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安全高级指南》之实践篇
2023-9-22 08:0:0 Author: www.giantbranch.cn(查看原文) 阅读量:38 收藏

《互联网企业安全高级指南》之实践篇

发表于 |

对抗原则

  • 相对的风控而非绝对的防黑
  • 增加黑产的成本而非阻断他们的行为——假如投入成本超过损益点,那就没必要薅你羊毛或者攻击你
  • 永远的情报——深入敌后,爬虫与QQ群
  • 方法比技术更重要——技术对抗是无止境的,改变战场规则可能起到一招退敌效果
  • 数据比算法更重要
  • 勤能补拙——不断改变业务逻辑,不断升级使对手疲于奔命
  • 忽略性能、用户体验和成本的风控没有意义
  • 纵深防御——由机器规则处理最原始数据,逐步筛选过滤,最后人工审核
  • 杀鸡给猴看——只要条件允许,用法律武器断掉主力,用风控手段扫尾
  • 人民的战争——教育用户安全意识,鼓励全民情报
  • 社工库——敌人有的,我也要有

账户安全

注册

对抗垃圾注册:

  • 图片验证码
  • 邮件验证码
  • 短信验证码
  • 语音验证码
  • 电话语音验证码

登录

问题包括:撞库、暴力破解、盗号登录、非常用设备登录、黑产小号和僵尸号登录等

风控服务依赖于很多数据:设备指纹、IP信誉库、黑产手机号、社工库、用户画像等。

密保/密码找回

应提供多种密码保护手段:密保问题、安全中心手机版等

密码找回/重置不能存在逻辑漏洞或者过度的信息披露

提供异地登录提醒、异常登录提醒、破解账户提醒。

找回密码需要人机识别,方式批量找回

多因素认证

在密码找回、重置、安装证书等重要操作需要启用

多设备都能

保证同平台不能串号:PC和APP可以同时登录,但是两个PC不能登录同一个账户

假如登录就要踢下线

账户共享体系

单点登录(Single Sign-On,简称SSO)是一种身份验证和授权机制,允许用户使用一组凭据(如用户名和密码)在多个应用程序或系统中进行身份验证,而无需为每个应用程序单独登录。

常见的SSO实现协议包括SAML(Security Assertion Markup Language)、OAuth(Open Authorization)和OpenID Connect等,这些协议定义了身份认证和授权的交互方式和流程。

但是凭借一个token就登录所有应用不是一个好设计,一旦xss盗取了,相当于全线溃防。一般对高安全域的,比如个人认证信息、支付类等重要的,引入第二层认证的secure token,只有一个token登录不了重要应用,需要两个token才可以。

电商类

恶意下单

拍下商品但不付款:高峰时段下单使用验证码

黄牛抢单

风控:小号、僵尸号与正常用户的区别、登录的途径、登录地域、登录设备指纹、收获地址等里啊分类标记

也可以临时更换业务逻辑使抢单程序失效;在抢购过程中使用验证码做人机识别

刷优惠券和奖励

根据大数据标记用户恶意灰度。给优质账户高额回馈,低信誉小额优惠。

反价格爬虫

主要是竞争对手比价

爬虫特征:爬虫所在的IP段、不是正常的浏览器、可能不会解析JavaScript、缺少正常的浏览器客户端行为和通信 (跟DDos中的CC攻击人机识别有点类似)

反欺诈

根据账户注册信息的真实性、登录设备的真实性、绑卡异常、账户异常,结合自有或第三方历史征信数据综合判断欺诈的可能性。

可能包括: 虚假商品销售、钓鱼网站和假冒店铺、虚假评价和刷单、虚假退货和售后服务、虚假折扣和促销手段、虚假投诉和纠纷

信息泄露

来源:撞库、用户信息过度展现和披露、开放平台API滥用、供应链上下游信息泄露、内鬼兜售内部数据

成熟的大公司英国建立执行隐私保护的标准,对数据分类分级,加密脱敏。

交易风控

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账户安全
  2. 客户端安全:反钓鱼、反木马
  3. 认证机制:证书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公钥基础设施,是一种安全框架,用于管理和分发公钥证书以及支持加密通信和身份验证。)、令牌、多因素认证
  4. 风险评估:账户历史行为、历史征信数据、交易和账户异常、漏洞模型筛选:机器规则+人工审核

交易风控在传统安全(包括认证、账户、KMS、PKI、客户端完整性等)的基础上还需要由3大组成部分:

  1. 用户数据、交易数据
  2. 来自传统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
  3. 基于大数据的风控平台

交易风控团队需要两拨人:一来自传统金融行业,另一个来自互联网

广告类

点击欺诈,数据作假,所以目前都是按广告效果,实际订单效果收费

CPM(Cost per Mille): CPM指的是每千次展示成本。
CPC(Cost per Click): CPC指的是每次点击成本。

这两个都不行了,需要CPA(Cost per Action): CPA指的是每个行动的成本。

广告联盟优势跟黑产一样,假装正常用户注册登录充值,小量消费,只要消费低于广告费它就是赚的。

需要依靠账号标签以及对用户行为模式的数据分析来获取

媒体类

主要是黄赌毒、舆情安全

基础手段:敏感字过滤、举报功能、人工审核
高级手段:抓取样本,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做特征识别

网游类

除了盗号盗充,主要问题就是反外挂、私服、打金工作室

“打金工作室”通常指的是一种非法或违反游戏规则的活动,主要是指在网游中以非正当手段获取虚拟货币、装备或其他游戏资源,并出售给玩家获取利润的组织或个人。

这些打金工作室往往使用外挂、作弊程序、恶意刷钱等手段来获取游戏内的财产,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游戏的平衡性和公平性。

保护手段:

  • 客户端:代码混淆、加密加壳、反调试
  • 网络封包:对抗重放型攻击
  • 服务端校验:大部分逻辑校验放服务端,校验时钟同步
  • 人机识别
  • 产品内容设计:物品与账户绑定
  • 运营数据监控
  • 私服:供应链管理,研发到运营的交付,研发的信息安全管理,运营平台防黑、研发团队集体跳槽的知识产权保护,主创人员敏感异动预警,竞业协议,保密协议等

最后还需各种情报的收集

云计算

这站在云计算平台厂商角度看, CaaS(Crime as a service),出了黄赌毒、很多虚拟机实例被植入木马变成“养鸡场”,僵尸网络的集中地,频繁DDos其他IDC或者用于暴力破解密码

云计算平台厂商可以做的是基于网络的异常流量分析

设计方案的考虑

防护手段:

  • 安全域划分 /VPC /VLAN隔离
  • OS加固:比如目录的wrx权限,cgroup+namespace+chroot
  • 最前端的抗DDos防护
  • 4层防火墙的过滤

检测手段变现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产品形态,而防护则更多以零散的手段分布各处

数据流视觉

1.网络(安全)设备:防火墙、WAF、NIDS(在大型IDC这些产品可能不一定是盒子,而是分布式软件,module或agent的形式)
2.OS层:HIDS数据,系统原始日志,应用层日志
3.运行时环境:JVM、Zend解析器的定制日志,形式上属于OS层面可以采集的数据
4.数据层:数据库、缓存以及大型的分布式数据库中间件代理所产生的访问和安全告警
5.漏洞信息:由网络扫描器或主机本地agent搜集的漏洞信息
6.资产和配置管理数据:iplist属于基础数据

上面做得比较好,可以考虑第三方威胁情报数据(IP信誉、恶意域名、灰色URL)

服务器视觉

服务器负载均衡可能会充当WAF和人机识别模块

应用需要RASP运行时环境的沙箱检测

HIDS

大数据日志采集agent(比如Flume)

SQL / DB审计

IDC视角

IDC跨全球区域, 一般跟随运维基础架构,比如运维是多中心分治,安全数据也不会可以最求到汇聚点聚合。

敏感国家地区遵从合规性,可采用区域分治原则

逻辑攻防视角

对于企业的生产网络,最外围的威胁如下:

  1. 4层流量型DDoS
  2. DNS瘫痪
  3. 链路劫持
  • 最外层抗DDoS
  • 之后快速收敛入口,减少攻击面(Firewall:4层防火墙)
  • 应用层防御:HTTP(S)是WAF,其他协议NIDS,CC等7层DDoS可以使用7层的抗DDoS人机识别,通常类似WAF的软件模块
  • 之后是7层更后端的应用代码的运行时状态,一般以检测webshell为主,小规模环境可以用RASP模块检测OWASP TOP10的大多数漏洞类型
  • 再往后是应用层与系统从之间:sql注入或拖库——SQL审计,SSH暴力破解——系统日志分析,直接调用系统命令并未完全获得系统权限——webshell检测
  • 攻击链末端是获取系统权限:防御者模型是检测提权和rootkit,对应的解决方案通常是HIDS

不同场景下的裁剪

上面上全套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是太贵,只能做一些妥协和裁剪

IDC规模大小的区别

  • 4层抗DDoS的成本很高,也可以依赖第三方,不要对效果有过分的期望
  • 没有条件做网络分光,就老实扫描器+Web日志分析也能顶用
  • 自研HIDS是奢侈品,市值小于100亿美元,建议用现成开源的
  • RASP也是奢侈品,WAF不能很好利用就不要去弄
  • SQL审计也有点小奢侈,如果有较大自行能在CGI层解决SQL注入,也可以忽略这个

不同的业务类型

如果业务流量大部分是http类型,重点投入WAF、RASP和WEB扫描器,NIDS/NIPS可以忽略,如果有条件搞HIDS,优先关乎用户态检测,比如webshell和提权

而非HTTP协议,如SSH、MySQL等通用协议而不是私有的话,网络部分可以考虑NIDS,数据库部分使用SQL审计。

而小西街口、远程过程调用、数据缓存和持久化中私有协议占多数,就不考虑NIDS和SQL审计,而转向HIDS,私有协议对于入侵者来说是一道门槛,被渗透概率不搞,所以更多关乎操作系统本身。

非web业务,入存储节点,关注操作系统入侵,HIDS,重点在后门程序和Rootkit的检测

安全感的底线

无论如何追求性价比,安全感总有一个底线

  1. 入侵者能随意操纵数据库/用户数据(不一定需要数据库权限或者系统root权限)
  2. 渗透到达了操作系统这一层(得到了shell,无论是普通用户还是root)

最起码对于这两个环节上具备一定的入侵感知能力,不至于发生了如此严重的事情还没有半点告警,

所以尽可能在数据库(或者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DAL是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之间的一个中间层)和主机这两个层面设防。

宏观过程

  1. 第一个阶段是基础安全策略的实施
  2. 第二个阶段是进入系统性建设——各个维度的安全防御手段
  3. 第三阶段,系统化建设,安全运维和SDL成体系后,可以选择性关注业务安全的问题(通常以账户安全为切入点,之后选择主营业务中风险最大的IT流程活动做相关的业务风险分析和业务封控体系建设)
  4. 之后是进入运营缓解,把每一个防御点打磨到极致。
  5. 最后进入自由发挥区间。

清理灰色地带

第一阶段:

  1. 资产管理的灰色地带(资产管理系统数据不准确,遗漏安全检查和监控,或者急忙上线漏掉了安全扫描)
  2. 安全措施的覆盖率和健康状态
  3. ACL的有效性

第二阶段

  1. 清理远程登录弱口令
  2. 清理Web应用的漏洞:SQL注入、文件上传点、struct2等RCW漏洞
  3. 清理服务器端口:盘点不必要的服务和协议,排查高危端口

之后投入到纵深防御+入侵感知体系建设才会事半功倍

建立应急响应能力

组织

运维:补丁和配置更改的具体实施工作
产品团队:代码级别的漏洞修复
安全防御体系建设小组负责在相关的乳清感知体系中update对于该漏洞的检测规则

流程

  1. 一般性漏洞与普通bug修复流程一样
  2. 对于比较严重的漏洞,通常由安全、运维、产品的leader开会制定专门的漏洞修补和应急计划
  3. 修复时效:根据漏洞类型和影响程序决定
  4. 对于短时间无法修复,可使用临时规避措施

技术

  1. 发现得快依赖于乳清感知体系
  2. 修的快依赖于持续集成和自动化发布工具的支持
  3. 同样,自动化运维能力主要属于运维的职责,也会影响漏洞修复和安全策略的实施效率

总结:1.发现得快;2.修得快;3.修不了,临时规避

运营环节

比如漏报的根因分析流程

单点检测深度不足?——选取的检测维度不够?——覆盖率不足?——安全产品的可用性?——数据质量?(数据非安全相关或者中低风险的告警太多)——人的问题?

假如你看不到评论,可能是你访问Disqus被墙了,请使用代理访问


文章来源: https://www.giantbranch.cn/2023/09/22/%E3%80%8A%E4%BA%92%E8%81%94%E7%BD%91%E4%BC%81%E4%B8%9A%E5%AE%89%E5%85%A8%E9%AB%98%E7%BA%A7%E6%8C%87%E5%8D%97%E3%80%8B%E4%B9%8B%E5%AE%9E%E8%B7%B5%E7%AF%87/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