者,不管是 mini 还是 SE,即便是机身再小堆叠再难做,无线充从来都是标配。而在后面的产品路线图中,无线对苹果来说也是必答题,不是选答题。不管是从空间占用来考虑,还是从设计上的追求来考虑,C 口早早晚晚会被干掉,未来一定属于无线,这是做一切选择的前提。

基于这一点考虑,从商业角度他也肯定希望能把产业做大,成为标准的制定者意味着站在产业的最顶端,也意味着更大的商业利益,同时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共同建设生态,提前布局也可以规避垄断和封闭的风险,避免重蹈覆辙,走上 MFi 的老路,新时期要有新的做事方式。所以体验更好、更便宜的 Qi 2 无线充,就是新时代的 PD 快充。对 Anker 等配件厂来说,这是一个不能错过的重要机会。

另一方面,我觉得这可能仅仅是个开始,手机这个行业进入中后端之后,高功率充电,不管是有线还是无线,边际效应已经很高,卷无可卷,浪费了很多资源,所以不管是欧盟,还是咱们这边的管理机构,都在呼吁建立行业通用的协议或者标准。Qi 2 在这个时候推出来,其实也算是顺应历史发展。而且苹果的野心还不止于 Qi 2。

如果以干掉 C 口为目的,苹果还得解决数据传输的问题,而他们一直在默默测试 60.5GHz 高速无线传输协议,速度非常接近 USB 3.0,这种近距离高速无线通信的方式,我们已经看到了另一个在影视行业的应用场景。

 这种毫米波无线图传,支持毫秒级的 4K 传输,他们俩的通信原理和理论速度都是非常相似的。现在这个协议苹果就是用来给 Apple Watch 出厂刷机,但他的未来不止于此。MagSafe 支持数据传输这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他可以让 MagSafe 跟 Qi 2 再次拉开体验的差距。

而一旦 MagSafe 有数据传输功能之后,我猜无线数据传输的协议大概率也会跑到无线充电联盟,或者是 USB 协会那里去,成为下一代的磁吸高速无线连接的新标准。这样即便拿掉 C 口,欧盟也没有办法重拳出击了,而 iPhone 如果因为砍掉 C 口释放了机身空间,从而获得了续航或者影像上的提升,其他手机厂大概率都会跟进的,这时候磁吸的新标准已经摆在面前,加入可能是最简单,成本最低的决定。

可以说苹果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从 USB-C 接口的诞生开始,从来没有减弱过。Qi 2 仅仅是无线时代的开始而已。

如果你对 Qi2 相关话题感兴趣,还可以收听我们的播客节目。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88461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